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草原十年读后感100字

草原十年读后感100字

《草原十年》是一本由安宁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原十年》读后感(一):“他们无足轻重,又闪烁光芒。”

很真实细腻的一本散文,记录在呼伦贝尔的十年。想到了李娟关于阿勒泰的散文,都是关于人,关于生命,万物自然。从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对草原的深情,闭眼仿佛能看见那些生命的澎湃和生生不息。作者对人物之间的描写也很动人,虽然不是完美,但让我见到了一个很真实的草原生活。文字就像作者名字一样,安宁,质朴,平静,喜悦。

《草原十年》读后感(二):读《草原十年》有感

在大暑的这一天我看完了这本书。作者以日记的形式和敏锐的情感去描述自己生活的那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那些人和事、那些动物和河流在十年中发生的一切。我去过很多次草原,也曾经在漆黑得化不开的夜晚奔驰在茫无际涯的草原上,见过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泛着晶莹露珠的绿色波涛,见过餐厅里此起彼伏的豪迈的歌声和出门就倒在地上的醉酒汉子……我是那种匆匆而过的游客,看过李娟笔下对游牧民族动荡生活的描述,能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验到苍茫辽阔的草原带给人心灵的洗涤,我极痴迷于青藏高原一望无际的空阔展示出来的沉默和神秘,并由此而生发出对游牧民族的好奇和窥视。从一个汉人的习性出发,我无比感慨于少数民族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相互滋润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对于亲人、对于人生的顾念、友爱和坦然。更重要的是,如同作者一样,在这个对一切“过去”摧枯拉朽的时代,我也同样对记忆中美好的一切因今非昔比而怅然若失。 能带给人共情的书,作者都是成功的。她也许不如李娟的文字更触动心弦,但也或多或少吹动了精神深处的那湾湖水。

《草原十年》读后感(三):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那十年

疆土那么辽阔的地方,有些时候我们总是没有办法一一用双脚去丈量,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从别人口中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尤其是在那些高原之上,因为路途遥远,我们更不能好好了解当地的地域风情。但是安宁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在呼伦贝尔草原之上,将这个生命之中的第二故乡化作书中的一篇篇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

很喜欢这类描写草原风光的游记类小说,因为只有熟悉草原的人才会选择写这种,如果只是普通的旅游,也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题材吧。毕竟草原,尤其对于城市的人来说,相距太遥远,我们可能会较难与当地的人构成一种联系。

通过作者的游记,我了解到在这片草原之上的人们,即便是拥有这样辽阔自由的环境,可是他们遇到的痛苦悲伤并不会烧过我们。即便他们拥有着自由清新的空气,他们人就会悲伤、会落泪、会面对别离,他们仍旧是和我们相同的人。

草原上的司机变化总是鲜明的,风雪大的时候,人们就会蜷缩在安全温暖的地方,等待春天的到来。而当每次春日终于来到,冰雪融化成河流,人们之间的故事也会随着河流前往下一个地方,随着时间的变化,最终仍旧留在草原的人越来越少,就如同留不住的冰雪,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草原前往大城市。

可是,远方究竟有些什么呢?是什么在远方召唤着这些年轻人呢?其实我们都在“觊觎”着远方的未知,因为不了解才更想要去探索,即便最终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年轻人也不会轻易退缩。他们就如同奔驰在草原上的马匹,脱离了束缚和桎梏的天地,他们肆意地奔腾着前往未知。

但是也会有人,如同草原山的牛羊,即便有些时候会看一看远方的世界,但是他们最终都因为留恋脚下的土地而没有离开。他们同这片土地一般,永远专注于脚下真实的生活,他们勤勤恳恳,为了草原上的未来而努力。

而最终他们会同草原融为一体,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甚至被远走他乡的年轻人所怀念和思念。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留下,才让年轻人的远行有了可以依靠的动力。十年的时间看似很漫长,但是当我们付诸于笔下,企鹅只有这薄薄的一本书,我们总是需要切身感受才能更加了解。

《草原十年》读后感(四):草原为家,风吹草低,她用10年记录草原

草原辽阔,牛羊成群。如果这不是诗意的期许,而且真实的生活。

十年一晃,白驹过隙。如果这不是缥缈的记忆,而是日夜的记录。

如果有如果,你会不会羡慕这样的生活?你会不会想要留在草原,把它当作家,当作归宿?

《草原十年》这本书的作者安宁,就选择了草原为家。她用10年的时间,坚持记录一个草原小镇,还原属于它的原汁原味的风貌。以及在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和他们度过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

在安宁笔下,草原是梦想驰骋的地方。草原上的母亲,都相信孩子就像小狼,他们长大了,就要放手让他们去打拼,去奋斗出自己的生活。

在安宁笔下,草原是万物有灵的地方。牛羊懂得回家的路,也会约好一起出门,一起回家。草原上的人们守候在这片土地,带着深沉的爱,生生不息。

在安宁笔下,草原是付出,也是回报。种玉米,摘杏子,剪羊毛,去很远的地方打草。他们的笑脸是明媚的镜头,让人难忘。

静静地翻看《草原十年》,仿佛闻得见芳草青青。在那一刻,听得见风的声音。也在文字中与草原相遇。

安宁的文字是不急不缓的,一如草原里慢了下来的时间。人们奔跑,劳作,汗水滴在土地上,也浇灌着丰美的水草。

流云缓缓,风吹草低,这就是草原。是走进安宁心中,也走进我们心中的草原。

在草原,天地辽阔,往来被拉长了距离,心胸也跟着开阔起来。一眼望过去,只有青草,蓝天和牛羊。没有拥挤的车辆,没有焦急的等待。无边无际,无欲无求,起伏的情绪被拉平,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

在草原,时间变得宽松,也变得温柔。特别是当夜色降临,月光笼罩时,草原就成了梦中的童话世界。路边的牛羊安卧,让人忍不住打扰。空气清新又湿润,可以洗涤心灵。风吹动,喧嚣退场,只留下草原的宁静和岁月静好。

在草原,愿景简单又纯净,真诚又美好。正如书中所说的,“只要能够一直有饭可吃,有酒可喝,有歌可唱,有牛可养,那么,人生便是完美无缺的了”。

是啊,人生如此简简单单,多好!远离烦恼,置身草原,那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或许累,但是却满足又快乐,让人羡慕。

《草原十年》读后感(五):深入草原腹地,不过是如同你我般的日常!

初到呼伦贝尔时,有个美术馆的大姐姐跟我说,政府分配了一些房子给蒙古族的人去住,可他们都“拒绝”了。即使有着城里四平八方的房子,他们依旧愿意在草原上,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当时,我并不能完全的理解。而看完《草原十年》,这本书似乎就给我做了很好的解释。

书里的结局,便是落在了,生活在草原很多年的母亲,在年老的时候,来到了城市生活,可她每年惦记的便是草原,她说:机票再贵,就算借钱也要回去。

母亲一直生活在草原,每日凌晨三点起床,挤奶,喂牛,放牛,然后是煮饭、采摘等等,家里的活,几乎从早忙到晚。可在作者的眼里,这依然是一位幸福、快乐的母亲。

作者通过母亲和其他家人的描述和带领下,逐渐认识了更多草原上的人,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苦难不断,有的人平平凡凡,有的人多灾多难,可似乎在草原人民的心目中,这些都抵不过,那一口酒一口肉,以及在广阔的草原上,浩瀚的星空下,独自欢乐自在的日子。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们特别爱打架,动不动就打架,一言不合就打架,可打完后,似乎一切并未发生,除了留在身上的伤疤偶尔带来的阵痛,其他的记忆早就烟飞云散。

或许因为草原,他们注定有着广阔的心。

同样让我在合上书后,依旧在我脑海不断浮现的是,那每年夏日的升学宴,好像可以吃完一整个暑假。而他们从不极度渴望和认为,大学是唯一的路,那里的大人和小孩总会笑呵呵的说,在城市混不好,回家养牛呗。

每次看见文中的这句话,总好像在广袤的草原上,如同他们骑马的欢声一样,那是不带太多功利性的淳朴快乐。也是如今,我们活在功利围墙下的我人们,所不能理解的。

这是一本描述草原人民生活日常的书,描述草原人民一年四季日常生活的书。他们虽然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可你会渐渐发现,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如同和我们生活一样的日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