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透明社会》读后感锦集

《透明社会》读后感锦集

《透明社会》是一本由Brin, David著作,台北先觉出版的1999图书,本书定价:4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明社会》读后感(一):《博客来导读》[转]

你能想象类似「楚门的世界」情节发生在真实生活中会是怎样的场景吗?在家中各个角落都有一台摄影机监看着你的生活,吃饭、洗澡、甚至睡觉等最隐私的个人行为,成为公开传布的影像与讨论话题..

网络发展带来便利的生活。信息快速传递、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藉之收集信息、处理工作、学习、购物、甚至交友;靠着一台台计算机在网络上串连,一个虚拟世界因此成形,人们已接受了这样的生活,但其中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随时有人的隐私被犯、随时有人得不经同意取得他人的信息。一方是信息开放要求的自由,一方是民主社会要求的隐私,这两者间如何取得协调,正是本书作者试图寻找的答案。

作者布里恩由宏观的历史视野来解读这样的问题。他旁征博引许多案例,并以论辩形式,探讨各种信息自由所挑战的社会议题,如:智慧财产权、限制、自由、责任及隐私;最后更提出「相互透明」,也就是当人人对自己或他人公开信息习以为常,并感到无所谓时,或许这样的一个透明社会,可能才是未来的网络生活中,最能满足自由与隐私的最佳方式。

《透明社会》读后感(二):网友木谷的评价 [转]

这本名为《透明社会》的书其实有点古老了,是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对于一本谈「个人稳私与信息自由」的书来说,会不会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呢?毕竟这一百年来,或许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变迁最快速的年代了。

不过,作者还是相当具有前瞻性,他所讨论的议题依然遍布在我们周遭,只是常似空气般被忽略了,比如说:你的老板是否会监看你在MSN上瞎扯些什么呢?当你和小女友在街角吻别时,是否也同时成为路旁防盗监视系统的光盘主角呢?

随着信息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所谓隐私权的议题彷佛成了待宰的猪肉。越来越普及的监视摄影机(虽然常看到新闻说,发生案件时,摄影机往往是坏的),到底是保障了人们的安全,还是侵犯了人们的隐私?另一方面,我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不论你浏览了什么网站,或是购买了什么商品,全都有迹可寻,换句话说,我们在网络这个所谓「虚拟化」的世界里,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是全然透明的。

然而,作者并不是站在反智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相反地,他认为应该进一步追求更平等的透明化,比如说,当政府当局或主事者以安全为由监控人们的生活时,也该同时把监控的机制予以透明化等等。无论如何,随着信息技巧愈趋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样的两难议题必然是方兴未艾的。

《透明社会》读后感(三):推荐序 思考跨世纪新生活方式 [转]

蕃薯藤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陈正然

在一九九三年秋天,全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正式公布后,一场席卷全球的网络革命揭开了序幕,宣告「信息社会」已经到来!

信息社会的到来具体表现在一个概念上,就是「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运作的「策略性资源」。也就是说,在本来社会运作时,信息与网络将成为「基本而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它也会改变目前社会资源的运用型态;将来掌握信息的人,自然也就成为有权、有钱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场结合数字化科技及通信网路的革命,已经使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质变为个人通讯器(TC,telecommunicator),让计算机由工作场所的辅助工具,转变成为日常生活的「个人通讯中心」。连结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已经变成个人通讯器,它透过浏览器(browser)通往全世界,让我们不仅能够听音乐、看影片、还能够全天候无远弗届地看信息、抓数据、与人联络、交友聊天,甚至于购物。

网络已经改变了旧世界的运作规则,更将引动跨世纪的社会变迁。

如果我们回顾信息工业的历史,一九七○年代可以说是「系统中心的时代」,但当时信息科技主要是大型研究机构昂贵的实验机具,普及程度极为有限。

一九八○年代,个人计算机出现后,信息科技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活,但仍限于工作职场或书房中。可是,一九九○年代全球信息网出现后,计算机结合网络成为威力无穷的新媒体,持续地走入生活的每个角茖,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相信,将来信息网络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基本需求,而网络普及后所产生的新生活方式,将彻底颠覆旧社会的思维。

布里恩(David Brin)在《透明社会:个人稳私vs.信息自由》这本书中,旁征博引众多活生生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提出许多前瞻性的议题。他以论辩的形式来讨论这些议题,引导读者一起感受跨世纪新思维的脉动。布里恩很明白地指出,网络不仅引动一场通讯革命,同时更衍生出一个新的生活场域──虚空间(cyberspace),而这个新的公共领域毫不留情地挑衅了一些社会既存的概念,例如接近使用权(right to access)、智慧财产权、自由、管制与隐私。

布里恩从宏观的历史视野来探讨这些问题,试图说服大家抛开那些因新科技出现而产生的恐惧与焦虑,还要从许多相互矛盾的论点中,理出一个头绪来。最后,他吊诡地认为,「相互透明」(reciprocal transparency)是网络世纪生活中,维护自由、隐私与责任的最佳法门。对没有自由传统的非西方社会成员而言,这样的讨论与可能的结论,都将是一个摇晃旧思考础石的挑战。

在世纪末,这场结合信息与通讯科技的数字革命,逼迫我们必须加快脚步,认真思考跨世纪的新生活方式。不过,希望那个促使我们做选择的关键因素,不是技术,而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共同愿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