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女孩读后感1000字

好女孩读后感1000字

《好女孩》是一本由[美] 布莉•贝内特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女孩》读后感(一):我的普通 女友

这个小说好象是《我的天才女友》的轻量版,没有那么长,也没有那么深刻,只是一生中的一两个侧面,人物也没有那么多,影响你一生的元素就那么几个,即使你努力走的再远,那些元素仍是阴魂不散的缠着你,另外参加前任的结婚典礼这事真是太危险了,因为嫉妒,因为心情,因为各种原因,死灰复燃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另外,这小说的宗教元素太重了,就因为一次堕胎,后来走出小镇,走遍世界的女主,读了那么多书,即将成为律师,却永远走不出老家高中那个牧师的儿子的宇宙,这如果不是为了表达某种宗教原素故意设置的情节,便没有其它的解释了,近年保守派崛起,美国多个州发布禁止堕胎的法令,即使是被强歼生下的也不行。人物的选择和感情到底被宗教影响有多深?书中一直叙述女主回家后一直在做宗教方面的工作,读了很多书,行了万里路,最后还是走不出家乡的小教堂!这部书对女性价值观的表述另人泄气。

《好女孩》读后感(二):并不是“南加州七月与安生”

纳迪娅即将去上大学,她的生命中,一个Y字形的分叉已经产生。母亲的死亡犹如一只撞针让纳迪娅成长的节奏紊乱,而这种紊乱是故事的开端。终究有一个时刻,当她要决定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驶向分叉的一边,不对另一条道路多看一眼。去世的母亲,被流产的婴儿,它们始终提示着纳迪娅内心的冲动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给她痛苦,也放她自由。

小说英文原名 The Mothers ,本身包含了少女们的疑问与对疑问最终的回答。故事中每一个起过核心作用的人都是女性,可能成为母亲、最终成为母亲、或者早已成为母亲。这个题目唯有通观全书时才会显示出其力度。而中译名《好女孩》,则将焦点聚焦到了主人公纳迪娅和内布里两人。

南加州的七月与安生,归根到底不是七月与安生。电影中,七月与安生有映照双生之意,她们为彼此的生命留下烙印,剧烈地震颤着影响彼此的生命轨迹,乃至于有一个人活成另外一个人的决绝。然而《好女孩》中,尽管奥布里是纳迪娅生命中一道意义重大的风景,然而纳迪娅对奥布里的影响只是在她的人生中增添了一份生命长度的、爱恨纠缠的友谊。故事的唯一核心是纳迪娅。奥布里更像是纳迪娅的一个映衬、解读,一个纳迪娅从不可能主动去选择、也不会任由它发展到那一处的人生可能。又或者说,如果纳迪娅变成奥布里,那么她最终也会重蹈她的母亲的一生。对纳迪娅和奥布里来说,母亲的生命历程缔造了她们的人生初始,但是如果走向母亲的道路,她们便走向深渊。

这样的反思结果是青年写作者给出的答案,也是一个青年阅读者能够阅读和认可的答案。然而它是否是最终答案,我们并不能在年轻的时候定论。归根到底,这部作品属于“女孩”而非“母亲”。它是一个黑人女孩在南加州成长的经历与年少思考。个人投影是写作的原动力,而“母亲”是作者与纳迪娅一同遥望、凝视、审视的身份。

故事结构细腻严密,从青萍之末开始,次第生长铺开,脉络清晰。具有科班出身创意写作的职业性,却并非受训过度的“编程式写作”。严谨编织的结构之上,读者能够看见作者缀连的丰沛的情绪、体验与感触。它来源于思考和真实,而非“给出初始设定、计算标准答案”的干瘪。

阅读者无法避免透过文本窥视作者。然而对写作者而言,最要紧的便是无所隐藏、将自己摊开,并不介意给人看见。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布莉·贝内特做得很好。译笔自然顺畅,情绪丰盈而克制,为阅读体验增色许多。

作者行文中,唯一让人觉得出戏的地方是在前几章的开始处出现的老修女视角。再有天赋的少女作者,模仿八十岁的老妪口吻都难免力不从心。然而它虽不完美,却很难被替换和抹杀。在行文过程中,这一视角的必要性逐渐显露,并在终章时显出千钧之力。

《好女孩》读后感(三):世界上所有的女孩

世界上所有的女孩都有另一个我,「两生花」的概念在诸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均非常常见,而布莉·贝内特这本《好女孩》亦是一曲充满心灵轻颤的吟唱。

全书14个章节,皆以“我们”的视角切入,读者顺着此视角进入到一个年方十七的少女生活,彼时其母刚自杀,父亲沉湎于丧妻之痛而无暇顾及女儿急剧的内心变化。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个年轻漂亮的黑人女孩纳迪娅俨然是堕落的代名词——葬礼上不掉一滴泪的异样,与男性随意勾搭的声名狼藉,尚未学会面对世界的少女,人生序幕甫一开启便被贴满误解与偏见的标签。如果说纳迪娅是大众眼光中“坏女孩”的代言人,那么好友奥布里则是深受长辈喜爱的乖乖女——安静低调不招摇,礼貌谦逊不作妖。

两个女孩的人生轨迹交集点要在多年后才真相大白,在这之前,她们和任何一对好友那样,享受着单纯美好的友谊,彼此从对方身上汲取着前行的动力,她们各自背负着无法向对方启口的秘密。

纳迪娅与母亲感情甚笃,母亲莫名的自戕及带来的谣言伤害无疑给她的心灵蒙上阴影,而父女间的隔阂让她怀着隐秘的悲伤认识了卢克,悲伤是他们共同的秘密,谁也不敢轻易承认自己的悲伤,即使在肌肤相亲的时刻,他们也只会小心翼翼地藏起这份悲伤。卢克作为牧师的儿子,从小承受着身份的压力,而在知晓纳迪娅怀孕之后的畏惧并求助于父母这个决定,是造成所有人悲剧的根本原因。

严守清规的牧师夫妇对纳迪娅颇多成见,即使明白堕胎对少女的伤害,仍觉得只需支付金钱、提供教堂打工职位,即是两不相欠。饱经世故的成人世界永远不需要敏感的体察,于是纳迪娅被抛弃在孤立的荒原,继失去母亲后,又失去腹中孩子,再失去一度相爱的卢克。

当世人眼光都聚焦于有争议的纳迪娅,貌似乖巧的奥布里其实也深藏着故事——跟随母亲因更换男友而辗转各地,母亲承受着家暴,女孩则承受着性侵,积攒的阴郁怒火化为结婚前夕突然蹿出的迷乱。作为光彩照人的、出走的纳迪娅的陪衬,驻守原地的奥布里以默默的纯情陪伴打动了卢克,“纳迪娅”这个名字从未在两人间提及,却神奇地成为联结两人的密码。明明爱着卢克,奥布里不无报复地放纵自己婚后依然怀念着婚前的一夜情,或许正因看穿了卢克从未放下纳迪娅。

兜转世界南北后重回故里的纳迪娅,发觉多年前失去的未成形的孩子始终是自己的心结,发觉当年将罪责皆归咎于卢克并不公平,重逢使他们再度堕入往事,时间并未消泯爱情,即使他们不愿承认。彼时,两个女孩生命的交汇点——卢克,愈来愈明显地横亘在她们之间,最终的选择似乎迫在眉睫。至始至终知晓这一切的奥布里在多次尝试怀孕失败后,在这一微妙时刻,以突如其来的怀孕终结了三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结尾处终于明白每一章开启全知视角的「我们」是何方神圣,原来是一群目睹整个事件发生的修女,她们见证了纳迪娅和奥布里的故事,见证了纳迪娅父亲最终明白女儿遭受过的苦痛,见证了每个人的命运走向。“我们看到她生命的轨迹变成一丝丝缤纷多彩的线”, 世界上所有的女孩,“你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爬进你的身体。”两生花的镜像从重合,到分离,直至再重合。

《好女孩》读后感(四):原谅当年的“负心郎”,祝福好友婚姻美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俗语中有“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确实很难设想她们凑在了一起,会生出什么样样的情节,甚至是出现什么样的转折意外——但这毕竟是中国人印象里更为熟悉的一种场景;那么,当故事发生在外国,比如在美国女作家布莉·贝内特的笔下,当她以一部曲折动人的小说《好女孩》把莉迪娅和奥布里的友谊展现出来的时候,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其实也真的不需要多说什么,一场好戏也自然而然地上演了——但不要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想法,期待会有什么样的悬疑情节出现!

因为不美满的家庭的缘故,17岁的女孩纳迪亚自甘于一种自暴自弃的混乱生活状态。所以她在遇到同样因为母亲的原因而离家出走的奥布里时,两个女孩之间顿时找到了共鸣,成为了一对友好的闺蜜,互视对方为自己生命中最爱的人。

而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有可能改变这一切的就是牧师的儿子卢克。先是纳迪娅和卢克之间:陷入热恋、意外怀孕、销声匿迹、分崩离析……这个套路并不奇怪。因为纳迪娅和卢克所在的这个小区是一个保守小区,单单是流言蜚语就会把他们给淹没了的,更无论其他。在卢克未能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受伤的只能是纳迪娅——她默默地将孩子打掉,并且决然地离开了那个当地。

如果没有其他那一封请帖,很可能纳迪娅就不需要想起过往的那些伤心事;更不用说,这封请帖来自于她的好朋友奥布里和卢克——她和他要结婚了,并邀请她来参加婚礼。在于奥布里,纳迪娅是她的好朋友,在自己的人生大事面前,邀请好朋友来参加自己的婚礼,这是应该且必须的,她应该得到好朋友的祝福;那么,对于卢克呢,他真的很不应该!他忘记纳迪娅为他所付出的牺牲了吗?!又或许,他只是情非得已:如果选择公开当年的秘密,就会造成更大更多的不幸。所以,或许,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无论对于纳迪娅,还是卢克,他们显然只能选择沉默,而且这也是个次优或者最优的选择——奥布里当然是无辜的!

丝毫没有办法的宽宏大量确实很折磨人,但对于纳迪娅来说,善良的她除了装作不在乎和选择原谅,还能有别的选择吗?!更何况,奥布里并没有什么错。如果真要选择责怪,很显然卢克应该有所表示。至少,在私下里,他应该对纳迪娅有所交待,而不能任由纳迪娅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一切。

无论多么不愿想起来的过去,毕竟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值得重视的其实只有当下。当下既然是一片祥和,很显然破坏这样的一种美好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让秘密继续成为秘密,让所有的美好继续既有的轨道,这样最好。在主角是纳迪娅和奥布里的情况下,卢克其实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不过,或许什么也不说最好,而他只要对奥布里好就可以了——这既是一种当下,更是一种未来。只有这样,对于对得起纳迪娅当年所承担的那些!

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不会只有阳光,也会有风风雨雨,甚至于是苦涩。走过了,路过了,笑看花落花开、云往云来,其实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和成长经历。

《好女孩》读后感(五):在彼此的映照下,我们从女孩成长为女人

一直以来,我都无比困惑,好女孩的标准,有人说温柔贤良即是好,有人说美丽大方即是好,待到经历许多凡尘俗世后,才清晰的明了,原来好女孩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于是只能反复忠告自己:做一名自信者,牢牢把住自己生命的罗盘,让生命充畅。做一名自谦者,慢慢拓展自己生命的容量,让生命充实。做一名自爱者,深深领会自己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充美。做一名自安者,悄悄抚平自己生命的伤痕,让生命充悦。做一名自洁者,时时清除自己生命的淤积,让生命充盈。

女孩子内心深处总是敏感多虑,孤寂的心灵时常需要慰藉,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遇到三三两两的好友相伴,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近来一本《好女孩》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了一把两个女孩之间的情感互动,有喜有悲,不过人生有你,乐哉乐哉。

《好女孩》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秘密、爱欲、背叛与和解,在探索女性关系的微妙与复杂中,我们看到了追求爱与最终被爱的真谛。纵使心碎也无法停止阅读,虽是一句宣传语,但是确实如此,让我拿起书来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不间停的阅览完毕,不仅是震动美国文坛的女性成长佳作,也是震撼所有女性心灵的好书。

17岁的女孩纳迪亚因为母亲的自杀,开始自暴自弃过着混乱的生活。机缘巧合下遇上了同样因为母亲的原因而离家出走的奥布里。两个女孩在社区的教堂里相识,从此变成友好的闺蜜,成为了相依为命的好朋友,惺惺相惜的情感碰触让她们各自以对方为生命中最爱的人。

有人说,闺蜜之间的感情之所以坚不可摧,是因为没有遇到中坚力量的干扰,尤其是爱情的侵袭。纳迪亚与牧师的儿子陷入热恋,借此寻求安慰,避风港的世界里充满了暖意。只是命运跟她又开了一次玩笑,她意外怀孕了,这成为了保守小区里边儿最大的秘密。在这个难上加难的关头,她想到了消失匿迹,她默默地将孩子打掉了,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那个地方,只是为了那个怕被流言风语淹没的事实,诚然也有自己的前途。

本来日子就可以这样悄悄流逝,或许这个永远不该被打开的小秘密最应该随着她生命的消逝而殆尽。但是多年后的一封请帖打破了她原有平静的生活,她的好朋友奥布里和那个牧师的儿子要结婚了,并邀请她参加婚礼。与此同时,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而处理呢?世上本就没有所谓的宽宏大量,只有不在乎和选择原谅。

当纳迪亚带着复杂的情绪回到曾经的地方,见到曾经的好友与心爱的恋人喜结连理,合二为一,仇恨,被背叛的委屈充斥着她柔弱的内心。事实已经无法改变,而且最终事实也只是证明一切只是命运女神在作怪,没有第三者之说。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不过对于纳迪亚的遭遇,我无比同情,只希望这样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能够更好的照顾爱好自己。

《好女孩》这本书泛着浓浓的书香味,在这里能够看到女孩子的成长历程,家有公主的非常值得推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