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彼得罗夫流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彼得罗夫流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彼得罗夫流感》是一本由[俄]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Алексей Сальнико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罗夫流感》读后感(一):社会病了

《彼得罗夫流感》是一部以后苏联时代为背景的小说,描绘了一场可怕的病毒性流感在彼得罗夫一家中蔓延的故事。这本小说以流感的隐喻将后苏联社会的破败现状以及人们的失落与焦虑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白雪皑皑的叶卡捷琳堡,彼得罗夫一家因流感而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成员的内心秘密也逐渐浮出水面。男主角在返家途中与一些奇怪的人物相遇,耽搁了他的前进。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作用下,男主角的意识逐渐迷离,竟然进入了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之中。 《彼得罗夫流感》将流感隐喻为一种传染病,通过这场流感,作者描绘出了后苏联时代社会的破败现状。这一隐喻反映了整个俄罗斯普通人普遍存在的失落与焦虑。人们感到无助,他们的梦想被压抑。男主角彼得罗夫以POV视角带领读者在谵妄和现实之间探索,感受虚无与癫狂的边缘。他通过幻想抵抗现实,将真正的爱意沉浸在回忆深处。 《彼得罗夫流感》通过描绘后苏联社会解体后的转型期困境,展现了普通人在这个充满痛苦的时期寻找生活意义的过程。人们陷入了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每个人都为梦想的破碎付出了代价。彼得罗夫成为了一个活在“二手时间”中的人,他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讲述真实的人生。 这本小说采用了荒诞的笔触、悬疑的设置和富有快感的叙事节奏,使阅读者如痴如醉。嵌套式叙事的结构使人们联想到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多重人格故事。评论家称之为对传统叙事体验的颠覆。小说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和诗歌等多种体裁,语言惊艳且独特。故事结构精密复杂,由几个叙述层次构成,多线推进,使读者在悬疑与迷乱的氛围中渐入佳境。

《彼得罗夫流感》读后感(二):过期的阿司匹林能疗愈患流感的人吗?

后苏联的叶卡捷琳堡,雪积得正厚,气温降得极低。本书主人公彼得罗夫挤在憋闷的公交车里,他的意识被流感折磨得混混沌沌。他碰巧遇到了老熟人伊戈尔,迷迷糊糊地跟着伊戈尔“浪”到了哲学博士后维克多家。随着伏特加一杯杯入愁肠,对话愈来愈尖锐、深入;荒诞却真实的场景在变换、相互关联的人物在增多,一幅魔幻的、后现代的、受流感影响的后苏联社会画卷徐徐展开。

按照时间顺序与人物关系整理一下故事的关键情节:彼得罗夫,一个有着斯拉夫姓氏的鞑靼人。他小时候曾参加过一次新年枞树联欢,打扮得像个冰球运动员。至今他都记得雪姑娘冰凉的手。彼得罗夫长大了点,认识了好朋友谢尔盖。成年后,彼得罗夫是一名喜欢创作漫画的修车工,他的前妻彼得罗娃是一名有着暴力倾向的图书管理员,他的儿子小彼得罗夫还在念幼儿园,过几天也要去参加新年枞树联欢;他协助了写作事业不顺的谢尔盖进行自杀;他在达洽认识了伊戈尔;他坐着运送棺材的车跟随伊戈尔到了城郊,再次见到了最讨厌的顾客维克多;彼得罗夫念念不忘的雪姑娘,正是维克多跑到澳洲去的姐姐马林娜,而雪姑娘的孩子,有可能是当时尚且年轻的伊戈尔的。他们在“二手时间”里挣扎着活,在后苏联废旧的重工业城市里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彼得罗夫认为自己“既不冷也不热,而只是个衰货”,他吃了早已过期的阿司匹林来对抗流感,彼得罗娃借助刀具与血腥来释放胃部的冷螺旋,小彼得罗夫沉溺于父亲创作的不入流的漫画,喜好交友的伊戈尔,其高谈阔论之中,隐藏了无数时代性的秘密。

正如奥地利评论家赫伯特·肖恩所言,“一部富有洞察力的小说,不只关于俄罗斯,更是关于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众所周知,这不仅限于俄罗斯。”这不只是彼得罗夫的流感,而是叶卡捷琳堡的流感,是后苏联的流感,更是全世界普通人随时都可能遇到的流感。当人们与流感相遇之时,都会变成彼得罗夫,在忽冷忽热的患病时期,纠结是否要吞服过期的阿司匹林。

《彼得罗夫流感》读后感(三):《彼得罗夫流感》:所有人都得了一场精神流感

·《彼得罗夫流感》:在荒诞幻想中抵抗现实

《彼得罗夫流感》毫无疑问是一本俄罗斯当代经典作品,这本小说在俄罗斯掀起了现象级热度,小说传承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塑造了一群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失去理想信念和生活方向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现实而又无法挣脱社会现实的浑浑噩噩、虚妄荒诞的被损害的生存状态和人格命运。

后苏联时期的叶卡捷琳堡,一种可怕的流感正侵袭着彼得罗夫一家。家庭成员各自隐藏的秘密也逐渐浮出水面。彼得罗夫是一个27岁的修车工,也是一个不被看好的业余漫画家。患上流感后,在酒精和阿司匹林的双重作用下,他逐渐意识迷离,竟而遁入漫画式的幻梦里,危险地行走在谵妄与癫狂之间,犹如在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的《城市大地狱》中神游。于此同时,他的前妻彼得罗娃正试图遏制内心积压已久的杀气。

患流感的彼得罗夫一家人在病态的谵妄中遭遇的一切看似偶然的标志,最终构成了毫无冗余细节的匀称结构。苏联解体后,几代人的信仰化为泡影,在痛苦的社会转型期中,普通人陷入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每个人为梦想的破碎付出代价,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彼得罗夫正是这样一个活在“二手时间”中的人,他用虚构的故事讲述真实的人生。用幻想抵抗无力改变的现实,把爱意留在记忆的至深处。

·同名电影提名戛纳:比政治更严肃,比时间更自由

小说的同名电影由《盛夏》(Лето)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执导,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金棕榈奖提名,并荣获技术大奖。

制片方最初找上谢列布连尼科夫,只是委托他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但剧本完成后,他发现自己已深深爱上这个故事,认为它是俄罗斯最好的当代小说之一。巧合的是,拍摄过程中,新冠疫情也在世界各地出现,这无疑也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神秘氛围与临场感,以至于谢列布连尼科夫都感慨,与其说是他拍摄了这部电影,感觉更像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让《彼得罗夫的流感》自体实现了完成。

影片延续了导演一贯恣意飞翔,又饱含诗意的个人风格,以繁复的技术手法拼贴虚实相生的场景,《彼得罗夫的流感》可以视作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对前作的生涯回顾,仿佛一部“个人电影简史”——比政治更严肃,比时间更自由。这部集荒诞、幻想、魔幻、暴力、惊悚、讽刺等元素为一体的意识流影片在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中获得了金棕榈奖提名,对长镜头的调度和大量蒙太奇的运用令导演获得了“俄罗斯的查理·考夫曼”的称号。

·醉酒般的体验,破碎疯狂的人生

荒诞的笔触、悬疑的设置、富有快感的叙事节奏,让这本小说的阅读体验如同嗑药。宛如电影《盗梦空间》一般的嵌套叙事,暗示男主的“多重人格”。小说融合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诗歌等体裁,语言令人惊叹的、别具一格,小说结构精密复杂,由几个叙述层次构成,多线推进,使读者在悬疑与迷乱的氛围中逐渐深入。

“彼得罗夫”是俄罗斯使用率最高的姓名,流感是难以逃脱的大范围传染病,这个故事影射的是当时俄罗斯社会上所有人共有的“病症”,后苏联时期社会,“锈带”老工业区不复辉煌,到处弥漫着俄罗斯普通人中的失落与焦虑。他们缅怀过去的美好生活与福利,但同时却又不断被转型的社会推搡着往前走,人被无助的感觉、被压抑的梦想撕裂。

这部小说不仅关于俄罗斯,而且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彼得罗夫,它传达出人类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普世愿望,而这种愿望是无力的、虚无的,人们竟然只能从那片1977年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过期阿司匹林与虚幻不实的UFO来寻求解脱。相似的,中国的年轻人也在虚妄地、焦虑地、无力地追求他们的理想生活——这是一场众人难逃的“流感”。

希望这本《彼得罗夫流感》能带给你像狂欢节一样的阅读体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