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感1000字

《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感1000字

《黑帮老大的一天》是一本由素德·文卡特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感(一):译本译本

昨天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一文章,说《打死也不看译本》,因为看完这本书所以特别有共鸣!

这本书本身是在兰小欢的《一转念》里面看到,对书中这个教授充满敬佩,而且自己对黑人文化也比较感兴趣,很快就买了这本书。内容基本上忠于原著。但是翻译的真的是清汤寡水。没有汉语的味道,刨去内容,书里面字体有些大小不一,最后几页还有重页等低级失误。我在想是出版社是如何校正的,真的让人很恼火。

《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感(二):风吹草

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最后的拆迁吧。那位贝利女士,那两个jt的头马,那位想要接手调解人位置的奥生,那个黑夜之王的人才市场、销售中心,那无数妈妈养育悲剧的社区……它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多少可以过过日子甚至做做梦。然后一个拆迁政策,却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

“我年轻的时候也以为自己是风,后来才发现自己是草。”

《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感(三):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

《黑帮老大的一天》中最精彩的部分反而是贝利女士的玲珑手腕。然而,贝利也好,JT也好,他们之于这个贫民社区(这其中有太多意涵)是大佬,是救世主,剥削者……,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矛盾之处,恰恰展现出现实世界的吊诡。

其中,有反馈环路(正反馈环路和负反馈环路)的不断整合,有对权力的依赖与迷恋,有对资源的创造性整合(贝利的手腕让我想到了著名的“基辛格的段子”,看来智慧这个词一点也不care阶层),有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一体感。然而,这一“增加”的科层,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居住者的生活福利,还真的很难说(个人认为,其实还是提高了)——当然,这也许是一个伪命题。当中央权力(主动或被动)缺失时,自然会有人(或组织)去填补这个真空。

《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感(四):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这玩意儿不能叫小说,应该叫“田野工作笔记”,小说的精神是

虚构,而这本书的一字一句都是真实材料,总不能故事好看就叫小说

吧。反之,另一本书,《金翼》,就算它长得再像一本学术著作,它

还是一本小说。没有研究案例的价值。这事不好随便的。

记得素德第一次去罗伯特泰勒的时候,黑帮老大J.T.对他说,从哪

儿来,回哪儿去,他真的这么做了,只不过来和去之间,相隔十年。

做田野调查的就是应该这样,敢下得去,敢花功夫,敢看到真相,又

出的来,反观国内,这些做实地调查的,不是待一两个星期把别人的

生活一搅合就跑回去,就是没头没续地待了不知多久,以为要写出一

部旷世巨著了,其实不过是一堆重复劳动。你以为你在做调查啊?你

以为你是人类的精神牧师啊?给你个教授当当不过是国家不想让你在

街上瞎晃扰乱治安。

学术就到这里吧,说说其他,你把它当小说看,也是很有看头

的,这里没有香港警匪片里的热血,信仰,兄弟,道义,美女,爆

炸,决战,背判。。。。可是有生活,有一群和我们大不一样的人,

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他们是穷人,他们是黑鬼,他们是帮派,可

是他们和我们一样,要的不过是和和气气地活着,平平安安地老去。

这里有一个黑帮会计,误入歧途放弃大学学业加入黑帮,一心想赚

够了钱就回到学校,最后困死狱中,却非常江湖地笑了——他没向条

子出卖一个人,不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命;这里有一位黑帮老大,

叱咤风云之后却选择去卖烧烤,不为什么,因为一切都会变;这里有

一位社会学菜鸟,来到黑帮前装扮流氓,在真的流氓群中调查十年,

离开时已是衣冠楚楚,不为什么,因为我们都会老。

有两个地方印象挺深的,一次是作者和J.T.最后一次见面,J.T.得

知作者要去纽约后,主动想将其引荐给纽约的黑帮朋友,在一张纸条

里写道“素德要到你这里来。照顾一下这黑鬼。。。他是跟着我

的。”作者笑了“我还不确定是否准备好开始下一个调查项目”J.T.也

笑了:“那你还能做什么?你这辈子连一天的活也没干,你唯一知道

的就是跟着我们这样的黑鬼混!”

还有一次,是作者最后一次去罗伯特泰勒,看到大家都在球场

上,开始遐想“J.T.,梅女士,贝利女士和其他一些租户都快活地跟我

打招呼,那态度跟我首次来这里时一模一样。我看见贝利女士和其他

老年妇女们照料儿童,忍不住起了怀旧之心。人人看起来都跟老了,

也更疲惫了——我也一样,我想。我眼角的余光看到了一些东西,这

让我不再伤感:一个小花坛,里面怒放着生机勃勃的橘色,红色和紫

色的天竺葵。在这一大片斑驳的草坪上,在这一大片混凝土上,四处

乱丢着破碎的瓶子,用过的安全套和空的快克瓶,这里是绿洲。我对

自己笑道。我为什么从没有注意到它?我一直如此专注于帮派,政治

骗局的贫困生活,以至于忽略了在我面前的这么美丽的东西。由于无

休止的谋取生计的动力,我还错过了什么别的东西?”

其他不想多说了,还是那句话,这就是生活。

《黑帮老大的一天》读后感(五):一本了解美国社会底层、种族冲突、特殊组织里的微观经济的好书

六月初正式从西雅图搬到了芝加哥,两个风格、文化截然不同的城市。为了契合自己的搬迁,我特意选了 《Gang Leader For A Day》作为我来到芝加哥后的第一本书。

本书描述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Sudhir Venkatesh在芝加哥大学攻读PHD期间,为了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投身于芝加哥臭名昭著的贫民窟 --- Robert Taylor Projects --- 以了解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在一种近乎法律真空的情况下形成的特有的贫民窟组织结构。更奇特的是,作者还与里面的一位Gang Leader – J.T. – 形成了特殊的友谊。也正是在J.T.的帮助下,作者才有机会直面贫民窟里形形色色的人、帮派的内部运作以及其他一些外人永远无法了解到的东西。

在出国前读过奥巴马的自传。那本书中,现任美国总统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他当时在芝加哥如何在贫民窟和政府组织修建的building project(专供穷人,与白人主流社区完全隔开)里组织运动,为穷苦黑人争取权益,促进种族平等。这本书所讲述故事的地点也正是那里 – 芝加哥南部 – 一个与芝加哥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敌方。有趣的是,两本书讲述的时间都非常相近。

我没有去过芝加哥南部,我也不敢去。但是我大概知道那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我在圣路易斯读书的时候 (芝加哥南部的一个城市,犯罪率其高,种族隔离也非常严重),有一次大胆的开进一片贫民窟,那里的情境我永生难忘。所有的房子都是异常老久,各种废弃的商店,荒草满地的停车场。街上基本都是黑皮肤,整个街区给人一种腐朽、畸形以及压抑之感。在等红灯时, 街边一个黑人和我对视了一下:他瘦高个,大概20出头的样子,脸上的表情空空洞洞,给人一种由于缺乏教育以及常年在贫困凶险的环境里生活后培育出的原始的兽性之感。他先是惊诧的看了我一眼,也许觉得我一个黄皮肤的middle-class如何会出现在这里。然后,在红灯转绿灯之际,他狠狠的瞪了我一眼,瞪得我毛骨悚然。他针对的肯定不是我,而是无情的命运以及他也许永远也没有机会进入的另一个美国社会。

这就是美国贫民窟在我读这本书前的印象:贫穷、险恶、混乱。但是读后,你会发现,在这个冰冷的外壳下,贫民窟内部在黑帮的引导下形成了惊人有序的秩序,它冷酷无情,却又不乏充满人情温暖。在这样一个贫瘠且近乎分离出美国主流社会的地带,这一套秩序行之有效。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J.T.如何铁腕管理他所在帮派的各种细节,作为一个在黑人社区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J.T.也算是Black King(黑帮名字)里的希望之星。也正是因为J.T. 大学教育的背景,他才会对作者的研究产生兴趣,并进而开绿灯让作者近距离的体验贫民窟里的生活。

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了贫民窟各种角色的各种活法:妓女,瘾君子,骗子,小贩。各有各的活法,但都活的很可悲,很小角色。在这样一个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到高中的社会,有点类似与中国古代的农村: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健全的法制的约束(在贫民窟,警察不来更不会管),依靠乡绅(在贫民窟是黑帮)维系着整个社会稳定。在书中,作者还有趣地描写到黑帮不仅组织贩毒和对住户进行定期勒索,还要处理辖区内的邻里矛盾,有些情节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不管怎么样,不管这些行为看起来似乎充满着“无私”以及“温暖”,不管Black King如何反复宣传整个Robert Taylor Project是一个整体、一家人,作者指出,黑帮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整个庞大的贩毒集团服务,keep the peace, keep out the police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尽管作者与J.T.良好的私人关系以及对于黑帮内部经济模式的惊叹,但最终从道德层面上,作者还是对J.T.以及他所代表的黑帮给予了否定,这个否定的情绪随着叙述的进行会越来越明显。正如作者在结尾一章中写到:It would be hard to call us (指他和J.T.) friends. And I sometimes wonder if we ever were.

整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有时候你真的无法抗拒阶层的力量。人有时候,很难突破你的阶层。如果你出生在Robert Taylor Projects这样的贫民窟里,等待你的也许就是一辈子的贫穷甚至监狱。所以尽管奥巴马当时如何的努力,他也没有扭转甚至是一个贫民窟的状况,他悲哀的在书中写到(直译):“大多数黑人兄弟对于我组织维权活动的努力只是微微一笑。有一个年轻妈妈私下里告诉我,他们对于这类权益活动早已不报任何希望,如果你想过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攒钱离开这个社区,这样孩子才不会收到影响,下一代才会有希望。”是的,一个好的家庭、好的环境也许才是一个人成功的第一要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