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1000字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1000字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一):王小波在写黎明

有的作家写的是白天,清晰 笃定 经典路线。

有的作家写的是晚上,梦幻 想象 形式路线。

王小波在写黎明醒来的一瞬间。

一晚并不好眠,我在天光大亮前醒来。

黎明那一瞬间是失重的。我在哪里?我在床上吗?在地上吗?在路边吗?在办公室吗?在酒店吗?……我在哪里?

那瞬间也是失忆的。我是谁?我是谁的父母?谁的子女?谁的丈夫妻子?谁的老板下属?谁的学生老师?……我是谁?

无根,无足,混混沌沌,浮游四方。

随时准备重新开始。随时准备创造历史。

随时准备完全结束。随时准备灰飞烟灭。

王小波就是在写这个瞬间。

这没有过去的、没有未来的、唯一自由的瞬间。

“在玻璃一样的地板上,我也想要消失。失掉我的名字,失掉我的形体,只保留住在四壁间回响的声音和裸体的滑腻;然后,我就可以飘飘摇摇,乘风而行,漫游雪中的长安城。”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二):这个算鼻祖吗

以为王小波的小说是那种以议论为主,针砭时弊,借古论今,指桑骂槐的风格,第一次读他的小说,很是吃惊,这本书仿佛我看过的韩寒、冯唐、石康等流氓风格作家的鼻祖,本人没看过贾平凹的书,因此看大我一轮的王小波,特别是在一个性压抑年代的作家写出下流场面以及一些在今天看来仍旧不冷的笑料感觉十分不易。

这本小说不断穿插在两个时间,一个是晚唐,一个是当代;一个是封疆小吏,有美女、有地盘、虽然不是很如意但日子也很潇洒,另一个自己已经失忆,在烦人的领导和莫名的女子间穿梭,似乎不是他想要的日子。

不知道韩寒的《1988》是不是受到此书影响,留着一个妓女陪伴自己似乎比携带一只宠物更酷,还有各种敌人,但都十分愚蠢,给自己生活增添不少笑料。至于提到的“保守派”、“自由派”,不知道是不是过度解读。书的最后袋鼠妈妈这段比较玄幻,这种合体姿势在东单公园公然野合,还能躲避检查,我是不大信,现在东单公园好像是GAY乐园了?其实和红线的生活这部分我蛮喜欢的,可惜不知怎的就结束了,那个年代在一个边陲过小日子,特别是作为一个匠人,真是令人羡慕。

话说万寿寺就在我们大学南侧很近很近的位置,但从未去过,甚至还常和万寿路傻傻分不清楚,如果当年看过此书,估计就会进去看看了。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三):关于《万寿寺》的闲言碎语

在一堂令人昏昏欲睡的专业课上,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万寿寺》,这本只有两百页的小说一举创下了我的两项纪录,其一,它是我迄今为止读起来最吃力的小说;其二,它也是我读的最久的一本小说,从高二到大三,整整六年。

一般来说,我读书不会轻易半途而废,尤其是小说,这不仅是因为故事本身对我的吸引,同时也出于一个写小说的人对同行工作的尊重。当然,对一些实在难以入目的小说我也没有办法,读这种小说就像在饭店里吃一盘难以下咽的菜一样。通常在这个时候,我不会抱怨作者写出这么烂东西,而只会大骂出版社为什么要把它出版,就像你在饭店里遇到难吃的东西时,不必抱怨厨师技术太差,而会怀疑饭店挑选厨师的眼光。

六年前,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偶然从同桌那里发现了一本《万寿寺》,瞟了一眼作者,赫然发现了“王小波”三个字。那个时候我读书不多,并不知道这个普通的名字是过去十年中中国文坛的一颗重磅炸弹,只知道他是不少青少年的“性启蒙导师”,还记得他有一篇文章多次出现在我们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目中。那篇文章给我的映像颇深,名字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特立独行”这个词,我就是从王小波那里学来的。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能把《万寿寺》读了一半,也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除却王小波一贯赤裸的性描写,这本小说前半部分还有许多吸引我的地方,比如北京那座满地松针的万寿寺,以及湘西那片红土构成的丘陵。王小波对环境的描写会细腻到每一种树的名称、每一寸土地的颜色、每一丝气味的来源,这使得当年的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王小波一定是个不成功的散文家,改行写小说恰好撞了大运,这才名声鹊起。但后来我了解到,王小波自己说过,他的主业是写小说,写杂文才是副业。后来当我读完了全本的《万寿寺》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王小波的确是一位一流的小说家。

我已经忘记六年前是因为什么原因使我放下这本读了一半的小说,但当时的我一定意想不到,六年之后当我重新拾起这本书时,竟然和书中主人公的经历有着某种类似的体验。书中的主人公王二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记忆,他一边读着自己的小说,一边试图寻找真实的自己。王小波用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叙述了这样一个平庸的故事,他的故事里,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要你愿意,情节可以任意地更改,作者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生活和艺术的无限种可能。

万寿寺里有一个很怂的男人王二,湘西凤凰寨里有一个很怂的男人薛嵩,这两个很怂的男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关系。失去记忆前的王二创造了薛嵩,失去记忆后的王二又在薛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失去记忆的王二凭着本能重塑了薛嵩,找回记忆的王二又对薛嵩产生了复杂的情绪。原谅我这样乱七八糟的叙述,因为小说读到最后,我已经彻底被王小波的文字折腾得乱七八糟。

《万寿寺》就像一个线团,作者从一开始抛给你一根线头,你顺着线头一路寻找,不久之后发现了两根线头。紧接着,第三根,第四根接踵而至,你有些手忙脚乱,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直到最后,当你把所有的线头拽完,也没有找到第一根线头的终点。但这时,你会发现所有的线并非乱糟糟的一团,而是呈现一种凌乱的美。

所以,《万寿寺》的魅力正在于此,它的凌乱使得它不像是一本传统的小说,而更像是一场读者与作者的博弈。就像解一个乱糟糟的线团,必须耐着性子去一点一点解,最后才能欣赏到作者精心设计的凌乱美。

然而,也许是因为叙述上太过散乱,也许是因为寓意太过隐晦,《万寿寺》作为王小波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王小波的名字总是容易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名字联系起来,以至于人们几乎遗忘了他还曾经写过三部以唐传奇为蓝本的长篇小说。

许多人认为书中关于老佛爷创造历史那一段是《万寿寺》的主题,我也觉得那条历史的脐带是书中最精彩的地方之一,但我并不认为他写作《万寿寺》的目的是为了这些轻描淡写的讽刺。我不知道王小波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但在纸上,我确信他是一个话痨子。他总是及尽一切可能地表达自己,其中当然包括他的思想和思想方式。王小波的文字总是洋洋洒洒但又收放有度,他可能会在任何时候插入一段无关痛痒的文字。这些文字具有深度,比如那条历史的脐带,以及最后那座具有明显隐喻的金色宝塔,但我相信这些并不是他从小说开始就设定好的。

关于《万寿寺》的主题,我觉得书中最后一段话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王小波以一句“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结尾,似乎就是在像人们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尽管人生充满无数种可能,但最终的结局却注定是无可挽回的庸俗。

这样的主题无疑饱含了消极的意味,这并不符合王小波一贯的风格,所以我依然可以在书中找到它积极的一面。王小波除了告诉我们结局注定庸俗之外,还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是一个浅显的哲学道理,我们的人生尽管注定走向庸俗,但却依然可以在庸俗之前拥有一片诗意的天地,就像我们活着必然要死,但却可以在死之前尽情感受生命的乐趣。

王二拥有薛嵩,红线,凤凰寨,小妓女,老妓女,刺客们。在王二看来,这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足以让一个怂人在现实世界的对抗中找到平衡。也许,这就是一个结局庸俗的故事存在的意义。

2012/11/1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林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