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自然影像志读后感100字

中国自然影像志读后感100字

《中国自然影像志》是一本由影像生物调查所(IBE)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自然影像志》读后感(一):见过自然之美,你或将变得不同

为什么花去10年时间,走遍半个中国拍摄动植物?常理说,我们可以看鸟市的鹦鹉,看人民广场的盆花,或者买张门票去动物园。很多我们有意识去做的事情,往往有着不同的期待。

1

比如,从一个阴沉的早晨开始,在河北一个小地方,高中生、混混和头上带绿的男人,他们都梦想去往满洲里,因为那里有一只大象,席地而坐。

或者《寻羊冒险记》中的“我”注视着鲸鱼的生殖器,“不由一阵心痛。它不同于我的阴茎,也有异于此前我见过的任何阴茎。并且那上面漾出一种哀戚,一种被割阴茎特有的难以言喻的哀戚。我觉得这里边没有任何获救的希望”。

这些非日常的东西,都暗含着希望或虚无。过于真实或过于罕见,意义不在于叙事或日常。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它们闯入我们的生活呢?

2

不管是一只香鼬、江豚还是一只蚂蚁,你在拍摄它们的时候,它们也以同样的姿势注视着你。自然拍摄的过程,是人与动物互相注视的过程,这就是现场。人在思索动物,它们也在判断人的行为。

在这种平等的注视中,人与动植物相遇。从而跳出自我的生活方式,发现“他人”。如果说“旅行是要帮我们破除狭小自我意识里的积习,帮我们意识到哪些思维和行为被日常琐事标本化,我们被哪些旧有环境,比如职位、存款、关系等定义了人格,并对它们产生牵挂和依赖”,那么说观察野生物种就是从认同着大自然的美丽,瞥见“世间有大美”,就是以平等的眼光思考生命本身。

旅行不应该是换个地方看手机、换个城市走路,同样自然拍摄也不应该是翻山越岭、换个地方去玩单反。自然拍摄是让人突然明白,哪些才是生命的本原的属性。《中国自然影像志》这样的图册,我们可以把放在案几、放在床头,生活的间隙中看一下,就像从一个窗户里看出去。或者我们也可以掷下键盘,背上相机走出去加入他们。

3

“赤道以北,没有一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可以超过中国,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在数据方面也存在空白。而唯有了解,才能去保护。”IBE创始人徐建这样说。2008年,他带领中国一群职业生态摄影师和专业自然保护工作者创建了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

“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套用收集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作为主要证据来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监测的方法”。当然,成立调查所也是为了寻找媒体供稿之外的生存模式。一种生存模式,对应着一种生物调查方法,一种调查方法又对应着一种观点主张。

其一,他们集体行动、分工拍摄。每次调查均由多位专业自然摄影师合作完成,他们分工拍摄不同生物类群,之后将影像、科学数据汇总成为调查成果。比如:“一只IBE调查队通常由5-8名专业生态摄影师组成,他们各有专长,分工拍摄不同的类群,调查拍摄时间通常为2—3周/次,一个调查地区通常进行2—4次拍摄调查。”

其二,他们用影像作为证据。IBE的每次调查都会收集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作为证据来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摄影有了价值支撑,生态调查也有了人性的温度。拍摄者们从2009年到2019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行程30多万千米,开展了84次影像调查,拍摄了8000多个物种,30多万张图片”,“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中国的自然之美”。

他们为什么要去拍摄呢?因为他们相信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见过世间大美,生命或有所不同。

《中国自然影像志》读后感(二):传播中国的自然之美

十年前,几个怀抱理想的专业摄像师聚在一起,创立了一所自然影像机构——影像生物调查(IBE),这是一所颇有特点的特色的机构,她采取了一种很有创新性的生物调查方法:每次的调查都会想尽办法收集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作为证据来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因此她的很多成果是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她的每一次调查都由多位专业自然摄影师合作完成,他们分工拍摄不同生物类群,之后将影像、科学数据汇总成为调查成果。她成立十年以来,已经走过中国17个省、自治区的60个地区,开展了94次影像调查,先后参与的人员达到400多人次,累计野外工作时间8000多天,行程30多万千米。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中国人总体上对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不足的现在,应该说是这样的成绩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可观了。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她十年来的精华成果的汇报,也是一份献给调查所十岁生日的很好的礼物。

现在,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如何体现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其核心概念,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通过展示野生动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照片,可以很好地记录、展示和保护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影像生物调查所成立十年来,已经积累了30多万张图片,这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成果了,不夸张地说,这些图片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了中国的自然之美。这本《中国自然影像志》的图片就是从30多万张图片中分门别类精心挑选出来的,她汇集了中国几十位最前沿的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师精彩作品。

这本书首先大致介绍了自然物种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这些地理分布的虽然专业角度来讲,不是非常深入到位,但对一般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介绍简明扼要,也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分别介绍哺乳动物、鸟类、植物、昆虫和蜘蛛、两栖动物和鱼类、水下生物等物种,这样的分类方式,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无争议的。但从挑选图片的方便来说,还是可以的,毕竟这不是一本专门的生物分类学书籍。作为一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的图片集子,总要挑选一些比较大型的动植物的图片,太小的、比较冷门的动植物是不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的。

本书中展示的图片都有比较高的审美价值。你看看那些跳跃于岩壁间的步履轻盈的赤斑羚,你看看那只雄立在高高的山岗上的盘羊,你看看那只萌态满满的香鼬,你看看那两只正在用角对撞的梅花鹿……摄影师们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向世人讲述着永恒的“自然美”。当然这些图片不但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包含丰富的科学信息和数据,记录、展示和保护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本书的图片都是自然摄影,不是室内摄影。自然摄影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有时甚至有一定的危险。你想想看,如果不用镜头去尽可能接近动物,怎么可能拍到一对雪豹?本书的摄影师也运用了很多技术,比如水下拍摄(鱼类)、灯诱拍摄(昆虫)、红外触发拍摄(鸟类和哺乳动物)、隐蔽帐篷拍摄和夜间拍摄等,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下图片中看出来,一些图片书中也做了一些拍摄时情况的介绍。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为什么要致力于辛苦的自然摄像,这跟她的宗旨有关,IBE创立的宗旨就是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中国的自然之美。因此,她专注于中国,深入野外第一线,进行客观真实的影像记录,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尊重自然,力求将自然之美展现给公众。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值得我们向她致敬!

《中国自然影像志》读后感(三):传播中国的自然之美

十年前,几个怀抱理想的专业摄像师聚在一起,创立了一所自然影像机构——影像生物调查(IBE),这是一所颇有特点的特色的机构,她采取了一种很有创新性的生物调查方法:每次的调查都会想尽办法收集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作为证据来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因此她的很多成果是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她的每一次调查都由多位专业自然摄影师合作完成,他们分工拍摄不同生物类群,之后将影像、科学数据汇总成为调查成果。她成立十年以来,已经走过中国17个省、自治区的60个地区,开展了94次影像调查,先后参与的人员达到400多人次,累计野外工作时间8000多天,行程30多万千米。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中国人总体上对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不足的现在,应该说是这样的成绩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的可观了。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她十年来的精华成果的汇报,也是一份献给调查所十岁生日的很好的礼物。

现在,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如何体现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其核心概念,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通过展示野生动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照片,可以很好地记录、展示和保护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影像生物调查所成立十年来,已经积累了30多万张图片,这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成果了,不夸张地说,这些图片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了中国的自然之美。这本《中国自然影像志》的图片就是从30多万张图片中分门别类精心挑选出来的,她汇集了中国几十位最前沿的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师精彩作品。

这本书首先大致介绍了自然物种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这些地理分布的虽然专业角度来讲,不是非常深入到位,但对一般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介绍简明扼要,也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分别介绍哺乳动物、鸟类、植物、昆虫和蜘蛛、两栖动物和鱼类、水下生物等物种,这样的分类方式,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无争议的。但从挑选图片的方便来说,还是可以的,毕竟这不是一本专门的生物分类学书籍。作为一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的图片集子,总要挑选一些比较大型的动植物的图片,太小的、比较冷门的动植物是不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的。

本书中展示的图片都有比较高的审美价值。你看看那些跳跃于岩壁间的步履轻盈的赤斑羚,你看看那只雄立在高高的山岗上的盘羊,你看看那只萌态满满的香鼬,你看看那两只正在用角对撞的梅花鹿……摄影师们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向世人讲述着永恒的“自然美”。当然这些图片不但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包含丰富的科学信息和数据,记录、展示和保护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本书的图片都是自然摄影,不是室内摄影。自然摄影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有时甚至有一定的危险。你想想看,如果不用镜头去尽可能接近动物,怎么可能拍到一对雪豹?本书的摄影师也运用了很多技术,比如水下拍摄(鱼类)、灯诱拍摄(昆虫)、红外触发拍摄(鸟类和哺乳动物)、隐蔽帐篷拍摄和夜间拍摄等,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下图片中看出来,一些图片书中也做了一些拍摄时情况的介绍。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为什么要致力于辛苦的自然摄像,这跟她的宗旨有关,IBE创立的宗旨就是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中国的自然之美。因此,她专注于中国,深入野外第一线,进行客观真实的影像记录,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尊重自然,力求将自然之美展现给公众。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值得我们向她致敬!

《中国自然影像志》读后感(四):真实+动态+资料=当代山海经

自然是广博又神秘的,它的一景一色一物随着时间,于细微间来来去去,构成了一部主体相同、细微处多有不同的自然发展史。因为如此,所以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人去关注自然,并利用各种方式将自己所关注的自然记录下来。在这些记录中,如果说古代的《山海经》是古代人们对当时自然的真实化、神化及资料化的记载,那么今天的《中国自然影像志》则是对当下自然的真实化、动态化及资料化的记载。

显然,《中国自然影像志》的真实是不同于《山海经》的,因为《山海经》的时代没有相机也没有录像机。当然,在当前这个全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只要有手机或者是相机,就可以拍摄自己喜欢的自然,但是却只不过是一些寻常的花花草草、山水鸟鱼等,而《中国自然影像志》拍摄的却是生活在中国“各大自然保护区、未知荒野的珍惜物种,其中有很多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拍摄者们从2009年到2019年,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行程30多万千米,开展了84次影像调查,拍摄了8000多个物种,30多万张图片”,所以,我们说的《中国自然影像志》的真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具有“文物”价值性的真实。书中的照片能够从30多万张照片中被挑选出来,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每一张都可以用纤毫毕现来形容。无论是哺乳类动物、还是鸟类、植物或者昆虫和蝴蝶,在拍摄者的专业拍摄下,都得到了细节化、情绪化的呈现。这种呈现富有极大的意义,正如上文所言,这些照片是不同的拍摄者拍摄,他们的年龄、职业等各异,这就决定他们哪怕面对的是同一个拍摄对象,他们的拍摄视角、关注点及想要呈现的拍摄对象的神韵都不同,甚至可以说,《中国自然影像志》中所收录的每一张照片,以及配以的简单文字,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的属于照片中生物的世界。这样的影像,在给以读者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去建构属于自己理解范畴内的自然生物影像及故事。

《中国自然影像志》中的影像是动态化,每一张影像中的生物,姿态各异,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昆虫等,其形态或动作都不能有完全相同的时候,这就凸显出《中国自然影像志》拍摄者高超的抓拍能力和敬业能力:“红斑高山蝮”,盘卧一处,吐着蛇信子、漆黑的眼眸冷冷地不知盯向何处;“变色树蜥”站在树枝上,头上“王冠”高举,身体做随时前扑状、神情冷峻,表现出处于求偶期的它对自己能寻得配偶、并征服配偶充满了信心……自然界的生物极其灵敏又非常危险,其所处的环境对人类而言也不是一个好的环境,但《中国自然影像志》的拍摄者们还是拍摄出了这些生物们最“动人”、最“完美”、最“冷峻”、最“高傲”、最“呆萌”……的状态,再次说明他们所具有的不仅是拍摄技术、抓拍技术及敬业能力,还有以平等眼光去看到自然界生物的特质,以及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播、记录自然生态文化责任的意识。这就使得《中国自然影像志》具有了文物范畴内的资料性。

说《中国自然影像志》具有文物范畴内的资料性,是指里面所收录的很多生物都濒临灭绝,如果说拍摄者们十多年的拍摄资料是一个大型的自然影像资料库,那么这本《中国自然影像志》就是重中之重的微型资料库。里面所提及的拍摄者、拍摄时间、拍摄地点及对拍摄对象的简介,都可以作为提纲挈领的资料,或者再过一些年,人们可以通过对比,发现其所处地域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等。

面对世界气候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多时候,我们对自然界生态的变化是无能无力的,但我们又不能置之不理,在这样的语境下,用自己的方式,以各种方式去留住还未发生变化、或即将发生变化的一切,才能为后代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海经》。

《中国自然影像志》读后感(五):化瞬间为永恒

化瞬间为永恒

评《中国自然影像志》

翻看我的读书记录,之前看过几本博物学方面的书,基本上都是国外博物学家的出品,印象中当时阅读的想法是“要是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书,也一定非常精彩”。这本《中国自然影像志》让我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从拿到书开始便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像一场充满意外和刺激的探险,又像一次野生动植物的长途旅行,领略每一张图片和文字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和人文思考,从中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以及珍稀动植物保护的紧迫性。书中的《后记》提出:博物学不仅提供真实,还提供美感;不仅提供知识,还提供欣赏的对象。化瞬间为永恒,是美的真谛。

确实,这本书就是中国自然美的一次展示。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大自然物种的地理分布,从地域上确定了几个大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特点,接下来分别介绍哺乳动物、鸟类、植物、昆虫和蜘蛛、两栖动物和鱼类、水下生物等物种,书的最后还隆重推出了本书的组织者(影像生物调查所IBE)和每一位作者的图像介绍。书中的每一页都有一张或者多张图片,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解释,或者用来介绍拍摄对象的情况,或者只是介绍拍摄过程中的艰辛,从各个角度让我们感受到这本书中影像的珍贵和拍摄的难度。不仅可以让我们从书中领略到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物的精美图像,更让我们在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反思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扛着长枪大炮照相机在一个地方一蹲就是大半天,后来才慢慢明白拍摄也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活,不管是静景还是动物,拍摄一张好照片都需要十足的耐性和专业的构图抓拍,在这本《中国自然影像志》书中,每一张图片都是作者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好照片,如果是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可能需要足够的光度;如果是珍稀难得的动物形态,可能是拍摄者想方设法去靠近的努力,或者是从动物千百个动作挑出来的最自然的一次。每一张图片都蕴含着关于风景或者动物的故事,饱含着拍摄者们的长期等候,还有博物学家们的后期制作和说明。一张图像只是按下快门时一瞬间的风景,但包含着拍摄者们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处理的全过程,更饱含着博物学家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款款深情,也透露出人类文明捍卫者对于保护自然、保护珍稀动植物的呼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追求。

贴近自然,才能更加文明。随着我们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越来越强烈,我们才会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诚然,过去执着于发展经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书中的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如果不多加保护,以后只能在图像中回顾了,灭绝的动物将成为我们永恒的失去,最终只能在“纸上图书馆”中看到他们。再小的生物也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对每一种生物都持有尊重的心。如果稍加注意去爱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生态,中国的自然环境将会得到更好地改善,更多的动植物会回到我们身边,当我们再次郊游踏青或者远足旅行,就能轻松地回归到物种丰富的大自然中,把大自然当作我们最亲近的好朋友,让它们成为我们永恒的陪伴。

最后还是要为中国影像生物调查所IBE点赞,是他们旗下的作者们的辛勤努力让我们足不出户就领略到了祖国大地的美好景色,以及各种珍稀动物的可爱形象。这些博物学家们不仅仅是在记录、还原自然的本原,也是在做科研的探索—例如湄公鱊的发现和延伸探索,更是在为我们展现大自然之美—当摄像机的快门摁下的时候,那一刻瞬间已经成为了永恒。

2019-3-2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