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端午》读后感精选

《端午》读后感精选

《端午》是一本由刘晓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端午》读后感(一):精彩纷呈的端午习俗

端午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地位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和春节有内在的遥相呼应的对应关系。端午节有很多层面上极为丰富的传统节日习俗,通过阅读这本书,也能体验端午节日文化的丰富性和习俗特征的趣味性。 端午节的习俗首先要说到龙舟竞渡,按照民间的端午传说是起源于当年渔人们争相出舟去救屈原,不过也可能是上古龙图腾崇拜的遗意,龙舟竞渡向龙王祈祷,风调雨顺,在民众平淡的生活中渴望幸福,渴望激情。端午节还有摔跤厮打的习俗,并且这个习俗流传已久。在各种争斗类的习俗之中,最小的还有女儿家们的“斗百草”。除了这些还有“骑射之争”“斗石之争”等等。 在古代,端午还是采药储药的节日。端午之所以和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和中国古代的中医思想息息相关。比如在古代先民的思想中,用艾草来医疗疾病可以达到驱邪的功能。还有采菖蒲的习俗,《暖姝由笔》记载,北京古代端午还有穿鞋的习俗。到了端午不论贵等,都一定“买新蒲鞋穿之过节,岁以为常”。 端午节也有自己特殊的节日服装,古代的时候,端午节那天天子会给臣子赏赐衣物,民间也有赠予扇子的习俗。在现代城市社会,虽然说专门为端午节制作的衣服几乎已经见不到了,但是在很多农村也有为孩子制作的五毒兜肚和虎头帽等等,也算是传承了古老的风俗文化。 如果说端午节真正流行的食物,那一定是粽子。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裹饭自制而产生的端午节食粽子的说法,我们都耳熟能详。 端午节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节日,直到今天端午节永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有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多传统的文化节日失去了原有的亮丽光环,甚至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端午节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转型,在现代生活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建设具有民族鲜明特色的节日文化。

《端午》读后感(二):端午,不止是屈原、粽子和龙舟

提到端午,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是在寻找,丢粽子是不让鱼啃食,这也算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端午起源的传说,其他的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陈临、马援等的说法都相对小众一点, 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浴兰节、女儿节等叫法,当然,这些我都是从《端午》这本书里看来的,通过一本书了解一个传统节日的前世今生,也是很有必要的。

端午也就是五月五日,也称午月午日,五月阳气盛极,纯阳用事,是古人眼里一年之中白天最长的一日,端午所处的这个时节也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而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这么简单,古代的节日是个很隆重、盛大、完整的,。端午是火日,也是一年之中阴阳转换的日子,古人也发明了很多配饰来驱邪避毒,代表性的有桃木和灵符,也祭拜张天师、钟馗、关帝、雷神等这些端午节的保护神,另外,端午也有自己的特殊的节日服饰——五毒极服,除了赐衣,也有赠扇,最早的食物不是粽子而是一碗猫头鹰熬成的羹汤,还有雄黄酒、咸鸭蛋、桂花白糖等,端午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者还总结了端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端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节日,这是每个传统佳节应当担负的使命,而端午里讲述屈原的美丽故事,阅读屈原的文学作品,歌颂屈原的美好情操,也是端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可以变成一个体育盛会,不论是南方的龙舟大赛还是北方的骑射角力,体育竞技始终应当是全民参与的热潮;端午也还应是中国的卫生节,卫生卫生就是保卫生命,古代通过各种方式祈求平安,躲避瘟疫,而现在可以借此更科学地普及好各类健康知识。

在古老的中国古代节日中,其实是端午最新走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单可悲的是,这是韩国申请的端午祭,中日韩都有关于端午的节日,虽然形式含义不完全相同,但是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这绝对是起源于我们国家,这也算是一个提醒,要注重保护自己的节日文化传统,而不是仅仅通过多一天的假期让人铭记,因此这个介绍传统佳节的系列书籍值得被推广,现在看《端午》,马上中秋肯定也得看《中秋》。

《端午》读后感(三):了解端午

端午节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而且端午节还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由此可以看出端午节在世界上影响广泛。我们普通人一看到端午节,一般都想到的是粽子和屈原投江的故事,虽然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每年都会过上这么个节日,我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里吃个粽子或者看龙舟等等,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去了解追溯端午节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这本书对于那些只是知道一些关于端午节相关知识,但是并不是那么了解的人来说非常合适。这本书篇幅其实不多有260多页,这260多页中还有60多幅的插图。这60幅端午节相关的高清古画使得这本书看起来没有那么的枯燥,简单的科普文看着还是会略微有一些厌烦。阅读完此书可以算是简单了解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了,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习俗等等都有相关的介绍,书的内容整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端午节的全貌。

人们关于端午节的最大一个就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投江,其实事实上端午节并非起源于屈原,这已经是学术界基本一致的常识性看法。早在屈原投江发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了,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的结合是在之后慢慢才开始结合的。除了说端午节起源于屈原传说之外,还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孝女曹娥的,也有说是纪念马革裹尸中的马援的,说法还是有很多的。毕竟因为年代久远的问题实际上的追根溯源是比较困难的,基本来说这些纪念的人物都有一个特性就是和水神有关,都认为这些人具有睡神的神格,只是依照地区的不同祭祀的水神也会不同。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本书关于端午节习俗的介绍,普通我们也就知道个龙舟,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么多其他的相关习俗,什么角力、射柳、斗石,可谓是丰富多样。尤其是其中的斗石,现在依然还有,斗石就是双方互相丢石头,这个石头可是真石头,头破血流什么的肯定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事后双方一点都不会计较这些东西,依旧亲热如故,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有点费人。

《端午》读后感(四):在节日中发现中国

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端午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每逢端午节,北方或者南方都会进行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饮雄黄酒等其中多项仪式性活动。

刘晓峰教授的《端午》一书,“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流变、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地讲述,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高清古图近70幅,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在读这本书时,恰好想到了闻一多先生的《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其中也对端午节进行了考据,与本书可相互参考与印证。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据,主要有四种说法。

其一为屈原,这也是最为流传的说法,如《类聚》四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其二为介子推,如《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于子推之庙。”

其三为伍子胥,如《孝女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其四位越王勾践,如《记纂渊海》二引《岁时记》,“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忘记了历史就没有未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端午》“研究文化流变史,在节俗中挖掘民族性格的脉络,从先民的生活里撷一缕传承的烟火气”,同时这本书还提醒我们: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数千年的节日,我们不仅要实践这个节日表面性的风俗仪式,更要记住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端午》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

如果你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你可能会想端午?端午有什么好写一本书的呢?这两个字哪怕是小朋友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吧~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节日,我们在那一天会吃粽子、挂艾草,一些地方还会有划龙舟的习俗,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太平常的节日了。

可是在端午的背后,你有想过这个节日的真正起源吗?而端午经过千年的风雨又是如何传承与演变的呢?

端午,它的名字还有二十多个,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诗人节、躲午节、端礼节等等等等。而属于这个节日的节俗,更是多种多样,所以这本书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端午的起源、端午的节俗、端午的多侧面考察。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为我们追寻了端午的根源考证与传说、端午与古代时间体系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域端午节的不同习俗,以及在现代端午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

在本文中也有提到的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端午考》与《端午节的历史教育》里说,“吃粽子的风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

而那时的人们吃粽子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祈求图腾神的庇护,在一个一年一度的日子里,人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他们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扔进水里献给图腾吃。吃完后,要在急鼓声中划起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比赛给图腾神看,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赛龙舟、吃粽子的意义。

2005年,在已经批准的“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韩国江陵端午祭”,到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也(终于)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本书作者身为教授与学者,自然有他应有的格局与涵养,所以他在引子中说虽然“第一个走进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古代节日是由韩国申请的,但这是端午的光荣,也是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光荣。同时,这也是对中国人的一个提醒,提醒我们该注重保护自己的节日文化传统。”

但我却能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作者的不甘与遗憾,我们不遗憾吗?我们当然遗憾,有些东西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了解与珍视,自然有无耻之徒在旁虎视眈眈,这就是我要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属于我们的节日,我们怎么敢不了解?

当然这也不只针对于端午这一个节日,所有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应被我们重视起来,从中医到中秋,从孔子到汉服……否则即使我们拿着厚厚的史籍资料,也无法阻止小人们的无耻行径。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坐视不管,几百年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或许都已改名换姓,小朋友们提起端午都一脸茫然,心痛吗?

所以这套“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丛书特别好,真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