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二叶亭四迷小说集读后感锦集

二叶亭四迷小说集读后感锦集

《二叶亭四迷小说集》是一本由[日] 二叶亭四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5元,页数:4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叶亭四迷小说集》读后感(一):关于坪内逍遥文学理论在《浮云》中的体现

坪内逍遥在其文学评论著作《小说真髓》提出小说的精髓是人情世故,而作为坪内逍遥学生的二叶亭四迷,创作出了体现这一理论的小说《浮云》

小说在个人的描写上赋有特色,即大量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个人都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从自己的性格心理出发的合理的举动。这种非面具化的表现结合主人公内海文三单一视角出发的长段对于他人的想法的心理描写,带给了读者不同的思考和感受。此外,书中对主人公内海文三的心理描写素来被评论界称赞,作者把主人公内海文三对以科长为代表的社会不公的愤懑,对慈母的孝与愧,对本田升的鄙视,对阿势的从爱慕欣赏到失望死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小说的描写真实细致,但取舍有度。没有变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作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没有同时展现所有信息,而是保留了一定的悬念。让人们对人物的命运和下续的情节产生好奇。可惜的是,作品并没有完成,主人公内海文三将何去何从仍是一个未知的悬念,但熟悉小说背景的读者或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二叶亭四迷小说集》读后感(二):くたばってしめえ

其实只是简介文而非批评、希望诸君可以了解到这三篇不仅仅并非筚路蓝缕、而是放在现在也不逊色的杰作、以及希望这本书可以重印。

二葉亭四迷(ふたばてい しめい、1864-1909)原名長谷川信之助、據說其筆名來自其父早年對其的咒駡「くたばってしめ(ま)え」、意思是“死掉了最好”或是“見鬼去吧”之類的。此人早年(1887-1891)写的《浮云》作为最早的日本现代小说、创造了现代日语书面写作“言文一致”的新文体。其后因看不惯当时文坛什么的、不仅连《浮云》也没写完、更中断写作近二十年。直到1907和08年发表的《面影》和《平凡》才复拾起小说创作之笔、不久便真的死掉了。以上这仅有的三篇小说、全都收录在这个译本里、外加一篇刘振瀛先生的序。

将二叶亭四迷和森鸥外相比很有意思。——两人都在现代日本文学的文体上作出了贡献、而成为了所谓国民作家。同时、又因为文体的贡献、使得二人小说内容本身的特质为人所略微的忽视了。对只能读译本的仆来说、固未能领略二人小说的文体玄奥;而只可看到其人小说的内容、或许正是另一种视角也未可知。就这一点而言、仆以为《浮云》云云、无疑比森鸥外的小说好很多。

译本的第一篇《浮云》、恐怕是继夏目漱石之后第二个让仆看得火冒三丈想撕书或是冲到故事里去殴人的小说吧。寄住在伯父家里、更与表妹阿势有未曾名言的婚姻之约的公务员文三、失业之后各种不顺、被伯母阿政和以前的马屁精同事嘲笑、又眼看着明明受过现代教育的表妹变得和其没文化的母亲一样“轻浮”、和同事互相勾搭调情云云。仆所火大的、当然是文三实在是太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贱了——何等的优柔寡断才能让文三重复“被伯母嘲笑——想搬走——搬走了表妹怎么办——为了表妹留下来吧——表妹不睬我——不能让她堕落去劝劝她——表妹明说和我之间什么都没有——再劝劝她——表妹到伯母那里告状——被伯母嘲笑——想搬走——表妹还是喜欢我的吧”这样的循环好几遍呢?尤其小说末尾明明看清一切又舍不得搬出去、而只能将伯母的嘲笑和表妹的放置当作“浮云”的那种无力感、真让读者有种“怎么就介入了这种人的人生”的感觉。

另一方面、表妹阿势、则是仆以为《浮云》中描写得最好的人物、同时也称得上文学史上的“经典妹子”之一。——特别是最后几章写她的心理、其中所写的那种“其实文三和那个同事谁都不喜欢、只是抱着‘世上人人都喜欢我的吧’这种心态游弋并为之兴奋”的逻辑、实在太入骨太有乙女心了。而这几段心理分析、大概也算得上有露西亚文学的影响吧(《浮云》中的一些段落本来是二叶亭四迷用俄文写完再翻成日文口语的)。就算在当代仍然有文三这样的男人和阿势这样的少女吧——这、而不是什么明治维新东洋西洋“明明是新式妇女却仍有封建意识”什么的、或正是《浮云》的伟大。而读完小说后、恐怕也可以知道二叶亭四迷写不下去的原因了吧——从此以后的这几个人物、实在没有继续描写的必要了。

第二篇《面影》、相比《浮云》来说“软化”了很多。非但作为大学教授的男主角很有行动力、就连其中善于钻营拍马的配角以及男主角庸俗的妻子和岳母身上亦添了几分温情。入赘的大学青年教师和丈人私生女、即其义妹小夜子的相恋和结合、最终却败给了小夜子的道德感和男主角的不愿意殉情。如果说《浮云》的阿势“因为是这种轻浮的人所以就算文三没有撤职也不会和文三在一起”、那么《面影》的小夜也无非是“因为是那种总想通过亏待自己来获得幸福的圣徒的性格所以会离开”吧。这是很令人悲伤的。

第三篇《平凡》、则完全是私小说的写法。虽说不及《失格》、《自白》什么的那么坦诚和想裸奔;但也很有一些对自分成长和当时文坛的看法。写小时候的事情、说家庭的羁绊妨碍了成长云云、和《浮云》、《面影》的某些母题很相似。果然凡是人住在名为“家”的牢狱下久了都会变成猪么?又值得注意的是、写祖母的溺爱、和上面提过的两本私小说很像——果然私小说什么的都是从祖母开始的么。

《二叶亭四迷小说集》读后感(三):无奈浮云遮明月

01作者和作品 先简单说说作者。二叶亭四迷(ふたばていしめい)是他的笔名,据说是因为与“吧!”(くたばってしまえ)发音接近,内中自嘲也好,别的也罢,已可窥见作者的一点性格。他生于1864年,四岁时赶上日本明治维新,举国学习西方。曾经有个参军报效国家的梦想,多次报考陆军士官学校,从他照片也能知道,他高度近视,最终没能如愿。17岁那年,他考上了东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和我还算半个校友。23岁那年写下《浮云》,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有趣的是,这部作品其实是部未完成的作品。未完成的作品成为经典的案例可不罕见,比如梵高的那幅《海边的渔夫》。

说回《浮云》。故事结构很简单,主人公内海文三寄宿在叔父家求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机关工作,本来前途一片美好,把寡母接来东京,娶自己钟情的表妹阿势……结果突然被撤职,美梦戛然而止。须知,往往在逆境中,生活才会剥去花红纸绿的外壳,裸露出真实的样子。 从以往研究来看,文学界之所以高度评价这部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一反江户戏作文学“劝善惩恶”的老套路,通过描写真实典型的那个时代的生活,试图“道出人生的真谛”,极富社会意义与批判精神。在我看来,主人公内海文三是个有点精神洁癖的人,不认可蝇营狗苟、溜须拍马的所谓职场晋升逻辑。棘手的是,他有知识分子的高傲劲,但又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于是就异常痛苦,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度日。表现在故事中就是,他很看不起人称“会做工作以外的工作(事務外の事務の巧なもの)”,和科长处好关系顺利晋升一级的同事本田升,却又暗自希望自己能够复职,当然得是在不用卑躬屈膝去逢迎的前提下。同情主人公的同时,我们呼吸到了明治时代官僚机构那令人窒息的空气。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那是一个举国高喊除旧迎新,实际却说新不新说旧不旧的时代。文三的婶母是旧时代长大的人,对女儿说,女人想穿好看的衣服,那就嫁个有钱的丈夫。文三的表妹,婶母的女儿阿势是个热衷于学英语的新时代女性,标榜自己与母亲不同,实际却也徒有其表。文三的同事本田升在上文已经提及,对逢迎拍马没有感到丝毫压力,在明治官场如鱼得水。小说中还有一个配角,在英国留过学的文三的老师石田。用他的话来说,“日本报纸和英国报纸一比,简直像是小孩子的报纸一样”。社会上有一批以他为代表的处处捧高欧美,对本国嗤之以鼻的人。这就是小说通过人物给我们的一个明治社会群像的缩影。 这种印象也可以从小说的文字中窥得一二。小说中屡次出现英文,在阿势、本田升、文三等新时代人的对白中,有时是在作者的叙述中。比如,これを名けて Woman's revenge(婦人の復讐)という。石译:这就叫作woman’srevenge(女人的报复)。与此同时,我们又能看到汉文的影响。比如,先自侮而後人侮レ之、その位の事は承知しているだろう。石译:“人必先自侮,而后人侮之”的道理她是明白的。诸如此类中西杂糅的文体,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写照。就像作者本人一样,他先学汉学,后学西学,世界观中两种东西交错也是时代背景使然。 至于为何以“浮云”为题,作者在序言中言及,“涌出一股改良文风的热忱……不料一片无法阻拦的浮云,偏偏把那皎洁的明月遮得暗然无光,以致写成了这样晦涩得不知所云的小说”。人们所期盼的改良本是一轮皎洁月,未曾想,却被一片浮云遮了去,怎一个无奈。 文中有处对比阿势与升以及阿势与文三的相处模式。“和文三亲近的时候,是在浮华上罩了一层朴素的外衣,但是现在却恰恰相反,剥掉了朴素的外衣,渐渐露出了浮华的本来面目。(かの時は華美から野暮へと感染れたが、この度は、その反対で、野暮の上塗が次第に剥げて漸く木地の華美に戻る。)”如阿势般的人物,也是那片浮云吧。 02关于小说写法 除内容以外,再说说关于小说写法上的一些感想。 这部小说和常读的小说有点不大一样的是,它有点像剧本。作者和读者时刻在互动,有时直接对话,有时引导,有时评述,有时索性和读者一起猜。我摘出了几处。 1.アノ本田さんは(この男の事は第六回にくわしく)どうだッたエ」 那个本田先生(这个人将在第六回里详述)怎么样了? 2.しかしながらこれを親子喧嘩と思うと女丈夫の本意に負く。どうしてどうして親子喧嘩……そんな不道徳な者でない。これはこれ辱なくも難有くも日本文明の一原素ともなるべき新主義と時代後れの旧主義と衝突をするところ、よくお眼を止めて御覧あられましょう。 石译:如果有人把这件事当成母女间的争吵,那就未免辜负这位女英雄的本意了。这怎么能说成是母女争吵……并不是那样不道德的事儿。值得我们庆幸的,这正是成为日本文明的一个因素——新思想和落后的旧思想的冲突。请注意往下看吧。 3.(看官)何だ、つまらない。 (读者会说)什么呀!真没有意思! 4.「そう、私はまたお留さん(大方老母が文三の嫁に欲しいと云ッた娘の名で)とかの事を懐出して、それで塞いでお出でなさるのかと思ッたら、オホホホ」 “是吗?我还以为你又在想阿留小姐(可能是文三母亲打算给文三订婚的那个姑娘的名字)了,才那么闷闷不乐呢!呵呵呵呵……” 03关于翻译 至于翻译,不得不说那个年代译者的中文功底相当深厚啊,令我辈惭愧!(我读的是石坚白老师和秦柯老师的译本)但与此同时,翻译的归化倾向也非常明显,目的语文化特征被鲜明带入,有时甚至有种读的不是外国作品的错觉。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就是读来顺畅生动,让本国读者毫不费力地可以享受外国文学。稍显缺憾的就是失去了呼吸异域空气的机会,比如例3,例4例5就很明显。这其实是翻译观的问题了,好坏交由读者评述,摘录几处如下: 1.原文:母親と聞いて文三の萎返るを見て、お政は好い責せめ道具をみつけたという顔付。 石译:阿政瞧见文三一听说“妈”这字就沮丧起来的样子,就显出一副“这回可抓住小辫子啦”的面孔。 (直译:找到一个责怪他的好道具、好由头) 2.原文:「フム貴君も頼もしくないネ、あんな者を朋友にして同類にお成んなさる」 「同類にも何にも成りゃアしないが、ほんとうに」 石译:“哼,你也靠不住,和那种人交朋友,还不是一鼻孔出气。” “倒不是一鼻孔出气,真的没说。” (直译:グルになる,伙同起来的意思) 3.子を持てば七十五度泣くというけれども、この娘の事てはこれまで何百度泣たか知れやアしない。 石译:都说有了孩子总得操心,我这个女儿到今天不知道让我操了多少心。 (直译:都说有了孩子得哭上七十五回,我这个女儿到今天早让我哭几百回了。) 4.原文:所謂鮑の片思いでネ 石译: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 (这是日本的一句谚语,打趣地把单相思称作鲍鱼的单相思,源于它虽是双壳贝,但看起来好象只有单壳。) 5.栴檀は二葉から馨ばしく、蛇は一寸にして人を呑む気が有る。 石译:“有志者不在年高,无志者空活百年” (直译:楝生二叶已芬芳,蛇长一寸可吞人,比喻能成事者自幼就与众不同。) 6. 居間へ戻ッて燈火を点じ、臥て見たり起きて見たり、立て見たり坐ッて見たりして、今か今かと文三が一刻千秋の思いをして頸を延ばして待構えていると、やがて格子戸の開く音がして 文三回到了自己的屋子里把灯点上,一会儿躺下,一会儿起来,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坐下去,如坐针毡似地等待着,大有一刻千秋之感。正当他望眼欲穿的时候,外面响起了格子门的响声。 (直译:心想这就快回来了快回来了,一刻千秋般地翘首以盼着。) 7. 叔母は木然として情寡き者の如く、「ヘー」ト余所事に聞流していてさらに取合わなかッた。 婶母却只是冷冷地“哼”了一声,当作耳旁风似地没有理睬。 (直译:充耳不闻,只当与自己无关) 8. 親の口は干上ッても関わないから、モウ官員はお罷めなさるが宜いのサ 老人喝西北风也没关系,你就别当官啦! (直译:干上がる是日子过不下去,糊不了口) 当然,也有一些目的语源语文化特征相通的地方,翻译起来就恰如其分。 比如: 1. 先様じゃア屁とも思召さない 石译:人家心里却看得连屁都不如! 2.さかりの附た犬じゃアあるまいし、間がな透がな文三の傍へばッかし往きたがるよ 石译:又不是狗闹春,有事没事总想往文三跟前凑。 3. ネー貴君、何処の国にか他人の肩を持ッてサ、シシババの世話をしてくれた現在の親に喰ッて懸るという者が有るもんですかネ。 石译:本田先生,你说哪有帮着别人反过来和把屎把尿的亲娘吵嘴的啊! 4. 火にも這入れる、水にも飛込める 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了。 综上,这是一篇有点四不像的读书笔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