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100字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100字

《树看到了什么》是一本由[韩] 李贤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一):体悟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慨

对绘本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给孩子看的,而我一开始想要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怀抱着给孩子阅读的心态而开始。看着封面的样子,满满耀眼的黄和鲜活的绿,还是鲜绿色的银杏叶点缀在棕色的树枝叉上,偶尔还有几只简笔的小鸟在其中驻足,觅食……感觉,这本书应该是一个活泼的明快的书,孩子看到了应该会觉得非常的愉快。

然而在看到书封上的那段话

这让我的猜想出现了意外。这应该会是一本教人思考的书,这大概也是一本成人的图画书。银杏树在房屋刚建成的时候就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它作为这个小区的第一位住户等待着小区更多的客户进驻其中;小银杏随着客户的入住一点点的成长,也见证着屋中人的成长和变化。

在小银杏年幼时他喜欢热闹,所以看到的是幼儿园的钢琴教师,和孩子们一块聆听音乐的美妙,树枝随之舞动,这是春的生机,地上的小苗也刚刚萌芽;在长大点,小银杏有了自我的认知,看到了他人眼中的自己,但也被修剪,进而长的更快,逐渐成形,这应该是夏的郁葱;当秋的成熟来到我们眼前时,银杏的树叶变黄了,树叶随风飘舞的美丽,她看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体会到幸福的味道;冬季来临,树上只零星的挂着几片将落的叶子,银杏看到的是老人的孤单,生活变得灰暗,心中仅存的是对家人的思念,这一刻,银杏感觉自己哭了,空气浸润着满满的忧郁的蓝。见证了人一生的四个阶段,银杏觉得有些孤单,仿佛没什么东西可以吸引自己,只有自己的影子一直陪伴自己,小区也变得安静下来……树长寿的特性让银杏变得更加的孤单,时间太多,有趣的事情却太少,只能呆呆的望着天上的繁星默默的思考:自己还能长多高?还能活多久?我是否可以努力长得更高和天上的星星做朋友……在努力向上“伸手”的过程中,银杏意外的发现,原来这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同伴,一样在努力,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同伴,可以一起玩耍聊天……

绘本以树在十岁、十四岁、十七岁、二十岁、二十五岁不同时段的所见为基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安静,甚至于忧愁的故事。

但我却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温故而知新的故事。孩提时,兴奋于再次遇到同伴的快乐;年少时,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成家时,体味家庭团聚的喜悦;垂垂老矣时,会回首人生孤单的同时有带着老友重聚的阔达。在不同时段阅读这本书,带给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却同样的都是积极向上的。

银杏树的寿命是绵长的,但在旅途中,有和它一样的人相伴着,都是美好的……银杏树的一生很长,在它的每个阶段,它都在寻找和它一样的同伴,所以它在它还年幼的年龄当中就看到了人的一生,只能挣扎着向天空伸展再次找到一起前行的同伴,在最后努力的探索中,它也终于成功的找到了自己有一段旅程的伙伴。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二):从树的眼中看世界:分离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从一棵树上你能阅读到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从这个关于树的绘本里我却读到了很多。这本绘本很特别,因为他的主人公不是你我他,而是一棵树。 你没有看错,就是在讲一棵树。故事从小树的10岁开始,它在一栋大楼前面不断长高长大,观察到了这栋五层大楼里,每层都有不一样的景象。 一层的房间里是活泼可爱学钢琴的孩子们,二楼的窗户里是热爱画画的画家,三楼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还有宠物狗,四层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五层则是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幅画面,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领悟到这样几层意思 一层里面画满了小孩,可以理解为童年,和一层一样高的时候,小树刚刚发芽。说明是在春天,春天同样隐喻童年。 他们一起学着钢琴,有音乐启蒙的含义,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代表和好朋友们在一起会很开心,也代表孩童时期的无忧无虑,另外音乐也可以帮助人们舒缓情绪。 从二楼的窗户里看见了好多银杏树的画像,有的是叶片,有的是枝干。有的是全身照,有的身边还有小伙伴。 从窗口可以看出银杏树树叶繁茂,应该是夏天。这里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的阶段,小树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画画的叔叔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绘画是不断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三楼是幸福的一家,其中银杏树最喜欢的是小狗一家。成年之后组建家庭。对于大树来说,我们都以为夏天是他们最繁盛的时候,但是对于银杏树来讲,9-10月是种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秋天才是它最美的时候。这也是绘本里小树最喜欢的一层。 第四层整个画面变成了灰褐色,这里住着一个老奶奶,再经过三层的繁盛之后,这里显得有些落寞。 第五层整个画面变成了忧郁的蓝色,银杏树不断地长高,但是却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影子,看起来真的很让人伤心,可是成长不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么?我们总要习惯离别。 三岁的宝宝马上就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和爸爸妈妈,去到幼儿园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时候都他们会像小银杏树一样感觉到迷茫。 著名的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通过实验观察把孩子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阶段。我们常常见到幼儿园开学的时候,一片鬼哭狼嚎的惨烈景象。此时的宝宝们情绪表现激烈,大哭大叫或者又踢又闹; 第二个阶段是失望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又哭又闹了,表面上似乎适应了分离,其实他们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老师和同学都不怎么理睬; 第三阶段是适应阶段。宝宝们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也慢慢学着习惯幼儿园里的新环境,但是偶然想起爸爸妈妈来,还是会有点小难过。 一般经过2-4周之后,这三个阶段就过去了。如果在三岁前养育的好,宝宝的安全感强,这种焦虑时间就会大大的缩短。 虽然说这种焦虑是每个宝宝都必须要经历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它,不然会对宝宝有不好的影响。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帮助宝宝度过这个入园焦虑期呢? 第一提前铺垫,在入园前就可以提前给宝宝读一些入园相关的绘本,例如这本《树看到了什么》给宝宝讲成长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让宝宝提前去幼儿园附近看看,熟悉环境并且多和他讲讲幼儿园的好处,让他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第二缓解焦虑,这个缓解的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很多父母的焦虑情绪比孩子还明显,娃还没走进幼儿园自己已经哭成了泪人,一边担心孩子小不适应,一边担心受欺负了怎么办。但其实这都是多余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影响孩子。 第三入园前几周最好亲自接送,孩子刚刚离开妈妈的时候,肯定会不适应。别因为怕看见离别场景就让其他人接送。 妈妈应该亲自接送宝宝,尤其是放学时候,尽量早来,即使不能早到也要告诉宝宝,妈妈会在下班后第一时间来接宝宝。用你的自信和潇洒感染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后来《树看到了什么》里的小银杏树想了想,我还能长多高呢?我不禁也在想,我的小宝贝又能长多高呢? 生命本就开始于分离,第一次分离是生理的分离,从脐带剪断开始;第二次分离是心理分离从断奶开始。 而进入幼儿园又是新征程的开始,在这里还是想引用龙应台的那句话结尾。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三):从树的眼中看世界:分离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从一棵树上你能阅读到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从这个关于树的绘本里我却读到了很多。这本绘本很特别,因为他的主人公不是你我他,而是一棵树。 你没有看错,就是在讲一棵树。故事从小树的10岁开始,它在一栋大楼前面不断长高长大,观察到了这栋五层大楼里,每层都有不一样的景象。 时间都去哪了 一层的房间里是活泼可爱学钢琴的孩子们,二楼的窗户里是热爱画画的画家,三楼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还有宠物狗,四层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五层则是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幅画面,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领悟到这样几层意思 一层里面画满了小孩,可以理解为童年,和一层一样高的时候,小树刚刚发芽。说明是在春天,春天同样隐喻童年。 他们一起学着钢琴,有音乐启蒙的含义,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代表和好朋友们在一起会很开心,也代表孩童时期的无忧无虑,另外音乐也可以帮助人们舒缓情绪。 从二楼的窗户里看见了好多银杏树的画像,有的是叶片,有的是枝干。有的是全身照,有的身边还有小伙伴。 从窗口可以看出银杏树树叶繁茂,应该是夏天。这里可以理解为自我认知的阶段,小树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画画的叔叔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绘画是不断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三楼是幸福的一家,其中银杏树最喜欢的是小狗一家。成年之后组建家庭。对于大树来说,我们都以为夏天是他们最繁盛的时候,但是对于银杏树来讲,9-10月是种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秋天才是它最美的时候。这也是绘本里小树最喜欢的一层。 第四层整个画面变成了灰褐色,这里住着一个老奶奶,再经过三层的繁盛之后,这里显得有些落寞。 第五层整个画面变成了忧郁的蓝色,银杏树不断地长高,但是却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影子,看起来真的很让人伤心,可是成长不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么?我们总要习惯离别。 三岁的宝宝马上就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和爸爸妈妈,去到幼儿园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时候都他们会像小银杏树一样感觉到迷茫。 著名的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通过实验观察把孩子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阶段。我们常常见到幼儿园开学的时候,一片鬼哭狼嚎的惨烈景象。此时的宝宝们情绪表现激烈,大哭大叫或者又踢又闹; 第二个阶段是失望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又哭又闹了,表面上似乎适应了分离,其实他们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老师和同学都不怎么理睬; 第三阶段是适应阶段。宝宝们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也慢慢学着习惯幼儿园里的新环境,但是偶然想起爸爸妈妈来,还是会有点小难过。 一般经过2-4周之后,这三个阶段就过去了。如果在三岁前养育的好,宝宝的安全感强,这种焦虑时间就会大大的缩短。 虽然说这种焦虑是每个宝宝都必须要经历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它,不然会对宝宝有不好的影响。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帮助宝宝度过这个入园焦虑期呢? 第一提前铺垫,在入园前就可以提前给宝宝读一些入园相关的绘本,例如这本《树看到了什么》给宝宝讲成长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让宝宝提前去幼儿园附近看看,熟悉环境并且多和他讲讲幼儿园的好处,让他对幼儿园充满期待。 第二缓解焦虑,这个缓解的是父母自身的焦虑。 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很多父母的焦虑情绪比孩子还明显,娃还没走进幼儿园自己已经哭成了泪人,一边担心孩子小不适应,一边担心受欺负了怎么办。但其实这都是多余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影响孩子。 第三入园前几周最好亲自接送,孩子刚刚离开妈妈的时候,肯定会不适应。别因为怕看见离别场景就让其他人接送。 妈妈应该亲自接送宝宝,尤其是放学时候,尽量早来,即使不能早到也要告诉宝宝,妈妈会在下班后第一时间来接宝宝。用你的自信和潇洒感染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后来《树看到了什么》里的小银杏树想了想,我还能长多高呢?我不禁也在想,我的小宝贝又能长多高呢? 生命本就开始于分离,第一次分离是生理的分离,从脐带剪断开始;第二次分离是心理分离从断奶开始。 而进入幼儿园又是新征程的开始,在这里还是想引用龙应台的那句话结尾。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四):我们的世界,成长的世界

我喜欢大自然的感觉,因为呆在大自然里会觉得很舒心。特别是看书看得比较多的时候,休息一会望一望随风飘动的树叶,都会觉得特别的放松。我特别喜欢银杏的叶子,因为银杏的黄色树叶,让我感觉特别的明亮。虽然,在春天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没有变黄的银杏叶子,曾经也是一片的翠绿。

我们生活的地方,从来都不会缺少各种树木。我们看世界的时候,这些树木也在看着我们的世界。很多人都喜欢养一株小树,然后看着它长大。那么,在树木的世界里,我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知道在这个大自然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世界里,有些事情,我们总是没有在意而已。

《树看到了什么》是儿童绘本,而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看到一颗茂密的大树。树干有着清晰的纹路,树叶有着深浅不一的颜色,而在树枝上,还有成双成对的小鸟儿在一起欢歌笑语。平时没怎么观察过树的我,忽然觉得我也应该走出门去,去看一看我们家门前的树,是不是也像这绘本里的树一样,有着这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世界。

树说,“我十岁的时候搬到了这里。”陪伴着十岁树木的,是搬运它过来的车子,以及远远比它高大的高楼。在高楼的世界里,这棵树应该是很矮小的,因为它才十岁,还没有长大。

十岁的树木,能够看到的世界,只有这栋高楼的一层。在一层里,有一间钢琴教室,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小朋友们在这里学习钢琴。大树能够听见优美的琴声,当琴声飘到窗外的时候,鸟儿和猫咪也会和大树一起聆听这优美的旋律。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对于大树来说,它的小伙伴就是在它身上停留的鸟儿,也是偶尔在它身上捉迷藏的猫咪。

而当大树越来越高大的时候,它会发现它能够看到这栋高楼不同楼层的故事。不论是画家每天画下来的属于世界的美景,还是画的大树的模样;还是小狗一家快乐的生活;或者是老婆婆望着照片的孤单背影;亦有可能是长大后的大树,看着楼顶自己的影子发呆。对于大树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都是不同于昨天的,也是可以期待的明天。

《树看到了什么》这本书内容不多,基本上每一页都是色彩丰富的图案。但是从这图案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也可以读到很多的故事。

大树十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毕竟,大树是在自己十岁的时候才搬到这里的。那么,在十年的时间里,大树又是如何生活的?它是如何从一颗种子发芽长大,变成一个小树的?我想,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一种非常开阔的思考方式,因为每一个孩子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大树在成长,那么高楼会不会在成长?在高楼里生活的人们,以及那些可爱的宠物们,会不会也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十年过去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在未来的世界里,又会是什么样子?树看到的世界,到底是属于世界,还是属于我们自己?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书里面简单的绘画方式。因为我也可以和家里的小不点一起,拿出画笔,按照《树看到了什么》里面的世界,学会绘画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每年的春天,都会觉得是一个奇迹发生的时刻,因为每年的春天,我都可以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上,冒出一颗颗的新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芽一点点的长大,最后长成茂密的树叶,点缀我们生活的世界,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一片树荫让我们在夏日炎炎的时刻乘凉嬉闹。看着树木的成长,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看着孩子成长,收获的是人生里幸福的时光。

大树在成长的最后,结识了新的朋友银杏,那么在我们的世界里,必然也会有不同的朋友和我们相识,最后相知。我们的世界,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世界,是我们最后选择的世界,就如同树看到的属于它的世界一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树看到了什么》读后感(五):成长中,我们都需要多一些可能性——在《树看到了什么》中看到了什么

When you're falling in a forest,and there's nobody around. Do you ever really crash,or even make a sound. ——《Dear Evan Hansen》

以前在听柯倩华老师讲绘本的时候,知道了一个词——“可能性”,当然这并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不过却是第一次听人用这个词来讲绘本。

我们对想象力的认识常常是非常片面的,觉得想象力是看到一个人走啊走,走到悬崖边,马上就要掉下去的时候,能想到或许背后长出一对翅膀来他就不会掉下去。

但看到一个人走到悬崖边快掉下去,能想到他可以转一个方向,虽然不再朝前但也不会掉下去,这也是一种想象力。

想象力不是特指天马行空,它是一种联想能力,可以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更多面,让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没法解决,也不会无法回头掉下那个悬崖,转一个弯,总有另一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树看到了什么》这本书时一本生命教育的书,说来以树为描写对象来讲生命教育的绘本还是不少的,中国古代也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已亭亭如盖”等等典故,也都与生命有关不言不语、安安静静又高高大大的树总是能让我们联想到生命。

这本绘本的角度还是挺特别的,它讲述的是一棵小树被移植到城里,在一栋楼前慢慢长大,伴随着它的长高,它看到的楼里的人和事也在变化,从快乐的童年,到寻找自我的青年,到相互依偎的中年,再到孤独的老年。

树在观察人们生活,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意蕴也在它的身上得到体现。

同时,树也在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欢喜悲伤,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最初来到这个地方的时感到新奇愉悦,在画家的画中看到自己样子时开心又激动,被园林工人剪掉枝叶时疼得掉下眼泪却又在之后的快速生长中感到神奇不已,看到豆子一家时感到幸福,看到老奶奶独居时又感到伤心……

在体验了不同的感受之后,树也长高了,和房子一样高,但是它却不再能看到伙伴,只能独自相处,它只有顶楼空房间里自己的影子,孤寂的夜空。

但是,生命永远不会没有出路,无论在怎样的年纪,我们的成长永远充满各种可能性,重要的是不要陷在自己眼前的楼里面,以为我们能拥有的只有这些,失去楼里的人与物就是失去全部。

树继续长啊长,穿破黑夜之后,终于比楼顶更高的它,看到了另一番世界,而且也找到了新的伙伴。

愿我们都能冲破生活中遇到的黑暗时刻,我们的人生经验总是单薄的,但是阅读却可以告诉我们生命可以是什么样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