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眼中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我眼中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我眼中的世界》是一本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作,安徽科技出版的148图书,本书定价:12.50元,页数:20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眼中的世界》读后感(一):经典的才能永恒!

翻译很好,通俗易懂,可以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大师的内心世界。百年间现世的纷扰愈演愈烈,而大师的眼中的世界已然穿越百年光阴到达宁静的彼岸。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可以从中体会到伟人的平凡之处,平凡中的不凡抉择。显然,译者在语言上下了很多功夫。

《我眼中的世界》读后感(二):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开篇第一篇短文的标题——“人生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Life)。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你想过吗?爱因斯坦说 如果你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那你简直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本书其实是爱因斯坦关于一些非学术的社会话题的看法,而且主要是书信为主,话题涉及三观、经济、政治、战争、宗教、犹太民族,书名对有些读者来说可能有点大了。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爱因斯坦其实也是个积极的和平主义者,他不是只会嘴上说说愿世界和平的那种人,而是会去真正积极地用自己的能力去推动任何有助于世界和平的实事。他一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目睹犹太同胞在战争中被迫害的惨状。在书里的很多信件和短文中可以看到他(在公开场合)批判战争、丑陋的政治、狭隘民族主义的坚定立场,还有很多人道主义的建议和呼吁,别说是在他那个时代 哪怕是接近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 也很少有人敢于挺身而出去支持和响应他(的想法)吧。为了坚持自己和平的主张 他甚至不惜站出来和整个德国学术圈(PS:学术圈也有黑暗的一面)甚至整个国家为敌,这是什么样的勇气,一般人连想象都没法想象吧。科学成就上无人能比肩,思想观念上也如此坚定和特例独立,想一想都觉得他的生活肯定很孤独,简直是个奇迹般的存在。

有读者评价说这本书缺少一些关于书信的背景的介绍,我想这本书里很多内容都是不能拿出来太过具体地展开的,不然很有能就要被和谐了。很多当时社会和世界上的问题,接近一个世纪过后还是依然存在,统治者的独裁和贪婪,大众的愚昧和无知。“为什么每个人和每个民族都要为了生存而担惊受怕呢?究其原因,是各国皆将一己私利凌驾在整个社会的幸福与繁荣之上了”,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今天的命运将更有赖于道义的力量了。须知,要获得快乐和幸福,没有克己精神和自我约束是办不到的。”

他是一个简单 纯粹 率直的科学家,“自己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的终极目的——我称这种伦理基础为猪猡理想”,“对于我而言,体验生命永恒的奥秘,了解现实世界的神奇结构,领悟自然界中种种现象的根由,哪怕这种领悟是微不足道的,自己也心满意足。” 即使他生活上独来独往,他也无意割断自己同社会 同整个人类命运的联系,“在此之前,一个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而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员便已足够,而在今天,他还必须克服民族自我中心论和阶级自我中心论。只有达到这样的高要求,他才能为人类命运的改变贡献力量。”

说来说去,我的感受就是:在当今这个世界,聪明又有良知的人注定是会活得很辛苦,而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大概就是因为他把两者都发挥到了极致。

最后,从整本书中挑一句我觉得最可爱的一句话:“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只有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者才真正具有宗教情怀。”

《我眼中的世界》读后感(三):《我的世界观》

本文并非书评,而是摘抄!

“对于总有一死的我们来说,命运是多么的非同寻常!每个人在这世上都只是个匆匆的过客,目的何在,不得而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不过,如果不深究而仅从日常生活来看,我们其实是为别人而活着——首先是为这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取决于他们的欢乐和健康;其次是为那些并不认识的人,因为同情,我们彼此的命运被拴在了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凝聚着他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自己必须尽力工作以求等同地报偿我所领受过的以及仍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崇尚俭朴的生活,时常为自己也许占用了他人过多的劳动成果而自责。我认为搞阶级区分是不合理的,其到最后往往会出现暴力。我还认为,简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个人都是有益的。我完全不相信人类有什么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牵制也受到自己内心需求的制约。叔本华说:“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却不能想要自己想要的。”这句格言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给我以启迪,在生活面临困难之时,不论是涉及自己还是他人,它总能给我以慰藉和坚韧。叔氏这句话可以减轻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对自己和别人太过苛求。不仅如此,这句话还会让人形成这么一种人生观,即幽默在其中有着应有的地位。 老实讲,要追究一个人或大地万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总觉得愚蠢可笑。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正是这些理想决定着他该怎么努力或如何做出判断。自己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的终极目的——我称这种伦理基础为猪猡理想。照亮本人道路并让自己从来不乏勇气笑对人生的理想分别是真、善、美。在我看来,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情谊,不专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领域难以企及的目标,生活便是空虚的。我总觉得,一个人所求的如果仅是财产、虚荣、奢侈等世俗之物,实在是可怜得很。 很奇怪,本人虽有着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却又明显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愿望。我独来独往,从未全身心地属于自己的国家、家庭、好友甚至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自己总是感觉到距离的存在而且希望独自相处,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我们都清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总归是有限的,不过,这也并不值得惋惜。愿意独来独往的人虽然让人觉得不随和,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他却能因此而不受外人意见、习惯和判断等的左右,也因为此,他便不会动辄将自己的立场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之上。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即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尊重却又不将任何人塑造为偶像。有讽刺意味的是,我自己便一直受到他人过分的赞扬和尊敬。是也好,非也罢,责任皆不在自己。其中缘由,大概是自己以微薄之力并通过不懈努力而懂得了少许道理,其他好多人虽也有此愿望却终究力不从心。我完全明白,任何一项复杂的事业要取得成功,都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担负责任。但是,被领导的人却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应该有选择谁来领导自己的自由。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又总是由无赖来继承的,这是一条千载不变的规律。有鉴于此,自己从来就强烈反对今天在意大利等国所出现的那种制度。在今天的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民主形式也受到了质疑,不过,这不能怪罪于民主观念本身,而是由于政府人员的变动不居和选举制度中入性考虑的不足而造成的。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的总统既有足够的时间也有充分的权力来履行职责。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中,值得称道的是它为病人和穷人给子予了更多的关注。我觉得,在人类生活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府而是富有创造性和感觉灵敏的个人,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有且只有这种个人才能创造出高贵而不俗气的东西来,而普通大众不仅思想迟钝感觉也不灵敏。 话到这里,这让我想起人类生活中出现的最坏的一种东西,即军事体制,对此,自己深恶而痛绝之。一个人跟着军乐队在纵队里行进还洋洋自得,仅凭这一点,自己就鄙夷不屑。他那大大的脑袋看来是多余了,仅有脊骨就够他用了。军事制度这种文明的渊薮应当尽快铲除。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以爱国主义为名而行胡闹之实,凡此种种,自己都恨之入骨。在我看来,战争是那么的卑鄙,自己宁愿被千刀万剐也绝不参与这种可恨的勾当。尽管如此,自己对人类的评价依然很高,我相信,要是国民的情感没有受到学校和媒体的影响,其行为没有受到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破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也许早就不存在了。 我们所能体验的最美好的事物是奥秘的经验,它是一种根本情感,发轫于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科学。谁要体验不到它,谁要不再有好奇心或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一尊行尸走肉或者一支业已熄灭的蜡烛。正是这样奥秘的体验——虽然其中可能掺杂着恐惧立生了宗教。知道有某种东西是人们所不能洞察到的,感觉到只能以某种最原始的形式才能接近心灵中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和感觉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愫。有且只有在这层意义上,自己才算得上是一个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像会有这样一个上帝,它会对自己创造的生灵予以赏罚,或者它的意志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也不能想像一个人有灵而无肉或者有肉而无灵。让那些脆弱的灵魂,不论是因为恐惧还是太过看重自己,去拿这种思想当宝物吧!对于我而言,体验生命永恒的奥秘,了解现实世界的神奇结构,领悟自然界中种种现象的根由,哪怕这种领悟是微不足道的,自己也心满意足。”

《我眼中的世界》读后感(四):原来谁都逃不脱毁誉参半

这本书读起来真的很快,一方面可能是篇幅的原因,另一方面应该是其中摘录的大都是讲稿、信件、专栏或随笔的关系,内容轻且紧凑,于是阅读体验颇为流畅。

不得不说的第一点是,爱因斯坦其人果然有着极为让人惊叹的视角,比如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工作应该是研究而不是教育,亦或者被吹捧为偶像的人往往不得不面对被强加于己身的观点——经常还是假自己之名。理科生的犀利和直接真是表现出了毫不留情的酣畅淋漓。

而不得不说的另一点,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犹太人,并且从他的几篇摘录来看是一个颇为热忱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那种对犹太精神的凝结以及集体力量的狂热,并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可怕故事的主角。尽管他的文字有提到,自己并非天生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

这种狂热,不仅仅表现在二战后以色列建国与巴勒斯坦之间的矛盾,也同时出现在他对个人才华的膜拜。所谓富有创造性和感觉灵敏的人,其生存意义毫无疑问就应该表现在艺术或智慧的展露上,相对而言,愚钝的大众真是不值一提,甚至命该蹉跎于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上。

且认为,高级的阶层理所当然应该享有低级阶层任劳任怨的服务。

我相信,不会有人质疑爱因斯坦的伟大。不仅仅是物理学的世界,他提出的观点也在撼动哲学领域的价值观和认知度。当一个凭借肉眼认识世界的人,居然跳脱了视窗的拘束而看到了另一种从未出现在想象空间里的真相,这样的才华足以撬动地球的轨道。

他伟大,于是,他口中的普通大众自然心生敬畏而不敢直视他发光的白发,庸人的视角放大了伟人的光环,并且完美的避开了阴影的位置。

其实,我对爱因斯坦的生平并不熟悉,但作为一个坚信文如其人的八卦读者而言,爱因斯坦那种毫不掩饰的轻慢语句,并未见得配得上无瑕的高尚人格之形容。譬如他在论及与巴勒斯坦之间矛盾的时候,不仅颇有过河拆桥之意味的想要把向联合国提交议案以促成以色列建国的英国人抛过墙的意思,还自带某种上帝视角认为犹太人是来帮助这片阿拉伯土地之原住民的“嗟,来食”的腔调。

这个腔调,显然不好看。不论当时阿拉伯人接纳犹太难民的时候,心里是存有哪一任皇帝的信仰,但人家毕竟建国在先。作为后来者的犹太人,不仅仅占据了55%的土地,还一本正经的要教人家做人。谁都坐不住啊。

更让人感觉到有些鬼畜的,则是他鼓吹的唯有裁军才能维系和平的观点。看某些段落的叙述,似乎发表于一战与二战之间。加上后面紧跟的文字就是少数民族因为偏见而倍受生活的磨难,想来兴登堡已经翻了希特勒的牌子。英国和法国也不乏持类似论点的人,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用绞肉机的方式消耗了整整一代的青年才俊,据《八月炮火》援引某个因病不能服役的年轻人之回忆,同班28人仅自己一个幸存。

后者,二战期间因为绥靖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联想丘吉尔说的,糟糕的二十世纪从1914年开始,大约也有埋怨某些荣耀情结的分崩离析。爱因斯坦这里让我感觉到不适的点在于,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家,当然可以看到政客看不到的地方。战争的硝烟味首先会通过技术革新表现出来,而军用与民用技术的一线之隔,以爱因斯坦的独到视角,怎么可能看不到——如果他果然看不到,想来也不会提出裁军、倡导裁军,而他既然已经看到,又何以认为英法美的裁军能够创造世界和平这一幻想有可能实现呢?

更夸张的是,他竟然顺便对美国进行了“道德绑架”。他说“美国助推了欧洲的分化,因此,绝望的欧洲民众中出现政治道义退化以及复仇心理,美国都脱不了干系。这种复仇精神不会止于美国国门,也不会说停便停。美国人不妨看看周围和未来吧”,他还说“对人们而言,裁军会议是保存文明社会所取成果的最后一次机会。美国最强大,比较而言体制也最健全,千百双眼睛正注释着你,人们也寄希望于你”。作为一个以科学家身份访问美国的人,这种言论到底是在怎样的场合下出现的?实在是匪夷所思到无法理解。

另外一边,作为一个犹太人,一个德国的犹太人,当德国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的对立面的时候,他一边嘲弄着政治自觉可以引导历史的自以为是,另一边又坚定不移的站在德国政府这一边,断然不会在任何场合之下数落自己“祖国”的不是。嗯,他是这样说的:“无论自己对正发生在德国的事感到多么遗憾,也无论自己多么强烈地谴责那些在德国政府授意下犯下的可怕错误,我个人却不宜于参加一个由外国政府相关负责人发起的反德活动。”

然后,与此同时,百分百犹太人出身的他,又称犹太教是一种企图否定偶像迷信的愚蠢尝试,遗憾且不光彩。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惑——尤其是当时的背景,一切被认为富有人文精神的志愿者,正在竭尽所能的帮助犹太人逃离被屠戮和虐杀的魔爪。爱因斯坦的冷漠,投射出一种让人倍积分发凉的恐慌,尤其是他还强调,自己是来了德国(应该指1913年重返德国吗?)才在非犹太人的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的犹太身份。

太让人迷糊了。。。爱因斯坦大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纠结又叛逆的人,不停的轮换国籍,又可以随时切换不同的上帝视角,顺便还要抽打偶像崇拜的颜面?

还是说像他那样的天才,脑回路必然清奇出格,我这样的庸俗大众,永远都够不到他想象中的无政府学术制衡时代是什么样子,也永远搞不明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纠结难缠不过因为前者不懂后者的殷勤,更永远都没有办法解读他那种的犹太悲情主义、自认为被全世界敌视的被害者恐慌、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和义正辞严以及摇摆不定的社会融入障碍,到底是怎么调和成了这样一个爱因斯坦。

怎样的一个爱因斯坦?

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个世界会有更好的未来,并认为科学和文化才能拯救无趣的灵魂。

鼓吹被害者的悲剧乃是因为屈从了这世界上的偏见,而接受了自己低人一等的现实。

认为用殉道者的灵魂来赢得世界之爱戴和景仰的合理性,诚如某个关于康有为的段子一样让人汗颜。

但是,他为这个世界打开了一扇前所未见的窗,让光有了新的意义。

他也提出了科学与宗教性的完美契合,令信仰得以平衡人文与物质的敬畏。

他更表达了对于犹太文化体系中对生命之尊重的认同,几乎以五体投地的姿势表达自己浓郁的情感。

忽然想到哪里看到的句子,大意是说任何一个成绩彪炳的人,都经不起三百六十度的推敲。

因为你一定会看到他伟人光环下,卑劣的阴影,旗鼓相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