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亿美金的教训读后感摘抄

十亿美金的教训读后感摘抄

《十亿美金的教训》是一本由林军 唐宏梅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亿美金的教训》读后感(一):内容很给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内容总结

十个案例,每一个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的。建议读透,结合当时的环境,挖掘其中的内情,套上自己的框架进行分析,窃以为可增加三五年功力。

二、点评

1、总体还行,虽然夹杂着不少马后炮的评论,略过就好。

2、这些案例,要用自己的框架来分析。

《十亿美金的教训》读后感(二):随便写写。

很早以前看的书,说说里面的互联网公司,部分内容可能有纰漏。

51是个非常草根的公司,主做二三线城市的社区交友,超丑陋的ui设计加上老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有一整子信心爆棚和腾讯正面作战,结果在商业和法律上双双落败。挫折之后,改做同样草根的网页游戏。

盛大,陈是个战略投资家,不是个基业常青的企业家,依靠《传奇》的传奇以草根的方式赚到了100亿的市场,极力想从这低端的形象走入正规娱乐行业,但缺乏治理一个持续发展的健康企业的意愿。而是各个行业处处投机,试图能挽回已经落入第二阵营越来越没落的本业。个人很不看好。

奇虎,恰逢前段时间奇虎开始做搜索了,林军在写此书时,对周当年放弃搜索缺乏自信急着想把公司卖出去痛心不已,虽然买了个好价钱,雅虎做了冤大头(实际是阿里)。时过境迁如今与百度直面竞争搜索。

联众,典型的技术创业,运营市场不擅长碰到正规军一泻千里。

另外几家的死因和《大败局》里的公司很像。

ps:作者对谢文的葱白令人汗颜。

《十亿美金的教训》读后感(三):十亿美金的教训

不同的人读《十亿美金的教训》,肯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许这本书更适合创业者阅读,无论是刚刚起步的热血青年,还是初具规模的「独角兽」CEO 们,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这本书中列举的十个案例,主角都是 1995 - 2010 年间中国市场上最耀眼的、最受资本追捧的互联网明星企业。虽然今天再去复盘当初的这些企业,能够颇不费力地分析出哪些是显而易见的错误,但是只有处在真实的环境之中,才会发现一切都事出有因,或因外界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或因企业的领导力内心膨胀而一手葬送了企业的美好前程。

研读这十个案例,我得到的经验、教训如下:

(1)重视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

联众,作为中国最早的网络游戏平台,曾经中国网游的三巨头之一,高峰时占据了国内网游市场85%的份额,最终却败给了 QQ 游戏。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被用户抛弃的根本原因是「不好用」,因此被 QQ 游戏后来居上。联众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半程,很多地方被用户广为垢病,比如时不时掉线、满屏的广告、付费用户横行等等。

在这本书中提到,联众产品设计、开发团队自我感觉良好,而这就是最致命的地方。设计开发一款产品,最终是为了卖给消费者,如果不以用户为导向,仅凭团队自身的喜恶为标准,最终只能被大众抛弃。而这一点,也给了 QQ 游戏弯道超车的机会。

(2)创始人是企业的核心。

8848 曾经位于中国的电子商务之巅,但是却因为创始人随着融资所占股权不断稀释,最终丧失了对企业发展的决策权。在 2B 还是 2C 这个问题上,由于创始人和投资方的理念不合,因此创始人又创建了 My8848。在后来的 My8848 再融资过程中,又因为产权问题纠缠不清,导致停滞不前,本来可以成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的 8848,却因创始人话语权的缺失而成为了过眼云烟。

同样的还有陈天桥的盛大盒子,在公司毫无硬件资源和经验,公司员工一致反对的情况下,陈天桥一意孤行,天时地利人和每一个有利的因素都不具备,最终让盛大一蹶不振。

(3)警惕热钱,善用资本的力量。

研读这十个十亿美金的教训,可以发现虽然这十个企业烟消云散,但是资本却从中大大受益,一连串熟悉的名字:IDG、软银……软银投资的 8848 失败了,但是它同时投资的阿里巴巴却成功了。联想的 FM365 失败了,但是他的资本却是通过港交所募资 30 亿港币所得。最后受伤的只剩下创始人和他所创建的企业,以及无数的中小投资者。

读《十亿美金的教训》这本书,并非意味着所有企业都有成长为十亿美金的潜质。而是通过这十个案例,让我们鉴古知今,有所收获。上面的这三个教训,分别从产品-人-资本三个角度,无论自己是基层员工,还是公司高管,都应该有所作为,尽力避免这样的错误,避免企业重蹈覆辙,沦落为下一个悲剧。

《十亿美金的教训》读后感(四):一个窝囊废的自述

《十亿美金的教训》是林军写的另外一本中国互联网史,内容很不错。但更有意思的其实是林军在末尾写的后记——《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

在这篇后记中,林军通过他人口吻迂回地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旁观者遇到的心理困境,“在很多人看来,直接参与所带来的感受要远胜于我这样的旁观”。何止心理感受,参与者的回报也比旁观者更丰厚,金钱财富和社会名望都是大大的。

但林军这老小子很窝囊地否认了这点。之所以说他窝囊而不是狡猾,是因为他承认了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认为自己做不到像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互联网弄潮儿一样,在互联网中掀起风浪。

他引用了芬兰诗人索德格朗的一句诗:我,自己的囚徒,推开那些罕见的时刻,生命是相信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勇气。

之后更直接地写到:

说的太对了。科技记者当久了,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一是看着过去的采访对象慢慢成长为互联网大佬,而自己依旧是个媒体记者,产生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在之后的工作中会不断增加,比如发现之前的采访对象成长为互联网大佬,采访越来越难约。或者即便约上了,自己和对方的对话越来越不在同一个水平,很痛苦;

二是觉得当初一无是处的采访对象最后都能成功,自己也能试试,于是也投身互联网浪潮中。

三是发现互联网创业的种种艰辛,自觉能力不行,就此萎靡,之后恶化为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

这三种情况都有现实案例。第一种是刘韧,第二种是李学凌,第三种就是林军。

刘韧在心理失衡后创办了垂直媒体Donews,但始终是小生意。之后出了媒体敲诈的事,被周鸿祎搞进监狱,出来后又传出涉嫌操纵互联网金融诈骗的丑闻。

李学凌在离开科技媒体圈后,创办了YY,7年后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他是科技记者转行创业的人中,少有的成功案例,大多数野心勃勃的科技记者都死在成功路上。

林军一直没什么出息,在科技博客兴起的时候创办了雷锋网,运营至今也还是不大不小的样子。中间曾开通一个“左林右李”的微信公众号,做得小有名气,但不知为何又放弃了。论最高成就,他是三种类型中混得最差的。

林军在后记中还引用了一堆名人名言为自己的懦弱开脱,什么“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真正的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但之后又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承认,我的内心其实也有过动摇,也有过对easy money的追逐”……有动摇、有追逐那你就去做啊,永远只是在原地徘徊犹豫,想的多、做的少,结果就像那头两个草堆中的驴子,在“先吃那堆草”的犹豫不决中活活饿死。

《十亿美金的教训》读后感(五):互联网大败局:不要做自己的囚徒

过去10年间,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两波股市泡沫。在今天,互联网的前景依然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他们都败了。中国最大最早的社交网络51.com、中文上网3721、抗衡华为的港湾、联想FM365、盛大盒子以及最著名的8848,这些,曾是互联网的翘楚。任何一个只要良好地发展到现在,价值至少也在十亿美元以上。《十亿美金的教训》提取了十个中国互联网失败案例,解读从成功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互联网:十年轮回

中国互联网,在这两年大起大落。回顾辉煌者众,检讨失败者寥寥。《十亿美金的教训》这本书,来得恰逢其时。《十亿美金的教训》这本书,无论你从什么角度,都是可以一读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消遣者,把它当作小说来读,一场场纷争,一串串故事,一个个传奇,即使没有大快朵颐的感觉,阅读的快感也不会少的。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的从业者或者创业者,那些曾经或者现在依旧叱咤风云的偶像、大佬留下的教训,能否让你站到巨人的肩上呢?如果你只是一个“吸取教训”的癖爱者,中间的那些告诫,也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

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失败,或因内讧、或因安插流氓软件、或因错失细节、或因公众形象尽失、或因狂热于兼并、或因过度依赖风投、或因决策无主无序、或因资本冒进。但在林军、唐宏梅这两位作者看来,《十亿美金的教训》主要是三点:一是创业者没能完成从个人英雄到商业领袖的跨越,领导力出了问题;二是热钱惹的祸,或者丧失了欲望,或者战线过长,或者人浮于事,或者迷途不知返;三是没有坚守用户价值第一,在商业模式的盲目崇拜下,被用户用脚投票抛弃了。这些是教训吗?是,也不是。失败了,就是教训;成功了,就是经验。历史的厚重,正是因为教训;历史的伟大,则在于成功。

千年之际的那一场互联网泡沫,已经整整过去十一年多了,但至今仍让投资者心有余悸,仍让见证者心怀忧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十一年前那些让人艳羡的互联网巨头,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了,成了永远的过去时。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年初的统计,即使那些熬过寒冬,留下来的公司,其总市值也平均缩水88%。与十一年前相比,道琼斯互联网指数成份股的平均浮动调整市值已经减少了94%。当年达到5132.52点的纳斯达克指数,至今仍攀不上3000点。

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有多远?

最近,中国的互联网风生水起。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新媒体(主要是视屏)、电子商务,都让互联网界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仅2010年,就有四五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创历史新高。十年前的融资,过千万美元者寥寥,但201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总额就高达18.31亿美元,投资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就不下10家。于是,人们开始担心:我们距离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有多远?

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是很难的。但即使有泡沫,此泡沫非彼泡沫,是可以肯定的。十一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之时,中国的互联网,无论是用户数量、用户需求、硬件配套,还是盈利模式,都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空中楼阁。但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及应用,已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即使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来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不会像十一年前那么悲催。

但是,即使没有泡沫破灭,旧的企业死亡,新的企业诞生,在互联网领域也是一样的规律。中国互联网的悲哀之处,不在于失败,而在于没有创新,一个个都要立志做“美国的Google”、“美国的Yahoo”、“美国的Amazon”、“美国的Facebook”、“美国的Twitter”、“美国的Groupon”……于是圈钱、盯着竞争对手,丧失了自我,最终,PPG成不了Lad’s End,FM365成不了AOL,港湾成不了华为,8848成不了Amazon,盛大盒子成不了Sony……

《十亿美金的教训》一书中,PPG东挪西借导致的资金断裂、ITAT编就的诸多谁也不相信的品牌、分众传媒的关联交易、8848和51.com的急于分赃,都把用户作为筹码了,没有在用户价值的尊重和挖掘上下工夫。对于依赖融资的做法,网易的丁磊曾反思过自己当年的年轻气盛:“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就争着去美国上市”,搜狐的张朝阳说:“一直在紧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来做事,太看重短期盈利产品,每个季度都在为应付财报数字而发愁。”相反,美国的苹果却捂紧400亿美元的现金,谷歌也把大量现金存进银行。

迷失自我,就使自己成了自己的囚徒。因此,《十亿美金的教训》是什么?与其说是作者总结的三点,不如说是提醒我们:不要做自己的囚徒。重温一下老子“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淡定,重温一下曾国藩“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顿悟。互联网的梦想者们,也不要被困在网中央,不妨跳出互联网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那里有你意想不到的风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