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是一本由聂晓阳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一):视角独特,还原真实的仓央嘉措

三百年来,世人一直误读仓央的诗歌是情诗,本书完全从佛法教理的角度对所有的66首诗歌重新进行解释。他的诗歌溢满真情,却并非只为情而作,他在艰辛的世事、最深的忧伤里吟唱着佛法的智慧,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情爱之短暂、欢情之易逝,调伏在浮光幻影的尘世中愁苦的内心,修成更好更快乐更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比市面上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更加深刻,从圣者的内心进行解读,既符合都市人看重内心修行的热潮,又能满足人们对仓央嘉措深入了解的愿望。扎西格培寺琼布•阿旺强巴坚赞活佛、巴干寺热腾十五世•江才普俊活佛、禅古寺第九世洛卓尼玛活佛都对本书有高度评价。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二):佛是“无我”?

有时候即使参透了佛法又怎样,可能还不如一名农妇的心地慈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满腹经纶的却总是心生怨恨,而从不读书的却总爱舍己助人。如果没有慧根,即使是佛法也会变成鸡汤,人人都在提,世界却一步一步地沉沦下去。作者说:“对熟悉的人起慈悲之心容易,但更高境界还不是对陌生人的慈悲。”其实有意为善的人往往对身边的人不易包容,而对陌生的人往往还能相助,因为没有复杂的利益相关性,在生活中的礼让永远都是难的。就象有诗人说,地狱和天堂都在生活中。

“真正让人产生信任的是态度而不是头衔等其他因素”,我常常因此为中国新诗辩护,因为一些诗评人在只知道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顾城“黑色给我黑色的眼睛”的诗句,对其他则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还不断地对中国新诗进行批判,一开始就抱着一种拒斥的心理,让我产生了“为诗一辩”的决心,其错误不在于观点,而在于态度,人云亦云,才造成了学术的贫乏与自由精神的遗失。

对于我执,我有自己的看法,我以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自我,而不是一开始就无我,唯有忠于自我,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先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以己度人,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不了解,就根本无法“无己”,由于人作为一生特殊的生物,他总是摆脱不了自己的肉身而永远成不了神,但是他可以在忠于自我的条件下,进一步去超越世俗那个我,达成一种超验的超越的境界,才有可能拥有一个高尚的世界,这个并不能完全从无己或舍己中得到,因为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没有那么简单,要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就必须先去征服内心这个世界。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三):活着是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修行

因“相见何如不见时”与仓央嘉措结缘,又因“不负如来不负卿”而彻底的爱上一个人。

每每读仓央嘉措的文字,总会让人想起,雪域那些蓝的纯粹的天和白的纯粹的云,恬静,安然,又有着些许忧伤。

解读仓央嘉措的书籍并非未接触过,只不过相较之下更注重仓央嘉措的生平以及他的情,而《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则更注重仓央嘉措书写下的平凡字句中的大智、大勇和大悲。

并非说何种解读才更为正确,正所谓“情者见情,道者见道”,仓央嘉措的诗可以用世俗的方式去解读,同样也可以用佛法的道理来阐释,《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便是用佛法的道理来阐释了仓央嘉措的诗歌,在传统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认知,引导着读者进一步去了解这位活佛的内心世界。

在世人眼中,仓央嘉措是一个浪漫的男子,一生短暂却故事绵绵。相较于佛法,他的故事,他的情,或许更让人印象深刻。

世人更愿意用情去理解他的诗,因为那样才颇具浪漫色彩,才符合仓央嘉措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当中却说:“修行并非泯灭人性,而是升华感情。”

只有爱自己才会爱他人,只有爱过一个人,才会爱所有人,青年仓央嘉措一度随性放荡,也未尝不是一场入世修行,只有经历过人世间的恩爱情仇之后的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才能够在佛法智慧的修习中更好的培育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而成为更好、更快乐、更真实的自己。

一度在拿到书之时,想着将它当做解读仓央嘉措的故事书来看,在读完第一个小章节时,便发现自己错了,这明明是一本饱含人生智慧的心灵之书。

在喧嚣的尘世中,身边伴随着一声声忧伤的吟唱,静心聆听这位活佛给我们传递的大智、大勇和大悲,让自己的身心在这本书当中进行一次深度的呼吸。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四):品读仓央嘉措的醒世道歌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历史上颇受争议。在世人的目中,仓央嘉措是一位向往世俗生活、离经叛道的情僧,他寂寞而神秘,他的诗也一样神秘,被传颂的同时又不断被人误解,他之所以被世人铭记,不仅仅缘于他的六世达赖的尊位,更缘于他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

仓央嘉错诗歌中最印象最深的有两首,一首是它的第一首“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的心上” 。另一首则是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究竟是高僧还是情痴,“玛吉阿米”是一把重要的钥匙,有人认为是一个人的名字,有人翻译为少女,但是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是“母亲般的众生”,这是年轻的仓央嘉措对宗教使命的理解,是他内心深厚的菩提之心的写照。佛祖向来就不是教人执迷于外相,不要拘泥于表面的清规戒律。其实“如来”和“卿”在本质上或者更高层次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世上本有两全法,只是未到境界时。

在作者心中,仓央嘉错是一位深有慧根的活佛,他的诗从字面意义上看似乎是描写男女情爱,但实则宣讲佛教义理,他惯用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达佛学中的某些观念,如因果报应、世事无常、众生如母……,并非儿女情长。他用浅显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佛教哲学中最深奥的学问乃至密宗的某种境界,“形似放荡不羁,实则清净无染”。

一个达赖喇嘛的诗写出了世人的所有情感,他的诗将永远为世人流传。他创作的诗歌,平易近人,十分朴素,类似于民歌,很适合于大众传诵。翻译诗歌就象重新创作诗歌,而且,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仓央嘉措。情侣看到的是情诗,哲人看到的是道歌,政治家看到是政治诗,我们读的是忧美的诗句,投射的是自己的心。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一旦觉悟,众生就是佛。年轻的仓央嘉措曾一度浪荡随性,有过一段短暂的世俗享乐,但他从能生发离心,对娑婆世界顿生厌离之心,对终极解脱生出坚定的渴求。他是一个入世的活佛,一个为天下苍生着想的活佛,怀着普渡众生的慈悲心,用他独特的道歌为世人吟唱。

《在最深的忧伤里吟唱:和仓央嘉措一同参悟》读后感(五):诗人与佛

诗与佛

在写这篇文之前,我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这必定不是一篇规格高的评价,更多的是自己在书中得到的珍贵的感受的集结。

只凭借这么一点我就已经激动不已了,我几乎想要用口述的方式来记录这所有的一切,似乎这样可以更快点,但是这样的焦躁的心情几乎是在亵渎这样一本书的灵魂,所以我让自己安静下来。

对于仓央嘉措,很多人都对他有所耳闻,而且似乎我们学中文的还专门学过他的一个小小的章节,但是对于这个似乎不会出现在考试卷中的人物我自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过不代表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淡忘,相反一旦出现这样的机会,我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好好地抓住好去填补自己内心对这个人的理解空缺。

通过诗歌来传达佛法教义,这种解读一下子让我觉得很新鲜,当人们对仓央嘉措的才情惊呼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看到了他是男人这一面,而没有达到更高的高度,而这本书则将仓央嘉措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来看,就一下子有了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对于佛法的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象,我是一个在心中皈依的人,也对佛法的深奥深信不疑,至少在生活中对善有着莫大的敬畏,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都会要摸着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我对佛的最朴实的想法,虽然不求什么,不过有一个信仰似乎不是一件坏事。不过没有什么高深的想法,而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在作者看来都是对人生,对轮回在世间的人们的真实画像,并且透露出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这简直就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一般,不得不佩服。

一首“你皎洁的面容,虽和十五的月亮相仿,月宫里的玉兔,性命已不久长。”这短短几句中透露出的是对死忙的一种理解,让人们一下子直面了最为重视的命题,作者就这么一个话题能引发开来,既悟出了诗中的道也更加了解了佛,很好看,这是我最为简单的一个评价。

适合在一个恬静的下午,在一杯好茶的袅袅烟雾中好好体会这么一种神圣的感受。

如果独独看有关佛理的书,也许你会觉得晦涩难懂,难以静心,可是看这么一本用着通俗而又精致的语言叙述的书,你总会处处感受惊喜,不得不觉得人生总在拐角处得到莫大的快乐,即使我们在世间是修炼,也足足觉得欣慰了。

人生的旅程,说到底就是在经受折磨与痛苦,但是微小的幸福和领悟却可以撑起漫长时光,唯有珍惜才是正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