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游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游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游记》是一本由[日] 芥川龙之介著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09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游记》读后感(一):多余的话。

芥川龙之介的笔锋有点类似鲁迅,然而要柔和的多,他一般使用戏谑的口味写出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文字。

但就这本书而言,我个人觉得不如他的《罗生门》。可能是这类的文章看得太多,他骂过的东西鲁迅先生就骂过了,而且骂的更加犀利,当然也可能是他所描绘的劣根性到现在还存在让我看着汗颜不已,所以直觉的不喜欢。

但是不管怎么说,鬼才之名他是当之无愧,有几篇还是值得细细品味,发出几声会心的笑声的。

《中国游记》读后感(二):和谐大东亚计划——奇怪的开启

我很喜欢芥川,在他的遣词用句和手法运用方面,很吸引我,像一个小年轻。

哪怕我喜欢芥川,我也能看出他对中国的嫌弃。结合时代背景,完全可以理解,虽然还是会伤心。

1921年的中国行对芥川来说怕是只有古典文化和自然风景有吸引力,就算如此,他也在文中反复强调中国的不文明现象是多么可怕。整个中国就像一个腌菜缸,乌糟糟,臭烘烘。

只有少部分的细节,比如中国女人的耳朵,中国的食物(啊呀这个真心让我骄傲)和与日本不同又符合他审美的景色,才让芥川先生心情变好。

文笔是一个善良的强者抱有同情的、极其个人的、还经常生病所以心情不好的调调。

啊啊,我的心情也在“这样啊”“不是吧”“这过分了”“还行嘛”“哦“之中跌宕。

作为和谐大东亚阅读计划的开头,我居然选了如此伤自尊的中国游记,太不和谐。

但是,这书仍有阅读的必要,我一点也不后悔。居安思危很重要。

《中国游记》读后感(三):丧钟为谁而鸣

这部游记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又非纯粹个人的:是个人的,是因为旅游地点皆由芥川来指定;非纯粹个人的,是因为芥川的写作要考虑杂志社的期待——为芥川提供费用的派遣机构是日本大阪《每日新闻》——不啻是一家简单的报社,同时也是日本海外派遣制度的喉舌,配合军部为侵华正当性鼓噪唇舌。出行前,芥川的敏感作品就已遭删令;出行后,实质上靠国家政策性经费出游的芥川,自当三缄其口:侧重写中国糟糕的一面。

芥川数次在文中提到,中国人学生有“排日”、“反日”举动。对于具体情形,他并未展开刨根究底式的叙述(实际情形也不允许,写了必定被删);但在他心中,很多东西已经留下了种子。

从中国返回到日本的芥川,创作了反战倾向极浓的《桃太郎》和《将军》。尤其是《将军》,暗讽的是日本所谓“战神”乃木希典,指涉的是日军侵略中国东北的史实,以及战争碾压下日本士兵精神的扭曲。《将军》当时在日本审查制度下,被大删特删,无怪乎芥川在中国与胡适交谈时感叹,实在羡慕中国作家在此方面的自由。

昔人如巴金者,不见芥川曲笔,只见芥川曝恶;不见芥川对烂摊子老大帝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隐痛和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厌恶(“南满铁路犹如一条蜈蚣在高粱的根部爬行”),只见芥川笔下的臭水沟子馒头坟包。芥川作为一个从小受汉学熏陶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芥川一生中创作小说166篇,直接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的有10篇,以中国为创作背景的有7篇;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汉诗、俳句;推崇《西游记》《水浒传》,认为像《西游记》这样的杰作西方一部都找不到;崇敬陶渊明,向往和醉心桃源境地……等等等等),面对自己三十年来无数次在古典诗文中倾倒的乌托邦如今竟凋敝至此,心中之幻灭,可想而知。

中国的沉沦,让他又丧失了一重精神的寄托,加深了一重他对于现实的不调和感,乃至格格不入的恶感。从中国返回的六年后,时年三十六岁的芥川,服用过量安眠药于家中自尽。目睹彼时之中国,大概是击毁他敏感神经的重锤之一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