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疯狂经济学》的读后感大全

《疯狂经济学》的读后感大全

《疯狂经济学》是一本由[英]唐·汤普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306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3-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经济学》读后感(一):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用平实幽默的语言写出了神秘深奥的拍卖会的幕后故事。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这本书,

获益良多。

每一章节前面的名言最有内涵,尤其赞成“为艺术定价”这一章的名言:“艺术品的价格是由真实或营造出来的稀有性和纯粹而无理性的欲望决定的,没有任何事情比欲望更容易操控……所谓的公平价格就是一位收藏家在受到引诱时肯出的最高价钱。”

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也适用。

很赞的书,值得多读几遍。

《疯狂经济学》读后感(二):先随手记一点

讲真应该把这本书的编辑拖出去打二十大板。

好好的一本说当代艺术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哪些大佬在背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艺术家们如何被捧上天,又如何被踩到沟里去,

怎么一副看不懂的画就价值上亿了,

富人是怎么把艺术品当股票买的,

这么一本有趣又有趣的书,居然起了个如此无趣的名字,纸张排版也真是……

anyway,书的内容还是很赞的,看完下次去看艺术展,至少不会一无所知了。挺好玩,五颗星推荐内容。

《疯狂经济学》读后感(三):杂想

读到一半,记录一些想法:

艺术家作品的诞生如同母亲的分娩。在期盼、孕育、分娩的过程中,这个作品,是真正属于艺术家的,是艺术家思想乃至身体的一部分。但当艺术作品完成后,作品的价值就被分割了。对于艺术家以及诚挚喜爱这些作品的人来说,可能作品是无价的。于学术批判上,则会将艺术作品搁置于时代的脉络中去客观审视与研讨。而本书所展现的,则是当艺术作品化身为艺术商品时,艺术品就不受艺术家(母体)的控制,完全是被资本与市场裹挟前进的。

所以我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应该混为一谈去说。因为本身艺术作品会因为立场不同而被定以不同的价值。价值几千万的作品不能代表其在历史与学术地位上的影响,也不完全代表艺术家本身的才华与真知灼见。但我们也不应忽视这三者价值上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而我私以为其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为艺术作品这三个维度进行批判与定价值的人身上。

真是如同Gombrich所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另外,作为一个初级艺术业余爱好者,为了不受片面观点的影响——本书或多或少弱化了艺术中学术上作用与策展人的能力,而着力强调着艺术商品的价格,以及各种众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市场的潜规则,我在读本书的同时,也同步读着一些策展人从学术角度探讨当代艺术的书籍,以期平衡各个维度与视角上的观点,不让自己产生偏激的想法,督促自己始终保持中立的心态去观察当代艺术的美妙世界。

以上

《疯狂经济学》读后感(四):扫盲书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知乎LIVE,关于现代艺术的。买到之后由于拖延症,现在终于看完了。看完的结果是,确实对现代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我的小偏执,基本把书中出现的有名字的艺术品都搜出来看了一下,安慰自己,所以现在书读的慢是有原因的,读的细了啊。但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很好读,无论是大量出现的艺术家艺术品的名字,还是有点专业的案例和操作,文笔也不是很活泼胜读,写的其实是有些枯燥的。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最精华的还是在后最后一章,不过也是在这最后一章,才写了一些关于这个市场的弊端,之前都是这个游戏是如何运作的,当然,这是富豪们的游戏,是他们分配资产的一个方式,当然也一定程度满足了自己的艺术爱好和相关的虚荣心,毕竟家里要是能挂一副毕加索或是梵高或是莫奈,那房子的X格真是不得了了。

但是总归是市场,有赚也有亏,最后一章也揭示了,赚大钱的是少数,而且也并不夸张,不过每年十几的年利率,这点作为一个听惯了买卖价格天文数字的小白看到还是有一点惊诧的,之前都是感觉买彩票似的,买的时候价格一般,卖的时候卖出天价,其实还是源于不了解,其实真是数据不过如此,很多画的购入价格就挺贵的,即使是买彩票,很多彩民的投资也不少了。投资艺术品的回报,即使是不错的成绩,也不是不可替代,其他投资渠道也可以,另外还有亏本的大多数。艺术品投资,钱是一方面,还有艺术价值,这俩混合一起,就不单单是钱多钱少能解释清楚了。总之也是,投资需谨慎吧,当然,喜欢就应该买,毕竟艺术家也不容易。这个不容易也是相对的,有一定资历的艺术家,即使不是大红大紫,收入也还是可以的。

然后发现豆瓣网红晚晚还挺厉害的,毕竟艺术品交易这个圈子,无论是经济收益还是人脉和阶层,都挺不一般的。

其实读书最大收获,也是解答了我的一个疑问,这画为什么这么贵。结论是,没啥具体的原因和标准,但是个大肯定贵一些。还有什么裸女比裸男贵,汹涌澎湃比平静贵,还是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指标的。其他就是艺术价值巴拉巴拉,画商怎么都有的说。

读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像绘画,雕塑,这些都是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了,好几千年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了,它们的作用也在人类生活中有所改变,但是有一部分功能还是无法替代,它们就像一些手工制作的奢侈品,始终有一部分人群对此是有需求,差别是,我们穷人购买便宜量产的,富人购买限量的独一无二的。但其实艺术品也远远不单单是一个放在房间里的作品,也承载记录了人类精神文明,精神上的东西,一直不太好表达和引起个体之间的共鸣,但是作为独立个体群居生物的人,这方面的需求应该会永远存在,无论是自己的表达,还是看别人的表达,作为精神世界的产品,艺术品永远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席之地。

《疯狂经济学》读后感(五):当代艺术品是一场皇帝的新装吗?

我都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读完的这本书,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了。昨天偶然在想读的列表里看到,才发现自己居然又读完书忘记了标记,赶紧补记上,顺便写一篇书评。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大部分的内容已经记不真切了,能够记住的只是赫斯特、沃霍尔、佳士得、高古轩这些名字。不过对当代艺术,我还是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先谈谈这本书。读完以后我实在很困惑,好好一本讲艺术品市场的书,谁把书名翻译成了疯狂经济学?艺术品市场的确疯狂,不过这本书和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还不如副标题“让一条鲨鱼身价过亿的学问”来得直接。这本书的核心论点,讲的就是艺术家、艺评人、媒体、画廊、拍卖行、有钱的暴发户和精明的艺术品投资人如何协力合作,将赫斯特一条塞满了填充物的鲨鱼模型卖出了一亿元的天价。

赫斯特创作的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澳洲虎鲨,拍卖价格1200万英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当代艺术的世界知之甚少,仅限于杜尚的小胡子蒙娜丽莎和那个鼎鼎大名的小便池,以及后来的达达主义、波普主义。好在这本书也不是艺术史的普及教材,没有那些抽象的观念,拿来做例子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像赫斯特的大鲨鱼、钻石头骨,或是沃霍尔的拼贴图画。

杜尚的小便池,他命名为《泉》

作为学过一点点艺术史的人,我能够粗浅地理解到这些艺术品对人们艺术观念的重大颠覆,艺术不必是艺术家创意的结果,也不必是独一无二的东西,重要的是人的观念中如何去划分商品与艺术品的界限,于是那些被艺术家摆在艺术馆里的东西就成了艺术品。在蓬皮杜,既有色彩绚丽或者充满趣味的造型装置,也有糊满一墙的学术论文和撒在地上的一堆白色碎块,后者只要出了蓬皮杜就会被当做一堆垃圾清扫掉,不过在艺术馆里,它可以堂而皇之地和毕加索的大作摆在一起。

我在蓬皮杜一角拍到的“一堆垃圾”

只要会写论文,你也能进蓬皮杜

不过当代艺术的疯狂之处却并不在此。真正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签了艺术家名字的艺术品居然能接连卖出天价,成名者如赫斯特可以接连创作出上亿的作品,而即使是一堆散落在角落里的垃圾,一旦上了苏富比或者佳士得也能拍出几十万元美元的价格。我不否认艺术品本身在艺术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不过当看到它们以天价成交的新闻时,我还是不得不感慨不是我疯了就是这个世界疯了。

赫斯特另一件天价作品,钻石镶嵌的头骨

这一切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也是这本书中最主要介绍的部分,艺术品经过了怎样一条漫长的包装链成为了价值连城的商品。艺术家拿商品当做艺术品,拍卖行把艺术品又当做商品出售,艺术家的工作是“让他本人成为一个品牌”。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艺评人,他们的吹捧和看似有理的分析,给了人们认同“艺术家的创作是有价值的“这样一种自我说服的理由。不过他们只是这个食物链的底层。真正让人们相信这件艺术品值这么多钱的,是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是艺术品被知名画廊所展览,是著名收藏家一掷千金的竞拍,他们在食物链的上层,制定着游戏规则,决定哪些作品可以卖出天价,哪些作品只是一堆垃圾。

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艺术馆收藏是抬高身价的重要一环

当然,最后还是需要有钱的暴发户天价接盘或者焦虑的中产阶级在画廊中地买下几件作品(他们会对作品装作专业地对作品指指点点,然后选出几件最便宜的作品买下,以为自己赚了便宜,实际上这些作品的成本几乎为零),才算完成食物链的收割。他们买这些作品也不算全无收获,至少他们收获了谈资和可以彰显自己地位的工具。对富豪来说,进入夜场拍卖会和掌握着话语权的名流们谈笑风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多像一场全社会参与的指鹿为马,媒体人、策展人和爵士们指着一堆垃圾说,你看这是多好的艺术品,台下的参与者点头如捣蒜,评论道 “艺术家摒弃了过多的主观判断,以开放的姿态、孩童般的不差别视角和纯真的心灵去感知一切” (当然这样的评论可以用在每一件艺术品上)。在这个经济学强调”显示偏好“的时代,点头同意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掏出真金白银购买,才是真正对艺术品表示认同。那些不肯认同,或是不肯掏钱来认同的,自然被暗暗地记录在了名单上,排除在上流社会之外了。

所以说在这套体系成熟之后,艺术家也不需要真的再颠覆什么了,只要对策展人俯首称臣,然后被包装成叛逆颠覆的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成为一个品牌,只要策展人愿意为你奔走,媒体人愿意为你宣传,收藏家愿意为你托价就足够了。成为品牌以后,艺术家就可以成为一台移动印钞机。这就是为什么赫斯特的大鲨鱼能够买到一个亿,后来者的大鲨鱼却价值寥寥。

会不会有人在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里大声地叫出”可是它只是一堆垃圾呀“?不会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