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花季雨季》读后感精选

《花季雨季》读后感精选

《花季雨季》是一本由郁秀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季雨季》读后感(一):花季雨季

看的第一本关于青春的小说,在我的花季和雨季已经过去了十年了吧。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很好看的一部小说,首先是情节,然后是整个小说里散发出来的就是青春青春青春!在网上看的,很值得入手一本回来收藏,闲来再翻开来看看。看完就是心情很激动,多想时间可以退回十五年前,我会花更加珍惜时间,更懂得如何分配时间,还有去经营我的亲情和友情。想再回去那段时光是不可能的了,只是确实,”想起来的都是好的”。想起了我的中学时光,压抑的岁月,每天过着学校和家庭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学习学习。以前好傻,连课外书都不好看,兴趣也没一个,都是怕影响学习,现在想起来,是自己太紧张了,有点像小说里的陈明,可能自己给自己压力太大了吧,从小就是乖乖学习的优等生,中学学习难免吃力,再加上一有落差,想想都觉得压抑。中学时代还有好多想不通,不理解的事情,当时会叛逆,自尊心太强,也有少女情怀总是诗的一面,不善于表达和沟通,青春期果然是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复杂的阶段等等。只是现在想起来的,好像也只是记起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就像小说里的一句“想起来的总是好的”。看的比较匆忙,很多值得好好记笔记。虽然快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心里还是很不成熟的,除了经历少,我总觉得这个和书看的少很大关系,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会继续努力用力地成长,我觉得自己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所以,《花季雨季》算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吧。

《花季雨季》读后感(二):“明天会更好”—— 《花季雨季》

寒假里,学校指定阅读《花季雨季》这本书。起初,我一直回避读这一本书,因为我并不理解花季,雨季的意思。以为这又是一本像《呼兰河传》一样十分消极的书。直到迫不得已我才抓起《花季雨季》躺在沙发上读了一下作者简介:郁秀,祖籍上海,生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0岁随父母移居深圳。……16岁创作《花季雨季》风靡全国。我万分惊讶这一本长达408页的长篇小说竟然是一个只比自己大4岁的高一大姐姐写的!这更激发了我对读这本书的兴趣了。

这是我读过的作者年龄最小的小说,小说中讲述的故事自然也更贴近我的生活,更容易使像我一样的中学生产生共鸣。这本书的文采很好,有许多华丽的,优美的词句,但这些好词好句却丝毫没有摧毁故事的真实性。像搞突然袭击、秋游和军训我们都是经历过的,作者虽是上高中,看待这些事件的方式却跟我们一样,突然袭击时同学们的满口抱怨,秋游时大巴上的热闹,军训时的疲惫都写出来了,我一边读书,一边会对书点头或意味深长的发出“嗯”的一声。

后来,我理解了花季,雨季的意思,两个词都很形像。花季是16岁,是纯洁美好的,人生的许多重要的烦恼还未被列入思考范围;雨季是17岁,人逐渐有了责任心。花季雨季加起来就是形容十六七岁青春孩子走向成人的年龄。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明天会更好》,因为它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也十分美好。谢欣然领到了深圳户口,刘夏被录取成了《你好,青春》的女主角,萧遥克服自己的抑郁,又重新参加了下学年的知识竞赛。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结尾而不是一个结局,因为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路途坎坷,但是他们充满希望,明天会更好!

我猜想学校指定阅读《花季雨季》的目的是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懂得我们前方的路之远。

《花季雨季》读后感(三):青春文学的青春时代

如今算起来,离书中描写的一九九二年已经过去二十年了。而我也早已离开了“花季”和“雨季”。然而我仍然很喜欢这本书,也许是对自己已经失去的那个时代不太满意吧,书中的内容让我对那些少男少女们的生活各种“羡慕、嫉妒、恨”。 提起中国的青春文学,这本书大概是绕不过去的一本书。书中的文笔今天看来尚显稚嫩,但这一点不该苛求,因为作者写作这本书时毕竟还只是中学生。然而它在许多方面比起今天的青春文学都更胜一筹。今天的很多青春文学,其实连“文学”都算不上。也许今天的作品有更华丽的文字,今天在描写上夜更少有禁忌,但今天的作品缺少了一种东西,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而这一点在本书中可以说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无意批判青春文学中的各种思想倾向,有不同的想法是作者的自由。但是文学到底承担了引导生活的作用,就像宗教引领人们走向天国。文学也应该引导人们往更好的境界去。这本书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向上的力量,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叫“正能量”。 那个时代文学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应运而生的青春文学也正值自己的青春,用文学的力量,将“青春”二字诠释得灿烂辉煌。 我也是青春文学熏陶下长大的一代人,青春文学的繁荣对我的文学梦想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今天,梦想已经远去,青春文学的黄金时代亦已远去。想当年第一届新概念大赛的时候,那些洋溢着才华与热情的作品,让人们感觉不仅是看到了青春文学的希望,更是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希望。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新概念虽然依然举办,但已不可避免地沉寂下去。早年那种无论是类型还是思想、文字上的丰富多彩已经消失不见。翻开《萌芽》,所有的文章都仿佛是一个人写的,看到了开头就猜得出结局,令人不忍卒读。可怕的“同质化”倾向终于扩大开来,使曾经如其名字般朝气蓬勃的青春文学蹒跚着步入迟暮。 一种类型文学,自然有其对应的主要读者群,也就是其作者写作时设定的读者对象。但任何一种类型文学,又不能只是针对一类读者,尤其是当其中的作品想要“经典化”的时候。要想成为经典,就要征服更广大的读者,尤其是更高素质和修养的读者。这就要求作品不仅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一定水准,还要充分表现出本类型最突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特点,也就是那种不仅是对本类型的文学、而且是对所有的文学也就是文学的整体有所贡献的东西。 《儿童文学》杂志有一个口号叫“适合9到99岁公民”。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不仅给儿童,而且也应给成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被人评论为“从孩童到君主”都能成为其读者,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与儿童文学无论是受众还是内容都比较接近(甚至常常还有重叠)的青春文学,这方面做的似乎还远远不够。近年来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下,青春文学中不要说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就连严肃一点的作品都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青春文学的读者群体是如此的庞大,而相应的优秀作品却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相比而言,国内的儿童文学界由于有一批从事严肃文学创作的专业创作群体,而且老、中、青作者的衔接传承也做得较好,因而无论是作品质量、规模还是出版发行体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由于“儿童文学”的定义域实际上已经扩大到了青春文学的部分领域,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受众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坚持纯文学的精神,是这个领域已经产生、或者说已经具备条件产生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也就是在文学史里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品。类型文学要想长久生存并且辉煌,就必须走经典化的道路。这一点无论是科幻、奇幻、武侠等等,都体现了这个趋势。 我们所谓“青春文学”,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学类型。它不等同于“描写青春的文学”或者“写给青少年看的文学”,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关于青春的文学”。中国的“青春文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青春文学”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型文学,它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本世纪零零年代初达到顶峰,后来则日渐式微。如今虽然借着网络的力量,它仍然在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拥有数量可观的读者,但是已经失去了在它的辉煌时期堪与主流文学“叫板”的力量。那时人们仿佛看到了它以自己的新鲜血液改造整个文学界的可能。 然而盛年已逝。如今的青春文学“青春”不再,已经退缩到文学的边缘,被严肃文学家所轻视,成了“幼稚”“庸俗”的同义词,以致很多作者不愿承认自己的作品属于“青春文学”而改成“少年小说”“儿童文学”“成长文学”或者直接归并到“爱情”等类别。对于一种类型文学的衰落,最伤感的恐怕莫过于在它的影响下度过青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青春文学一起逝去的还有我们自己的青春,如今只有回味那些年曾经辉煌过的、我们自己心中的“经典”聊以慰藉曾经青春过的心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