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1000字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1000字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是一本由伊莎贝尔·博尼东·库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一):不在卢浮宫胜在卢浮宫

好像去卢浮宫啊,但是得找机会,这本书就当先做知识储备,其实这本书看了之后发现,比我想象的好,卢浮宫的资深讲解员每天面对各类人群,对同一幅画给不同的人如何讲明白,他们最拿手,这本书本意是给孩子卡的,把孩子分成5-8、8-11、11-13三个年龄段,然后同一幅画分别针对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讲,问题都不同,很有创意的写法,而且很实用,第一次看明白一些画,艺术好像也没那么难吧!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二):艺术宝藏卢浮宫

不曾远行,已心之向往;不曾驻足,却先睹为快。现在的知识传播途径,使咫尺天涯成为可能,艺术世界里的精华,只要你有兴趣,随时随地就可以信手拈来。此书赏析了卢浮宫里31幅作品,从画作到雕塑,又因为这套书主要的对象是孩子,从孩子的视角解答了许多有趣的问题“维纳斯为什么不穿衣服啊”“为什么蒙娜丽莎没有眉毛”“拔示巴长得不漂亮”像我们这些所受艺术教育匮乏的成年人也觉得非常有意思。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胜利女神雕塑,胜利女神的希腊名字叫做奈基(Nike)。看来,那个著名的体育商标的名字并不是随便取的,因为几千年来奈基都给人们带来了胜利,而那个著名的勾勾也应该是从女神的翅膀得来的灵感吧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三):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迷路怎么办

博物馆从何而来?这就要从古代说起。

古代谁最大,皇帝最大,哪一家最有钱,皇家最有钱。

博物馆最需要的是什么?藏品。答藏品当然对,但归根结底还是钱。

于是皇家就拥有最大最豪华最高级的博物馆,不过那时候还不叫博物馆,属于皇家仓库。

那为什么后来就变成博物馆了呢?因为皇权被推翻,人民翻身做主人,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收藏品是国家的,也就是人民的。放收藏品的地方当然也是人民的了。

把Louvre或者故宫开放给外国人参观,那就更是本着世界艺术是世界人民的思想来实施的了。不过故宫还好,Louvre里面那么多外国艺术品,不给外国人看好意思吗。

Louvre在世界博物馆排名首位,参观人数、规模、价值比起排第二第三的美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故宫博物院高出许多。但如果和其它景点比,博物馆也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去博物馆的游客永远没有去DISNEY乐园的游客多,更不用说在时代广场或者第五大道扫货的游客了。

那Louvre到底应不应该去?就连暴发户和大妈都知道——去!去干什么?恐怕就没多少人能答得上来了。大多数人去旅游都只是跟风随大流而已,顶多看一看买一买东西,这样的旅游还不如不游。

所以到不到现场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懂不懂。你连Louvre三件宝都不知道,进去了也是白进,钱浪费了不少,还千辛万苦白排了队。

介绍Louvre的书不少,旅游书都一大堆。但没有一本像这一本那么详细地介绍藏品的。Louvre的藏品有三十一万件,书里只介绍三十一件,可谓是万里挑一,比皇帝选后宫还严格。除了名气最大的三件宝,加上梅筏、自由女等名作,三十一个里面至少有一半是必选的作品,这些被选上毫无争议。另外的一半可就没那么容易统一的了。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为什么不介绍什么什么哪个哪个啊?这本书不是逛馆指南,不是图谱地图册,而是艺术教育书。它选择这些来介绍的时候,涉及很多原因,包括作品的多样性、代表性、重复性等等。所以不可能你说我喜欢Da Vinci的作品,作者你就多介绍几幅呗,这不可能,你名气再大我也只是介绍一幅作品而已,多都不行。

书里是以问答的形式来介绍作品。例如Venus de Milo这个作品,作者就设计了这些问题:它为什么有头没手,哪去了?它为什么没衣服?它手臂上的洞有什么用?后人为什么不把手接回去?它本来的作用是什么?然后逐一针对问题进行回答。

可能有人觉得,作者设计的问题都不是我想问的。的确这种情况很严重的存在,但你让我来问,我可能连这些问题都想不出来。作者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她设计这些问题都是多年从业经历中碰到得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积累下来,可不是即兴想出来的。所以在你想不出来问题的时候,你还是先接受她的问题吧。

这本书不能代替去Louvre参观,也不能代替你接受艺术的全面熏陶,它只是带领你进入艺术殿堂的敲门砖,如果这块砖能做得更趁手一点就更好了。作者设计问题和答案之前应该参考一下知乎果壳什么的,肯定能比现在写得更好。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读后感(四):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

《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法〕伊萨贝尔•博尼东•库朗

一想起博物馆,首先浮现脑海的必然是卢浮宫博物馆,这个坐落在法国巴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由法王菲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其最初是用作防御的城堡,后来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中珍藏了被称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本书从卢浮宫9个展馆中的8个里,精选了31件藏品作介绍。

之前已经在《艺术眼》系统的书籍中介绍过,这套书是面向孩子的读物,但对于还不识字或者像我们这样没有什么机会参观画展、博物馆的家庭,由父母先阅读后,在日常生活里有机会接触到画作的时候给孩子加以解释,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对于艺术的兴趣。所以在本书里,除了介绍藏品外,作者还非常精心地安排了位置给“参观指南”,比如,应该怎么参观?卢浮宫博物馆作为这么著名的参观景点,每年接待的访客高达600多万名,作者建议,如果带孩子参观的话,可以考虑避开人群较集中的作品,而选择相对少人的区域参观。其次,考虑到卢浮宫面积很大,全部参观完对体力要求颇高,而孩子的精力有限,所以要适当安排休息的世界,或者将参观的时间缩短。在书中的第三部分,附了艺术品馆内位置的信息,也可以到官方网站去浏览你所感兴趣的内容。

那么,既然说卢浮宫里头的艺术品都非常珍贵,“杰作”更是比比皆是。可是“杰作”听起来很高上大,我们普通欣赏者又该如何欣赏呢?“一般来说,尽管杰作比其他作品更为人所知,但是他们并一定是最好懂的,因此也不是最容易欣赏的。”(P2)“如果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一件杰作如此与众不同的话,是的,请做好准备。……事先了解一件艺术品的历史知识,和其他同时期的作品或者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都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历史学家或者画家们是如此钟爱一件作品。”(P10)“对每一位艺术家来说,完成一件作品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表达,进而去分享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对每一个观众来说,停留在作品上的视线就是在试图找寻一条通过艺术家眼中风景的路;就是去懂得让这般风景和自己的风景相遇,进而寻求在大众眼中更广阔的风景交汇而产生共鸣。”(P11)

在一些人看来,看画展,特别是高上大的画展,或者听一场音乐会,特别是世界级的演奏会,似乎是可有可无。但如果对生活有激情,对人类知识有钟爱,就不能错过与它们接触的机会。今天碰巧我在一次活动中碰见本地一名资深教育者,他的一番言论让我特别感触。他说,一个人在求学阶段如果都只在一个二三线的城市度过,首先,他永远没有经历“心理断奶期”,也就是说他没有机会真正的脱离父母独立成长。其二,在大城市生活,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文化,如果一个人活到23岁,还没有听过一场音乐会,没有看过一次画展,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真知灼见啊!艺术欣赏没有对生活带来实质的好处,可是它能熏陶一个人的情操,能丰盛一个人心灵,当你有缘与艺术品接触,并从中体会到那种纯粹的乐趣,你才能知道生活中并不只存在柴米油盐,不是只能汲汲营生,还有一个极大的精神空间等待你去填充。

卢浮宫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以我的能力,是不可能读过一次或者顺带看过几个视频就能慨括出来的。但在这本《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关于雕塑的欣赏,我是真的学到了一点知识,这也是我从前从未接触过的,在此总结一下。就拿《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来说吧,这座雕像高达3.28米,是由大理石雕塑而成,其制作年代久远,无从考据。首先,大理石质地坚固,加上雕像巨大,雕刻起来难度很大,更不要说在如此大的难度之上,要把所有人物细节表现出来。看看图中的胜利女神,她迎风站立,身着长裙,带有褶皱,由于风的吹动使得裙子紧贴身体,把腿部、胸部、甚至肚脐都凸显,看的时候,你见到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动感十足的女神,展开翅膀,迎风眺望大海。她身轻如燕,似乎随时就能飞起来,海风好大,裙子随风轻盈摆动。等你意识到这是由一块巨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就不得不惊叹工匠的手艺是如何地巧夺天工。

我也只是一个生活在二线城市的人,过着极度普通的生活。可是很感激,能有机会接触到艺术作品,并从中体会到这种欣赏的乐趣。我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它们,那种美妙的感觉,你试过就会上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