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梦与智的旅程读后感100字

梦与智的旅程读后感100字

《梦与智的旅程》是一本由戴文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69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与智的旅程》读后感(一):一个自由、深邃的故事,喜欢这样

《梦与智的旅程》,当我在京东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浅蓝色的包装所深深吸引。这是一本很适合夜晚翻的书,夜晚的时光,静静的翻开带着书香的书页,淡淡的忧伤,是蓝色的,像书的扉页;却也透着浓浓的红色,像男女主人公热烈的爱情。两个灵魂的强烈碰撞,有时候暗潮汹涌,有时候又轻柔的抚慰着读者触及内心的感受。过去看小说,很容易把自己想成书中的主角那样去解读,而这本书,我却一直如一个局外人一般,好似躲在她们周围的窥探的灵,一次次的在暗影里窥探着、守望着。这是讲述别人的故事,却令旁观者一次次的泪如泉涌,我不能支配自己的手指,不能支配自己的内心,也不能支配自己的遐想。不愿探究太严肃的事,也不会去讨论人生大道理,那些伟大的题目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是一个个私密的故事串联而成的,犹如一场场电影,胶片一次次的换来换去,每一个故事,都不尽相同,却很私人。那么,就让我轻轻的说出我的感受,就像这个故事给我制造的轻轻那般,一个自由、深邃的故事,喜欢这样。这种感受,除了跟随男女主人公感到喜悦、莫名的悲伤之外,愤怒与哀愁也时刻相伴,不愿意太快乐,也不愿意太沉溺哀伤,只喜欢这样。

《梦与智的旅程》读后感(二):体验梦与智的世界

一拿到书,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了思绪,一段怎样别致的旅程,才是“梦”与“智”呢?“梦”表示感性、“智”表示理智吗?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关于理智与情感的故事?作家又是怎样让两者之间交缠平衡的?带着一种哲思的期待,我翻开了小说。

“她觉得每个人都该有面自己的鼓,鼓声比调性还敬天。”

……

“他却觉得每个人都该有管箫,说是箫其实什么音乐也没有,就是一段凿空的梧桐木……一长阵像风吹进山洞的呜鸣。”

开篇对两位主人公的“一唱一和”的描写,像极了音乐里的“对位”,用“呼应”与“竞争”,娓娓道出了主人公的性格。描写里不仅给了读者音乐的遐想,还有各种细节和心绪的描绘,就像电影以一种悠长妙曼的画面的开场了。

我好佩服作者的笔力,怎么写才是这种一应俱全的“通感”?声音,画面,思绪有条不紊地交织在一起,我感觉我这辈子都写不出这种调调了,最多只能感受一下。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还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情节,以主角的对话、精神对抗妥协、和思想状态铺陈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叙述。说实在的,这个小说挺难读的,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用大量倒序、平行、交叉叙述结合在一起。所以如果静下心来,会有一种越读越有味的感觉,它有一种特质,吸引着读者一次又一次从头读起,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或者觉得结构很精妙,又或者会发现这个对话真的写得好绝妙,又或者会有新的画面感出现在脑海中……小说运作一种复杂而新颖的文本于无形之中,独特的文字表达读起来没有陈词滥调之感,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的“似曾相识”之感。

以上是小说在“形式创新”方面给我的印象。就内容来说,也非常有趣,主角性格的描述不是简单粗暴直接的方式,读者必需像侦探一样收集各种片断描写,边读边想,才能还主角一个完整的形象,用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读者也不由自主参与了“创作”。

细细读过后,我创造出了我的“男主角”――用网络词语来形容就是一位时时刻刻把生活把玩得让人诧异的“高富帅”,看到这种人物,我只能感叹,“又长见识了”。作者这样写道:“一身诗书礼乐,两手挑夫走卒……,什么都会呢!他用水晶碗种九层塔,养在书房窗框上,每天挪过来移过去,晾月晒日只用冷茶浇灌,才刚冒芽舒几片米大的嫩叶,就摘光了炒蛋吃”――我惊叹于世间竟然有这种会生活的男子!这样的通灵大自然与红尘俗事,用大俗话来形容就是――入得厨房出得厅堂!说话风趣幽默(当女主怀疑男主把化粪池的污物引导到花池去时,他说“小姐,我哪敢!我也想,我不敢,你天天都会检举我种的黄玫瑰、熏衣草有异味,它冲进水泥地基底下十英尺都不止的地方,还直角弯出院子半英里外,喂养野草闲花去了,你放心了吧,我盖的是花坛不是化粪池!我还会不了解你?我敢?”),把玩大俗大雅于无形之中,服了……而女主角,根据描写应该是一个外貌平庸,外表柔弱内心柔韧的女子,与男主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角力、平衡、升华。故事就是说男主带女主去旅行,在旅途中以种种细节折射出主角的性格特点,外强中干的男主是如何一步步抖落伪装,被女主角感动的故事。读者可以看到,两主角的对话、内心活动时时刻刻在交锋,迸射出思想的火花。作者用一个女性的视角解读了男性的种种伪装,然而笔调并不带有丝毫的“调侃”与“讽刺”,用那个烂大街的话说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完了这个小说,我觉得我更懂什么是爱了。“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世间没有什么完美的爱情,就看会不会“懂得”,会不会“慈悲”,放开你的心,才能感受到更多更深。

这个集子用《梦与智的旅程》开篇,还收录了其它的小说的散文,还有诗歌,这些作品就不一一细评了,我觉得作者的《文学自述》就是一个很好的导读。如果你是一个不满足于“爱情哈里波特”的读者,不妨细读一下戴文采的作品,就是因为它没有那么容易读,所以会带你进入从未体验过的世界中。

爱情哈里波特”的读者,不妨细读一下戴文采的作品,就是因为它没有那么容易读,所以会带你进入从未体验过的世界中。

《梦与智的旅程》读后感(三):一场蒙太奇的旅行

很偶然的机会读到戴文采《梦与智的旅程》,第一句话就被牢牢抓住:“她觉得每个人都该有面自己的鼓,鼓声比调性还敬天。她最喜欢的那面用了极柔的软皮,大大圆圆的像张绣花绷,也像个发声音的月亮,所以她就叫它月亮鼓。”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女主人公经历男主人公无数吊诡的爱情拉锯,在被冷落一年半之后,随他展开一程不知目的地的异国冒险⋯⋯小说的名字颇可玩味,但与传统文学中的形象相比,女主人公的她,似乎才代表智的净空;而男主人公的他,却更像捉摸不定的一抹幻彩。整部小说充满浪漫派深邃华丽的意象与景致,机巧而富含哲理的对话,及对欲望心理层次的探讨。有关情欲流转的描写含蓄而淋漓,而出乎读者预料的是,背后竟蕴含着世间极纯的纯情。一口气读完而久久不忍掩卷,依然沉浸在这对天才奇男女的爱情之中,三月不知肉味。

这小说的题目倒也恰适于整本书。长长短短二十七篇作品,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所述 ,体例十分奇特:用散文来写“深奥的单纯”——热与爱,仿佛梦之浮桥;用小说来写“伟大的复杂”——冷与知,又好比智的神殿,珠琏起一整串美丽的人生项链。这种不拘文类束缚的结构,让人想起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套曲,阅读也似一场旅行。

戴文采早期的散文和小说,曾被认为深受张爱玲的影响,亦曾作为张爱玲的散文传人被讨论。这本书依然承袭着张派作家语言流畅的声腔和潇洒俏丽的意象。比如,“阴凉里举世的感官都一起端丽敛容,人群蒸发出来的燥气浊质湿净,高花湿红,低枝冰绿,飘落的枯叶,却是接近茶色的冷酽,那细雨浇出来的薄薄一圈性灵的光环,仿佛世界走入期待已久的大清醒。”(《相思书简》) ,“悬崖很高,一边长满了针叶松油加利,以及紫球般的花朵,一边就是黄沙和海,季候像一场焚烧,狂野的云与浪,如同时由天与地抽长出来的蚕丝,在海的远处交缠成打不开的丝线结,金颓颓半落海的夕阳,把一切敷上最后的华丽。”(《梦与智的旅程》)

意象亦即语言的画面感和美术性,一望而知,不必赘言;而戴文采作品中语言的音乐性,超越同时代绝大部分的大陆与台湾作家:维持一种一贯的语言节奏,几乎是她唯一无可妥协的坚持。我说的这种节奏性,并非一定要七五调律,而更像现代诗,长短气韵黏连,借着语词细微的调整,排除掉阻碍文字之河流动的小石头,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典的声腔——这种声腔,与其说是张派语言的珍贵遗产,毋宁说是古典中文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唐诗宋词,《红楼梦》及《金瓶梅》隶属一脉。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更多的不是张腔胡调,而是戴文采自己的风格。简单地说,她的作品比张爱玲,更富于现代性的深湛思考和意识。

随着电影在现代生活中进一步普及,蒙太奇的手段,电影语言的语法,已经开始逐渐为现代小说家和诗人所运用,戴文采就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他追着一只黑燕鸟的飞翔线往高处看,忽然发现那左右视线的交点,正是窗外的摩天大楼。那交点汇聚之后,几何线便攀着摩天楼向垂直的天空上升、上升,穿过宽阔而寥落的风,环绕半岛向东流去的河,超过一定的高度后遗世独立,往上升、往上升去了,再也没有下坠的线条。”(《渴望上升的人》)读者在这样的描述中,几乎常常可以感到镜头的移动:仰拍的空灵寂寥,俯拍的纤敏慈悲,与抽象色块和线条的组合,得到一种电影感强烈的现代阅读体验。然而和电影不同的是,她作品中文字的瑰丽浪漫,可以把读者引向更加宽广的想像与联想空间。这本集子中的小说,并不似一般的大众小说,以情节的幽微奇巧、悬念庞杂而取胜,也不是写实主义,而是通过一段又一段蒙太奇,组合出不同的意象符号,激发各种情绪,带领人进入小说情节之外的哲学境界与社会思考,这一手法颇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中所展示的抽象表现主义或是波普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先锋性的尝试。

戴文采的散文长于格言式的警句,有一种冰河般的透彻冷峻,读来让人澄悟,这也是我们现在一般生活散文或历史散文所不具备。譬如,你不乏会发现这样的句子:“艺术创作就是,有时疯狂地到神性边缘去散步,有时疯狂地到魔性边缘去散步。前者成就‘深奥的单纯’,后者建构‘伟大的复杂’。” “才华的本身就是一场孤独的灾难!一切的才华不过是为呼唤知己。”(《凉月随笔》)“我认为最好的创作者应该有三种品质,纤敏的感官、超龄的洞悉、内化的纯真。”(《我最深爱的人》)“在破裂与和谐的摆荡之隙,将间或漫施着来自不安全感的、试探的疑雾。所以,须避张狂矫激、近高旷雅远,求清静纯一。”(《两地智书》)然,这些警句又绝不是说教性的,而是涓涓滴滴,配合着华丽的白描,如穿石的泉水,直击读者的心灵,直见性命。

戴文采的这本作品集,虽然文字是极经典的中文,但无论小说或散文,都透着一种独特的风味:异国的斑斓,在作者的深静中流淌;像北极光下青青的树林,只是寂寂地在那里怀念着,用文字记忆着。尽管小说中像《恩怨之城》《英雄之城》这类作品,以激烈的历史事件作为主线,然而背景却依然是惘惘的、个人生命的哲思。其中对于群体运动的白描,几乎都运用远景,和大全景,如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在《浩气盖山河》中拍摄的战争场面。“纪念堂其实可以说是这个城的耶路撒冷,更是那些兵们长期以来心中的家庙,仿真云天色彩的白墙蓝琉璃瓦下,高挂着四只太阳似的大红灯笼,与两旁金瓦粉墙,铜绿龙凤的音乐宫和歌剧宫静静巍立,是这个城最神格化的建筑物,即使在人车乱哗里,也有邈远肃穆的庄严。”(《英雄之城》) “这样花掉大半光阴在墓园里静眺或者理树或者追想,反而成了生活里较为生趣蓬勃的一部分,晒出了一点的汗使她平和,在高处的墓园上眺尽远远近近的一切,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有可亲的感觉。”(《恩怨之城》)这种不染不净的文字处理方式,好比用一块冰砖向湖心投掷的铿然破碎,四面散开如太初,而依然可以是冷静的。 她亦常常使用到异乡的符号,比如“圆圆的像白莲花”一般的漂浮蜡烛(《梦书寄远》),波兰街头的木雕贴锡花小首饰盒(《偷鸡摸狗的人》),一家叫做“屠杀羔羊” 的酒馆——“同狼人、羊血、刑具和银烛台装点着夜晚”。(《渴望上升的人》)这些陌生而富刺激性的意象,与冷蓝的底色配合,造成文字特别的深邃感和孤独感,颇可玩味,有时竟像对读者潜意识世界的神秘启迪,调动起一些非理性的冥感。

上面所述,还仅是戴文采这本作品的皮相和表现,究其内核,我们或许会发现,她和许多张派作家、台湾作家的不同,在于其作品主题对哲学深度实现的孜孜以求。她的小说鲜有闲笔,每个意象,都如万花筒般,透射着不同的思考层次与向度。这个特点,在“城市系列”(《算命之城》《回春之城》《恩怨之城》《英雄之城》《在陌生的城市》)小说,以及《渴望上升的人》、《戴着耳机的人》、《偷鸡摸狗的人》、《你想买把枪》中,格外明显。我们可以从《梦与智的旅程》中,“她”对“他”的对话中,看到老庄的思想。“动而空寂吧,任何事情结束,心就该回到空寂,不要存任何情绪的多余,受宠就留恋耽溺,受伤又忧愤超支,损神弃智,坐妄迷妄,都是自伤。最好的生命状态是纯和自然,最好的心灵状态是恬淡活泼,心与眼像孩子般纯净,智与情像哲理般洞悉。”也可以在她的散文里,发现基督教神学的影子。然而,把抽象的哲学思辨,有机融入具象的小说故事,并带动读者相同深度的思考,殊为不易。这大概就是戴文采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吧!——由浪漫派梦般的文字美学出发, 时而舟车,时而水陆,目迷千里,不觉已至智哲的彼岸。

是谁为我推开那扇奇异的窗

罗勒草的绿

漆船上拆下来的框

浅灰窗台凸出

爬满枯藤的黄砖墙

浪漫派的奇情吊诡随之漫溢

进我梦乡

我耳开眼也明了

从此这世界才多彩有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