绿林网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读后感锦集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读后感锦集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是一本由萧振士 编著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读后感(一):简明佛教常识 新颖编排方式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因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几经荣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复苏和发展,佛教以其包容性、向善性、智慧性等特点,渐有大兴之势。然而,究竟什么是佛教?是寺庙里缭绕的香烟袅袅?是吃斋念佛的善男信女?是浩如烟海的三藏典籍?还是那灵动活泼的机锋禅语?……所有这些,都是佛教涵盖的内容。然而,正因为佛教这种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特点,往往令初学之人不知从何学起,以至放弃或者愈发迷惑。

要解决这个问题,便迫切需要佛教导论类书籍以及内容全面、方便查询的辞书。关于前者,我们半年前已出版周绍贤先生的经典著作《佛学概论》,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现在,我们又在著名国学学者龚鹏程先生的推荐下,推出这本《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因佛教涉及哲学、历史、人物、艺术、礼仪等诸多方面,以往的佛学辞典往往部头过大,不便携带,这本辞典则精选了最重要和最常见的近3000个词条,集成一册,便于初学和有一定佛学基础的读者随时查阅。

其次,本书的编著者九界(萧振士)为台湾著名佛教学者,长期从事佛教史编辑和佛经编译工作,出版过多部普及性佛学读本,因而既保有简明、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又不乏严谨性与专业性,非常适合大众阅读。

第三,辞典大多依照笔画或者拼音顺序编排,若将这种方法用在佛教辞典上,则会因为其涵盖内容过于宽泛、细碎而难以了解佛教全貌,所以本书打破这种模式,按照内容分为起源背景、佛菩萨、教派组织、历史事件、人物等十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之前各加一篇导读,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该章内容。另外,在每章的条目安排上,还特意将有关联的词条放在一起,以使人能够全面、比较的掌握相关知识,并极大提高了该书的阅读性。

最后,由于本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等背景知识较多,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查阅了诸多相关文献,并悉心做出索引,希望可以令读者更方便地使用这本辞典,以对佛教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注:以上为本书出版后记。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读后感(二):扫盲书

最近啃食完厚达四百多页的《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居然从中找到了记忆与趣味,之前实在未曾料想到。

儿时曾经很为一本收录了大量寺庙神像的书着迷,终日忙着临摹画像,查找传说故事,以至于家人下达了“禁读令”。其时家长恰在“统战”部门工作,却怕自家子女“走火入魔”。后来不知从哪得了一星半点儿不确定的论述,说佛教应属无神论,不禁对着满桌子神鬼造像大感诧异,每每与小伙伴讲起都被讥笑无知者无畏。如今在《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中突然见到“佛教是绝对的无神论,因为报应不是由鬼神决定,也不是依靠鬼神来令人解脱”之论述,大感亲切。佛教的无神论当然与思想政治课程中教授的无神论同名异理,但究其根由,毕竟从未有一个永生且创造并主宰万物的总神,其典籍中大量的鬼神和超能力记载当然无法抹去,但鬼神亦有寿限,自我的修行才是解脱的正途。

而后来对于佛教辞典的认识大多来自丁福保所编之《佛学大辞典》,虽然1922年初版印量不大,但其三万多字条目和三百多万字的内容一时无两,数年来在佛学普及界享有大名,且被认为是丁氏的代表作品,苏慧廉等人还将其译为英文(近年出版的《寻找苏慧廉》中亦有提及)。当然此书规模过大,镇柜备查可以,翻阅比较困难,因此一直未收。后来读到季羡林的一篇文字《翻译的猫腻》,指名道姓地指责丁福保此书完全译自日本织田得能的《佛教大词典》,据为己著实属不当,并且季老先生不知与比他更老且已故去多年的丁老先生有何冤仇,一反常态地不依不饶,恶毒地讥讽了其“玉照”。

当然此事眼下基本上能够确定大概,《佛学大辞典》确是由丁福保居士耗时八年译自日本人织田德能的《佛学大辞典》,是删除了日本佛教相关资料及文献出处之后所成的节译本。(维基百科表述如上)丁福保本人其实倒并不太避讳,因为他在辞典的序中亦提及了织田版大词典,并且从其他一些事迹看来,丁氏的多数佛学作品其实都是直接译介日本佛学著作或稍加改动。我倒不主张在此事上一棍子打死老先生,因为此种做法与令季先生怒发冲冠的抄袭还是稍有区别,毕竟那个无版权年代,编、译、著不分倒也常见(至今日仍然常见),而且从其自身言行看,对于搜求原版图书、译介著作之类事实并无明显的回避,姑且算其无心(当然有更多达人挖掘出了更多丁氏著作“抄袭”的事实,且看其发展吧)。

眼下这本《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显然注意到了上面这段公案,以极显眼的大字标明了九界(萧振士)编著,省去不少麻烦。不过全书内容显然多有转引、改写之处,但却无注解,若能再版,希望加入。

依书中介绍,九界是台湾著名“青年”佛教学者(其实也快六十了),他在此书中精选了三千个词条,不按普通辞典体例编著,而是分成了起源背景、世界观;佛、菩萨、非人;教派、组织;人物;历史事件;教义;经籍、书文;礼仪、节日;教制、教职、器物、称谓;成语、典故、杂语;道场、寺院、古迹、塔这十一个主题,并且根据词条的相关度进行了聚合和类比(洋气啊)。

翻阅一遍,感觉此书按序编排,极适合我等完全的门外汉之入门寻盲。其索引查询和衍生知识的查找又都很方便,专业人士亦可按其导引自行查证引申。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读后感(三):君子务本

信息时代,势不可挡,精华糟粕,扑面而来。在互联网百科知识与电子书盛行的当下,纸质辞典与书籍的存在意义究在何处是值得文化人与读书人探讨的一件大事。智能手机、ipad和kindle作为电子阅读的主要工具,轻巧、方便,无论上网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还是在页面做标注,抑或有不明白的地方做在线搜索,都凸显出不可替代的角色与功能。那么,什么时候买电子书阅读,什么时候又买纸质书阅读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拿辞书或辞典来说,纸质的查阅比电子的要方便。而萧振士这本《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优点是对中国佛教文化及相关的词条搜整足够丰富,阐释亦明晰练达,具备一部辞典应有的基本要素和功能,但在章目归纳的用词方面不够妥帖精准,有单义重复、模棱两可之感,如《经籍、书文》、《教制、教职、器物、称谓》、《成语、典故、杂语》、《道场、寺院、古迹、塔》,这让人读者产生编者不够严谨之感。

另外,编者是台湾人,不知道是否两岸在辞书的编撰与查阅方面有所差异,在这本《简明辞典》中没有找到拼音查寻的目录,这让从小就在“汉语拼音”长大的大陆人顿时有一种“不适感”。比如,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个佛教名词如“无明”,不懂什么意思,那么拿这本《简明辞典》来查阅的话,能否帮助我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呢?没有拼音,我如何得知我遇到的这个佛教名词在什么地方?后面当然存列的有笔画查询,但使用起来极为不便。

辞书或辞典的编制,在设计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查阅者使用的方便性,不然同笔画的词条那么多,难不成要一个一个的去对照挑选?另外,纸质书籍在装帧方面如果再不加强设计排版的话,与电子书竞争,就真的没有什么优势了。例如这本书的封底上写的话让人感觉非常幼稚无趣“可阅读、可查找、最易读的佛学入门工具书”,难道一本书如果“不可阅读”、一本辞典“不可查找”,它还有出版的价值吗?这句让人费解的废话,使这本书大打折扣。

这本《简明辞典》着墨最多的是《人物》和《教义》这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容,自然有可圈可点的部分,但我发现这两块还是有一些地方是可以做些删补的,比如《人物》部分,在人物选择和排列顺序方面,也有很多让人费解的地方,比如是这是一本《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人物里面怎么会出现像“高楠顺次郎、常盘大定、铃木大拙、境野黄羊、小野玄妙、塚本善隆”等这样的日本佛教学者呢?而且出场顺序也不是按照出生先后,何故?

在《人物》这章同时还遗漏了很多在我这个初入佛门的童生看来对近代中国佛教或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如:梁漱溟、牟宗三、赵朴初、南怀瑾、叶曼、方东美、袁焕仙、夏莲居、宗喀巴、莲花生大士、宗萨仁波切、索达吉堪布、学诚法师、净空法师、元音老人等等等等。而至于《历史事件》编写的就太单薄了,与《成语、典故、杂语》一样,词条均不够丰富完整,有挂一漏万之嫌。

另外,我个人的建议是,既然是编著,那么作者其实应该罗列出来一些比较有参考意义的佛教相关书籍或典籍,这样的宗教类辞典编著其实以一人之力实在是难以为继的,一般均要有一系列的专家学者分章协作,共同完成,不然,像这样一本挂着“中国”这么大的名头的《辞典》,着实让人有一种水平不足的感觉。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希望编者能够本着为读者负责的态度做事吧。书籍是黑夜与沉默的果实,不是白昼与聊天的果实。

2014年5月16日

写于广州思源学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