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芳自赏的尺度》读后感精选

《孤芳自赏的尺度》读后感精选

《孤芳自赏的尺度》是一本由坂田和实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布面精装+函套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1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芳自赏的尺度》读后感(一):孤芳自赏而自在圆满

我和你是不同的人,不可能对同样的物品抱有同样的喜爱。如今的时代,明确自身喜好不会被迫切腹,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必须负起责任,不断地高声说出自己喜欢什么,这样等于高声说出自己想走一条怎样的路。——《孤芳自赏的尺度》坂田和实 上文里提到“切腹”,说的该是丰臣秀吉赐死千利休的事。千利休,是日本历史上最被尊重的茶道家和美学家,“侘寂”这一审美观就是从千利休这里发展出来的。但他的审美观并不被丰臣秀吉所接纳,而千利休也不肯向丰臣秀吉暴发户式的审美低头,因此被赐死。不过,我倒觉得这只是表面借口,真实原因乃是彼时千利休的威望几乎要盖过这位大名,丰臣秀吉自己就是背刺织田信长起家的,自然深怕自己也遭遇同样的下场。 慢慢翻看坂田和实的这本《孤芳自赏的尺度》,也很容易理解他为何说出这样的感慨,因为哪怕是包容性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他的喜好也真是——高情商:小众;低情商:都是哪儿捡的破玩意儿[破涕为笑]——什么刚果的破布、多贡族的朽木、生了锈的锡皮、裂了口的釉碟…… 你若要问这些东西美在哪里?真是不好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十分触动人的,那就是不为取悦别人而存在的什物与这不为驳倒别人而拣选的鉴赏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因其孤芳自赏,而自在圆满。 站在这个角度,去延伸性的考察美,就比用定义更来得顺风顺水。在我看来,美,不在乎它是不是足够华丽,也不在其是否体现侘寂,而在于创造者是否真的把诚意注入其中了,就是说一件什物能不能体现创造者的用心。有没有诚意,是能感觉得到的。有的东西或许很精致,但只能说是工艺美,而有的东西手指碰到的一瞬就能被触动。像金缮,明明是修补术之一,却能孕育出独到的雅致。所以都说对美是要用心体会,那么自然,要表现美,更需用心了。

《孤芳自赏的尺度》读后感(二):日本美学来源于腌渍品?

文/舒念

喜欢一件物品的前提,大抵是因为其中的美触动了自己的心,而什么样才算是美呢?每个人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区别。我们偶尔会形容一件物品美则美矣,却并不吸引自己,其实就是没有击中我们心中对美的感受。

美的感受如此个人会,或许真的只是我们孤芳自赏的展现,但日本知名美学家坂田和实用《孤芳自赏的尺度》来形容自己的审美观,这似乎恰到好处。坂田和实的美学观和主流并不相同,他直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自己的选择更异于常人,但这就是坂田和实积累下的对美的体验。

美,无法从知识里寻得。自由的眼和柔软的心,似乎才是打开那扇门的钥匙。

因着这样的审美能力,坂田和实开启了自己的小店,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自己觉得美的事物。他做的生意并不是普通古董商的生意,而是古道具商,这一说法在书中保留了版本和实的原称谓并非是古董也不是美术品,而是曾被用于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旧工具和器物更接近旧货店,但又需要店主的独特眼光赋予这些器物新的价值。

在别人眼中连小偷都不会去偷的废弃物品,在坂田和实眼中却是优质的艺术品,那些曾被使用过的痕迹,象征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些东西似乎在阳光明媚的时节显示不出自己的魅力,但在日本人的眼中那些纯粹而没有花饰的物品在时明时暗中尤为温润人心。

日本的文化,是在湿气重、光线幽暗的环境下,将外部的文化容纳、发酵,最终转化出新物的,可以说是“腌渍品”文化。

日本人很奇怪,就如坂田和实一样,在世界范围上,他觉得日本的审美要超越了西方以及大多数国家的审美,但如果放在本国内而言,又觉得对国家的信任似乎也有些崩塌。在古货币一节,他就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经济的看法。如果为了这一张由日本银行发行的券超负荷工作,甚至短命,实在是不值得。

审美即使只是一种孤芳自赏的享受,但也不妨有限度的沉醉其中。坂田和实并没有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但同时又沉醉在自己的审美世界中。好像日本人总有一种独特的方法,找到自己享受生活的方式。孤芳自赏、曲高和寡、阳春白雪都无所谓,美在我们心间。

《孤芳自赏的尺度》读后感(三):来一场美学概念的刷新之旅吧~

文|楚汐

一块破布、一片板瓦、一个茶匙…这些在普通人家眼里不过就是个“破烂件儿”的小物什,在坂田先生眼里心中却有着独特的美。他说——

“美,无法从知识里寻得。自由的眼和柔软的心,似乎才是打开那扇门的钥匙。”

坂田和实是日本知名美学家,但他的美学理念与主流观点大不相同。

以书法为例,相较于书法家的作品,反倒是普通人作为记录的手段而书写的文字,让他更心动更着迷。因此,他的“古道具坂田”店里展示的不是名家大画,却是一张六岁小男孩写给朋友的明信片和曾教他如何看东西的一位前辈的信~

「古道具坂田」店开设于1973年,是一家贩售古道具的店。店里的选品皆来自坂田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从欧洲、非洲、朝鲜、日本、南美等地“淘来的宝贝”,当然,这些选品也无一不在挑战并冲击着普世人的审美观。

对于初次接触“古道具”一词的人,总不免诧异,何为“古道具”?

“古道具”一词来自日文,意指曾被用于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旧工具、旧器物等,区别于看重历史背景、材料、品质等的古董。

古道具店,通俗一点说就是旧货店。诚如坂田先生的无奈自我解嘲,“您买下的东西,拿回家一看就是个破烂儿。”

但同为艺术家的村上隆可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古道具坂田里的东西,就像教典,坂田主义则是说明书。和名为坂田主义的概念共存时,它们就变为有意义的物、有价值的物。若没有概念,外形再优美, 质感再华贵,于我而言也没有价值,就如字面意思一样,那只不过是东西而已。

所谓艺术即概念。坂田的美也是概念。”

这样的惺惺相惜可着实难得。只可惜,「古道具坂田」店已于2020年10月停业。

尽管我们已无缘得以亲临「古道具坂田」店,感受坂田先生特立独行的“清贫之美”,但好在还有书籍!

《孤芳自赏的尺度》可以说是一本集结了坂田概念美的书。50篇美文里的50件美物,件件看似普通不起眼,却件件都是坂田先生的心头好。

破布、板瓦、茶匙、锡皮飞机、西洋纸牌、非洲的石像、欧洲的餐具、李朝的漆器、秘鲁的大块布...桩桩件件无不泛射着坂田先生的“概念美”。

开篇的“破布”,扔之唯恐不及的破布片儿,坂田先生却积少成多地收了百来件,摆在店里。这些品相各异的破布、褴褛衣衫,一旦挂起来,却显然更美。他说,“东西明明破了、坏了,我却被它们吸引。”

一片不起眼的“板瓦”,只是因为保留了纹理和敲打痕迹的表面尚有泥土的感觉,还有干松的手感,有弧度的完美外形…就能让坂田先生欢喜不已。

还有家家户户几乎人手一个的茶匙,居然是「古道具坂田」店里蕞畅销的商品。而坂田先生蕞初与这些茶匙的结缘更是离奇,他在书里坦言,自己应该也曾扫过数眼,却不曾放在心上。直到一位同行友人在那一堆破烂里挑出了那一把茶匙…

果然,人的喜好千差万别,对于美的动心更是因人而异。但因着他人的一点心动,而让你对身边的平凡之物,从此存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欣赏,这是我读这本书的蕞大收获~

-END-

《孤芳自赏的尺度》读后感(四):万物本自完美|从《孤芳自赏的尺度》到我自己的孤芳自赏的碎碎念

破布

“美好事物的第一发现者是它们的创造者,接着它们会得到具备革新意识的美术馆和收藏家关注,待其评价被公认后,众多美术家以及大型美术馆才姗姗来迟地现身参与。”

这句话真的好讽刺啊,美术馆和收藏家是独具慧眼的他们认同了美好事物创造者的审美,当然有的时候创造者们只享受创造和美,没想要被认同,因为事物本身就已经是完美的了,自性就是完整统一的。而当美好的事物被进一步认同之后,“众多美术家以及大型美术馆才姗姗来迟地现身参与”,“众多”和“大型”是服务大众的,求取的是商业上的成功,被广泛的认同。感觉这是一个被筛选的过程。

多贡族的柱子和门

“这根柱子是在巴黎的米歇尔先生的店里找到的。他是个天才,他搜寻那些美好之处尚未被发觉的物件,展示的手法也着实高超。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才是艺术品商人的本职工作,把价格已定的东西由一处转至另一处,那不过是中间商的行为。”

也就是说美好的事物也得先被慧眼发现,还必须用高超的审美将其展示,因为有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欣赏一件艺术品,不知道从何切入,不知道美在何处,美是需要被理解的,就像学艺术史得背诵一样,所以观众需要被引导。

“不断的高声说出自己喜欢什么,这也等于高声说出自己想走一条怎样的路。”

是这样的,每个人喜欢的其实是一种我有的或者我缺乏的或者我想要成为的自我投射,明确自己的喜欢也是在跟自己不断的强调我是谁,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不断的去尝试不同的事物,每种事物都是自在完美,看看你倾向于哪种美好。而且能发现这些细小的美的人和能欣赏这些细小的美的人我觉得都是注重生活过程多于结果的人,比重分配略有不同,过程有快有慢,我觉得这些是慢的。

板瓦:“无釉质粗糙的板瓦”

这一篇好搞笑啊,有点村上春树那种搞笑短篇的风格。古道具店老板在韩国首尔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板瓦,他想买但又害怕古董从韩国运不出来,结果板瓦的所有者只是把它们像垃圾一样扔在院子里,连小偷都不屑瞅一眼的家伙事儿被日本的古道具店老板视若珍宝。因为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造就了两种天差地别的待遇,物是自在完美的。这句话我早就知道了,但总是没办法真正的理解。第一次朦朦胧胧的理解是在克里希那穆提那里,这个例子更是佐证。我现在多多少少也能这样去看到事物了。

插花

“古人的作品是为了取悦神”

这句话说的太妙了!展示了两件花器,一件是朝鲜祭器,一件是挂在比利牛斯山看山人腰间的法国磨刀石盒子!祭器是为神准备的,但是后者是为人准备的,二者均可用来当花器!你永远都不知道多么遥不可及天涯海角的物件都能凑在一起在艺术家的手里碰撞出什么来!永远对人的创造力怀有期待!

非洲的石像

古道具店的老板把这些非洲石像比作“尚无名气但有前途的艺术家”,艺术家的每次个展都是一种自我暴露,老板的比喻很搞笑,艺术家们是裸体展示,老板自己是只穿着内裤进行筛选哈哈哈哈。

明信片和书案

这篇让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两件艺术品通过图片根本体会不到那种美感,只能通过老板的文字描述进行想象。纸的颜色的差异,摸起来的手感,字体的颜色,仅看图片是平平无奇的。

“欣赏古董和古道具的美得怀着一颗游戏的心,否则很难感知。而一旦领悟了那种美的境界并将之融为己用,接下来无论是面对西方的物件还是东方的物件,古代还是现代的,又或是昂贵的还是摈弃在路边的,如何从中取舍,也只不过是做应用题而已。”

融为己用,就是把美好的事物纳入到自己的道路之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也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游戏的心”我觉得是某种松弛感,如果带着苦大仇深的沉重思考到底美在哪,就丧失了那种轻盈感与想象力,我觉得。

李朝白瓷和代尔夫特白釉

这篇里有一句话说“当初对这些美的发现,只有日本人做到了,而且,现在的情况应该仍是如此。”我这大刀就已经举起来了,嘶~我们中国难道现在没有古染付吗?我不服啊,立刻上红色软件上查询,嗨呀!基本上都是“日本”“日式”。于是我愤愤不平的放下了大刀,好吧(心里不服)。

西非的雕像

嗷~~~这篇的感觉真的很细微,像湖面激起微波扩散了几圈过后的那种轻微的震颤感。深深感动,真的,读完之后我真的出声“嗷~~”了一声。店主把雕像的深邃感同一对优雅夫妇说话的优美语调,“朴素安静”。最动人的是这对夫妇的话,“人只看得见自己感性所及范围内的东西。所以欣赏各种音乐,电影和食物,使自身感性更为柔和就很重要。”嗷~~~~

……

读这本的书的过程内心好欢乐啊!我一直都很喜欢精致的书,这种书就是那种不会被轻易拿起来读,但是只要拿起来读了,就不会轻易放下。

嗷~~~~

《孤芳自赏的尺度》读后感(五):静物无声,不争的美学

“小时候,我的喜好和朋友们的选择总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感官有缺陷并为此烦恼。”

——作者自序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是孤芳自赏的尺度,翻开书后突然明白了这种所谓“尺度”是一种对于自身审美的自信,以及对于他人审美的包容。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大一点可以上升到中西方文化,小一点可以落实到每个人的个性都不相同,而放在审美这件事情上,那就更是繁花盛开,各有所爱。

什么才是美呢?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位路人,即使他并非艺术专业,他多半也可以给出对应的答案,或许是断臂的维纳斯,或许是梵高的向日葵,又或许是我们的千里江山图……美的选项太多太多,多到充盈在每一间博物馆与艺术馆中,等着迎接我们这些过客似懂非懂却又充满欣赏的目光。

但我们有想过美的另一种“尺度”吗?它可以是古董也可以是旧物,它可以很普通也可以很稀有,它可以是明信片也可以是旧衣服,或许它可以是世间万物。

在古董行里有一句很直接的话,“不值钱的东西哪怕过一万年还是不值钱”,这句话听起来仿佛充斥着一股武断且固执的铜臭味,但这或许正是生意人与收藏家的区别,生意人只会拿金钱去衡量物件的价值,而收藏家则更在意物品本身的意义。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作者来说,17世纪的欧洲餐具有收藏价值,一块破布与瓦片亦有收藏价值。

“古董界的价值观是很坚固的”,作者心知肚明自己的收藏观点不易被接受,但他仍想尝试去做一做那个撼动岩石的小石块,虽然一定不会成功,但能传达自己的美学思想,拥有“孤芳自赏的尺度”也是一件令他满足的事。

本书中一共收纳了50篇美文与50件美物,如果恰好你也翻开这本书,那你应该也会和我一样惊讶,因为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意料之外”。

或许你会惊叹这也有收藏价值?这也是美物?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我和你是不同的人,不可能对同样的物品抱有同样的喜爱。如今的时代,明确自身喜好不会被迫切腹,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必须负起责任,不断地高声说出自己喜欢什么,这也等于高声说出自己想走一条怎样的路。”

是啊,如今的时代,审美这件事情本就是多元化的,而有关美丑,有些我们看起来并不美的东西,放在合适的环境与背景下也会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美不是固定的。

器物之美有时则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与含义。

在中国有着许多老饰品的收藏爱好者,他们收藏的物件的年代或许久远到秦汉,或许只是不过相隔几百年的明清,甚至民国。它们有可能是一支宋代的铜簪,也有可能是一组唐代的金钗,如果用金钱衡量它们的价值,那或许称得上是天差地别,但在收藏者的心中,它们都是心爱之物。

浪漫的收藏者们的总爱追寻藏于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它曾经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有没有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它又几经辗转?后来拥有它的主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书中这些器物对于作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昭和时代劳动者使用过的茶叶罐,一个江户时代后期的素色石盘,又或者是残缺了的西非陶像。

老物件啊,它们承载着的不只是千百年的风霜与岁月的灰尘,它们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的塑造者们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创造了它们,它们的拥有者身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它们又是如何穿越时间与空间存活至今,或完好无损,或残缺不全。

“洗刀月光水,盛饰黑漆盒”,无声的静物,不争的美学。

对于这些已被收藏的物件来说,我们的评价或许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怎样,它们都已被妥善安置在了有缘人的心尖上。

想起曾经看到孙犁先生的一句话——“哲学是艺术的思想基础,指导力量。凡艺术家,都有他自己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作为他表现社会,展示人生的基础。这就是一个艺术家或作家的人生哲学。”

或许对于本书的作者坂田和实来说,正是如此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