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下南洋读后感摘抄

下南洋读后感摘抄

《下南洋》是一本由杨金远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南洋》读后感(一):离开 回来

前两天去图书馆还书,只是随手抓下了这本书,回到寝室一打开就停不下来的,于是几乎是一口气就看完了.

故事叙述很流畅,让人一看便不能停下.由于故事中的历史事件和多中国当时现状的描写都是真实贴切的,让人感觉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也许这就是真的历史,我真的相信有黄泽如和陈可竟这样的两家人存在着).

文中最后部分的有关抗日的叙述,看的很是感动,被他们的爱国之心所感动.主人公最后的心愿让人感到有点悲凉:在有的人看来多么简单的一个愿望----只是想落叶归根,可在当时又是多么的艰难.

垦地旁边的那一座座小土堆,就像一个个心头的小疙瘩,在黄泽如的心上也在我的心上.不知道他们现在有没有回到祖国,希望他们都回来,也相信他们已经回来了.因为有黄泽如这样的人存在,我相信他及他的家人

《下南洋》读后感(二):看到了家国情怀

最近要求自己看书看慢点,所以不厚的一本小说我花了大概7个小时看完的。

小说情节感很足,黄陈两家人命运坎坷跌宕。失散,相聚,再分离,再相聚。

那时候人很淳朴,人与人的关系也很淳朴,会因为信任所以无条件互相帮助,互相分享。黄、陈二人在下南洋途中结成的像战友情一样的友谊,让他们自始至终并肩作战。高、李两个中国传统女人对丈夫对家庭都以“顺从”为主,她们给丈夫的爱与支持,足以让任何一个男人终生为之奋斗。

他们在新加坡能生活,立足,离不开那些关照他们的老乡。染坊夫妇,矿场老乡,高伯,都是他们命运中很关键的人,没有他们,也许在下南洋几天以后这几个人就客死他乡了。

黄是读书人,头脑比陈够用,看到诗巫那一片待开发的土地,他们能想到和政府签订协议,雇中国农民来一起开发,一起在异国找到一片安身立命之地。

顺利的日子都轻描淡写的过,坎坷的日子就浓墨重彩的写,从来没有提到他们赚到钱的“骄傲”,没有一丝丝金钱的气味,有的只是把想做的事做成了,为祖国,为这些老乡把问题解决好了的欣慰。

抗战爆发以后,除了资金援助,两家的儿子也都上战场浴血奋战,并且都在前线壮烈牺牲。命运是如此的相似。

整个时间线大约半个世纪,在那个大背景下,取两家人的命运作为切入点,还是很妙的。

第一次写书评有点语无伦次。见谅。

《下南洋》读后感(三):下南洋,寻找传说中的宝藏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下南洋”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既带着深深的无奈,又饱含浓浓的乡情。乘着近段时间央视热播移民剧的东风,《集结号》原作者率先推出了《下南洋》的小说版。

中日甲午海战,福州福清的黄家长子为国捐躯,换来了黄家世袭云骑尉的无上荣耀;怎料小儿子黄泽如却因参与维新成了官兵追捕的要犯,老当家黄敬芳权衡再三,决计让儿子远走南洋,为黄家留下血脉。上路之际,黄泽如带上了青梅竹马的逃犯之女高兰香。两个憧憬未来的年轻人,在船上遇到了去南洋接管产业的陈可镜一家。

陈可镜一家人的南洋之行,缘于二叔陈忠祖在南洋发现金矿的爆炸性消息。陈可镜的南洋梦,就在二叔的指引下做开了。在海上漂了七天七夜,又遇恶劣天气,靠岸遥遥无期;在儿子僵硬的小小尸首被面无表情的水手抛进无边的海水时;在被海盗劫持,又被糊里糊涂卖入矿区当“猪仔”时,陈可镜都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只要人不死,不怕没财发。何况二叔发现的金矿还等着他去继承呢。

和所有被各种发财名目勾引,而到陌生世界闯荡的人一样,陈可镜对前途信心满满,何况是亲人指路。当他带着妻子千辛万苦找到二叔的住地——沙捞越的首府古晋时,迎接他的是个叫阿茫的当地人。阿茫,当地伊班族,亲华派,跟着陈可镜的二叔学会了汉语,眼见着许多华人来这座小岛上寻寻觅觅,或为财死,或另谋出路。陈可镜的二叔属于前者。直到看到二叔的坟堆,陈可镜的脑子才开始有点清醒。

那么,所谓的巫鲁山金矿,也是假的了?阿茫肯定地答复他:山是有,但上山找矿的人一批又一批,还不曾见到有谁捧着金子下来。对金矿的执迷让陈可镜夜不成眠,他不知道眼下除了这件事,还有哪条路能让他们从万劫不复的境遇中脱身而出。直到有一天,农人的直觉让他发现了另一种宝藏——土地。

二十世纪初的南洋正处于英国等国的殖民统治下。为吸引大量华工来这片蛮荒之地垦殖,南洋诸国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沙捞越的国王就曾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来沙捞越投奔陈可镜的黄泽如,看到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时,他已在设想粮食满仓、蔬果满地、人口满屋的情景了。组建垦场,让更多人的有田耕,有饭吃,有房住,是身怀救国宏愿的黄泽如最为真切的想法。相比之下,陈可镜的自给自足略显小家子气,但正是他这样千千万万勤恳知足的华人,才成就了异国的“新福建”垦场。尽管事业开头困难重重,但凭借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坚忍性格与互助精神,一群背井离乡的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海外垦殖出了另一片世外桃源。

沙捞越的统治者做梦也不可能想到,那片长满各种野草灌木,只有那些野兽出没,荒凉得不能够再荒凉的地方,短短几年时间,竟会被一群来自中国的农民治理得像是人间天堂。而创办垦场的人,就是为了给穷苦的同胞谋一条生路,建一块海外乐土。天下没有真正免费的午餐,沙捞越的统治者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吸引华人,自然有着他们的利益考虑。贩卖鸦片,开设赌场,是黄泽如最为深恶痛绝的,但却是殖民者增加税收的捷径。为不使矛盾激化,黄泽如最终选择了离开。继任者陈可镜,以虎门硝烟的形式向殖民者表明了立场,捍卫了垦民们的利益与尊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