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斧男孩读后感锦集

手斧男孩读后感锦集

《手斧男孩》是一本由[美] 盖瑞·伯森 Gary Paulsen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5.00元,页数:124-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斧男孩》读后感(一):关于勇气的冒险故事

在第一部《手斧》中,13 岁的少年布莱恩第一次乘坐飞机,从纽约飞往加拿大看望爸爸,但飞行员猝死,飞机也坠落荒野,一个没有任何野外生存经验的城市孩子突然被丢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除了一把上飞机前妈妈送的手斧,一无所有。在恐惧、孤独和痛苦之中,布莱恩凭借手斧和勇气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并最终获救。 1-5册都是布莱恩的冒险故事,第六部《勇气》则是作者盖瑞·伯森的自传,他曾三度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其作品涵盖了生存主题的各种层面,因为“手斧男孩”系列的成功,常有读者询问作者本人有哪些与布莱恩相似的的经历,所以这本书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正是它们给了作者创作灵感。 有意思的是,每册书的正文之后,还附上了“智力大比拼”和“野外生存秘籍”,虽然这是一套“少年野外求生指南”,但是我女儿也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就像彭懿所作的总序所述,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套书中领会到一条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怨天尤人毫无用处,哪怕没有手斧,你也还有勇气!”

实物图

实物图

《手斧男孩》读后感(二):关于勇气的冒险故事

在第一部《手斧》中,13 岁的少年布莱恩第一次乘坐飞机,从纽约飞往加拿大看望爸爸,但飞行员猝死,飞机也坠落荒野,一个没有任何野外生存经验的城市孩子突然被丢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除了一把上飞机前妈妈送的手斧,一无所有。在恐惧、孤独和痛苦之中,布莱恩凭借手斧和勇气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并最终获救。 1-5册都是布莱恩的冒险故事,第六部《勇气》则是作者盖瑞·伯森的自传,他曾三度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其作品涵盖了生存主题的各种层面,因为“手斧男孩”系列的成功,常有读者询问作者本人有哪些与布莱恩相似的的经历,所以这本书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正是它们给了作者创作灵感。 有意思的是,每册书的正文之后,还附上了“智力大比拼”和“野外生存秘籍”,虽然这是一套“少年野外求生指南”,但是我女儿也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就像彭懿所作的总序所述,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套书中领会到一条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怨天尤人毫无用处,哪怕没有手斧,你也还有勇气!”

实物图

实物图

《手斧男孩》读后感(三):少年闯天涯

来个假设。

你,13岁。在乘坐双人直升机去找父亲的路上,飞行员突发死亡。坐在副驾驶的你手忙脚乱,好不容易在直升机坠毁之前,“安全”降落在丛林深处无名湖畔。此处别无人类,除了你和飞行员的尸体。直升机还在下沉,你艰难钻出驾驶舱,倒在岸边,浑身湿漉漉,四处擦伤,身无长物,除了腰间挂着妈妈送的一把小手斧。这样的你能否野外求生?能否逃出生天重返人类社会?

这真是一道送命题。大部分同龄人在操作直升机这个环节已经一命呜呼了吧?偏有个小男孩做到了。

情急之下,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模仿飞行员的操作,成功逼停直升机;在确认短时间求救无门后,他石穴筑屋,凿石生火,造箭猎鸟,引渠建塘养鱼,与臭鼬为邻,共黑熊享覆盆子,生吃乌龟蛋,躲驼鹿致命攻击,抗雷雨暴击……每项极限挑战,他都突破了。这个曾经的城市孩子,被迫独行丛林,意外激发求生潜能,近六十天过后,终被营救。

他是盖瑞.伯森笔下《手斧男孩》的主人公布莱恩。相比布莱恩的经历,这个书名实在过于平淡,起码叫《手斧男孩历险记》《奇幻丛林》《丛林极限挑战》之类。也没关系了,那并不影响它畅销全球两百万册。

作者盖瑞.伯森本身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先后当过猎人、弓箭手、导演、演员、水手、工程师、教师等。和布莱恩一样,他也热爱自然,喜欢亲近自然,年长后索性搬到丛林附近生活。这点使得《手斧男孩》自带传奇,让读者不禁猜测主人公布莱恩是否真有其人。据说这本书出版后,不少读者写信给盖瑞.伯森追问布莱恩的下落。甚至在第一部完结时,布莱恩已经被成功营救,而当时才秋天,但读者急切想知道布莱恩在冬日的丛林如何求生,作者只好在第三部改写首部的结局,让布莱恩在丛林多吃点苦,直至冬季过去。

《手斧男孩》共六部,属青少年文学,10来岁的少年作为读者正合适。一来13岁的布莱恩进入丛林,某种意义上也象征懵懂的孩童迈入青春期,开始相似的跌跌撞撞的对陌生领域的摸索。二来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译文也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小读者尽情沉浸在故事里就好。三是走未走过的新鲜路,对青春期的孩子具备致命的吸引力,冒险、探险、探秘之类的题材正吻合这个年龄段的猎奇心理。

我们家小姐姐还在沉迷天真童话故事的阶段,我暂先代为阅读。原想浅尝辄止,不料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整套六部。其中情节最出彩的当属第一部,因为野生丛林对布莱恩来说是新鲜的,对我而言也是。虽然布莱恩将最终获救归功于幸运,但我们都知道那有赖于他自身卓越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而我都不具备,只能隔空拍手叫好。

我最喜欢的是第四部《鹿精灵》。在这部中,布莱恩已经16岁,他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丛林生活无时无刻在对他发出迷魂召唤。于是他假借探望旧友,收拾行装,再次深入丛林,以寻求内心的宁静。此中,他开始反思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野外求生不是征服自然,反而是顺应自然,只有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才能在其中生存。他试过与黑熊对视、与狼隔空对歌、与驼鹿同游,在许多个命悬一线的时刻,他侧帆轻身过,因为他将自己当成丛林的一部分,而非掠夺者或战胜者。正因此,其它丛林成员也将他视作丛林一份子。

他还认为,动物之间互相猎杀,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生存,别无目的。同样,人类捕杀动物,应遵循丛林法则,遵循生存需求,多取无益。其中的批判不言而喻,可惜有利必有求利者,有法则就有破坏者。

这样的反思在青少年的作品中可谓深刻。书中认为丛林法则有且仅有两条:一是食物优先,二是确保安全。这两条法则均意味着猎杀不可避免,但不赞成为名或利过度猎杀。想起《阿凡达》潘多拉星的纳美部落,他们在猎杀动物的同时为献身的动物歌颂超度,那不是虚伪,而是尊重自然,尊重丛林法则。克制、适度是人类始终应谨记的信条。

十来岁的小读者或许暂无法体会什么法则、什么反思。姑且去阅读,不假思索地阅读,如海绵吸水。让法则、反思什么的成为印记,模模糊糊留在脑海,忘掉也罢,不去管它哪天生根发芽。正如刚被迫降落湖畔头破血流的布莱恩,可没想过哪天他竟主动投奔丛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