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双城记》读后感1000字

《双城记》读后感1000字

《双城记》是一本由狄更斯著作,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的35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城记》读后感(一):经典

看的是中国画报出版社的绿皮版本。有时候人该怎么思考爱与恨呢?也许对你的恨是对他人的爱,对你的爱也许充满着他人的恨。那么,到底怎么去评判一个人的善恶呢?也许只能从有资格审判者的角度来解释一个人的本质吧。但,这一切充满着权力的操控。这世上总是充满着以自己所想为标准的人,以自己所谓的好来解释世上一切的坏。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是从前一阵子接触音乐剧开始的。那么,你说这一切该怎么评判呢?旧社会固然不好,但革命后就好了吗?依然有无数人莫名其妙的失去生命。但说革命不好,又不全对。总之,历史会有它自己的选择,无论对错。像河流流入大海一样,每个人的生命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将成为历史。自由啊,有多少罪恶是假你之名而犯下的!在拥抱自由的时候,是否应该深思那藏在名义之下的种种罪行?

《双城记》读后感(二):生死命运

小说主线:达内和卡顿,两个长相相似的人。达内是法国贵族,放弃了贵族所赋予的一切名誉权利与地位,远走英国靠教法文为生。卡顿是一名律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职业的原因接触太多社会阴暗面,他的生活总处于沉沦中无以自拔。这两个人都喜欢露西,而露西喜欢达内,对卡顿表示了朋友的友谊。

小说另一线索:马奈特医生和他的女儿露西,医生因为见证了法国贵族兄弟迫害农家姐弟而所写的揭发信又被发现后被捕入狱长达18年。这个贵族就是达内家族。达内对这段家族历史并不知情,他向露西求爱前,先向医生陈述了他之所以放弃贵族头衔出走英国的缘由。医生已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的女儿与达内相爱,不管自己以前的经历有多痛苦也无法阻止他帮助女儿获得幸福。于是,女儿结婚旅行,而留在家中的医生心中有着怎样的波澜啊?18年冤狱是达内的父亲和叔叔造成的,而自己的女儿却与敌人的儿子结为夫妇。所以,小说中才有了九天九夜处于迷狂状态的医生。

本来,马奈特医生的一家刚刚过上幸福生活。来自法国的一封信改变了家人的生活。达内的老家仆被法国革命者以贵族身份抓捕入狱,仆人写了一封信给达内请他出庭作证他只是一个仆人并不是什么贵族。

回到法国的达内被捕。马奈特父女也来到法国想法营救达内,医生曾蒙冤入狱的经历让他深受法国革命者的爱戴,他成功救出了达内,第二天却再次被捕,理由是医生当年在狱中所写的达内的父亲和叔叔如何杀害那家人,自己如何蒙冤入狱,如果有机会一定会为自己报仇雪恨云云。

医生当年所写的东西是怎么保留下来的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听到自己当年所写的材料时,他的恨,他18年的冤狱,他女儿女婿的爱,他可爱的小外孙女,他女儿女婿对他的爱。每个人的内心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撕扯着。

无疑,贵族达内是要上断头台的。父亲叔叔的罪孽与他有什么关系呢?没人质疑这荒谬的结论。

作者是上帝,他不能让这么一个好人。于是,卡顿这个与达内长相相似的人,主动做了替死鬼。

嫉恨是常人的痛苦,德发日夫妇曾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要寻求一切机会报复。爱能让一个人超越常人的狭隘,比如马奈特医生。还有另一种不常见的人,能够超越生死,但事实上这样的人几乎没有,所以作者将此归为----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双城记》读后感(三):A 'fairy' tale of two cites

去过法国。登上蒙马特高地俯瞰整座巴黎城,平原之上的云层轻盈而缤纷。塞纳河曾见证那部被岁月熏黄的史册如何写成,从圣母院的初建到波旁王朝的蒙难。

向往英国。浓重雾气淹没了伦敦的晨昏,维多利亚时代的报童在街巷奔窜。雨水忽至溅落撑开不久的黑色伞面,乡间的参天古木疯长成画意园林。

艺术层面与浪漫主义同样有过纠缠。比之拉斐尔前派对中世纪的幻想,法国的德拉克洛瓦们则平添了几许悲壮激昂的意味,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红色的弗吉尼亚帽与 三个等级齐呼的“自由、平等、博爱”,如此声势也只能从法国人谱写的历史中感闻。

至于英国的绅士们,十八世纪后便愈加持重庄严,世道平静如水,似乎他们只要打理好对外的公关形象,便足够。

然而英国律师西德尼·卡顿却甘愿替一位法国贵族后裔赴死,即使这白白的牺牲对革命的胜利如同杯水车薪——“无套裤汉”们依旧不分敌我地狂热,将未来的恐怖统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彩排。“嗡嗡的人声,无数张仰望的脸,外围人群向前挤的脚步声,一齐向前涌来,犹如卷来一股巨浪。刹那间,一切都逝去了。二十三。”狄更斯这样描绘卡顿临刑的场景。革命的民众如此钟情“吉萝亭女士”,而吉萝亭只是日复一日不知餍足地茹饮鲜血。由各色店主与作坊老板组成的小资产阶级带领手下的“雅克”涌上街头,欣赏画作般一一悉数这些由他们亲自送上断头台的面孔,复仇与嗜血的快意灼烧着他们的脏腑,人性让位于兽性,荡然无存。

路易十四时期,专制制度已然达到强弩之末,贵族政权处于凝滞状态,国家看似强盛的背后却是封建帝制的必然崩溃。法国宫廷贵族一度喜爱使用汞含量极高的脂粉擦拭肌肤,以确保自己看起来美得娇弱而苍白,但水银的毒素已于无形中渗入血液、继而骨髓,贵族女性薄命绝非偶然。十七世纪初法国的遭遇与这些女性无二,只不过有路易十四执政,国家的病尚作为隐疾存在,骨架支撑得了肉身。辗转至路易十五偏安凡尔赛的年头,骨头开始枯烂,路易十五甚至放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及至路易十六即位,因由国王支持北美革命造成的国家经济困难,终于引发了长期对等级制度耿耿于怀的群众的激愤。路易十六对改革的犹疑态度使自己同千万人一道命丧断头台。

比卡顿更早一步奔赴天国净土的是一名瘦小的女裁缝,他们在囚车上彼此相依,共同度过了在人世最后的午夜时分。他代贵族赴死,她却只是无法用金钱赎命穷苦平民。那是一个多么坏且愚蠢、绝望而充满怀疑的年代,是黑暗的季节、蒙昧的岁月,人们因叛国或仅仅因爱国精神不够而受到指控,成为吉萝亭的祭品,“国家牌剃刀”下的冤魂。这一天的编织名单上出现了第“二十二”、“二十三”……直到第“五十五”个不幸者的姓名。从此,查尔斯·埃弗里蒙德死了,而卡顿作为姓氏将永存。同时期死于断头台的罗兰夫人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高呼革命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消耗革命思潮赋予他们的自由,像德发日夫妇那般誓弑所有的贵族,像“雅克”为断头台输送源源不断的贫民。接下来会有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吉萝亭女士”将目睹统治阶层的自相残害,她亦将继续为国家效力,在三十分钟内割下二十一个头颅。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西德尼•卡顿是对世相看得最明白的人,他的内心始终对革命的未来存有一丝希望之光,而露西·马奈特与马奈特医生便是希望的拟人形态。从在伦敦律师事务所的荒唐度日到被押赴刑场之前的整装待发,卡顿颓然的样子终于在他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里如一的高尚青年。卡顿的形象甚至被塑造得过于理想化了,宛如他日日惦念的基督。

《双城记》的开篇被引用的次数太多,以至于它的知名程度远远超过著作本身。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作品,换雨果来写总是悲壮得义气凛然,但狄更斯却用英国人冷静而客观的视角看待这场斗争,由对贵族的仇视转而变成平民之间的猜忌攻讦,故事的结局并不代表革命已现曙光,这会是一个无尽长夜而作者已不忍执笔将其轨迹追寻。

但结尾处还是让我无比动容:“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获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