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根廷史读后感精选

阿根廷史读后感精选

《阿根廷史》是一本由(美) J.C.布朗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根廷史》读后感(一):还行

这本书收录了不少原始史料的翻译。但是不知为啥看得总是感觉很乱,而且翻译的文笔也很一般,很难让人一头扎进去看完。

但是国内介绍阿根廷全史的著作实在是太少了,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套世界历史丛书的优点在于都有建议阅读书目和比较完整的索引。但作为一般读者,也很难去阅读推荐的书目。我想还是出版机构在包装和设计上下一些功夫会好些。

《阿根廷史》读后感(二):政治史的部分有些薄弱

這本經濟、社會史的部分寫得頗詳細,讀過其他阿根廷史(台灣三民版),相較起來,這本的政治史好像有些薄弱。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上半的總統常常沒特別說他們是怎麼上台下台的,他們的政見是什麼。我常常不知不覺的發現某個總統怎麼上台了,又不知不覺的換了個總統。關於制憲的部分也沒怎麼提及。建國初期聯幫派與中央集權派的爭論有提到但不是非常仔細。

不過我對這本書的評價還是介於普通與中上間,還是值得一讀的。

《阿根廷史》读后感(三):简要笔记

本书记叙自十六世纪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阿根廷地区历史。本书致力于解答“阿根廷之谜”——即二十世纪初十大富国之一的阿根廷如何在一个世纪内滑入第三世界。作者做了详尽的阶级情况分析和概要的二十世纪政变史的描述。作者认为阿根廷痼疾是社会歧视和有罪免罚导致了它的衰弱。

我对如下要点印象深刻,记录如下:

(1)真正的财富出自人民的劳动。

除了石油之外,阿根廷并不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它的财富来源于潘帕斯草原上肉牛和二十世纪初高素质移民的劳动。正由于极好的农业基础,在二十世纪的动荡中,人民没有挨过饿、也没有成为流民。依赖矿产资源并不是好出路。

(2)民主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腐败、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和经济政策在“民众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摇摆,经济出现三次危机。接着就是政变。可悲的是,民众支持军政府违宪。如1930年9月6日乌里武鲁推翻伊里戈廷政府、1943年军事政变、1976年“国家重组进程”。三位数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这些苦痛确实难以接受,但是支持无法监督的军政府更是饮鸩止渴。

本书206页的一段话如下:“主流发展理论把工业化和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增多等同于民主的发展。可是大规模的中产阶级公民的不服从先于军人政变发生,如果预计到工人阶级会取得选举胜利,中产阶级会抨击选举”。

要把对于宪法的信仰放在利益受损之前。坚信通过法治、立法能够为本阶级赢得更大的利益。相反,政局动荡、权力完全靠暴力争夺(军事政变和群众暴动)。在台上的执政者总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就算努力工作、也会不可预料地下台”。腐败就成了贯穿整个共和国史的主题。而独立司法在反复的军事政变、游击队的作用下根本不能成立。比如1984年全国失踪人员委员会发布了肮脏战争中失踪人员报告《永不再》,确定起诉军政府成员670人。可是阿方辛政府害怕军队继续政变(确实出现了“涂面人”组织),只能息事宁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于司法既不尊重、也不相信。

(3)发展经济要有长远的规划

阿根廷在铺设完铁路、农业发达、高素质移民大量涌入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工业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可是只知道兴办国有企业(“经济民族主义”),结果“公共实体低效率、高额成本和设备故障”。一旦办不下去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将企业卖给外国资本、失业率升高、经济不振、大借外债。1992年~2001年梅内姆执政时期,外债从620亿美元上升到1270亿美元。最终把国家带入深渊。经济当局当家人(德奥斯、卡瓦略)没有经济发展规划,只知道迎合执政者的贪欲,(读完才知道台湾伊尹容、李国鼎、孙运璇三位先生的难得)。最终把一个富庶国家带入贫困。

我读过《巴西产业政策成功之鉴》,讲巴西用四十年时间培育可再生燃料产业。一个国家陶醉沉迷,不思进取,会把原有的优势也丧失掉的。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阿根廷史,是否客观公正我无法判别。但行文流畅,史料既具有代表性又简明扼要。比如“1980-2001年通货膨胀”“56年~80年生产总值扩大与收缩”“1977-2010外债总额”。始终用详细的经济情况来支持对政治分析,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史学素养。这种政治、经济结合谈论的写法让我耳目一新。完全的以史带论,只在“历史的破坏性”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而正由于前面叙述严密翔实,观点使人信服。

《阿根廷史》读后感(四):阿根廷之谜的一种解答

阿根廷有一个笑话:在上帝创造地球后,他发现南锥体(南美洲南部)已经得到了所有的财富——辽阔的大草原、丰富的石油储量、雄伟的山脉、迷人的丘陵与湖泊、肥沃的河谷和多样的气候。于是,为了平衡——他让这个地区住上阿根廷人。

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前半,阿根廷的经济实力全球第八、南美第一,在发达国家中也是相当有名气的,当时欧洲一些地方形容人有钱,还有一句“像阿根廷人一样富”的俗语,然而现在,阿根廷已经一路下坡变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发展中国家。

阿根廷怎么了?

阿根廷人为何把一副好牌打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就是《阿根廷史》这本书要回答的——“阿根廷之谜”。

对于一个只在世界杯才会看足球的人来说,我对阿根廷在足球以外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所以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当我得知阿根廷曾经是发达国家的时候相当惊讶,一是惊讶于“发达国家”,二是惊讶于“曾经”。为了满足对阿根廷的好奇心,我买了两本关于阿根廷的书,其中一本就是《阿根廷史》。

作为一本历史书,本书的重点放在了阿根廷的政治史和经济史部分,而非讲述历史人物与故事,关于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内容也鲜有提及。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介绍阿根廷的历史,而是在整理、剖析阿根廷政治、经济、历史的基础上,尝试解答“阿根廷之谜”。 因此,本书的英文名 A Brief History of Argentina 更为贴切,中文名没有把 Brief 翻译出来(但是在 262 页提到本书时,用的是《阿根廷简史》)。

本书在叙述上使用了非常翔实的资料,包括但不仅限于关于人口和经济的数据记录、历史事件亲历者的陈述、跟内文贴切的历史照片,其中很多资料在国内很难找到。国内关于阿根廷的图书少而不全,关于阿根廷的内容大都夹杂在以“南美洲”为主题图书中的一些章节,对于想要了解阿根廷政治经济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比较适合用来入门的书。

对于“阿根廷之谜”,作者总结的两个原因如下 :

社会歧视 因肤色导致的歧视一直存在于阿根廷的社会生活中,“殖民地时期的社会结构把种族和工作混淆在一起,以至于把苦力等同于黑皮肤”(P263),因此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也一直存在着敌意与冲突。按照种族来分,顶层的是来自欧洲的白人,中层的是克里奥尔人(白人、印第安人、黑人的混合种族),底层是印第安人和黑人。在阿根廷,有一个专门指代工人的额蔑称是“无衫人”,直到庇隆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才特意去除这个词的贬义(并拥有了称赞的含义)。

有罪免罚 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阿根廷历史上充满了暴力与腐败,而司法机构形同虚设。肮脏战争期间,军队杀害了近两万名阿根廷人,过程中充斥着权力的滥用、酷刑与谋杀,抗议的群众组成了五月广场母亲组织于每周四举行抗议活动,然而即使这样,在后来对肮脏战争进行清算的时候,起诉仅“限制在发号施令的军官,而不是数千名更多的执行酷刑和谋杀的军官”。有罪免罚的后果是社会的进一步动荡与混乱。

作者提出了上述比较深层的原因,回顾阿根廷的发展历史,上述原因导致了两个不得忽视的现状:

政局动荡 1916 年激进党上台预示着自由主义的衰落,这时的阿根廷已经非常混乱,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罢课、烧杀抢夺犹太人的“悲惨之周”。1930 年是阿根廷经济的转折点,经济大萧条引发了军事政变,自此以后,阿根廷一直处在混乱与动荡之中。军事政变相当频繁并贯穿始终,刷新了我对军事政变的认知。很难有执政者可以做满任期,也因此很难有一项政策可以贯彻落实,每个总统上任后为了改变现状,往往走向与前任相反的另一个极端,采取完全不同的政策,类似于“前任这样做是错的,那我反过来做就可以了吧”。阿根廷成立以后,经历了自由主义、民众主义、去庇隆化、新自由主义等多个时代。这导致了阿根廷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与混乱之中。

摇摆的经济政策 阿根廷政局的动荡导致经济政策也经常在两个极端中间摇摆不定,有时社会资产要收归国有,有时又完全开放市场。书中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资料来说明阿根廷的经济状况,比如价格通货膨胀的百分比,1980 年是 101,1985 年升到 672,1986 年降至 90,到了 1989,又陡升至 3079,10 年之间经济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水深火热了。

另外在书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

关于切·格瓦拉的冷知识: 切·格瓦拉原名叫埃内斯托·格瓦拉,“切”是西班牙口语在阿根廷方言中的标志之一,意思是“老兄”之类的亲切称呼,这是源自潘帕斯印第安人、由高乔人带到城里流行起来的称呼语,后来格瓦拉在拉丁美洲旅行的时候,非常频繁地使用这个词,于是被起了个绰号叫“切·格瓦拉”。

官僚机构的扩大: 为了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创造与其教育成就相当的工作岗位,阿根廷扩大了国家的官僚机构。

本书有很多细节都被作者一笔带过,比如庇隆夫妇、平底锅之夜、肮脏战争、五月广场母亲组织、涂面人等等,如果结合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阅读本书,可以发现更多关于阿根廷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