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完美世界》读后感锦集

《最后的完美世界》读后感锦集

《最后的完美世界》是一本由[美] 彼得·德鲁克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完美世界》读后感(一):完美的情感世界

读的书不多,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独特的好书。它的好不单单是有好的故事,好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我们渴望拥有的“真、善、美”。四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让我在读之后的故事时也不时地回想起之前的,不至于遗忘。书中的“完美世界”被我感受到最多的是那时的情感世界。王子索别斯基,以对私生女的爱以及父亲的职责,辞去了自己多年来的职务。同样在亨顿身上,重新接管曾经将他除名的银行,挽救一个家族的事业,只是为了一个他爱却不可能爱他的女人。而书的后两个故事,这种浪漫更趋于完美,不管是默森斯尔与希拉之间的,还是直至死亡还继续爱着的老夫妻,完美的不仅是之间的那份情,更是对于感情的这份执着坚持和维系。同时贯穿全书的商场上的起起伏伏,其实是为描绘那些浪漫情感作为背景,主人公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一直都是那份安心、平静的爱,而非金钱。正如书中所说:“如今的商人只关心金钱,只关心极为狭隘的个案,或者只想卖弄自己的“聪明””。既然小说是“最后的完美世界”,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一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使只是对世界的一种态度。

《最后的完美世界》读后感(二):对人性妙入毫巅的观察

白立新说德鲁克之所以能够对商业领域的发展能够有如此精纯的预测,来源于的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及人性的深入洞察。

此言不虚。

德鲁克,这个被世界公认的唯一的(其他的大多是自封或者炒作)管理学大师,但他身前却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管理学家,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会学家,并且以此为豪。

在他看来,没有富裕和贫穷的国家之分,没有强大和衰弱的国家之分,一切一切不过的管理的好,或者不好而已。

这一点,与金钱无关,而且永远都会于金钱无关。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批人,弄够十分的了解人性比如艾瑞克森,比如昆德拉,不如德鲁克,人性是难以揣摩的,难以预测,难以想象的,因为它很多时候是没有逻辑的,很多时候是没有原因,很多时候是荒诞的。当常人们还不能理解那么耸人听闻的事情的时候,大师们选择了全然的接受,而这种接受背后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此书确如大师所言,如四部室内交响乐,读之不觉肉味。字里行间描写都是各种人物各种环境和阶段荒诞不经却始终在德鲁克的解读下得以理解的心态。

人就是这么不靠谱吧,也因为不靠谱,有的人选择了愤怒,有的选择了失望,有的人选择沉默,也有这么一群人,选择了慈悲,比如德鲁克。

《最后的完美世界》读后感(三):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贵族、银行家、工程师、艺术家,几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共同构建出了旧时代欧洲的社会全景。

作者从各个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写起,追溯延伸到了各自的经历、生活、事业,直至整个社会的变革,

相当于几个人的自传回忆录合集。这几个人相互有些联系,但联系并不紧密,仍可以从侧面印证、对比这些不同阶级人物的价值观、世界观。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差异有多大?只有对人性有着深刻把握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将这些不同之处一一描绘出来,并组成那个“最后的完美世界”。

彼时地位不同的人们都各司其职,都有自己的精神依靠和追求,“谁也没想撕破谁的喉咙”,单从这个意义上同当今社会相比,确乎称的上“完美”。

但以往贵族时代的那种自尊、优雅、自我牺牲的精神风貌及其登峰造极的艺术辉煌都已一去不复返, 腐朽糟粕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依然存在,新世界令人振作向往的种种新鲜气息还未涌现, 这个时代又远远不能算是完美。或许大师也是想以这样一个题目来表达对其成长年代的回忆向往和反思。

《旁观者》里有更多对这个时期人物的描写,包括德鲁克自己。

书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黎曼的箴言”一节。哥廷根研究数学出身的银行家亨顿终身信奉的理性思维、巨大的事业成就和其感情生活的复杂混乱形成了奇特的对比,而他最终的精神归宿是对数学史的研究。作者用平淡的语气追随着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的思路,直到最后一刻他终于籍由黎曼教导的“系统分析”发现自己所有不理性行为的根源都来自于自己一直在无意识的暗恋着那个妇人。 整个过程读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澎湃、荡气回肠,大师对人物把握的炉火纯青可见一斑。

ref.

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

布达佩斯大饭店

詹文明写的导读相当垃圾,包括他对《行善的诱惑》做的序也是。个人感觉看的时候不用非得和“管理”“效率”扯上联系。

《最后的完美世界》读后感(四):评论 最后的完美世界

读的第一本德鲁克的书,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意味深长,一本大书,与其说是管理学教父,更称得上社会生态学家。

书中展示的再也回不去的上个世纪的欧洲贵族世界,试图给我们讲述人性的高贵与艺术的不朽,以及对它们之沦落的忧虑。视野开阔,用笔细腻,讲的是几个中老年人的故事,却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关于理想,关于爱情。

书中的“完美世界”被我感受到最多的是那时的情感世界。王子索别斯基,以对私生女的爱以及父亲的职责,辞去了自己多年来的职务。同样在亨顿身上,重新接管曾经将他除名的银行,挽救一个家族的事业,只是为了一个他爱却不可能爱他的女人。而书的后两个故事,这种浪漫更趋于完美,不管是默森斯尔与希拉之间的,还是直至死亡还继续爱着的老夫妻,完美的不仅是之间的那份情,更是对于感情的这份执着坚持和维系。同时贯穿全书的商场上的起起伏伏,其实是为描绘那些浪漫情感作为背景,主人公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一直都是那份安心、平静的爱,而非金钱。正如书中所说:“如今的商人只关心金钱,只关心极为狭隘的个案,或者只想卖弄自己的“聪明””。

当然,我对这种所谓的情怀是无法认同的,这本书就像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又或者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里所表现的一样,充满了对旧日那个黄金时代的留恋。在那个年代,欧洲的贵族们富可敌国,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资源性行业,阶层已经固化,贵族们高枕无忧女,贪图享乐。底层人民民不聊生。那是一个属于贵族的黄金时代,而普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却只字未提,那些在田野山间辛苦耕作却要把大部分收成交给贵族老爷的农夫,在又脏又臭的工厂里一天上18小时的工人,那些在贵族老爷的豪华城堡里像牲畜一样被选中去伺寝的女佣,我觉得他们一定不会觉得那个年代是黄金时代,如果他有幸来到现在,回过头去他一定会觉得那个年代是人间地狱。

在一战后,那个稳固的社会阶层被打破,贵族再也无法舒服的夜夜笙歌了,也没有闲情逸致弹奏舒伯特,到二战后,贵族阶层迅速的没落了,世界变化太快,而新时代赋予了普通人机会,越来越多的没有所谓贵族血统的普通人成了时代的新贵。而那些守旧的贵族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变成了遗老遗少,萎缩在角落里自言自语,你们这群没有文化的暴发户,看我血统多么的高贵,看我感情多么的真挚,看我精神世界多么的崇高,你们....穷的只剩下钱啦!

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情感世界似乎充满了一种牺牲精神,让那些贵族们不在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是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理想主义者。可是仔细想想,发现这些情感在任何人身上都很常见,对儿女,对家人,对爱侣的爱和牺牲,这些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这种爱并不会因为没有贵族血统的加持而失色。

人的情怀都有时代性,在这个重商主义盛行的年代,德鲁克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展示那个他记忆中美好的年代里一些美好的东西,他认为那是最后的一个秩序的,理想的完美世界。而我一直认为,人性从来就没变,只是套上了时代的外衣...

《最后的完美世界》读后感(五):最后的完美世界

《最后的完美世界》 (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这是大师彼得德鲁克一本小说的书名,同时也是他对一战之前欧洲世界的描述。没错,那场血腥的世界大战打破的不仅仅是欧洲各国的国家边界,同时也打破了大师心中那个曾经有序而美好的社会,那个曾经以美为追求的欧洲社会。

在一战之后,由于社会和经济都及其不稳定,特别是在战败国与战胜国之前有着强烈的对比。而在这种矛盾重重的环境下,各种思潮、各种制度、各种运动滚滚而来。而大师的最后的完美世界,精致如花瓶一般的欧洲战前社会,就这么支离破碎了。而这种同样的感受,大概也可以同时套用到当年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的孔子身上。想来夫子奋斗一生,不就是为了让那个曾经宁静而美好的时代,那个曾经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安全感的礼乐秩序之中么? 而当纷乱的春秋战国打乱了曾经的秩序之时,夫子一生所力图恢复的最后的完美世界也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而今天,在看了一集关于讲世界各地LGTB人群最求幸福的TED视频后,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这个概念就突然在脑海里冒了出来。因为在戴小农看来,今天这个看似生机勃勃的世界,其实亦如一战之前的欧洲社会一般,看似离战争很远,但只要历史的天平稍微倾斜,局势便一发不可收拾。就如同当年的奥匈帝国,虽然当年的奥匈政府构建了自认为能够稳定其国家的社会构架,但那看似稳定的架构却是吹弹可破,一场一战,整个奥匈帝国即灰飞烟灭。

是的,或许当下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世界秩序却在很大程度上会忽然被颠覆。因为在这个变动及变数都极大的国际社会,当年美国在二战后构建的国际秩序已然岌岌可危。而今日之世界虽然对LGTB有了极大的认同和了解,但这或许可能都是构建在这岌岌可危的国际秩序上的精致花瓶而已。一旦秩序失衡,这颗花瓶又能保全乎?

当然,之所以用LGTB来做例子,乃是因为这个人群乃是人类历史上都一直被边缘化的人群。甚至较之犹太人都更甚。因为至少在历史中,犹太人在欧洲也是有过被默认的时刻。但LGTB却是直到近几十年因为社会运动之进步,才逐渐在发达国家被渐渐认同的。而这种认同之脆弱,恐怕只要世界再次发生重大灾难,便会烟消云散罢。因为重大的历史灾难,往往会把人类社会的文明拖向黑暗的深渊。就如同罗马帝国的碎灭,使得欧洲陷入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南宋的灭亡,整个华夏的文明亦倒退了无数。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又是螺旋式的,也许下一个拐点,已经临近。

而当下国际社会对LGTB的认同是如此的脆弱,看看天朝的情况便知。如果是一般国人听到LGTB这一观念,第一个念头大概是厌恶吧,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体人群,依然居住在信息闭塞的中小城市乃至广大的农村。大概这也是事实,也是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出现那么多,罪恶的,自称是能够治疗性别认同障碍的骗钱诊所、医院。而就算是居住在信息不那么闭塞、更加包容的一二线城市,恐怕能够接纳这一人群的人数比例亦是堪忧。而想来在观念最为开放的年轻人中,看待LGTB大概也多是怜悯或同情吧。

当然,去年对于LGTB人群,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在这一年由最高法院正式确立了同性恋婚姻在这片国土上合法。这自然对于这个人群而言,是值得振奋的,因为这让他们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可能的希望。而希望,不正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么?可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所以美国能够推动这一法案,其实和政客们的操作有着很大的关联,因为LGTB在近几十年的美国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而哪位政客又能不垂涎将这一政治正确的桂冠带在自己头上呢。可惜这一少数族群,无论在哪,都是被人利用的。也由是可知这一观念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还远未深入人心吧。

而这个世界处在如此暴烈的变动之中,难道真有什么是可以称之为秩序的东西,来维系这些文明世界的花瓶么?我想也许有吧,大概那就是现代文明。它存在于北美的东西两岸的纽约、费城、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存在于中国的北上广深,存在于东京湾城市圈,存在于中亚迪拜,存在于伦敦、巴黎、布达佩斯、法兰克福、克拉维夫。而如果说现代文明有什么通性、有什么共同秩序的话,那便是包容。因为包容,那些在故乡受到排挤的LGTB人群,可以在这些现代城市中找到幸福。而正是这份包容,让这些散落世界各地的现代文明成为了最后的完美世界,虽然这个世界看上去摇摇欲坠,看上去危机重重。

但看完这一期的TED视频后,自己却大为感触。因为视频中当世界各地的LGTB伴侣携手之时,你能从他们对视的眼神中看到幸福,看到美。就如同前几日我前往Daylesford 看到街上一对情侣相拥的眼神,幸福而动人,因为那便是美。而写到这里,便又想到了台湾白先勇先生的小说《纽约客》,其实我们这群外人,又何必去堪忧、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呢,他们的幸福同样美丽。Tea for Two, Two for Tea. and just for them.哪怕这是最后的完美世界,也让着些美好的东西存在于这完美的世界中,而寄希望于这最后的完美世界能永续吧。

更何况我们当下的世界,真正的丑恶不是遍地皆是么? 当ISIS 在美索不达米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屠戮无辜时,当无数的幼童在天朝被利益熏心的人贩拐卖时,当东南亚的海面上漂泊着无数囚禁奴工的打渔船时,当非洲大陆的军阀们贩卖着人命换来的血钻时,当欧美的政客们在纸牌屋中交易着普罗大众的权利时,而这正是此时此刻,当时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所以哪怕我们当下的世界行将奔溃,这些最后的完美世界中美好的花瓶,也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脚注。当然,这一切都是戴小农的悲观面的看法,世界的发展其实远比这乐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