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日有清欢》读后感锦集

《风日有清欢》读后感锦集

《风日有清欢》是一本由文珍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日有清欢》读后感(一):风日有清欢

我很喜欢一段话——“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我们相信土地的价值,相信四季的规律,相信勤劳的回报。不管眼下有多大的灾害,都是暂时的。过得好不好的最大变量,还是自己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近我读了《风日有清欢》这本书,作者借由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故事,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感悟。在这本书中提到了非常多的诗词,非常多的历史人物,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

作者从立秋开始写起,也写到自己对于秋天的态度变化,她的文字娓娓道来,就好像坐在对面温柔地给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每个人喜欢的理由和讨厌的理由都可能各不相同。然而这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发生转变。有时候只有细细的去感受某种季节,某种气候,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我喜欢秋天的凉爽,但又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感到担忧,因为我有点畏惧寒冷。 想到刘禹锡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自然也有它的美好与乐趣。

“处暑”,已经是立秋过后的节气,虽有“暑”但处暑表示的是暑热停止的意思。从处暑过后,暑热结束,天气转凉就进入秋天了。

然而作者独辟蹊径,对于处暑的“处”,有着自己的解释——正处于,还在,房子尚未彻底搬空。记忆如同看不见的天使,依然和微风一起在天花板下一圈圈无尽地盘桓。夏天没有离开。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一套理性上的认知,有着最基本的是非对错的判断,然而感性上,我们会有另一套思考逻辑。这种差异是有趣的,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每一天,我们都可以活得充实认真;每一个节气,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愿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熠熠生辉!

《风日有清欢》读后感(二):日日皆好日

初识文珍,其实是起源于她的一本诗集——《鲸鱼破冰》,里面的一首小诗《我定有缺点》简直惊艳到我,甚至两年时间过去了依旧是我心目中的top。

但没想到的是,这本《风日有清欢》又再次惊艳到了我。

二十四节气相信我们都了解,古诗也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那蕴藏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古诗与小事,你了解多少,又有多少回忆呢?

昨日恰逢小雪,天空中却久违的出了太阳,翻开这本书,看着窗外寂静无人的街道,方知清欢是自己给自己的。

这本书是文珍对自己生活与阅读的记录,作者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以古诗与今世互为观照所写的一本散文随感集。

但本书却并非辞藻的堆砌与无病呻吟式的文字,随便翻开哪一页,我们能读到的是作者对于古典文学的积累与理解,对现代文学的观点与看法,还有对于一些生活见闻的感悟与思考。

翻开书前,我其实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册子能够容纳如此广阔的天地,能够包含古今与中外。

风日与清欢,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下去,谁的生活里都会有些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但只要我们愿意,也总能在某一个抬头的瞬间看到风花雪月诗酒茶。

“斗转星移,人随时序生长。老病生死有时,珍重欢喜亦有时。”

过去的诗人,不会想到自己的诗句能够流传千古,但历史总有着记忆,我们也总有一天会成为未来历史中的古人。伴随节气一起,就这样把日子过下去,如若心有欢喜,便日日是好日。

《风日有清欢》读后感(三):四时风物流年中 人世风雨亦寻常

《风日有清欢》是青年作家文珍的随笔集。书名中,“风日”大致即是气候之意,出自王安石绝句“风日有情无着处”,“有清欢”出自苏轼词中的“人生有味是清欢”。书中文章凡24篇,每篇写一节气,并以此为引,絮絮道出身边往事,又写到旧时与之有关的诗人与诗文。 翻读时正是立冬时节,打开这篇,题目是叫“花柳春风入戏场,风月已供无尽藏”。书中24篇节气文章,均是如此化用古诗连缀而来。此句前半出自宋代僧人释如净的《偈颂二十五首》,后半出自宋代文人游次公的词。立冬是秋冬之交,天地亦由丰盈而衰减,较秋日更显肃杀,万物自此藏身避寒。文珍扣住这点,先从古人关于立冬的诗文写起,再谈到《红楼梦》中的冬日情景,从其中的吃蟹再议论到吃蟹这一文人雅事,然后兜兜转转又回到立冬的“藏”。文珍认为最会写“藏”的是苏轼,并引述了他“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等诗文,感叹这或许才是“冬藏”的本意。文珍继而又谈起了两首释如净的偈子,引出本篇题目。围绕着一个“藏”字,写着就蔓生枝节,由节气而诗文,由诗文而游乐,由游乐而人生。本是物侯一件小事,就变得开阔起来。 其它各篇大抵也是如此。中国人素来是讲天人感应的,往往感时伤怀,故有“春女思,秋士悲”等语。源自古代农耕文化的节气凝结了古人对生存环境的体验,以及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感悟,由此留下大量与此有关的诗文。 雨水,是“杏花春雨江南”。 芒种,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白露,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小寒,是“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 二十四节气,正是斗转星移一周天。一次次节气循环,便是几千年的生命体验。千年以往,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是点缀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文珍在这些文章中根据节气主题,遍涉物侯风物、时节佳句和旧时掌故,并缀入自己生活中喜欢的书、电影,乃至日常的亲友故事等等,在自然与人事、传统与现代间往返,讲述世事人生的变与不变。 按文珍序言里讲的,这组专栏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半数写于疫情前,半数写于疫情后。身处疫情中的我们,多少故人,已别三秋。如今已是第三个冬日,不由想到《立冬》这篇中的结语:“立冬,也是藏春。春天总会再来。” 是的,春天总会再来。

《风日有清欢》读后感(四):又小雪

《风日有清欢》是一本流淌着温柔舒缓文字的书籍。24个传统的节气,结合了诗词、诗人和作者文珍自己的感想,让我觉得无论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独特的节日里,都应该富有仪式感的活着。 阅读完这本书正好是在“小雪”。苏轼在《后赤壁赋》里描述小雪节气的安然自得“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在今天有点飘落着小雨的天气里,多了一分淡然和轻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作者在这一章节谈论了很多自己对于女性文学创作的感想,无论是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绝望和悲痛,还是张爱玲《小团圆》中的失恋的苦痛与伤感,或是《洛丽塔》里超越人们认知里伦理的“爱情”。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痛苦和无力。在面临现实的时候,许多清醒的女性在自己无法面临破碎的生命时,才酿成这不幸的结果。 生命就是这样的,有时晴,有时雨。有时沉默,有时热烈。无论是不是在传统的节气,或者节日,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和对生活的仪式感,活的通透,但求真诚,让鲜活的生命之河流动。 小雪快乐!《风日有清欢》值得反复阅读。

《风日有清欢》读后感(五):生活中的节气,也可以过得很诗意

前几日立春,南方没有特别的习俗,但从北方朋友那里知道,立春是个大日子,其他的规矩我没记住,就记住了要吃春卷。对于喜欢面食的我来说,又多了一个吃食的理由。 当然,我是不会做的,那简单,直接买半成品就行了。煎一盘,一口咬下去,香脆可口,满足了口腹之欲。 中国有二十四节气,是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在季节的更替中,却揉进了人们的相思和回忆。 文珍用三年的时间,写了这本《风日有清欢》,书名取自王安石的《出郊》:“风日有情无处着,人生有味是清欢”。

它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把每个节气从古至今的诗词,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自己的所感所悟,都娓娓道来。文笔清新温婉,舒缓松弛。 比如,立春这天,有辛弃疾的“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苏东坡的“无限春风来海上”。 也有作者儿时从老家捎来新腊肉,乐巅巅地端一盘给隔壁奶奶,从奶奶家换回一满堆了尖的糖黑豆。多年后,黑豆的香甜依然萦绕在她的心头。

立春,意味着温暖的开始,作者想起了沈从文的《在昆明的时候》,提到这里“天空一片明蓝别无他物”,于是,她来到昆明,路过翠湖,喂了海鸥,而在此前,汪曾祺写《翠湖心影》时,海鸥还没有光临昆明。 不管是古代诗句,还是现代散文,在节气的流转中,在作者的生活点滴中,都充满了画面感,相得益彰。

秋收冬藏,金风玉露,每个节气都有它独特的寓意和希望,比如:立秋让人感到萧瑟惆怅,以至于“人生识字忧患始”;立冬就成了藏春,因为春天总会到来。 曾经,二十四节气是为考试而背的内容。 而在作者笔下,却是读书,远游,觅友,怀人的时节。节气周而复始,我们也会热爱生活,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