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一本由壹心理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读后感(一):《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书评

抱着对心理学的好奇和不浪费付费卡的心态读了这本书,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它比较好读|・ω・`) 很喜欢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心理学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应用科学。”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不是对考研的那些内容感兴趣,所以我也没考心理学…不过平常很愿意读一些相关的书籍。 这本书把视角分成了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部分,在读之前我本以为来访者部分是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们的自述、咨询师部分是对自己经历的自述,结果和我想象的不大一样。 我在书中找到了很多个我,不管是来访者部分还是咨询师部分,都有很多和我很像的点,引发了我的共鸣。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还得是学会了解自己、原谅自己,过高的目标或者要求对自己来说已经并不是一件好事了,切忌自我否定、切忌眼高手低,做自己,慢慢进步,就是最好的状态啦!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读后感(二):22个生命故事|比避坑更重要的是,知道坑为啥会出现。

《当我们走近心理咨询室》 这本书用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写的,分为两个部分,第1个部分是关于来访者的故事和从里边总结的一些要点和提示的部分。另一个角度是从咨询师角度讲,在他们做完了咨询以后应该如何对自己做整理,以及做咨询师的一些感悟。

1.看不见的决定看见的。

第1部分里有很多案例,非常的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那些看不见的思想、思维模式的背后,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对言语、行为作出反应,从而导致当下的一些行为。而从表面上给出解决方法是不能够解决的,所以要找到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说最初接受那个思想时候的反应,然后对此作出调整,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对应的模式。

比如学习成绩不好,爱咬手指头的小男孩。本来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后来下降很厉害,家长的目的是要求提高学习成绩,但其实成绩不好的背后是有原因的。因为父亲逃避问题的方式给了他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他对于问题的那种焦躁的态度是让小男孩压力的来源。而母亲的那种控制,让他也感受到了压力,所以在这个方面上,他的压力表现在就是咬手指头,手指甲参差不齐,然后影响到学业。

老师用沙盘的方法让他来列出当下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背后的根源。这样的话,在一次次的咨询过程里,他的心结释放,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反应模式在改变,从而最后消除了压力的根源。最后压力减少了,学习成绩在不断恢复到他原来的那种状况里。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宝妈的焦虑。那个生完孩子本来有奶,但是不多,觉得不够的宝妈找来了催奶师,甚至在家里采用各种方法催奶,但最后发现并不管用,而且让自己还变得很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困扰。

后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解决了心理的困扰,接纳自己,放松自己,也不再去吃那些所谓的各种营养食物让自己身体有所负担,而让身体放松下来,睡觉,最后也能够很顺畅地喂奶。所以困住你的不是表面上的那些原因,而是背后的那些思想。就像这个宝妈一样,找再多的催奶师、营养师吃什么东西都是不管用的,而那些方法都是表面的,所以要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能解除这种让自己焦虑的反应模式。所以说,看不见的决定看见的。我们要对潜意识产生深深的敬畏感。 2.关于做咨询师的一些感受。

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里,对咨询师一个很大的考验。他们要时刻保持中立,像镜子一样看待别人给出反馈也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不断的练习,毕竟咨询师也是人嘛。

整本书非常的通俗易懂,也非常的有启发,你能从各个不同人生的故事里找到那些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过程里尽量避免,也就是前车之鉴。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的原因。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读后感(三):做到这5步,让你远离愤怒

在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咨询这个词语时,还接触了一个奇怪的观念,学习心理学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从此,对心理学敬而远之。

毕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病。

但是在平时,还是忍不住去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相关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明白,懂一点心理学知识,就算帮不了他人,也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接触心理学许久,感触最大的是情绪问题。好多时候,发完火就后悔,但是下一次继续。有时候,这一次克制了,但是被压抑的情绪积攒起来,在喷发时更加汹涌。

情绪是流动的,就像缓缓的溪流,克制情绪就像拦截河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和情绪建立一个友好的关系,才是和情绪共存的最佳方法。

想和情绪建立友好关系,可以分为5步。

1.停留

停留即当情绪来临时,我们尝试着停下来,不要让情绪带动我们做出选择。

离开引起我们情绪激动的环境是最常用的方法。

举个例子:当看到孩子玩手机时,第一反应就是上火。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去卫生间洗个手,或者去卧室躺一会,亦或一个人去哪里坐一会。这个地方,确保我们不会看见孩子的行为。

2.觉察

觉察自己内心的想法,体验心里和身体的感受。

还是上一个例子,当我们独处时,会想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一直玩手机能有什么好。甚至还会有比这个更严重的想法,会粗暴地给孩子下定义,甚至有想放弃孩子的想法。

不要怕,存在即合理。这些愤怒、伤心、失望,统统都是合理的。

3.确认

分析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找到最根本情绪所在。

当我们把所有的情绪梳理一遍时,不停地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失望?问到最后,会发现,在看到孩子玩手机,我们最根本的原因是担心。担心孩子一味玩手机,会影响学习,影响将来就业。

4.探索

探索根本情绪的需求和解决办法。

在本文的例子中,产生担心情绪的需求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能靠自己的本领在社会上立足。

那解决办法是什么?看自己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帮助,是学一门特长有一技之长,还是在文化课上继续投入。

5.行动

有了办法后,就可以付诸行动了。

这样一个过程走下来,我们不仅不会被情绪裹挟,还会做出有意义的行动。

和情绪建立友好关系,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可能一开始,我们找不到根本所在,也有时候会光心动不行动。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坚持,最终会熟能生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更多和情绪相处的方法,尽在《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这是来自壹心理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22个故事,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中感受心理学的魅力。

晚安,这个世界和我爱着你,我们一直沐浴着阳光和爱。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读后感(四):当我们的心灵不能自主时,请看看这本书

小七的父母,在她6岁的时候离异了。刚开始,小七很眷恋母亲,每个星期都会和母亲通电话,告诉母亲自己有多想她。 后来,小七从奶奶的口中得知母亲嫌弃他们家穷,就离开了。小七脚趾头都不相信,但是母亲已经跟别人再婚了,而且生了个小弟弟。 在铁的事实面前,小七沉默了,从此绝口不提母亲。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小七说心里很压抑,总是想喊,却喊不出来。尤其是晚上,她特别想母亲,但是她又特别恨母亲…… 心理咨询师看着8岁的小七,心里充满了爱怜。通过倾听、共情、拥抱与情绪疏导等方式,帮小七走出了内心的泥沼。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能或不肯言说的苦。如果我们内心有觉察,主动求助于人,勇敢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并且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就可以使我们的身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反之,积压下来的心理问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 《让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来自于触动200万读者的壹心理人气专栏,它用22个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从咨询师的视角,讲述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使得那些残缺的自我得以确认,并逐渐变得完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在做心理咨询,对照着自己身上出现的痛点,一步步解锁,并接纳自己,可以得到新疗愈。 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用心去创造它的时候,可能会因外缘或内在的所知障,留下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像无形的账单,要人背上这样那样的心债。一个人在“被讨债”的环境下,内心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和包袱,处处不得自由。 心理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在我们照镜子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用水的态度来助人助己,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和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理不同于头脑,它需要爱的链接、心的理解和情的接纳。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并不需要多会说,但是一定要善于倾听。打开倾听的门,咨询者和倾诉者之间就有了不同频次的心链接。当倾诉者得到认同和接纳,情绪得以宣泄,他们就能获得对自己情绪、信念和行为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言行动机的领悟,以此促成成长和改变。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咨询师要充分了解来访者的信息,才能够高效地共情同理,给予支持并实施干预。心理咨询同时也是一种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互动,你将发展出新的、更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功能。 心即理。心不通时,理不通;理不通,心也不通。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没有这么简单。以下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六大原因: 1、原生家庭: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是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和睦。 2、教育过程:父母极度溺爱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没有受过挫折。 3、成长环境:留守儿童,长期缺失亲情温暖,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关爱。 4、个人状态:抗压能力差,容易悲观消极,丧失进取追求之心,精神陷入极度空虚状态。 5、意外刺激:因家庭环境或是事业,生活遭遇重大改变,或是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6、未完成的自我: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偏听偏信,没有判断力。 这些大问题,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小问题对应的情绪与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心理咨询师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绝不能和稀泥。特别是来访者,他们的心理是很敏感的,心理咨询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影响到咨询的质量。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不要把心理咨询师当成衣食父母去依赖,也不要把他们当作清除心理垃圾的人,而是要有觉知地把心理咨询师当成“合作伙伴”,一起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显意识、以及各种情绪与需求背后的“为什么”等。我们要相信咨询师有更广、更深的视角,帮我们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从而理清楚其中的逻辑线与心理线,找到困扰我们的火线。 在本书中,每段故事背后都有【咨询后记】,落地又温暖。它给出的具体应对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对当下的自己保持觉察力,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且做自己。 2.直面自己的情绪,不要抗拒,要学会接纳,在顺应中消解问题。 3.在变化无常的生活中,学会多维思考,保持开放心态,拥抱不确定性。 4.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心理习惯,保持正念或冥想,让心属于自己。 5.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爱自己,不断地学习并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无常就是平常。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一切,了然于心。只有心明白了,人才可以清醒自在地活在当下,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就会随风而逝。但愿你我不用走进心理咨询室,在当下解悟,在当下潇洒。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读后感(五):当我们的心灵不能自主时,请看看这本书

小七的父母,在她6岁的时候离异了。刚开始,小七很眷恋母亲,每个星期都会和母亲通电话,告诉母亲自己有多想她。 后来,小七从奶奶的口中得知母亲嫌弃他们家穷,就离开了。小七脚趾头都不相信,但是母亲已经跟别人再婚了,而且生了个小弟弟。 在铁的事实面前,小七沉默了,从此绝口不提母亲。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小七说心里很压抑,总是想喊,却喊不出来。尤其是晚上,她特别想母亲,但是她又特别恨母亲…… 心理咨询师看着8岁的小七,心里充满了爱怜。通过倾听、共情、拥抱与情绪疏导等方式,帮小七走出了内心的泥沼。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能或不肯言说的苦。如果我们内心有觉察,主动求助于人,勇敢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并且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就可以使我们的身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反之,积压下来的心理问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 《让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来自于触动200万读者的壹心理人气专栏,它用22个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从咨询师的视角,讲述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使得那些残缺的自我得以确认,并逐渐变得完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在做心理咨询,对照着自己身上出现的痛点,一步步解锁,并接纳自己,可以得到新疗愈。 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用心去创造它的时候,可能会因外缘或内在的所知障,留下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像无形的账单,要人背上这样那样的心债。一个人在“被讨债”的环境下,内心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和包袱,处处不得自由。 心理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在我们照镜子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用水的态度来助人助己,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和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理不同于头脑,它需要爱的链接、心的理解和情的接纳。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并不需要多会说,但是一定要善于倾听。打开倾听的门,咨询者和倾诉者之间就有了不同频次的心链接。当倾诉者得到认同和接纳,情绪得以宣泄,他们就能获得对自己情绪、信念和行为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言行动机的领悟,以此促成成长和改变。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咨询师要充分了解来访者的信息,才能够高效地共情同理,给予支持并实施干预。心理咨询同时也是一种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互动,你将发展出新的、更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功能。 心即理。心不通时,理不通;理不通,心也不通。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没有这么简单。以下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六大原因: 1、原生家庭: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是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和睦。 2、教育过程:父母极度溺爱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没有受过挫折。 3、成长环境:留守儿童,长期缺失亲情温暖,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关爱。 4、个人状态:抗压能力差,容易悲观消极,丧失进取追求之心,精神陷入极度空虚状态。 5、意外刺激:因家庭环境或是事业,生活遭遇重大改变,或是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6、未完成的自我: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偏听偏信,没有判断力。 这些大问题,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小问题对应的情绪与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心理咨询师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绝不能和稀泥。特别是来访者,他们的心理是很敏感的,心理咨询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影响到咨询的质量。 当我们走进心理咨询室,不要把心理咨询师当成衣食父母去依赖,也不要把他们当作清除心理垃圾的人,而是要有觉知地把心理咨询师当成“合作伙伴”,一起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显意识、以及各种情绪与需求背后的“为什么”等。我们要相信咨询师有更广、更深的视角,帮我们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从而理清楚其中的逻辑线与心理线,找到困扰我们的火线。 在本书中,每段故事背后都有【咨询后记】,落地又温暖。它给出的具体应对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对当下的自己保持觉察力,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且做自己。 2.直面自己的情绪,不要抗拒,要学会接纳,在顺应中消解问题。 3.在变化无常的生活中,学会多维思考,保持开放心态,拥抱不确定性。 4.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心理习惯,保持正念或冥想,让心属于自己。 5.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爱自己,不断地学习并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无常就是平常。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一切,了然于心。只有心明白了,人才可以清醒自在地活在当下,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就会随风而逝。但愿你我不用走进心理咨询室,在当下解悟,在当下潇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