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读后感摘抄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是一本由苍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读后感(一):有關蒼海——即殺心成焚醬個人

第一次認識殺哥,是在某站的一個斧頭測評。網絡上,大多是美食測評與家用器具測評,關乎斧頭的測評還真是第一次見,也便倍覺新意。當時首先吸引我的是殺哥那有趣的測評方法和機具觀賞性的聲音,也就是說,一開始是不了解他這個人的生活經歷的。覺得他有關斧頭的講解非常生動有趣後,才點開的他的主頁,注意到了這個有趣的俠客靈魂。

我一直是一個戶外生存愛好者,平時就喜歡看一些斯塔福特跟格里爾斯的生存頻道,所以當我看到殺哥前期視頻的有關“城市生存十五天”“冬天戶外生存”主題視頻的時候,也便毫不猶豫地點進去看了。幾十個視頻,一會兒就看完了。首先,他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如果一個人真的設身處地的落到那種環境中,生活就一定會是視頻中的那樣。特別是殺哥那獨特的視頻講解方式與生存規劃,顯得其更加生動與真實。殺哥的烤土豆,真的讓屏幕都滿溢出了香氣。當看到他開“寶箱”得到幾塊錢,或者十幾塊錢的時候,真的會為之激動。好像我不是視頻的觀眾,而真真正正的變成了視頻的參與者,視頻中的主角。在觀看了幾部生存系列的視頻後,我又轉看了殺哥早期的“流浪系列”視頻。在那些視頻裡,我也認識了老狼——家中欠款早早逃裡的學生,認識了老大姐——婦女拾荒者,大冬天還穿著廉價塑料拖鞋,也認識了殺醬——為朋友賣掉房子流浪,具有俠肝義膽的仁人志士。他不偷不搶,不瞞不騙,踏實樂觀地生活。有時他也會給觀眾一些建議——如果成為流浪漢,應該住什麼地方,吃什麼東西——當然希望大家永遠不做流浪漢(除非這是一種個人興趣)。看著殺醬與老狼閒聊,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在篝火噼啪聲中入睡,真的很是愜意。說句難聽的這是流浪,說句好聽的這是自由,是愜意——當然還是更希望殺醬老狼過上好日子。殺醬這人實在,一米九四的個子,一百九十斤重,敦實。

之前也了解到殺醬是在某乎起家的,也開設了專欄,寫一些有關流浪與動物的小說。可是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看電子書,也就沒有去真正了解。在得知殺醬出版了自己的紙質書後,也是第一時間就下單閱讀了一遍,就像我短評裡寫的,的確某乎味很重,每篇的模式套路也都大差不差。單看書籍本身,算不上什麼好文章,可在紙張之下隱藏的那顆赤誠善良的心,卻是毋庸置疑的。也算是支持了殺醬了,希望殺醬以後能夠靠這版費,多多翻翻腸子,過得越來越蘇軾!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读后感(二):这个冬夜既寒冷又温暖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

9.4

苍海 / 2024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流浪东北的日与夜》 作者:苍海 书中主要收录了“杀心成焚”在知乎专栏《饲养员的前半生》写的十五篇故事。 分类是纪实文学作品集。 刚刚读完,文学性就像很多人说的一样并不强,但我很喜欢这样的笔触,不是严肃冷穆的文字,也不是紧张冷酷的深思,只是一位长辈回忆起年轻的故事,向你讲述这一篇篇“过往”,就像是苍海总爱在故事结尾描述的一样,讲给几个孩子听一样。 没有那么纵深的思考,也没有刻意对现实的影射,只是在讲故事,用最朴素的文字,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故事里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有时候有好报有时候没有,恶有时候有恶报有时候没有,不用去探讨人性的复杂,现实的残酷,只有不断地走下去,做下去。 就像他所写的“向生而行,是每只野兽的本能”。 荒谬、虚无、存在都不在他的探讨,也没必要探讨,因为我们只是在努力生活的人而已。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东北那个死冷的寒夜,黑暗中却始终有那么一两堆温暖的篝火,不断地释放自己的微光与暖意,让旅途中的我们不由地感叹:“这个冬夜既寒冷又温暖。”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读后感(三):草根写作的典范

我很喜欢这类草根写作,充满着风尘仆仆的气息和野生野长的糙砺。毕竟,作家并非一种“特权”,很多出身底层的人,哪怕从事着不起眼甚至卑微的工作,依然可以拿起笔来,写下或深情动人、或幽默诙谐的故事,如这几年的范雨素的《久别重逢》、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塞壬的《无尘车间》皆属此类写作。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亦是如此,正如副标题“流浪东北的日与夜”所示,作者苍海早些年是一位流浪汉,还曾是一名饲养员。作为一位纪实文学创作者和文学写作者中的“现实体验派”,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最终落笔为一个个生动鲜活、朴实动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书写了15个动物与人的生存故事:秃毛黑熊、狼、仓鼠、兔子……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写尽了人世间的冷暖与悲喜,让人心生温暖与感动,又有几分苍凉与悲怆。这让我想起了《最后的耍猴人》《一个一个人》《十层人间》《大地往事》等书,这些书都是小人物写作的典范。它们虽然内容不同,但在主题上却有很高的同质性。

瓦尔特·本雅明在其论著《历史哲学论纲》中说道,“把过去的事件不分主次地记录下来的编年史家依据的是这样一条真理: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不应视为历史的弃物,只有被救赎的人才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可以援引的过去。” 当然,不仅是发生过的事情自有其历史意义,曾在现实生活中留下或浓重或轻微影响的“局内人”(也包括动物),也构成一部自洽自足的编年史。

或者正如《一个一个人》的作者所说的,“一路上,我碰到了一个一个人。我常常想,他们也是一颗一颗的星星,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大或小,他们高高悬挂在天幕,构成一个星空——我们时代的天空。而那些星星,也照耀着我灰暗而平凡的人生。”

作者书中的人与动物,何尝不是一颗一颗的星星,时常暗淡,却总有人发现他们的耀眼。作者显然是个有生活经验的人,这些故事来自他的“附近”,他的生活。而在我有限的生命经验中,已经见过了太多人间酸甜苦辣的实证。他们感受了世相的冷暖,诠释了苦难的参差,他们用自身的努力试图将人生的不公化为命运的顺流,却常常遭遇不如人意的全剧终。这些故事需要写下来,也必然有人写出来,本书即是一次成功的实践,真实的故事中蕴含着动人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