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夜的女采摘员读后感1000字

夜的女采摘员读后感1000字

《夜的女采摘员》是一本由文珍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的女采摘员》读后感(一):大闸蟹的爱情

最初源于关注的一位博主的推荐,她所写的就是其中大闸蟹的故事。

一开始以为是激烈的爱情,但越看越觉得毛骨悚然。男人是不是皆是如此,以爱之名美化一切,掩盖自己的自私、懦弱和小气。特别看到男生为重拾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而往女生钱包里塞钱,被退回后竟又沾沾自喜,觉得女生是贤妻,何等可笑可悲。

分手后自以为情深意切,所想不过食与色,所谓感情不过是少了一位宠他惯他任他的老母亲。

还好,还好。

《夜的女采摘员》读后感(二):第一本读完的故事集

这本书我翻开之前并不知道是故事集,以为是一篇完整的故事,也没想到这里面的故事大部分都挺现实,所以读完心情会略有沉重,也有很多让人联想到自己。书里的一个一个小故事有关于女人的、关于小孩的、关于乌鸦、刺猬、熊、鬼的,很有意思,我以为这些都离作者的生活很近或者是她童年曾遇到的,没想到看了后记才知道这些故事都离她很远(对这本书就是有很多没想到),这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了。作者的文笔也很让人佩服,我书读的很少,最近才开始有养成看书习惯的打算,所以里面有些词汇和成语我见都没见过,常常有种想边读边查字典的冲动,后来想这又不是英文文献,还是算了吧,只有再去看看这个作者的别的故事集,也许看多了就好了。

《夜的女采摘员》读后感(三):那人人都渴望的爱,到底谁能说清楚是什么东西

甜乌鸦:从回乡与妹妹相处到犹豫是否与初恋见面。表面上是探讨爱情故事,但事实上是在讲述我们根本不具备爱的能力。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早就被磨灭掉了。父母糟糕的婚姻、有条件的被爱都让人在面对爱的时候犹豫徘徊朝三暮四。女人和他的男同学都是这样,即使社会已经造就了幸福的模版,但是你仍然不适配。

抵达螃蟹的三种路径:这篇真的很喜欢,不管是把美食和人心结合在一起,还是你看透了我们都是蟹,被一切看不见的玻璃缸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困境。

刺猬:这篇我看完之后就在思考我和母亲的关系。虽然我们都不承认我们和父母的相似性,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总是会越长越像,在性格和处事上也会逐渐相似。

书中的很多故事,是以乌鸦、熊、甚至灵魂的视角展开叙述,这样不仅不会觉得奇怪,反而会让人更能共情其中。

喜欢作者在后记的话:

如果一定要寻找原型,那么,我宁愿我是乌鸦,是狗,是黑熊,是刺猬。一个人,就是一座小型动物园。动物们的种种孤独、恐惧、天真、狂喜,全都和我相关。

我们喜欢的故事就是内心杂糅之后,偶然掉落了一些真实的碎屑。

《夜的女采摘员》读后感(四):写在失序世界背面的纪实文学

文珍的《夜的女采摘员》,记得是上次书集在一页有个女性主义专区附近发现的书。

文珍写出了现代社会最真实也最让人绝望的一切,聚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下的小人物:原生家庭有问题的贫困女学生、离家出走被骗去郊区工厂的女工、遭遇职场性别歧视的女职员……几乎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各种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但文字间没有任何激进意味,而更像是确有其事的纪实文学,每个人的自述或他述都冷静而伤感,记载女性遭遇各种不公,同时更发掘如此社会环境下所有迷惘灵魂共有的、早已根植于血性中的苦难。有些语言危险系数高到让人不禁怀疑:这样的故事真的是能被允许出版的吗?但也正是这种看似压抑、实则乖张的“以毒攻毒”的写作,才能揭示出平静生活背后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的深刻的阴暗。

每一个故事都很喜欢,也每一篇都印象深刻。《鬼故事或三人行》读完整个人头皮发麻,从结构到情节都让我感觉是中式教育背景下限定版的《竹林中》。《赛马驯养要诀》看似神叨叨的,但读完总觉得有种说不出口的浪漫和迷人。《灵魂收集师》居然是根据辛波斯卡短短几行诗展开的……

很喜欢文珍在后记里写的这段话:“文学其实一直都在那里让我们有力量去理解表面的失序世界背后,仍然存在着更多、更坚固的美。它让我们继续爱人及人所栖居的世,努力面对糟糕的事,并试图做点什么,改变它。”

《夜的女采摘员》读后感(五):困境

幸好这篇《抵达螃蟹的三种路径》还算靠前,不然我可能读不到这儿,前面的两篇读着不顺,几乎要失去耐性。

这一篇的故事都与螃蟹有关,不同的螃蟹就像故事人物生命中的一种象征,或者是与别人的连接,或者是家乡的化身。人的思绪常常会不经意得被某样事物勾起,本篇的第三个故事中,林雅的家乡产大闸蟹,当她到了深圳以后,原本在家乡随便吃的蟹,变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俗话说人离乡贱物离乡贵,来到深圳的林雅与螃蟹形成了价值的反转。懵懂无知的她在离家的火车上被田又军吸引,被他讲的各种新奇事物所吸引,与其说她是中了田又军的魅,毋宁说是中了大城市的魅,一种对浮华虚幻的迷魅。 故事的主要场景放在了曾经闻名的三和人才市场,里面的人被称为三和大神,日本有家电视台专门做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了里面的人和事,后来因为有关部门的关心,市场很快就消失于无形了,就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里描述了失去土地的农民那种困窘,他说人有时候会突然变得多余,失去土地的农民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三和大神们原本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来到深圳,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青年,早早辍学,平常也闲散惯了,在见识到现代工厂所谓高效的流水线体系的高压后,再美好的梦想也消磨掉了。林雅的男朋友田又军很早就跟随父母到了深圳,只读过几年民工子弟学校,父母不管他,他们也各自打工,无暇顾及别人。他进过富士康,也打过日结短工,后来慢慢得就沉沦下去。他多少有一点自由意志的觉醒,但又很混乱。他痛恨那些工厂的压榨和污染,决心不再去卖命,可又被困在底层的环境中动弹不得,他的面前只有这条打工路,可他不愿走,后面无路可退,那只剩原地等死。林雅逃离了他,她选择走进这条打工的路,在压榨和污染中坚韧卑微得活着。结尾安排她被一个发酒疯的人害死,如果她只孤身一人,那这结尾或可看成是个happy ending了,可偏偏她有个孩子,她离开田又军时已有了身孕。她的苦没有因为死亡而结束,而是传了下去。 人何以会成为多余的人,是因为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吗。可人本身就没有天生的意义在,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他说人可以去学习,去工作,去做选择。可现实是,贫瘠的环境下生出的贫瘠的人,比物质匮乏更可怕的是精神的匮乏。那种困境他们解得开吗,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困境是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