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诗经无衣 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经典作文

诗经无衣 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经典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诗经无衣 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经典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无衣 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经典作文篇1

无衣 (睹物思人最伤怀)

无衣

——睹物思人最伤怀

【原文】

岂曰无衣,

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

安且吉兮②。

岂曰无衣,

六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③。

【注释】

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适。吉:好,漂亮。③燠 (yu):暖和。

【译文】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暖和。

【鉴赏赏析】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诗经无衣 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经典作文篇2

无衣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

无衣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

【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1),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2)。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3)。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①王。指国家。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泽:内衣。③偕 作:一起行动。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战袍。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戈矛,

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内衣。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矛戟,

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铠甲和刀枪,

与你共同奔战场。

【鉴赏赏析】

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生死决战样一场。这个时刻,最能见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流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当兵的打仗,骑马打枪,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注定只能由男子汉来担当,正如织布绣花,注定只能由女子来进行一样。

这一角色是由天性的决定的,无可争议的属于男子汉。英雄气概的丧失,英雄主义的失落,也就是男子汉的失落;失落了男子汉的社会,必定是个畸形的、变态的社会;没有英雄的时代,肯定也是个诛儒充斥的时代。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这不完全对。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时势。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上的支柱。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它在理想的召唤和指引之下,敢于去抗争,进取,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造成一种时代精神。

可惜的是,英雄主义,英雄的时代已失落得太久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