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蓝色大门》读后感锦集

《蓝色大门》读后感锦集

《蓝色大门》是一本由易智言 / 楊雅喆著作,新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180,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大门》读后感(一):虽然我闭上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我却可以看见你。

突然想起我的这本书,在鸭蛋手里,千万别给我弄坏了!

购于外文书店的某次台湾书展。

书后面的结局,我喜欢的是第几个?

我喜欢张士豪,我喜欢孟克柔。

《蓝色大门》读后感(二):台灣原版“藍色大門”同名小說入手了

2008-11-03 23:23:28

台灣原版“藍色大門”同名小說入手了

我看見了,10年,20年以後,

當我在某一個地方的某一墻上面,看到別人的 秘密

也會像上次在畢業許久的高中頂樓強上面寫下的 回校感言

或者,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在同一塊墻 一個小小的角樓

寫下關於青春、關於情竇初開時候的小秘密

而現在,我又擁有了另一個可以記載著我曾經

在我曾經的年少的憧憬、掙扎、感觸 的年齡

接觸的 物件

2008年11月的今天,台灣《藍色大門》原版同名小說,終於入手了

感謝送小說給我的寧,這份生日禮物,對於我來說,意義非凡,彌足珍貴

感謝創作了《藍色大門》的易智言,因為對很多像我一樣的人來說,《藍》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電影、書本本身

小说封面照片:http://www.douban.com/note/20895587/

《蓝色大门》读后感(三):閉上眼睛,你看見了什麼?

看完小說才知道,

原來有些事情是早就注定了的。

她注定了無法走進他的心里。

無論她收藏過他多少東西,

無論她用他的筆,寫過多少遍他的名字。

就像你,

無論怎麼逃避,

屬于藍色小象的你,是沒辦法欺騙自己,回到粉紅貓的世界的。

“我是女生,我愛男生”?

“我是女生,我愛女生”。

終于,你推翻了寫在墻上的定理,

在沙灘上輕輕劃出隱藏在心中的秘密。

他也終于放棄了對你的執迷。

也許有一天,

他會忘了你,忘了曾經有個女生,告訴他17歲的秘密。

他會像愛你一樣,愛上別人。

但是,他不會忘記那個黏熱的夏天,

那場花襯衫與單眼皮追逐打斗的游戲。

也許有一天,

一切會像她飛行時想象的那樣,

她會牽著小女兒,推開一扇藍色大門,向你走來。

你們還是像以前那樣,什麼事也沒發生過。

可是你呢?

閉上眼睛,你看到了誰?

你又變成什麼樣的大人了呢?

《蓝色大门》读后感(四):Everything will flow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蓝色大门需要我们在十七岁的夏天轻轻开启。 就像阿孟在十七岁的时候知道了自己喜欢女生就像小士十七岁的时候知道了世界上有许多人跟他不一样,就像月珍在十七岁的脑海里低空飞行最终放弃了自己臆想出来的爱情。

很早之前就看了《蓝色大门》的电影后来又在默默的强烈推荐下看了书。就是在某个没有风的昏沉的夏日午后看完了薄薄的一本书。舒缓的就像陈绮贞的音乐,淡淡的哀伤在四周的空气里弥漫开来。每个少年都会有过这样的情怀吧,夏日的风鼓胀了花衬衫,漂亮的女生裙裾飞扬。

阿孟在写了一万多遍的“我是女生,我爱男生”之后,终于还是在内心的逼迫下瓦解了这一天经地义的准则。“如果你爱她就去告诉她啊!”张士豪这么说。可是阿孟明白“不要把'喜欢女生'当成民生必需品”。就是这么的现实,就是这么的不可告人,所有的一切悬而未决。

阿孟试图拯救自我,却最终发现怎样都是无济于事。“你要不要和我接吻?”阿孟这样问过张士豪和体育老师。阿孟像是囚犯时刻等待着救赎。谁都无法躲避自己的内心吧。阿孟说:“我必须不时提醒自己,隐身在人群中,我愿意成为学校里面屈意奉承或扁薄自己的灵魂成为一片影子的人。”

阿孟在书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平凡的梦想:做一个普通的女生,爱男生,和男生结婚,生小孩子,供小孩子念书。就是这样平凡的幸福,大街上触目可及,可是阿孟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怀疑着:我能得到这样的幸福么?当平凡变成了奢侈,当坚持瞬间瓦解阿孟能做的不过是希望自己爱的人幸福。而自己,都没所谓了。

当阿孟把林月珍送到了张士豪的身边,她淡淡地说:我把十七岁的他们留在路口,转身让自己前进。

空荡荡的,夜来的太急。或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我曾经这么爱过你。

“为什么太累反而却睡不着,太饿反而没食欲,发现自己是女同志,却还是希望变成男人的新娘?我厌烦自己像一个一无是处却不停抱怨社会、人生不公的人。可是我还是无法抑制自己的无病呻吟。”

黑暗中的阿孟躺在母亲怀中,问:爸爸走的那段时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没怎么熬过来,就是闭上眼第二天醒来就活过来了。”

是的,亲爱的。Everything will flow。

《蓝色大门》读后感(五):篱笆墙

那时她还在故乡,读初中。

每次到舞鹤家,都要在细长的胡同里,经过一户用柳枝插成院墙的人家。那排小楼气派地列成两节火车厢那样长,每家都有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用整块的红砖垒成的院墙,漆成红色的大铁门严严实实地堵住路人好奇的探望。只有那一户人家的院子敞开着,能够一眼看见洋井,菜畦,小仓房,甚至还可以望见大玻璃窗后面的炕琴。

说到炕琴,小时候的她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很好听的名字起码不因该直接与吃喝这样的尘俗生活联系在一起吧。有美名的事物一贯给她丰富的联想。直到一个远房姑姑出嫁时她才知道那么动听的名字,其实是称呼摆在炕上的盛放衣物的柜子。占据了一边炕,一般有四扇门,两两对开。烫上花鸟,最多的是鸳鸯戏水。至今她也未能弄清它名为琴的由来。她推测它与琴瑟和鸣有关,但故乡的文化分为却又似乎与此相左。故乡有她永远也读不懂的文化。那家什对她是一种奢侈品。在柳枝墙外远望到的,只是它在阳光下的闪光。

柳枝是斜插着的,密密匝匝。相应的,它的大门是木头的。为防小偷,别人家的院墙往往越垒越高,还不放心,就再插上一些碎玻璃,一律尖茬朝天,仿佛无数龇牙的看家狗。这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那道柳枝墙的确很特别,春天,似乎就挺出几丝绿。故乡的春天要等到“五一”假期过后才看得见。短假一过,杨柳就依依了。柳枝墙却仍然在小胡同理守候着什么。

每次,舞鹤送她出来,一定送到巷口,她骑上自行车了,舞鹤仍站在巷口不动。她拐过街角了,回头望望,舞鹤仍在巷口不动。

有一个午后,她去还《简·爱》,她俩从小巷走出来。

舞鹤站在巷口,定睛看着她,似有话要说,却又踌躇。她推着自行车走到舞鹤面前,注视着舞鹤红红的脸庞。

她刚要开口说话,舞鹤突然凑上前来,吻了她。舞鹤的嘴唇很柔软,鹅毛一般。

她俩似乎都对刚才的举动很惊讶,俩人都呈现出惊恐的神色,互相注视着。舞鹤先移开了目光,结束了这场尴尬的对峙。

似乎为了打破这骇人的宁静,舞鹤用手指着柳枝墙。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柳枝墙啊。

篱笆墙。

篱笆墙?

那个下午之后,她俩谁也没再提起那次亲吻,一切好似没发生一样,岁月静好,相安无事。可直到多年后,她依然对那个下午以及那个下午所出现的“篱笆墙”这一名词依然念念不忘。她想,就是“便插疏篱却甚真”的那道篱笆墙吧,让无儿无食的妇人“即防远客虽多事”;也是“隔篱呼取尽余杯”的篱笆墙吧,空间的接近缩短了情感的距离;也是“野老篱边江岸回”的篱笆墙吧,安定的生活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徜徉。诗圣凭借篱笆来嗔怪,去开怀。有一道篱笆墙插在不朽的唐诗里。

宋词里也有篱笆墙。东坡先生《沅溪沙》中有这样一句“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时已初夏,春蚕已老,一村茧香。隔着篱墙,缫丝女郎燕语莺声。

日常事物一旦进入诗词,平凡中也就平添了新奇,灵秀。比如篱笆墙。篱笆墙似乎散发着好闻的树脂香。

那样诗意的事物,就在当时身后的小巷里。

那时她好似读初一。开始大量地读文学作品。她隐约还记得是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文科教材。没有挫折,没有打击,没有悲痛,还单纯地像纸的小女生,也就读不出什么沧桑,什么仁爱,什么厚重,只是穿凿附会地懂了一点清高。读书找清静的地方,聊天也要找渊博的人物。还有对文学近乎膜拜的情感。

舞鹤是个合适的人选。舞鹤是她的第一个热心读者。老师留了篇《童年趣事》的作文。她搜肠刮肚,惨淡经营,一番折腾。老师发现了她的作文,在全班范读。下课,舞鹤来借。她说还要改改,然后还得再抄一遍。舞鹤坚决地说,我给你抄。她俩的情谊就是从舞鹤的不容置疑开始的。舞鹤去她家,她去舞鹤家。借书,聊天。

她们两个小女生都要借助几本书给你来我往抹点色彩,难怪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写,男女交往一定会有一本书为媒介。书之交往如春雨之于花朵,秋风之于田野。

多年后,她回忆起舞鹤,记忆的画面中大多都是有书的。较之后来的情感经历,她与舞鹤的那段是最纯净的,田园歌谣一般,静谧安详。

后来,舞鹤家搬到了辽宁。高中时她俩还有一点联系,现在是不联系了。

她离开故乡也有六年了。

不知道故乡何时柳色新了。

她们也从篱笆墙的小胡同,走到了喧闹的街口。

多年后,当她看到《蓝色大门》这部电影时,不禁泪流满面,她的男朋友诧异地抽出纸巾递给她,她没有接纸巾,却笑了起来,抱住她男朋友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

现在,她每次看到篱笆墙,都会驻足观望好久。

她的心中永远有面篱笆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