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豆绿与美人霁》读后感锦集

《豆绿与美人霁》读后感锦集

《豆绿与美人霁》是一本由胡竹峰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豆绿与美人霁》读后感(一):稀有的妩媚——读“下午茶”书系之胡竹峰《豆绿与美人霁》

稀有的妩媚

——读“下午茶”书系之胡竹峰《豆绿与美人霁》

文字中有年华。

而文字,与说话同,又不同。说话,大体上要与年龄相称,也不过大体而已。而文字,由于习染、修炼,以及无所染、无所炼,可以与年龄拉开些差距。也就是说,可以“三十而立”的同时“知天命”,写出好些荒凉的文字出来。

这样就是代表自己文字水平高吗?也未必吧。

我经常思考为什么写作这样的问题,有一天似乎想得有点通了。那就是,人在年华中浮沉,不同的阶段,身心有不同的困惑,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解困。打造的文字木船,能否在渡自己的同时,也顺带着渡别人,相同情趣的人,或者不相同情趣的人,那就看造化了。

一说又说到造化上,这就要打住了。因为我想说的是读胡竹峰《豆绿与美人霁》的感受,到底与说造化不是一回事。

一言以蔽之,胡竹峰文字的好,还是他心仪的一句话中的这五个字:

稀有的妩媚。

《豆绿与美人霁》读后感(二):读得好书是福气

王勃在做《滕王阁序》的时候,开头的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被指为老生常谈,就好比今天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虽然已经被人说得不能再说了,但依然有它存在的空间。而知识的获取相当地程度上是从阅读中得到的。如前人谚语中提到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读书,读一本好书,总能使人有所收获。

《豆绿与美人霁》初看不所写何物,但读完,融会贯通的时候,就会有所意会。就如作者胡竹峰所说的:“美人霁本是红釉瓷器中略差一等者,庄子笔下常有残缺不全如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等人。有几篇文章写坏了,故意编入以示瑕疵之美。”全书分为八部分:墨迹、文迹、心迹、信迹、茶迹、食迹、人迹、笔迹。

开篇部分所述“读古文仿佛置身博物馆,先秦文章是青铜器,楚辞是陶罐,魏晋文章是汉瓦,唐宋古文是秦砖。具体说,庄子是编钟,老子是大鼎,韩非子是刀俎,李白的诗歌是泼墨山水,杜甫的诗歌是工笔楼台,苏东坡的小品是碧玉把件,柳永、李清照的词集是白瓷小碗,三袁、张岱仿佛青花茶托。读现代文,仿佛走进艺术馆,鲁迅是古老的樟木箱子,装着肃穆与神秘。张爱玲是陈旧的红木餐盒,托出一道道奇珍菜肴。沈从文是一本册页,有书有画。”

读得好书是福气,我们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每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都有个了不起的人,阅读它们,除了学习作文章,还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手翻开一页,如“白开水之歌”中“我喝茶鼎盛时期,家里有十几种茶叶,以致不知道喝哪一类好。绿茶清雅可人,红茶迷离周正,黑茶老实本分,花茶清香四溢,常常这样,看乱了眼,也就没了喝茶的兴趣,索性倒一杯白开水,我终于明白美女独身,俊男晚婚的原因了”。幽默中也道出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虽说不一定准确,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书中提到的一 个佛经故事,感觉令人难以忘怀:“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作者自有的文本让一道小菜、一杯清茶、一道法帖,风流蕴藉。《豆绿与美人霁》的语言深得散淡之风,谈吃说茶,所写的皆是烟火人生,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人情之美与饮食之美,很有梁实秋和汪曾祺的遗风。谈艺论道,四两拔千斤,具有审美的含蓄与诗意的优雅,隐晦曲折,禅机四伏,妙音缕缕,连带出中国精神,萦回着六朝明清的旧时气息,有似人间而又非人间之况味。可脱近年同类写作的窠臼,是一本绝佳的休闲读物。

《豆绿与美人霁》读后感(三):绿影扶疏意味长

绿影扶疏意味长——评《豆绿与美人霁》

邱向峰

读胡竹峰的这本书,其时窗外的广玉兰白花瓣刚凋谢,蓊郁的绿叶却散发着勃勃生机。不禁想到胡竹峰的这些雅致小品,也不应是转瞬即逝的花,而是予人悠长回味的叶。叶历经打磨沉淀,变得醇厚平和,似淡实腴,每片纹理浸满岁月的风霜,漫漶着让人低回的旧时光之味。曾读过宋人一句诗: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倒也十分熨贴胡竹峰的文字。

胡竹峰坦言出这本书的目的是在修剪生活,其实我认为也是在修剪内心的芜杂,守住寂寥,让自己过得黑白分明,静穆端凝。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坚持以文字之火为自己取暖,只能是那些真正沉潜下来的人。文学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来,文字愈往后,愈需做减法。在书中,他追求语气的平淡,意蕴的深远。读着读着,那些简省干净的笔墨,渐成为挂在庭前书杪上的一湾余韵。篇篇短章背后,包蕴的意趣仿若八大山人的画作,满幅虽只有一鸟一鱼一石,寥寥数笔,却神韵尽显,天真烂漫,止于所止。

胡竹峰在古文的百花园里浸淫日久,在汉语的江湖里撑杆划桨,乐而忘返。纯粹的汉语味道、章法与思维让他乐此不疲,特别是明清笔记、唐宋小品与魏晋文章深得他心。一个又一个汉字,在他眼里皆具古城老砖之美。因有如此底蕴,他常在不经意间让文言词与白话文糅合交融,相映成趣。典雅之美,扑面而来。如:写张好好的法帖:“初看,风满袍,细看,衣衫旧,再看,风吹布衣气满袍。”(《枫林晚》)说汪曾祺的散文:“初一看是清风;再一看清风拂面;继续看,清风拂面通体舒泰。”(《黄瓜之黄与黄瓜之瓜》)由朱丽琴这名字想到:“庭院深深,朱门淡红;有丽人兮,素手纤纤;款款抚琴,弦音渺渺。”(《朱丽琴》)他有着浓重的古典情怀,曾想把自己当做长袍宽服的魏晋时人。也因此,写民国文,喝明清茶,读宋元画,交唐晋友,成为他念兹在兹的向往。

在胡竹峰看来,好的散文当有旧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包浆。它是曾祖父的水烟筒或金银珠宝,不是旧衣旧服,是入眼只觉帘卷西风,叶落无声。因此,他笔下常有妙喻迭起,妙论叠出。如:“先秦古文如陈酒,魏晋文章如米酒,唐诗宋词如黄酒,明清小品如清酒,元明话本如啤酒。”(《酒不入肠》)“倘或把天柱山比作张恨水的话,石牛古洞是《春明外史》,神秘谷是《金粉世家》,天柱峰是《啼笑姻缘》,飞来石是《山窗小品》……”(《一山一水》)这样的识见也只有胡竹峰这样的文人可以信手拈来,真正是诚而不伪。在如许怀旧心境映照下,他的文字脱尽华美绚丽,渐靠内敛隽永。文字有静的气息,才禁得住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淘漉。倘若他追慕的那些古文是一池湖水,他腾挪跌宕的文字该是舞鹤那伶仃的双脚,从湖面掠过,细瘦中见筋骨,惊鸿照影处淡然不兴,却已格调无限,生机盎然。

美人霁本是红釉瓷器中略差一等者,用以嵌入书名,还以“迹”来贯穿八辑文字(《墨迹》、《文迹》、《心迹》、《信迹》、《茶迹》、《食迹》、《人迹》、《笔迹》),既体现他对纯粹的汉语之美的追求,也彰显他对写坏的少量文字的些许珍重,更是追索更完美之作的心迹流露。这样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真性情,流露在温润明秀的文字中,于无感慨处却处处是感慨,幽缈与丰赡,一如生活本身。弦外之音,象外之旨,且让懂他文字的人去懂,爱他文字的人去爱。

夏已深,读胡竹峰的这本散文集,倒透出几分清凉来。想起乡下的夏夜,晚风里,常有花香袭来,是合欢,还是蔷薇,已记不太真切。那都不重要了,但明月照窗、竹影婆娑的清浅意趣却横在心头,正如胡竹峰的文人散文,像夏夜掀动衣袖的缕缕凉风,可以入怀,更可入心。

《豆绿与美人霁》读后感(四):看才子如何修剪生活——读胡竹峰《豆绿与美人霁》

“美人霁,本是红釉瓷器中略差一等者,庄子笔下常有残缺不全如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等人。有几篇文章写坏了,故意编入以示瑕疵之美。”这是作者关于“美人霁”以及这本书题目的夫子自道。

但作者显然更好这残缺之美,所以书中的某处,又如此写道:尤其那美人霁,色调淡雅,幽幽的豇豆中一抹浅色绿苔,真可谓“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预料之外的差池,便是天工。这本书读下来,我最喜欢的还是书中一些信手拈来的闲笔之作,从容不迫,颇见作者心境之淡定。

所以读书读到《今天晚上的饭局我就不去了》这样的题目,心中就起了诸如你不去我替你去的念头,但这本书的文字着实好看,又以致生出今天晚上书读不完我就不睡了的感觉。作者胡竹峰是散文高手,更重要的是,他会起标题。又不全然是噱头。好题目如美人脸上的胭脂,远看夺人眼目,近看却是浑然一体。书中一些文章标题,似乎信手拈来,但明显有着一些设计的精巧,胜在没有大肆声张,而全在一片素净中。

此书有一辑专门谈书帖,按说像我这样字写的极为难看的人是读不下去。结果读来,却有些欲罢不能。首先具有一定知识量,更好在解读与感触都足够动人,以致每读到一个他书中出现的书帖,我都要网上找下图片对照看下。老实说,字帖我还真的看不出什么名堂,难免在观感上与他的文字形成落差。后来想,此举有些无聊,李白杜甫要是赞美一个女人,真要去寻见一下真人,恐怕也多是失望的。我朋友巧舌如簧口述的名菜总叫我垂涎欲滴,但真要去吃的时候,从来都得出与印象大相径庭的感觉。世界上大多现实的美好不会好过最初的憧憬。而煽动起这种憧憬,无疑才是文章的最大妙处。

当然我这话,要请书法家们见谅。我的字难看到一种无法不谦虚的状态,新近出本小书,送人都不敢签名。当然字写不好未必能妨碍你去欣赏书帖。更不妨碍去读写书贴的书。更难得有写书帖如此有感觉的文字,有何读不得。

书中另有一辑是或为他人或为己作所写的序跋,个人觉得所谓序跋无非溢美之词,但胡竹峰夸人还是相当,相当的雅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为知己的赞誉,说是相互间吹捧也好,但更似已迹近消失的传统,这个传统叫做唱和。不过胡竹峰的自序,却非常坦陈,往往交代自己所受熏陶的出处。某处他拿周作人做比较,但读下来,他的文字与周作人还是有些区别的,周作人文字中有抑郁的苦味,而胡竹峰则更多愉悦的心甜

好文字读的是一种心境,读到欣然之处,不能自拔,不能独享,简单的方式,叫几个朋友,喝顿老酒,某些似是而非的心得席间娓娓谈来。但到夜深之时候,叫不出人,不如写几行字,以表欣喜。一样,没有好心境的人,又是读不下去书的,散文写到好处,每个字都堪玩味,如食清蒸白条,满嘴细刺,需有极大的耐心将刺一一挑出,最后细细咀嚼这一口鱼肉,鲜美无以复加,送一口酒。不过作为读过的人还是要事先声明,胡竹峰此书,并不宜送酒,只宜清茶,宜散淡下午。清风徐来,信手翻书,翻到哪页读哪页。读几页算几页。也不枉偷得浮生半日闲。

胡竹峰生于1984年,比我要小将近10岁,但如此年轻之人,依然有如此素养,叫人钦佩。木心先生说“美貌是一种表情!”我也感觉到“文字何尝不是一种表情”。读《豆绿与美人霁》,一个内秀且未必不张扬的才子形象跃然纸上,写他的评论不好写,他太雅,我太俗。所以夸到词穷时,不知道如何收场。

不如直接说,此书未必叫人手不释卷,但至少可以一读再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