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1000字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1000字

《活着为了讲述》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一):马尔克斯真的有那么6吗

活着为了讲述,不好看,比百年孤独还要难看。读不下去

可能是因为我对于拉丁美洲没什么兴趣,在我看来那不过时一片荒蛮之地。对于马尔克斯的父母的爱情也没什么兴趣,真的是因为爱就那样做吗?那作者父亲的私生子又怎么解释?作者母亲怎么敢相信作者的父亲是真的愿意娶她?是不是太冒险了?还有他们家族的亲戚对于这份恋爱大多持支持态度?我觉得那上面的人荒谬胡来爱怎样怎样不计后果,荒蛮之地实锤了,怪不得发展停滞。。。。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价值不是或许是因为他概括性戏剧性讽刺性描述了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风貌人情。百年孤独的价值不是作者描述的孤独,也不是魔幻现实。我甚至觉得他能获奖多少和主流文学圈的评价口味改变有些关系。马尔克斯真的在成为名家大家上做出了什么努力了吗?有是肯定有,但我觉得他没那么刻意努力,与那些与命运抗争的人差远了,一切得来甚至可以说皆是天意。他就是把他经历的事情总结概括虚构了一下啊,只不过他的经历,在他看来是现实,别人看了是魔幻啊

在我看来孤独,性欲虽说是人共有的特点,但更觉得是缺点,提起来甚至有些丢人。。。。。

我上面说的孤独指的是精神的空虚愚蠢茫然不自知,并且指的是孤独的时候无所事事甚至去纵欲的状态,不是孤独的时候画画弹琴做义工的那种孤独。

是因为我书中的人物来把自己当成看待这件事所以觉得没什么意思呢?还是我看书的时候当成看热闹才能看下去?但我觉得当成是热闹也没什么好看的啊,我甚至觉得不适合中国人看

这是我看完十分之一的想法,好吧,我看完再来写。以上的语言可能打脸,我倒希望是这样,我可不希望看完之后还要感叹“介斗四嘛”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二):马尔克斯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诺奖得主、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拉美文学大爆炸四杰之一,响亮名号加于一身,马尔克斯不可避免被贴上诸多高尚的标签。不等“狗仔队”爆料,或许他抱着“打不赢就加入你们”的想法,通过个人自传《活着为了讲述》先人一步将曾经的黑料抖了个干净、彻底。

马尔克斯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段,诗歌、社论、小说。

第一阶段诗歌,是马尔克斯黑料最为集中的时期,授他“哥伦比亚柳永”的称号也不为过,他的“虫娘”和“花娘”也都位于青楼深处。童年时期的马尔克斯跟随祖父母生活,八岁以前,孩童的成长环境使性格初具雏形,而他的家庭正是家道中落之时, 殖民者的“香蕉公司”繁荣昌盛如昙花一现,赚完快钱后,卷款而逃,留下一地的疮痍与贫穷,中产阶级一夜坠入底层,绝望与虚无笼罩着整个小镇,贫穷的衍生物——自卑,时刻伴随着幼时的马尔克斯。

心智未成熟时,文学只能成为生活的避难所,但无法用来纾解生活的困苦。八岁以后,马尔克斯回到父母身边,自此扎入书的海洋,其中包含大量的诗歌,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输入”,蜻蜓点水般获取知识,得以短暂逃避现实。十四岁,家庭逐渐步入正轨,在风尘场所初尝云雨之事后,一发不可收拾。青春期的马尔克斯写过大量诗歌,其中包含情欲之事,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它可以极短的篇幅生动形象的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正因其“精炼”,它对写作者的文学素养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它的“简短”却被误认为“低门槛”,容易带给写作者“迷之自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诗人。马尔克斯年轻时的诗歌写作几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之作”,我们可以把它们视作享乐主义之下的“打油诗”,是脱离贫困后急于告知世人的虚荣,是纸醉金迷的炫耀,不包含任何严肃的文学价值。

第二阶段社论,我们可将其视为马尔克斯最重要的文学成长阶段。作家无外乎三种人,一种作家无比强大,用文字塑造精神,将文字当作武器,他们是“灵魂工程师”,是“思想领袖”,旨在通过文学创作去影响他人、改造他人,比如鲁迅,文字里面藏着嘶声力竭的呐喊;第二种作家心灵脆弱,有些甚至还有“抑郁症”,他们生性敏感、多疑,相比普通人来说,他们能更早观察到“阳光下的阴影”,他们能更早体会到暗流涌动处的绝望与无力,他们的精神无时无刻不被周遭的环境所消耗,此时,他们需要文字倾吐内心深处的悸动,比如太宰治、川端康成,文字里面藏着倦怠与虚无;第三种作家则是将文字当作灵感记录工具,不赋予褒或贬,他们享受写的过程,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娱乐,比如汪曾祺,文字里藏着生活的惬意。

马尔克斯进入报社当记者后,逐渐从“第三种”写作步入“第一种”写作,写作立场的改变源于一次实地采访事件,马尔克斯到达现场后,发现内心无法平静下来面对眼前的惨剧,决定为逝去的学生们发声,为他们失败的行为划上一个句号。记者是最需直面良心的职业,一念之间便可决定某个事件大趋势的走向,显然,马尔克斯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常年从事社会评论、时事评论的写作让他的风格多添了一份严谨与细致。此时,他的快乐更多地是源于职场认可、薪水富足以及一支笔所带来的强大的社会效应,这些都让他感到充实并发掘出了写作的真正意义。

第三阶段小说,马尔克斯进入四十岁以后,《百年孤独》的出版,吹响了他正式进入长篇小说领域的号角,“小打小闹”多年他终于迎来了举世闻名的佳作,深入历史腹地,探索拉丁美洲繁荣与衰落的渊源。我们也可以发现,马尔克斯的写作方式开始步入“第二种”。有些人认为“书写人民的苦难是为了证明知识分子的正确性,把苦难与民族、国家意志等宏大叙事等同起来,从而否认个人苦难的意义”,但我认为马尔克斯所书写的苦难并没有与宏大叙事有太多关联,他一直在记叙拉丁美洲所处的落后、封闭氛围下人民黯哑的生活,是一种横跨漫长岁月与贫富阶级的孤独,是一种坚不可摧、难以改变的孤独,“无解”似乎才是他小说的宗旨。此时,马尔克斯的快乐是他作为讲述者与记叙者,让广大世界看到了魔幻现实拉丁美洲的腐朽。

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三部曲”在此也步入了尾声,获得过诸多荣誉的他,写自传时,却将身段置于普通人之列,没有高超的炫技,没有傲慢的自夸,没有不经意的凡尔赛,或许他的赤诚才是他的快乐源头。

《活着为了讲述》读后感(三):“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个好的开篇。

《百年孤独》的开篇以前所未有的叙述时态,巧妙地建构了交错的遥远时空与宿命般的悲凉氛围。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篇暗示了持续五十三年七个月十一天的漫长爱情背后的苦涩滋味。

文学大师、叙事高手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自传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中,用一个看似普通,却满含深意的句子,开始了精彩纷呈的讲述:

魔咒般的开篇语,注定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旅程。事实上,正是这次陪妈妈返回故乡的卖房之旅,成了改变马尔克斯生活的契机。从那时起,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贪婪的阅读经历、镇子中的种种奇特现实、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和事,指引他走进了文学的“陷阱”。

192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北部的河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直到八岁时外公去世,马尔克斯随父母迁居至苏克雷。

外婆口中神奇的鬼怪世界,外公的战争生涯和决斗往事,闹鬼的房子,对黑暗的恐惧,砖头一般的西班牙语词典……共同构成了马尔克斯奇妙的童年世界,也成了他作为作家最初的记忆。

本书附赠手绘卡片:故乡阿拉卡塔卡

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时,我们常常为其中超乎想象、魔幻离奇的故事惊叹:吃土的少女、失眠遗忘症、飓风刮走的镇子……事实上,这些细节可以称作“虚构的真实”,因为它们都源于马尔克斯的日常生活,或是种种道听途说的小镇传闻。

经过 “添油加醋”的改写,他将相互矛盾或排斥的说法与记忆分解、组合、重新排列,那些令人眼花缭乱、散发着迷人香气的故事就此出炉。

加西亚·马尔克斯童年照

他是举世瞩目的文学大师,也曾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在《活着为了讲述》中,他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加西亚·马尔克斯经历了一段戏剧性的转折:

从大学退学后,靠着几个发表在报纸上的短篇小说,马尔克斯进入了报界,撰写文章赚取微薄的稿费,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的。

在形单影只、穷困潦倒的日子里,马尔克斯躲在报社的僻静角落,十小时不间断地敲着打字机,坚信自己的厄运与生俱来、无可补救。种种艰辛与狼狈,加西亚·马尔克斯无比坦诚、几乎毫无保留地全部写进了自传里。他已成为传奇,却选择讲述真实。

本书附赠手绘卡片:巴兰基亚与《先驱报》

陪妈妈卖房子的返乡之旅,在马尔克斯内心唤起了“无法抗拒的写作渴望”,也让他从故乡勾起的所有回忆中找到一条新的文学之路,他迫切地下定决心: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中细密得惊人、如水银泻地般一气呵成的叙事总给人一种错觉:作品天成,妙手偶得,天才的文学天赋和喷涌的灵感是他在创作中无往不胜的最大秘诀。

坦率的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里打破了关于他本人的神话,他在好友面前不留情面地批评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的短篇小说:那个短篇狗屎不如。

本书附赠手绘卡片:马尔克斯私人书单

返乡之旅把马尔克斯从重技巧、轻主题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彼时他正陷在苦思一年的小说草稿《家》中,故地重游,往事再现,他意识到没有现实基础与诗意根基的《家》只是“胡编乱造”,遭遇现实,只能粉身碎骨。

新的道路渐渐显现,但也并非一片坦途。全情投入的反复修改,师友们的热心建议,心绪不宁的两个月枯等,处女作长篇《枯枝败叶》只等来了一封言简意赅的退稿信。直到几年之后,这部花费了巨大心血的作品终于有了面世的机会。

即使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巨擘,文学生涯也不是顺风顺水。有过失败之作,也曾走入过死胡同,一次次地调整结构、打磨语言、锤炼技巧,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坚持不懈地摸索,才有了那些如行云流水、精巧明快的传世佳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充满魔力的文字,建造了一个奇诡魔幻、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学迷宫,《活着为了讲述》就像一张路线图,指引、标记着他的小说中孤独与爱的藏身之地。

家乡小镇阿拉卡塔卡的暴雨无情地毁坏了房屋和家畜,《百年孤独》里,一场长达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把马孔多变成了荒芜之地。香蕉公司的离去使镇子逐渐走向衰败,“香蕉热”的记忆与“香蕉工人屠杀”的传闻来势汹汹,历史真相却依然迷雾重重。

马孔多与阿拉卡塔卡,虚构与现实,彼此映照,相互缠绕。

马尔克斯说:没有我本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我可能连一个故事也写不出。父母年轻时甜蜜又坎坷的爱情,启发他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关于那段坎坷的恋情,父母说起过无数次,他们俩擅长讲故事,回忆起甜蜜的爱情,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年过半百的我决定将它写进《霍乱时期的爱情》,真假虚实,难以分辨。”

小说主人公弗洛伦蒂诺和费尔明娜被家人阻挠的恋爱,与他父母的遭遇如出一辙,但幸运的是,他们没有经历半个世纪的分离,而是美满地相偕到老。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生活为小说作了注脚,小说填满了生活的罅隙。留给读者的,是文字定格的永远鲜活、永远生动的一幅幅画面。

当已至暮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回望他跌宕起伏、充满魔幻色彩的一生,“20世纪的文坛标杆”、创作了虚构文学杰作《百年孤独》的大师,决定用写小说的方式,追溯他笔下所有光怪陆离、神秘幻象的源头,讲述自己的真实人生。

在《活着为了讲述》的第一页写着这样的题记: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不同于羊皮卷上中消失的布恩迪亚家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平与故事,所有经过时光淘洗的记忆,将在这部乐观而充满爱意的回忆录中,闪烁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