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读后感锦集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读后感锦集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是一本由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8-9-1图书,本书定价:336.3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读后感(一):三星

从夏天到秋天,终于看完15卷的银河帝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科幻,综合只能打三星,基地系列较为出色。科幻部分已经落后,情节貌似有部分为了凑字数一样牵强的曲里拐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这种推荐评语我是不认可的,太夸张了。

但也不妨碍阿西莫夫对人类社会看得透透的,太空族因为依赖机器人而衰败,帝国通过宗教、贸易、科技的征服和扩张,最后归于类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盖娅。。。。呃,果然我们代表了足够指导几万年的新进思想吗?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读后感(二):人类前进的脚步中,银河永不落幕

探索宇宙似乎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地球面临着生存压力,似乎对外扩张已经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到现在我还是无法判断吉斯卡的选择是否正确。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无法说自己是否对地球有一种特殊的信仰和崇拜,但大抵出自于中国人的故土情怀,确实很难想象要完全舍弃地球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当人类的脚步遍布银河,当时间的长河把人类的起源何处湮灭,人的精神世界是否真的有足够强大的依托?

《银河帝国》这套书,基地三部曲不仅是看到科技的未来,也看到了人类在过去的历史中征服的进程,军事战争,宗教战争,经济战争,在可见和不可见的硝烟中,人类得以不断前进。古人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是这一鉴还不够深刻还是遗忘来的太快?

在后面的几部中,我看到了地球人最后的努力,哪怕地球变得不再那么适居,家园怎可随意舍弃?如果离开了地球,让它在历史中淹没,不知来路,我怎样知道归途?很庆幸,在书的结尾,还能看到这样一份坚持。虽然后来还是没有地球,但探寻之路无尽,人类心底深处的一份眷恋永存。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读后感(三):一点感触

每次读完鸿篇巨著都是这样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有点寂寞。从6月12日决定要读,到8月15日全部读完,回头看两个月的时间过得太快,竟让人无知无觉。

读之前对内容其实没有太多概念,就按照套书顺序一路读了下去,直到基地七部曲读完,对那个好像没有写完的结尾耿耿于怀时,我才想到要看一看整个故事的时间线以及各书出版时间,有点懊恼是不是该按照时间线来读。不过到现在全部读完,我觉得按照套书顺序读也很不错,随时都在发现彩蛋——啊,原来麦曲生人提到的那个遗忘世界奥罗拉是这样的,原来索拉利人真得搬到地下去了,原来心理史学最初是由法斯陀夫和吉斯卡提出来的,原来心灵感应能力是由地球人发明的突触放大器改造而来的……

15本之中,最喜欢讲哈里·谢顿个人经历的两部以及讲以利亚·贝莱冒险故事的三部,为哈里与铎丝的爱情流泪,也为以利亚伙伴与丹尼尔好友的友谊流泪。时间的长河太长,见不到尾也看不到头,一个人短短的一生在其中就像一颗星星之于宇宙,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只要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这一粟精彩无比啊,人类文明不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精彩的一粟构成的吗?

还有全书中提到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性的局限性、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边界、群体意识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选择带来的平行世界、生态平衡与自然等等等等,这些概念引发的思辨过程实在非常有趣。真想继续读下去呀,那个孤独地守护了银河两万多年的机·丹尼尔·奥利瓦后来怎么样了?他建立起盖娅星系了吗?那颗早已死去、被银河人类遗忘的起源母星地球,被记起了吗?没关系,银河帝国结束了,但人类的岁月还很漫长。

“与我共同老去!

良辰美景可期,

生命的终点,

何尝不是源头的目的……”

Ps.正常时间线及出版时间:

一、机器人系列

我,机器人(I,Robot,1950)

①钢穴(The Caves of Steel,1954)

②裸阳(The Naked Sun,1957)

③曙光中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1983)

④机器人与帝国(Robots and Empire,1985)

二、银河帝国三部曲系列

①繁星若尘(The Stars, Like Dust—,1951)

②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1952)

③苍穹微石(Pebblein the Sky,1950)

三、基地三部曲系列

前传

①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1988)

②迈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1993)

正传

①基地(Foundation,1951)

②基地与帝国(Foundation and Empire,1952)

③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1953)

后传

①基地边缘(Foundation's Edge,1982)

②基地与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1986)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读后感(四):浩瀚星空,我只去一颗星,你的心。在哪里?地球。

看书多了,我已经不愿意夸大其词了,但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向所有人推荐这套书。不管是与《爱死机》《我,机器人》《三体》有多大联系,我自己推荐的理由如下。

《阿西莫夫科幻圣经:银河帝国(1-15大全集)》读后感(五):人类征服银河最为波澜壮阔的征途

在整个系列15部中,最令我着迷的是基地篇,每一个转折都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令人猝不及防又欲罢不能。而帝国篇更像是对前面几部的补充篇,将所有的坑都填了,补完了这个人类从地球到宇宙主宰的伟大征程的所有细节,使其看起来可信性足够。因为基地篇的着重点在于谢顿计划以及围绕谢顿计划的第一、第二基地,因此我对于谢顿计划的分析篇幅很大(先不论第六、七部的致命缺陷)。

【基地篇】

谢顿计划:用数学模拟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if),并不断修正引导,直至令结果发展到正确的轨道上去。

第一基地度过谢顿危机的过程:

宗教的力量——经济的力量——敌人的内部矛盾(相互怀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皇帝或将军无法全身心出击)——骡(引出了第二基地,变成了一个插曲)——谢顿计划遭到怀疑 第二基地勾心斗角(早该想到的,有人就有江湖)到此,谢顿计划出现了致命危机,单单利用谢顿计划已经无法领导人类走向银河帝国的辉煌未来,而新的解决方式已经超脱了人类自身。

在我看来,前几部的谢顿危机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身在其中可能是雾里看花,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头望去,每个看似微小决策都会影响到未来。

但当骡与第二基地出现后,谢顿计划就不再是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了,心灵控制总让我想到尤里的复仇。骡很好的引出了第二基地。这种思想控制和大刘的思想钢印几乎不分高下。

《基地前奏》:一个真实的、科学奋斗史,代入感很强。但是解决的方式是超自然(心灵控制)。

前几部中一直在说谢顿计划有多么周密伟大,基地前传就把这些周密与困难完完全全的展示出来,一点也不突兀。

在讲述谢顿创立谢顿计划的故事中,像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谢顿:他不是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有很多小毛病小自私,但是他仍完成了他所能做的、最伟大的工作。

而看完这基地篇的最后两部《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后,我只能惊呼“太不可思议了!”谢顿计划到最后居然是失败的,因为其有致命缺陷:人类是银河系唯一的智慧种族,并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

然而,智慧机器人,盖雅、以及雌雄同体种族的出现都显示了谢顿计划的这个致命缺陷。因此,在我心目中的那个,依着谢顿计划建立的伟大银河帝国,应该是不可能见到的了。本身,有人的地方就有勾心斗角,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基地,作为孤立体,他们会不由自主的不完全敞开自己的心灵(不像盖雅),这样注定的巴别塔暴露了人类持续发展的缺陷……

【机器人篇】

丹尼尔作为一个经典的机器人,没想到竟出自于此。在我看来,作者的细节控简直令人发指,不仅仅是描写出了一个“全能”的机器人,还把机器人逐渐发展的过程以记叙的方式描写出来,既真实又震撼。唯一有点违和感出现在日期上——2020年。

正是机器人让人类有了恒星际飞行的能力,也就有了建立银河帝国的机会,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剧情,毕竟人类的智慧在这种精密的计算面前不如机器。同时,也是机器人让人类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家园——地球。(但私以为,就算地球上不充满放射性,人类也会逐渐抛弃地球建立银河帝国,只是时间会稍久一点。背离家园才能继续发展的观点,又让我想到了大刘的《流浪地球》,这可能就是中西观点的对比吧。)

【帝国三部曲】

这一部分另一个视角审视银河帝国,或者说,侧面描写银河帝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和科技)。

太空族中完全的孤立体——索拉利如同传播学中的“电视人”“手机人”,事实证明,完全的孤立体即使有超长的寿命做补充,单打独斗式的发展也是行不通的。太过安逸的人类社会便会走向停滞。因为不思进取,在安逸中停滞,因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科学便会容易走向死胡同。

奥罗拉,意为“曙光中的女神”万万没想到看似粗笨的吉斯卡才是真正的boss,并将“曙光”(希望)传给了地球。故事不落俗套,主角并没有像一般主角的忘记关键点,然后突然在关键时刻想起来,扭转一切。而是吉斯卡——会心灵控制的机器人,为了掩藏自己而故意为之,创造了令人惊讶的剧情。同时,也和和“心理史学”以及银河帝国联动,使得故事构架更为完整。

极端的资本家:大亨。这是作者一系列讽刺与隐喻的一部分。外星人对地球的歧视话语,看起来很“眼熟”,这样的说辞、这样的理解,在人类历史上反反复复出现很多次了。人类都是慕强的——谁强就崇拜谁,谁弱就鄙视谁,并给扣上“劣根性”的帽子,堂而皇之的鄙夷。从书中,那对八字胡们的看法和辩驳以及对地球的鄙视,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了。

15册下来,作者几乎填了所有的坑(除了失败的谢顿计划以及人类最终的未来),并且一直在书中提及不同星球、同一星球人的被分类以及歧视,超脱了地球视角来看问题,并且引申到全宇宙角度,这种问题依旧存在,很难说作者是想表明人类的劣根性还是想表明这种情况即使到了太空也无法抹除。

而本书中更令我惊讶的是,机器人居然扮演着人类历史演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帮人类决定了未来。心灵控制者等超自然力量也使得这部科幻巨著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以及想象空间。总之,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征服银河的科幻巨著,值得反复品味和体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