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读后感精选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读后感精选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是一本由徐贲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读后感(一):徐贲的书有丰富的内涵

一滴-------现如今,上哪里去找这样的书?有一本书【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读后感(二):学着做公民

徐贲的《在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是一本简单而又复杂的书。说它简单,是因为这本书涉及的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我们应在怎样教育子女,我们应该怎么识别谬误,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是非判断,我们应该信仰和相信什么。都是很简单很常见的常识性问题,也没有太多的理论和复杂的思考,以至于我怀疑这本书在重视公民教育的国外不可能有市场,我猜他们的中学生都不需要读这本书,可是在公民教育缺失的中国——我们学语文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学英语学政治,就是不学怎么做一个人——这本书就成了一本复杂的书,复杂到我读起来都有点费劲。

之所以费劲是因为这些观点都有些熟悉而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这些观点基本作为普世价值——某些人最讨厌的词——听得耳朵都生了茧子,说陌生是因为很少接触这种专门的阐释和分析。虽然我已经三十岁了,但在这方面还像一个混沌懵懂的少年,只知道它是好的,至于好在哪里,却是懵然无知。于是细看。细看之下发现徐贲先生很杂,文章中上至希腊先贤,下至国际时事,左到左派,右到右派,言必称美国,虔诚又如基督教徒。徐先生的庞杂常给人无所适从之感,经常是某某大贤曾经说过,如何如何,或者某位学者某位议员的言行,作为徐先生点评时事的旁证,虽然杂,虽然繁,倒也始终坚持“吾道一以贯之”,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始终占据主流,公平、正义、信仰、自由、宽容始终是徐先生的精神支柱,换言之,都是敏感词。

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是文化教育、逻辑说理、人道主义以及信仰问题。就个人而言,我喜欢前两部分胜过后两部分,作者从身边(国人身边或者美国人身边)琐事入手,探讨的却是大道理,条分缕析,如家常闲话,我尤其喜欢其中《让孩子慢慢长大》和《我们可以从奥运期待什么》两篇文章,尤其是后者,将我们金牌至上主义背后所隐含的心理期待分析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当然所谓的金牌至上主义又可以从合法性角度来分析,或者用《一九八四》中的资源利用角度来分析,这又是另外的视角了。

总之,《在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是一本不错的公民素质读本,虽然读完后未必能找到什么信仰,但是消除一点戾气,增长一点知识,大抵是不会错的。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读后感(三):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怀疑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是徐贲多年文章的合辑,看这些文章,你会有一些恍若隔世的感觉,明明书中的事情你似乎也一起经历过,比如虐猫事件、归真堂上市,然而真要你想起来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或许你只能说很久很久以前。而进一步对事件进行思考,你会发现在一场争论之后,我们真的没有改变多少。

徐贲在前序中探讨了信仰的几种类型,一是自然宗教,二是神道设教,三是自由宗教,在他看来,基督新教的宗意就在于因信生义,当人们能够认为自己相信上帝时,那么他就能去解释上帝的旨意,将过去的归于教皇的权力分配到个人,因此,最高的信仰就是自由。窃以为,徐贲的言论是句句在理,然而总觉得不接地气。这使我想起了最近在微博上看的帖子,一上车,的哥就跟乘客说北朝鲜核试验,那是威武呀,当乘客实在受不了了,于是话题就转到份子钱,的哥就开始一个劲的骂起出租车公司来了。可见,在中国,信仰危机其实是一些小众在关注的问题,因此,与其讨论在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倒不如讨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怀疑。

岔开一段话,还得说说我回老家的经历。回老家,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一大群人没有了共同语言,在大伯家,就打开了wifi,几个年轻人用手机和ipad上网,在外婆家,看着娱乐新闻,有人就能把贪官外逃和韩国明星到中国淘金扯到一起,说是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然而,真的会有人去为了一个东西争论吗?还不如在四方城里来几圈实在。有时候,我们真的什么都不关心,比起怀疑而言,犬儒似乎更适合现在的社会。如果非要问为什么,我就觉得是不是过去的单位属性被打破,但真正的地域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哪儿都是中国人,但没有一块地方是扎根的。

说了这么多,还是说说徐贲的书吧。徐贲特别花了三篇文章来谈论微博与说理,在徐贲看来微博并不是说理的地方。其实,我想说,专栏文章也算不上说理的地方。按徐贲的说法,说理要摆事实,说道理,微博太短,所以说不清,但实际上即便一两千字的专栏,也很少能把一个事实说清楚,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中国很少有像美国畅销书一样,把一个道理能车轱辘话说上一本书的。

好吧,就说到这吧。看来还是在春节模式,写东西和思维都是乱糟糟的。还是读读这本书吧。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读后感(四):需要有所不疑

年前时就看完了半本,后半本一直拖着未读,如今一口气读完,有点意犹未尽。怀疑的时代谈信仰很危险,多半会让人嗤之以鼻。但“信仰”二字,却又实实在在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书中的内容大多也是谈论公共文化事件或现象,原本是作者给美国学生讲述美国现象,但后来觉得对国内读者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于是译为中文出版。作者谈生活中的事,如4、23阅读日,唱红歌,国学,校规,富二代,狼爸育才,舌尖上的中国等话题;也谈媒体事件:网骂、人肉、微博、上当受骗、好人卡、教授叫兽等等;也谈中美人权差异和人道的进一步探讨,像保护动物、啃老族、稀土、死刑、自杀救援、911、诅咒等等。最后一篇则是相对于比较理论化一些的政治与信仰的探讨,从中美现状到未来的畅想。从常识到理论,内容丰富。初读时的觉得作者说得有道理,再读时,忽觉作者说的信仰之中大概是少了一点血性和团结,这大约也是作者口中的现代社会犬儒盛行。

我读徐贲的书,最早缘于他人转载的一篇文章《中国为何普遍粗鄙化》,文中作者徐贲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这就像在污染的环境中,人都会变得特别能“抗毒”一样”。相当地一针见血,再联系此书也可以想见,国人的粗鄙化是外在表现,根源还是在于信仰的缺失。

因为本书是作者的时文集汇编,经过编辑整理的四大部分内容,个人觉得第二部分“拒绝在肮脏的歪理之河里沉沦”最有看头,也最让人警醒。有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在徐贲笔下有了清晰而理智的应对与回答。比如他说“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又说“理性的可贵在于它的怀疑精神,它怀疑的对象包括政府权威、公共权力以及一切形式的肓从和迷信”,而且,“它怀疑的对象应该包括它自己”,又再说美国民主参与的根本特征“不只是在现有的社群和共识中进行参与”,“也不一定是在同党、同派中进行,而是可以发生在观点、立场完全不同的共同体中”,并认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和思考水准往往反映在他们关心和争论的问题上”。很显然,与信字有关的各种“有所不疑”的对话里,作者从公共生活中提炼出的信仰问题,依然是自由、理性与民主,依然是渗透文化生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欣赏这样的倡导:怀疑本身并非是一件坏事,问题是怀疑什么,怎么怀疑和为何怀疑;怀疑只是信仰根本不存在的结果,而不是信仰遭动摇的原因。

另,因著文时期不同,各篇文章的内在逻辑性不强,但作者对美国的政治社会有深入的了解,在对比中美社会意识形态差异上,也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读后感(五):定义时代的后果可能很危险

这本书的题目是对一篇题为《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的回应。虽然徐贲先生在序言里认同了原演讲者关于当今缺乏信仰的看法,但徐先生并未质疑“怀疑的时代”这个前提。其实无论是“需要信仰”还是“需要怎样的信仰”都是存在信与不信的问题,而未涉及到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原演讲者和徐先生均未对“怀疑的时代”予以澄清。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到底是不是一个怀疑的时代?如果是,那么如何证明?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一旦前提虚假,我们很容易被迫接受论述者给出的结论。

小时候看《福尔摩斯探案集》,长大了看《名侦探柯南》,看的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悟到其中的门道儿,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这类侦探类影片,总是先设下一个读者或观众无法解开的迷局,在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之后,由主人公揭开谜底,让人恍然大悟获得解谜的快感。然而,在揭秘过程中,主人公总会说出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容被处于压抑中的读者和观众接受。这种技巧,作为娱乐时情感的宣泄手段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这样有选择地介绍信息,恐怕对受众来说就未必公平了。

以上的饶舌,只是要说明自己在阅读本书是的感受。不可否认徐贲先生具有很强的公共意识,而且能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独立地思考,充分展现了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但是正如有的书友在评论中指出的徐先生在视野上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样,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同样感受到,徐先生对西方的文化的热衷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不甚详。在徐先生的文章中,反复提到,而却未见他对历史上欧洲的殖民行为,美国的种族歧视、越战及各种影响西方文明发展的事件的微词。固然这些话题,可能受到了一些环境因素的限制,但我仍然不禁有这样的疑问:难道徐先生是专为启蒙国人而来?

在书中,徐先生征引了大量的书籍,以佐证他的话语颇有令人不容置喙之势。在一个“怀疑的时代”是否我们只有接受徐先生的言论才是走出“怀疑”的良方?我个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虽然徐先生为向我展示了他的独立与自由,展示他应对这个时代变化的学习和思考,但我并不会接受他所限定的前提——“怀疑的时代”。

时代是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而自然形成,而并非是可以贴上各种标签而贩卖的商品。虽然人们可以在某一范围内界定某一阶段的思想或科研特征,但那只是为了方便研究和讨论,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给整个时代打上标记的理由。

至于“信仰”还是“信任”的问题。我只想说“信仰的自由”、“自由的信仰”、“自由地信仰”、“信仰自由”是几个不同的概念,而人们无论选择信仰,还是放弃信仰,都是一种选择,都要自身承担这样选择的后果,所以尽管徐先生可以认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启蒙,但事实上,比起启蒙来,所有的时代都离不了理解和尊重——即便您是先知,但请您别按照您的剧本规划他人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