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读后感1000字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读后感1000字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是一本由[日]川上未映子 / [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读后感(一):《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川上未映子、村上春树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用来形容村上春树真的很贴切,因为村上春树是一个超自律的人,每天清晨起床,写作5-6个小时,每天写10页稿件,每页至少400个字。如此自律又竭尽全力地写作,其实就是在践行他个人的“信用交易”理念——作家竭尽全力地写作以求读者多多关照,读者相信作家能写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以示作家加油。 村上春树写作有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准备好小说名字和主题等各类经验和素材,准备好之后就等待自行启动的那一刻;二是写作阶段,集中精力专心于写作,拒绝其他所有事情,不纠结完美地一路写下去,并努力维持魔感和动感的写作风格;三是修改阶段,既要修改自己发现的问题,也要修改别人提出的问题——“只要别人提出问题无论如何都要修改,要么正向修改,要么反向修改”。

村上春树的经历告诉我,天赋很重要,选择很重要,但是刻意练习的努力也很重要。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读后感(二):村上多乖的

想象一下,他跟读者说:这本小说是个黑匣子,但是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尽心竭力去写,它绝对不是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请收下吧。 他想象读者回答:好的,明白了。然后掏钱买书走人。 这就是一种信用交易。因为读者根本不可能看完小说再决定买不买。村上说:“归根结底,小说家所需要的,无非是这种信赖关系:请多关照!” 有时候,有的读者会给他写信说,哎呀,你这次的作品我很失望,怎么也喜欢不起来。但是下一本书我肯定还是会买的。请加油。 村上说,你看,这就是最好的读者。因为读者和作家之间的信用关系已经牢不可破。读者相信作家不会糊弄他,而且,相信总会写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为了维持这种信用关系,他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尽可能花时间,不厌其烦地准备、写作、修改。为此还要搭上一个配套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作家也能从里面获得成就感,那就是,心里暗暗对自己的读者说:怎么样,不至于对不起你吧? 总结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读后感(三):没有主题的主题

这是一本村上的访谈合集,一共四次,由一位后辈女作家来采访他。在第四次采访的最后,采访者说道:准备阶段预备的东西基本没有什么用。……那种在某种意义上类似常识的“读解”,在谈论您和小说的时候几乎派不上用场。村上是这样一位特别的作家,小说不会有什么主题,人物的行为都是自发的,没有什么道理。这些全凭读者的解读和理解。作家的访谈不可避免要说到写作方法,但村上的写作方法也不具有普遍性。对比之前看的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感觉村上的写作方法实在太随意了。有启发性的地方也有, 比如这段,假如说:“对于我,睡不着的夜晚是很少有的。”那么读者基本无动于衷。一般情况下就下子跳过去。可是,如果说:“对于我,失眠之夜和胖邮差同样罕见。”那么文章就活了起来,就产生了反应。 关于创作随时间的变化,对于女性在书中的角色,这些都是访谈者提到的,也都很有启发。另外给我比较明显的感觉是,村上既直率,又自信(或者说自负)。这样的感觉头一次这么强烈,他的访谈看的确实不多,我想这是跟自身的成功与年纪的增大而显现的更明显吧。 最后说说翻译的问题,这种小说中对话体用在访谈书中好腻歪,开始的时候没有在意,看了豆瓣的评论,越到后面感觉越强烈。 诸多原因造成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不好,读的也慢。给3星。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读后感(四):决不中肯的评价

村上春树和是枝裕和算得上日本国的两位青年导师,一位主张走出去,就别回来,一位主张,走出去也可以再回来,两位都可以将日本的文学彻底篡改,像是那种在公路上常常看到的超长货车,红白相间,字体娟秀,虽然是长途但跟冒险没什么关系,恰恰是要获得以长途的身份哪里也不去。

对两位,都经历了从喜欢到厌恶的过程,以村上来说,他鼓吹的个人性是屏蔽了作家个人的个人性,作家的个人性被认为这个人具有独立思考并作出和通常观点不同的行为能力的特质,比如,鲁迅在大多数人看不起萧红时给她和她男友钱,承认他们的存在价值,但我不相信村上能做出这种事,他对包法利夫人固然没有和大众不同的看法,就是他小说中的边缘人,像是患精神病的女子,不良少女,或者六指姑娘,我看他都会敬而远之,他是连跑步时的手汗都要小心处理的人,如果个人性不能对他者提供帮助,那么个人性到底有什么用,所谓的鸡蛋撞向石头时总站在鸡蛋那一边,然而村上生活中连鸡蛋的影子也没有,作家和他的作品难道能够割裂吗?

我国就算最不济的作家,比如柳永为了实践他的理念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我们才能称之为作家,而那些在作品中宣扬工作理念的人,比如王安石,苏轼,也实践着他们的理念。

所以稍微想一想便会觉得村上这样完全和作品割裂的作家真是罕见,每个读者可以在心里做个实验,假如你有不符合常规的苦恼,敢向村上倾诉或求助吗?你敢向鲁迅伸手,敢跟古龙叫板,但你敢敲村上的门吗?

问题是,村上写的并不是难以攀缘的王公贵族,他写的都是最能以心相托的普通人,因为有人生的缺陷而容易被打开缺口去爱和拥抱的人。

至于是枝,情况也一样,他们究竟是在怎样平坦的高地上贩卖着他们未必具有,简直是根本不具有的个人性和边缘性。

所以日本经济越来越不行正是这样的假货当道。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读后感(五):村上春树的写作秘笈

前些年,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村上春树谈论过很多关于自己如何走上作家之路的故事,新书《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则以日本年轻女作家川上未映子与村上春树一问一答的访谈录形式更加深入地展示村上创作背后的秘笈。本书由四次访谈组成,第一次是2015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出版之后进行,另外三次则是2017年在《刺杀骑士团长》出版后进行的。作为全球闻名的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一直都备受关注,书迷们对村上的创作也颇为好奇。

作为摩羯座,村上一直都是有毅力的成功人士的典范,靠着扎扎实实的努力拼到了天赋的上限。写长篇小说时,他通常居住在安静的地方,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整个上午写作,吃完午饭后处理其他事务,下午跑步。在创作长篇小说时,村上每天都要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相当于每天四千字,工作量非常大,如此高强度的写作往往要坚持一两年,才能够完成一部长篇。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他说,“认真追求自己能做的事,如果可能的话,追求唯独自己才能做的事,对于我是重要目标。”村上为了写作,付出了很多,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创作,他选择不要孩子,以免分散精力;为了有更多的体能能够支撑高强度的写作,他坚持每日长跑,如此努力健身的作家从来没有生过病,偶尔感冒不算,反正他几十年都没有住过医院。一个坚持努力写作四十年的作家,为了写作,付出他所能付出的所有,让人万分钦佩。

长期从事写作,一定要找到一件可以让自己“换换脑子”的事,对村上来说,换脑子的事就是翻译。写作小说的那一段时间里,整个大脑都会被小说的情节填得满满的,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很难放松地下来。对于这些困扰,村上说,“写小说当中,有时候为了逃避小说而跑去翻译那边。”所以创作长篇小说的一大段时间里,他用翻译来给自己放松。在写作《刺杀骑士团长》时,他翻译完了雷蒙德·钱德勒《重播》和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等四部小说。村上深受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佛的影响,六十岁时翻译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钱德勒的作品,把心中特殊的作品翻译为日文,对他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感受。

在谈到《刺杀骑士团长》的创作时,他说这本书深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响。《刺杀骑士团长》中隔着山谷对面眺望,差不多照搬了《了不起盖茨比》的布景,免色的造型一定程度上也有有盖茨比的气质。谜一样的富有邻居盖茨比每天夜晚都隔着海湾眺望对岸的绿色光点,而免色也同样每晚都眺望山谷对面的房子灯光,一个人,孤独地。而“我”这个小说中的第一人称讲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就处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讲述者尼克卡拉维那样的位置。小说中的这些设定都是村上有意识地向自己喜欢的作家致敬。

在谈到如何让文章具有吸引力、不让读者入睡时,村上说他有两个秘诀,第一是要保持人物对话的“动感”。如一个人说:“喂喂,我的话,你可听着?”另一个应道:“我又不是聋子!”而一般交谈则是一个人说:“喂喂,我的话你可听着?”另一个应道:“听着呢!”村上说回答我又不是聋子比一般性交谈更有动感,能给读者留下鲜明和生动的印象,也更具吸引力和阅读趣味。第二个秘诀是用好比喻,村上称赞钱德勒是“比喻天才”,钱德勒的比喻“对于我,失眠之夜和胖邮差同样罕见”非常地妙,村上说文章中用了这个比喻,就产生了反应,有了动感。文章有动感和用好比喻,是写文章的两个诀窍,只要抓住这两个诀窍,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

村上擅长写人物对话,如果写作中遇到不顺或不适的地方就先跳过不写,“就算觉得哪里有点儿蹊跷,也照样前行不误”,在《且听风吟》中他说过:“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村上喜欢修改作品,有每日修改的习惯,每天早上起来面对电脑时,他都要花上十五、二十分钟,把前一天写的部分打开重读,补充不足的地方,削除多余的地方,快速修改一番,每天如此。就算是修改得少的《挪威的森林》,前前后后也经过十次修改校订。

看了村上这些非常实在的写作秘笈,对你有没有一点启发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