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读后感1000字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读后感1000字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是一本由[德]拉尔德·曼特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读后感(一):一本用来评价照片的好书

第一次写书评,有可能不像书评,别介意。

这本书是我在学校图书馆偶然看到的,当时正对摄影发烧(现在也没退),就在图书馆拼命找书看。

这本书有两个主题:构图和色彩。关于色彩我还没怎么看,构图基本看完了,不能说看的很细,也算是比较认真了。很多有关摄影的书都会讲构图,例如什么黄金分割、平衡、水平、C型、S型等等,当时觉得很有用途,但是不太会用,现在看来是没有发现本质。摄影构图的本质其实就是构思一幅画,这幅画应由点、线、面组成,如果能合理地安排点线面,你就能表现出一幅好的画面,或者表达出你的主题。

而这本书在构图方面依次分析了点、线、面在画面中的作用。例如点可以是点缀画面、平衡画面或者破坏平稳,线是导向作用,面是分割区域等等。看过这些知识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其他摄影书籍上的构图方式了,例如S曲线,S曲线可以说是一条导向线,也可以说是一条分割线,当它和水平、竖直线共同存在时,画面显得很丰富,其他构图方式也是大同小异。

且这本书的一大好处就是每张照片都会列出它构图的精髓(主要是线条、色彩的对比方式),在阅读时可以自己先看看图片,再看看它给的文字是否一致。

总而言之,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对摄影构图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但是确实如有的人所说理论知识比较强,这也是国外书籍的特点。

最后就是我认为这本书比较适合有一定摄影经历的人来看,来体会,没有摄影经验的人会觉得无聊,不知所云。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读后感(二):《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读书笔记

1.摄影是需要设计的。

2.和黑白照片相比,彩色照片孕育着新的创造潜能,意味着一次彻头彻尾的改革

3.点

在画面中,最基本的设计元素是点。点是艺术家用带颜料的工具在画纸上初次接触留下的基本形状。

在摄影中,光就是那个工具。

黑暗区域中的小小光源或者黑暗平面上一个相对较亮的反射光,就好像铅笔或笔刷在画纸或画布上留下印记那样,都能在相机的感光材料上留下印记。

点的构图

4.出于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考虑,艺术家或摄影师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用尽量少的元素表达思想,别以为数量少便意味着更简单的创作,要用寥寥几个点进行构图其实更不易。

在简洁的构图中,每一个单独的点,点与点,点与边,点与角所产生的每一种视觉张力都可以表达的丝丝入扣,淋漓尽致,让观众一眼望去就能一目了然。

5.画面中的两个点

如果摄影师想在设计中加强两个点之间的张力,应该将两个点放置在一条水平线上,并且将它们放置在画面中央

两个点和三个点的构图

6.两个点足以在画面中形成视觉分割,将平面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三个点,视觉线将更为清晰。把两个点之外的第三个点放置在两点的中间位置是最自然,最中立的效果。

三个点的视觉三角形

7.由点暗示的形状

画面中单独一个点不指示任何方向的运动趋势,除非这个点特别靠近照片的边或角,一旦点与边,角产生视觉联系,就具有了明显的运动趋势。

8.暗示线往往是一条直线,形成某个最简单的视觉图形。

9.直线可以演变出三种不同的基本状态,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

10.将一张纸对折三次,从而将它的长或宽分成八等分,便找到3:5的比例。从上往下数三个单元格或从下往上数三个单元格就是黄金分割点的位置。

11.垂直距离可以给人带来亲密和温暖的联想,相比之下,水平距离则带给人冷密的印象。

12.上升对角线比下降对角线更为温和。

在竖向格式的照片中,下降对角线的“滑落效果”得以放大。这个时候必须用垂直物体去限制观众的视线,防止他们的注意力从右下角转出画面。

13.我们的视线有两个根深蒂固的习惯,

遵循读写的习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视线习惯于扫描对角线

(画面从左到右的过程中色调由明至暗,感觉比较和谐)

除了前面说到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观看画面的方式之外,观众还能用更快的速度完成对画面的审视。这种视线移动叫做"跳跃运动”,是由法国眼科医生首次提出的。从一个兴趣点转移到另一个兴趣点,这也是我们平时认知和辨别物体的基本方式。观众对画面迅速的扫描后会将目光停顿在某个点上,那个点便是他的感兴趣的地方。停在哪个点是因人而异的。经过设计,艺术家和摄影师利用亮线和交错的线条可以在画面任何地方设置视觉停顿点。大多数时候,稍稍偏离画面正中心的停顿点效果更好,更吸引人。

14.介于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之间的各种斜线显得与平面格格不入,可以在构图中注入不稳定感。斜线会切割掉部分画面,尤其当斜线靠近画面的四个角时。

利用没有通过照片中心的斜线进行构图,需要娴熟的组织能力,从角落延伸出的没有通过照片中心的斜线可以较好的利用空间,并且为构图带来稳定感。

15.在实际拍摄中,形状往往被用作构图的背景,构图的组成部分,或用来表现阴影,偶尔也被作为图形,视觉形和色块等使用。

16.我们在感知画面边界的视觉阻力和画面内部的视觉比重时,感知顺序往往是从上至下,从左往右的。

17.在作为画框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顶边,底边以及左边、右边之间有着很强的视觉张力。底边是画面所在的区域,给人坚固厚重的感觉。相反,顶边则给人开阔明亮的感觉。

18.长方形喝正方形在“普通位置”,即水平(垂直)放置时,都是消极,静态的形状,没有任何视觉移动的趋势。

竖向照片中的长方形其积极效果会更好些。然而,当长方形和正方形用它们的一个角“站立”在画面中时,它们都会变得动态而富有积极性。

长方形用一个角站立时展现出一种“平衡运动”的效果。

此时以一条边或者一个角度为切入点看长方形或正方形会产生扭曲的效果。这是光学法则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使得画面的效果更为生动。

19.一个圆形在竖向的照片中的较低处会给人沉重感,仿佛将这个圆要落在底边。而接近顶端的圆给人的感觉则是快要漂浮起来。

20.在画面中,形状的视觉比重和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一些点组成的形状比重很小,由线条组成的形状所占的视觉比重相对高。第二个元素是形状在画面中的大小,第三个元素是形状的明暗度和色彩浓度。(一个明亮背景中大而暗的圆形,一个暗背景中小而亮的形状,都有很大的视觉比重)

21.圆形位于长方形的正中间是最静态的效果。往左或往右都会破坏画面的平衡,此时必须有别的构图元素加以平衡。

22.三角形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都有着很清晰的视觉动感。

一个三角形要是三条边一样长就会相对平衡,而其中两条边或三条边都不一样长时就会不稳定。

23.欣赏一幅画面的过程首先是认出主体并从意识上安排好主体,然后是次主体,背景等不是那么重要的部分。一个画面一般被分为三个部分,前景,中景和背景。首先被识别出来的形状,即“正形“,另一个在它后面的形状或画面中余下的形状,为“负形”,即“背景”。画面处理的理想结果是以负形强化正形。

24.彩色照片中的色调对比通常和色彩对比,质量对比(色彩的饱和度)结合在一起。模糊的色调对比,或色调相近的颜色会削弱主体和背景的视觉区分,也会阻碍主体的识别度。

一个反差强烈并有着很多细节或颜色的环境会干扰观众识别主体形象。

25.黑白照片中的色调对比

较弱的色调对比会干扰甚至阻碍观众对形状的认知和画面内容的理解。

彩色照片中的色调对比

彩色中的原色与二次色,最亮的是黄色而最暗的是紫色。就纯色来说,可以通过添加白色增加亮度,也可以通过添加黑色增加暗度,从而获得不同的色彩浓度。

在视觉体验里,形状和亮度是首要的,而颜色的视觉效果和颜色对比则排在次要位置,其中深色更经得起强烈的明暗对比。

26.画面中首先最吸引观众的是那些和它周边环境对比强烈的小块区域。分布在较亮或非常亮的背景中的小块暗色区域,分布在较暗或非常暗的背景中的亮点则会引导观众的视线沿着一条假想的,穿过画面的“光通道”,从一个亮点跳到另一个亮点。

亮区域从画面的左上角或者左边开始的安排可以让观众的视线进入画面的方式符合视觉习惯。

如果画面的左边或者左上部分比较暗,那么视线需要克服很强的视觉惯性或寻找一个非常规的入口进入画面,比如从右边或者从画框的底边。视线在画面中贯穿整个设计的移动就是所谓的目光扫视运动,她在明暗区域或颜色之间来回跳跃,直到它最终落在画面中最重要的,最能表现主题的点上。

27.一个光源的类型和质量通常会影响色调对比和色彩对比之间的视觉竞争以及色彩的视觉效果。

刺眼的日光,直射光源和背景光可以支撑强烈的色调对比。

柔和的,迂回的光线则能降低色调对比和颜色的强度。

28.三原色(蓝色,黄色,红色)和二次色(绿色,紫色,橙色)

第一梯度颜色(原色)

选择哪三种颜色(或更多的颜色)来使用,这也能让色相对比在构图中产生变化,从而使画面更丰富,更精细甚至更巧妙。

29.在人工或者自然条件下,减弱光的强度(就像是在黄昏或者清晨),或者使用背景光,这些都是可以使色彩变暗或模糊化的手法。

互补色与它们的数量和谐

30.从根本上说,任何照片都是现实的翻版,是对状态或事件的二维表达,或是经过艺术家技术与创意处理后的想象世界。这些想法导致了“主观”摄影概念的产生。这一概念与“客观”摄影相对应。

但是,摄影师通常必须小心地处理作品,真实还原现实,避免主观的介入。

主观意识代表了个人对客观状态的情绪表达,是摄影师以非传统或实验的方式,借助技术或创意进行创作的过程。

31.在拍摄出现同一个主要物体的若干照片时,原则之一是同时拍摄“整体”镜头和“细节”镜头,这样观众子观看这些照片时,才能明白每个细节应对应整体镜头的哪一部分。

通常,只有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观众才能从细节中想象出画面之外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当观众用想象填补完缺失部分时,可创造的余地就更大了。

32.摄影吸纳了传统绘画的主要格式——长方形。画家一般用横向长方形画风景画,而用竖向长方形画肖像和人物。

除了一些特例,照片绝大多数采用横向格式,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是横向排列的,通过扫视和转头,很容易延展水平范围的全景图,横向长方形与我们的视觉习惯更为接近,但它拉远了我们和别人的距离。

竖向格式意味着亲近,正是这种亲近感使得观众的视线不向左右移动。

33.具有创意的模糊照片

第一种是前景清晰,背景模糊。

第二种是焦点透过前景对准背景,将前景置于焦点之外。

第三种是整个画面都在焦点外,所有区域都是模糊的。

34.收集照片,摄影系列

摄影系列往往不受时间限制。

一个成熟的摄影系列应该有10到15张甚至更多的有趣画面组成。

通常,一个系列的首要主题是一种材质或视觉主题,也可能是设计和色彩的某方面。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读后感(三):《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读书笔记(07.08-07.23)

1.不管表达什么内容,不管该内容是否重要,任何一张照片都可以通过构图和色彩设计来表达其视觉效果。好的构图可以凸显而不是削弱画面的内容。 2.为了创造出有新意的画面空间,就要对物体的排列进行设计,对点、线、面、深度和其他元素进行组织。 3.要让学生认识到摄影不仅仅是"复制",摄影是需要设计的。 4.评价照片好坏的标准有二:一是“内容和陈述”,涉及照片中包含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反应;二是“组织的质量”,涉及到画面的结构和色彩设计。 5.任何人看到画面的第一反应便是认知它的内容。好的构图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内容。 6.如果想要保持视觉平衡,正方形的中心点应该稍稍向上偏移一点,那样看起来会更加协调。长方形将物体放在黄金分割点上。 7.观众的认知过程是连贯的,往往先感知到画面中的一个点,然后感知到那个点是一个“小小的平面”或“形状”。在这个理性的认识过程中,如果观众可以辨认和定义充当“点”的那个物体,那么他们就会迅速地将抽象的“点”转化成他们能叫出名称的物体。由于该物体在构图中的视觉重要性,所以它发挥了设计中“点”的作用。 8.在画面中,单独的一个点具有绝对的视觉主导地位,如果加上第二个点,则绝对视觉主导地位被打破,画面格局发生了变化,画面上每一个点都在视觉上与其他点相抗衡,各自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第二个点,第三个点...更多点的形状、尺寸一样时,视觉上就会产生重复感,从而产生简单的节奏韵律。 9.在简洁的构图中,每一个单独的点、点与点、点与边、点与角所产生的每一种视觉张力都可以表达丝丝入扣、淋漓尽致、让观众望去就能一目了然。 10.明暗对比,半圆形,长方形,数量对比,虚实对比,色相对比,肌理细节,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冷暖对比,同步对比,单色平衡,色彩强调,形状对比,有色彩和无色彩对比,视觉线,不规则线及形状,显著点, 11.实用性设计原则促使我们对点的排列组合方式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构图中的一个点、两个相互抗衡的点或三个点可以相互关联形成一条视觉线或一个视觉三角形。 12.点在画面的位置很重要,点的位置不同,与边角的张力强度也不同。但在出现两个点的画面中,点与边角的张力排于其次,点和点之间的张力更吸引观众的注意。 13.如果摄影师想在设计中加强两个点之间的张力,应该将两个点放置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并将它们放置在画面中央。如果两个点离水平边或垂直边很近,看上去就像吸附在边上一样,可能会干扰观众的视线。 14.两个放置在虚拟对角线上的点与相对的角产生较强的视觉张力。上升对角线对应的角是左下角和右上角,下降对角线对应的角是左上角和右下角。 15.如果两个点的结构、形状或颜色不同,抗衡的紧张感会有所缓解。细心的观众会觉得这种构图很有意思,因为水平排列的两个点往往有些细微的差别,值得细细品味。 16.如果画面中有三个点,视觉线更为清晰,这种分割效果也更为明显。在画面中拍成一条直线的三个点形成所的“光学、视觉或暗示”线。 17.视觉线可以是水平的,垂直的或呈对角的,也可以是根据摆放位置排列成任何角度的斜线。 18.如果三个点中靠外端的点移近至画面的边或角,会产生视觉线延伸到边或角的视觉效果。如果三个点都离边很近,观众则会觉得每个点都贴着边。除了视觉线之外,肉眼还有其他的观察习惯:比如习惯将点和边联系在一起,导致扰人的视觉共振。点离边越近,越容易产生干扰。 19.如果三角形的某条边与照片的边平行,此时所带来的方向指引、运动暗示感是最强烈的。如果没有一条边与照片的边平行,那么形成的三角形便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即没有明确的方向。不过,即使没有一条边与照片的边平行,如果三个点中的某个点形成一个角度极小的锐角,那么这个锐角依旧能够指示出运动的方向。 20.点是最简单的设计元素,没有视觉扩张的趋势,画面中单独一个点不指示任何方向的运动趋势--除非这个点特别靠近照片的边角。一旦点与边、角产生视觉联系,就具有明显的运动趋势。 21.一排均匀分布的点最易于观众顺畅地审视。非均匀排列的点或点阵会阻碍审视的进程--造成视觉停滞。 22.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点也会阻碍肉眼沿着视觉线进行审视的速度。艺术家利用视觉审视节奏的特点,可以有效控制观众观看一系列点的速度。 23.只有如何了解了如何控制点的数量与位置,才能使构图达到最佳的效果。 24.视觉线和实体线一样,具有将平面空间或形状划成新的、更小形状的特性。这其中包括双重作用,一是分割,二是出现新的形状,两者自动关联,密不可分。 25.点集、细节、和图案:相思性和差异性,松散和紧凑的点集,重复和节奏(既可产生静态的视觉效果,又可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光栅和图案,细节和肌理。 26.线条是组织画面的有效工具。如果肉眼追随着线条的轨迹能明显感觉到画面内的动感,有时甚至超越了画面的边界,延伸到画面以外。线条的另一个特性也特别有趣,即分割原画面或形状的线条,同时成为新形成的更小平面或形状的边界。 27.视觉形:一条直线只能产生简单直接的平面分割效果。只有线条的行进方向发生若干次变化之后,才能形成其他吸引观众眼球的视觉形。 28.由线条和其他形状构建的视觉形是评判一张照片构图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相对于照片本身,视觉形不能太小,过小的视觉形造成构图的不稳定感。一般来说,构图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大视觉形和若干小视觉形的组合。 29.水平线是平衡的标志之一,它代表着绝对均势。基于对开放的风景或海景的视觉印象,我们通常将水平线等同于横向风景中的地平线。同时水平线还给人一种距离较远、冷漠的感觉。 30.在横向格式照片的长方形平面中,较之左右两条垂直边,上下两条水平边具有更强的内在视觉压力。这种视觉压力具有强化地平线和物体内其他水平线的作用。如果照片中只有一条水平线,便会让人感觉那是地平线。水平线是冷漠的,静态线条,与横向格式最为切合。 31.竖向格式照片中的水平线具有更强的平面分割特性。合理的水平线放置能够消除该尺寸带来的些许不安视觉感,尤其是当地平线放置在画面相对较低的地方或相对较高的地方。 32.垂直的距离可以给人带来亲密和温暖的联想。 33.画面中的一条直线能给人扩张和运动的印象。 34.照片中的各个元素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段来获得想要的视觉效果和张力,比如点与线的对比,长线与短线的对比或线与面的对比。不同形状的对比很快带来构图画面均衡的问题。在构图时必须充分考虑相互对比的设计元素的状态,比如一个放置在垂直线下方的点能增加视觉的稳定性。 35.在竖向格式的照片中,下降对角线的“滑落”效果得以放大。这时候必须用垂直物体去限制观众的视线,防止他们的注意力从右下角转移出画面。 36.观看照片时,我们的视线有两个根深蒂固的习惯:首先,遵循读写习惯。读写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以至于观众在看照片时也是如此。其次,视线习惯于扫描对角线。 37.观众能用更快的速度完成对画面的审视。这种视线移动叫作“跳跃运动”。观众对画面迅速扫描完之后会将目光停顿在某个点上,那个点便是他最感兴趣的点。艺术家或摄影师利用亮线和交错的线条可以在画面任何地方设置视觉停顿点。对角线和对应的虚拟对角线相交成的虚拟或实际交点亦是视觉停顿点之一。大多数时候,稍稍偏离画面正中心的停顿点效果更好,更吸引人。 38.线条表达内容和作用多种多样的。当自然线性结构与人造线条,人造线性结构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画面最具有艺术效果和视觉张力。 39.相对于附属线条来说,主线条必须是最粗的线条,在观众看来连贯线条,通常是最长的线条,一般是画面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线条。 40.要评判一张照片的好坏,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能从构图和内容两个方面判断一个元素在画面中的作用。出于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考虑,艺术家和摄影师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用尽量少的元素表达思想。 42.形状能把色调和色彩限定在某个平面区域内或者让它们覆盖整个画面。和设计元素点、线相比,形状所占的视觉比重通常更大一些。在实际拍摄中,形状往往被用作构图的背景、构图的组成部分,或用来表现阴影,偶尔也被用作为图形、视觉形和色块等使用。 43.在欣赏一幅正方形或矩形画面时,观赏者能从画框的四条边中感受到不同的视觉阻力。另外画面中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视觉比重。这种对画面视觉质量和比重的研究,对设计和展示画面非常有帮助。比如,一个形状若要传达给观众一种画面主导的感觉,那么它必须被放在比画面中央点更高一点的位置。 44.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普通位置,即水平垂直放置时,都是消极,静态的形状,没有任何视觉移动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正方形由于其一比一的纵横比而更缺少张力,显得比长方形更消极,静态些。此外,竖向照片中的长方形其积极效果会更好一些。然而当长方形和正方形用它的一个角“站立”在画面中时,它们都会变得动态而富有积极性。 45.在画面中,形状的视觉比重和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视觉比重首先由形状的构成方式带来的结果。影响视觉比重的第二个因素是形状在画面中的大小。第三个因素是形状的明暗度和色彩浓度。 46.实际上,所有生命都在不断地发生外形的改变。比如人,动物,而这一事实是决定画面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形状并不能仅仅被当作一个单纯的“形状”来看待,而应和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分类或具体名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动物中,形状和猫、狗、牛等等具体动物相对应,而对于人则和小孩、女孩、男孩、妇女等相关联,或者与更细的分类相对应,如年龄、种类和社会地位等。 47.形状在画面中要有好的质量,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曝光时间(比如在一个运动的最高点或者激动人心的时刻)、和谐的拍摄角度以及精心选择的镜头焦距。除了快拍,上述这些要求在高水平的体育摄影以及动物摄影中最为关键。 48.形状的对比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几何形状之间,几何形状和不规则形状之间,以及两个或多个不规则形状之间。 50.在设计和色彩应用的范围内,一个画家或摄影师在创造画面时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各种对比来进行创作。另一方面,通用对比也经常出现在画面中,如具象或是抽象形状的对比、黑白照片中的明暗对比、彩色照片中的色调对比以及特定三维效果与二维平面的对比。 51.欣赏一幅画面的过程首先认出主体并从意识上安排好主体,然后是次主体,背景等不是那么重要的部分。一个画面一般被分为三个部分,前景、中景和背景。首先被识别出来的形状,即“正形”,就是“图形”。另一个在它后面的形状或者画面中余下的形状,称为“负形”,即“背景”。画面处理的理想结果是以负形强化正形。 52.有这样一个视觉现象,即一个亮的形状在暗色背景中,其视觉感染力比一个暗的相同形状在亮背景中的视觉感染力要强的多。 53.彩色照片中的色调对比通常和色彩对比、质量(饱和度)对比结合在一起。 54.人的目光焦点有着前后转换的能力,可以在图形和背景之间反复,这就有了构图中基本的“图形 背景”问题。 55.识别或说明实物的能力取决于观众的知识、经验和所受的教育。的确,就一个画面的内容或意义来说,一个人只能“认识”他所知道的部分。观众具有越广泛的教育或专业知识,看过越多的照片,他就能认识到越多的内容和细节,并把它们和其他经验关联起来。 56.纯粹的认识过程会受到周边视觉环境的影响。比如:过于琐碎的色调对比或者颜色对比; 一个反差强烈并有着很多细节或者颜色的环境会干扰观众识别主体对象; 覆盖在形状或者物体上的任何东西。 57.图形(正形)和背景(负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的,但不仅仅是两个层次,,而是多层级。 58.透过一个缺口(中空形)观察的视觉效果可通过暗形状的框架的三到四个角来实现。 59.一个覆盖在形状上面的阴影也有支配形状的特质。 60.认识一个物体或者画面的过程实际上只需要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鲜明而显著的对比能促进这一过程。 61.观众研究任何照片的目的都是确认艺术家要表达的信息,并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元素的安排和组织来传达或者支持这个信息。另外画面的设计方法和艺术对比的应用也对观众认识产生作用。其中就分别有“视觉大声”和“视觉安静”效果的画面元素和颜色设计方法,它们能迅速吸引眼球,或者需要持续的研究。 62.线条和线条类型的对比能够产生张力的尺寸对比。 63.在视觉体验里,形状和亮度是首要的,而颜色的视觉效果和颜色对比则排在次要位置,其中深色更经得起强烈的明暗对比。如果一个受形状限制的色调对比和实物不完全对等,那么观众便会产生视觉刺激。 64.画面中首先吸引观众注意的是那些和它周边环境对比强烈的小块区域。 65.那些允许观众的视线以从左到右的方式观看画面的构图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和谐而平静的。 66.浏览对角线可以使观众对画面的色调分布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67.看一张照片的第一个过程是理性认知过程。这时观众过去的所有视觉经验都会被唤起,以便准确地认知画面以及其中的细节。 68.表现空间感和纵深感的方法:透视,使拍摄对象的形状重叠,引入引人注目的大小对比、形状对比和虚实对比,采用前景与背景的冷暖对比,以及后退色的运用。这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光线和阴影向观众提供关于物体的轮廓信息和画面前后层次的三维信息。画面中的色调分布也对表现空间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69.阳光(日出后两小时和日落前两小时之间)是肉眼辨认、定义和分类色彩的工具。 70.两种原色(红黄蓝)等量混合形成二次色,两个二次色混合就能形成三次色。 71.用三原色进行色相对比时的视觉效果最明确,因为三原色具有最强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 72.虽然两个色相之间就能产生对比,但真正的色相对比只有在三种颜色以上时才有效。 73.人的基本心理倾向之一,便是对于和谐和平衡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有和谐与平衡也会使人产生无聊厌倦的情绪,从而倾向于追求由对比带来的刺激感。 74.原色和二次色的亮度值分别是:黄色=9,红色-6,紫色-3,蓝色-4,绿色-6。 75.黄色的亮度是紫色的三倍。要使黄色和紫色之间达到相同的视觉比重,三倍亮度值的黄色所占空间面积应该是亮度值最低的紫色所占空间面积的三分之一。 76.如果用两个亮度不一的颜色进行对比,那么富于表现力的数量对比就有两类:第一类是更亮的颜色所占的区域小得夸张。第二类倒置甚至夸大彼此的数量比来增加视觉张力。此外,一个小的、亮的或者暗的表面显著点也能形成视觉对比。 77.暖色在视觉上具有前进感,而冷色则给人后退的感觉。 78.相比于物理和化学领域中的色彩真实性,我们对于色彩的感知是一个自然心理过程,我们将通过这个过程认知的颜色称之为“表现色”。 79.当我们看到一个颜色旁边没有其互补色时,我们的眼睛会自动同步地产生它的互补色。 80.后像:由画面初始颜色在视觉中产生的互补色所形成的短暂的彩色画面。 81.“色彩协调”指两种、三种、四种或更多种颜色交互作用,在观众脑海融合,从而形成色调平衡。 82.将一组互补色替换为与之相邻的两个颜色,便可形成协调的色彩组合。 83.在色相环上用直线将三原色连接起来形成等边三角形,将协调的色彩组合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锐角等腰三角形。在色相环内旋转等腰三角形可以找到其他三个一组的协调色组合。 84.在色相环中建立一个正方形,四个顶点对应的颜色也可组成协调的四色组合。在色相环内建立一个长方形,四个顶点分别对应两组互补色,又构成另一种协调的四色组合。旋转正方形或长方形,可以找到其他所有的四色组合。 85.菲尔德的色彩三角也能产生协调的色彩组合。与鲜明而强烈的色彩组合、伊登十二色环不同的是,色彩三角形成的协调色彩与特定的情绪有关。 86.“客观表述”风格的照片意味观众看到画面,就像肉眼看到了实景一样--通常用的是标准镜头。 87.静态设计的物体水平线和垂直线与画面边框平行,这种中立效果在建筑类摄影尤其明显。 88.动态的主观构图主要指对垂直线的独特处理。 89.当清晰界定色彩区域的轮廓消失时,色彩便营造出朦胧的印象派风格。 90.由很多小色点组成的表面也会在视觉上产生“模糊”感。当我们肉眼无法轻松分辨每一个小点时,色彩看上去便融合到了一块,产生与单独颜色不同的色彩。 91.观众对照片内容和信息的评价包括理性认知和情感反应两方面。对照片内容和信息的独立反应涉及照片结构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设计,色彩运用和其他艺术技巧。 92.当观众在画面中只看到主体局部时,会自然而然地超越画框的界限,在脑海中想象主体其余部分的样子。 93.观众判断照片时,首先看是否对照片的内容感兴趣以及照片中的信息传达是否充分,其次才会看设计、色彩、技术和表现手段。 94.形式服务于内容,深思熟虑的视觉设计和色彩搭配、高超的技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内容。 95.一张照片显示的局部物体是清晰可变还是难以名状,这并没有定论,往往取决于图片上是否出现同样物体的全景。 96.当观众用想象填补完缺失部分时,可创造的余地就更大了。 97.竖向格式包含了永久存在的垂直线。因此,肖像格式表达了一种亲近的感觉。 98.构图时,艺术家必须均衡两组决定性力量:a.构图元素和画面边角、中点之间的视觉张力。b.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视觉张力。 99.艺术家通过艺术对比可将可见的、有形的环境变成照片。大多数对比是现实存在的,只不过将其表现在有限的二维平面之后会变得更加明显。 100.为了模糊色彩,摄影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雨、雪、雾是消除锐利线条得天独厚的自然物。为了达到前景虚化效果,雨天和雪天一般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为了方便快捷,摄影师也会在镜头前摆放网、半透明材料、有肌理的玻璃、柔焦滤镜或直接哈气、来柔化生硬的轮廓线。在摄影技巧方面,要达到柔焦效果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设置镜头的光圈、焦距,而是延长曝光时间。 101.当摄影师对某个物体很感兴趣并拍摄下若干照片时,一个摄影系列便形成了。如果观众觉得一组照片具有视觉统一性或某种共通性(比如画面的内容、形式设计或色彩设计),那么他或她便会将这组照片看成是一个系列。 102.摄影系列应该有一个或几个显而易见的主题。一个或几个主题应该出现在每张照片中,以显示摄影师在策划照片对整体的规划能力。通常,一个系列的首要主题是一种材质或视觉主题,也可能是设计和色彩的某方面。同时,观众还能发现画面子集中的次要主题。总之,观众通常能在并排放置的若干幅照片中找到某个线索,使其成为一个系列。 103.拍摄摄影序列的原则是:捕捉不变的主线以及随着时间改变的元素。观众会在摄影序列中看到时间的流逝,也会看到每张照片中恒久不变的东西。 104.连续的画面必须发生在同一状态下,不能改变观点、取景方式、曝光时间或其他技术参数。而照片之间的时间间隔可视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105.艺术家通过个人创作捕捉、表现时间客体的作用。除了视频监控器,只有电视--而且只有直播时--能够描绘“现在”。其他视觉媒体都是在描绘“过去”,它们展示已经发生成为过去的某个时刻、时间和状态的片段。不管遥远的过去还是新鲜的过去,总之,都是“过去发生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