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刀尖1》读后感锦集

《刀尖1》读后感锦集

《刀尖1》是一本由麦家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尖1》精选点评:

●感觉语言很乱 有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一些描写很直白 但故事很吸引人 准备看另一本

●跟人生海海真的是同一作者么…

●不错

●很好的一部,有点像风声。

●汪伪 国民党 园长 地下 死亡 组织 宣誓 共产党 智慧 天真 酒窝 林婴婴

●呃 没之前的看着过瘾

●闲来无事当做故事可以读下,但说句实话,有点儿浪费时间,不明白为什么语言和笔风跟之前看的风声暗算完全不同,就像是小学生讲故事一样,且没有悬念,没多久就猜到结尾,而且很多不严谨的地方。

●3.5。主旋律多了点,破译密码那样的智慧战少了点。下卷还是会看。

●写多了同类型的作品,一个作家难免会被标签化,这是麦家的作品,也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但是离《暗算》的高度还是差了许多。

●惨不忍睹的谍战小说

《刀尖1》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特别注重对人物的 外在和内在相结合的刻画 雕刻刀式的手法 跟刀尖的标题很贴合 也预示着关键词的浮现 行为背后的线索也有迹可循 人物对话导出不同解释 出人意料的结果若隐若现 精心编排的场景氛围 更像看话剧表演 光影效果立体分明 有如聚光灯打在人脸上 清晰可鉴

《刀尖1》读后感(二):碟战故事里的生死情义

写于2011年的《刀尖》当初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0多万字,看似一气呵成的创作,在碟战故事中却不如另外几部作品来得影响深刻。麦家此前在几次的公开发言中提到《刀尖》,也一再表示遗憾。所以2018年再推出精装版时,麦家对文本也重新进行了一次“精修”。最终呈现出作家自己愿意“坦然承认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谍战长篇”。

《刀尖》与麦家其他作品中关于设码解码或是众多幕后谍战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强调的那种“刀尖上的生活”,不似《解密》《暗算》从标题就显示出浓浓的技术流派。如果仅仅想从《刀尖》中寻找那种碟战世界里的人心算计与头脑大比拼,必然是会错了意。《刀尖》分阳面与阴面,分别是男女主角用不同视角不同口吻进行回忆性讲述,不是为了讲述丰功伟绩,而是“生不能扬名,死不能公开追悼,甚至连坟墓都是秘密的”地下工作人员的命运,他们命运里的生死与情义。

《刀尖》里出场人物众多,由不同的人物命运呈现出革命工作的残酷。有同事间的互相排挤诋毁利用,同志之间的互相合作,还有同僚间为了利益而免不了的撕杀。有赵叔叔的儿子,刚出场就牺牲,这种“牺牲得很不值得”的人物,也是革命工作者的一员。还有身怀绝技,隐忍负重的幕后神枪手。在这生死之间游走,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完成任务是大家共同的目标。金深水为了情报,要维持假惺惺的爱情。林婴婴有至爱的人,却不能享受爱情的自由,甚至都需要为爱付出生命的代价。爱情,在《刀尖》里是被隐藏的矛盾体。你很难看出作者对革命中的爱情持什么态度,或许不是赞成也不是反对,而是一种深深的惋惜。是另一种形式的求而不得之苦涩,是革命工作中无数残酷事例之一。

虽然《刀尖》阳面与阴面上下册讲述者不同,但很明显作者是有偏重的,不管是阳面讲述者金深水,还是阴面的林婴婴,讲的都是跟林婴婴出场有关联的故事。主角是林婴婴,而金深水自始至终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林婴婴的出现让他开始观察。林婴婴借助身后强大组织的力量,似乎有着出神入化无所不能的超凡本领,而结局却又是一反常态。与一般的谍战作品很大的区别是《刀尖》弱化了个人的能力,没有哪一个任务是靠个人能力独立完成的。甚至连最艰巨的“春晓行动”最后也出乎意料的完成,成功与失败依靠不同的契机,最终结果并不掌控在任何人手中。

作为被麦家自己承认的“破绽百出”的《刀尖》这次大幅度修订再版,情节是否符合逻辑显然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真实的碟战世界要残酷得多,仅靠逻辑不能解释也不能解救一切。同名改编电影也即将上映,麦家作品的影视化都非常成功,这无疑也让麦家的作品更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正如书的最后所写,“好书都不是作家用笔头写出来的,而是有人有非凡的生命、非凡的爱、非凡的经历谱出来的。”但愿我们都能感知到这非凡的生命与爱。

《刀尖1》读后感(三):《刀尖》:历史的暗面,人性的渊薮

谈到谍战小说家麦家,许多中国读者想必不会陌生。一度热播的《暗算》同名小说的作者,其《解密》更是售出了数十国版权,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麦家现象”,更有评论家称其为“中国的勒·卡雷”。不管这种评价是否恰当,必须承认的是,因为麦家,谍战小说,不再只是(在文学研究体系内)边缘的类型文学,供人在茶余饭后消遣,相反,它具有了文学性,参与拷问历史长河中的复杂人性。

麦家的小说,背景主要设置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中国;彼时的中国,一方面陷入内乱,国共两党都试图达成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随着日本的野心逐渐暴露无遗,半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无论是《解密》,还是《暗算》《风声》,抑或是《刀尖》,皆是如此。一群被招募从事情报破解工作的人,在极度变形扭曲的世界里,试图发出自己的光亮,同时艰难地谋求生存;在革命与爱情的夹缝当中,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

分为上卷“阳面”和下卷“阴面”的《刀尖》,也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充满了斗智斗狠的谍战故事:1940年,由重庆方面派遣至南京进入情报部门工作的金深水,其所在小组临时接受一个重大的任务,在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白大怡将重庆方面的密码泄露给日本人之前,结束他的生命。这一任务,在经历了一段波折后得以完成,但金深水发现,他遇到的林婴婴,远非实力过人这么简单,相反,在她表面上的自负、果敢之下,似乎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而他自己,就要不可避免地牵涉其中。

阴谋与算计、忠诚与叛变、民族大业与个人得失、尖端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刀尖》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快速流转的大时代中,每一个体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最终共同造成了合力,使得原本的历史进程,发生陡转和偏移。有人选择弃暗投明,有人选择明哲保身,也有人只盯着功名利禄,却不料屡屡遭受意外,性命堪忧。当然,在情报系统中出现的诸人中,有着坚定革命信仰、同时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偶尔看似鲁莽,不拘一格)的林婴婴最为突出,倾注了作者最多的笔墨。

与同类题材谍战小说相比,《刀尖》引人之处部分在于,它在上卷和下卷各用了一个叙述者,依次是金深水和林婴婴,因而使小说的结构变得丰富而多元;尽管大致上是同一个故事叙述两遍,但每次的侧重点、人物心理,以及叙述语调都存在差异,故营造了众声喧哗的效果:金深水那带有阳刚色彩的“声音”,强调的是家国情怀、人间正义,林婴婴的“声音”兼具阳刚与阴柔的特质,既有对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又有内心私密角落中的细腻感情,二者不时会发生冲突,并推动小说的发展。

不过,与《暗算》《解密》相比,《刀尖》虽然在情节的展开上占据优势(很长的篇幅提供了足够的丰富人物性格、延宕高潮来临时刻的空间),但也因此不无冗杂和拖沓之嫌。特别是下卷阴面(通过林婴婴留下的资料)痛陈革命家史那个部分,与通俗的“上海滩”故事不无相似之处,某种程度上似乎完全可以独自成书,尽管它解释了林婴婴何以会走上革命道路,并最终陷入了宏大革命与私人爱情的困境。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究竟是何种模样,专攻某一领域的历史学家有自己的看法,但混乱的国内局面,恐怕是个绕不开的背景。在各派纷争的语境下,在暴力与战争层出不穷的当口,普通个体的生命,如何得以安置?卷入其中的人,可能有着怎样的非凡而苦痛的生命历程?历史的不完全缺席为小说的架构创造了条件,《刀尖》便是这样一部深入历史的暗面、洞悉人性的渊薮的作品。

《刀尖1》读后感(四):《刀尖》:珍珠是作家的智慧

那么漂亮的封面!白底上铺满着黑色的线条画,画面是都市里的一个瞬间:高楼大厦和行色匆匆的人们。唯独的鲜艳色红色,封面设计者给了一个身穿媳西服、戴着礼帽、拎着公文包、低着头同样行色匆匆的男人。这么有故事的封面,包裹的是谁的大作?右上角的“刀尖”还有下方的“麦家著”等一行小字,让我感叹:一本秀外慧中的好书,来了。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麦家的小说的?我是从电视剧《暗算》以后。今天,《暗算》已成为导演、演员柳云龙的名片,可是,读过麦家原著的读者,可以成为柳云龙的粉丝,却不太肯认可《暗算》是柳云龙的名片这一说法。读过《暗算》你就会明白,电视剧《暗算》惊为天人,实在是麦家提供的文学文本过于出色,且在当时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对《暗算》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我开始补课麦家的小说。

一位和我一样更加喜欢麦家早期作品的读者评论《紫密黑密》“是天然无雕饰”,评语简约,但是如庖丁解牛般地一刀下去就剥离出麦家早期小说何以迷人的特质,而那时的麦家无心去雕饰的“天然”,就是他对造密和解密的迷恋,这种迷恋在华语小说中辟出一条蹊径,就是作家的智慧在一波三折的造密或解密的路途中熠熠生辉。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作家像麦家那样喜欢重复自己的了。是的,真正叫麦家走红文坛并获茅盾文学大奖的是《暗算》,可是,只要读过麦家所有小说并愿意做简单比对的读者,都可以在他成名前的中短篇小说里找到《暗算》的蛛丝马迹,为此,曾有读者质疑过麦家这种把自己的中短篇敷衍成长篇的做法是否抄袭。我倒不在乎麦家把自己的中短篇扩展成长篇的做法是否妥当,只要好看。比如,《解密》的雏形是《陈华南笔记本》,但不妨碍我膜拜《解密》,为什么?因为,《陈华南笔记本》也好,《解密》也好,故事是壳,闪亮的是镶嵌在故事里的珍珠。珍珠是作家的智慧。

多么希望在电视剧《暗算》后迅速走红的麦家,能够在他自己走出来的文坛小道上绝尘而去,可是麦家却不愿意再重复已经写过的故事了,《风语》以后,他果断开拓自己小说的新视野,让他的谍战故事,走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说的,就是由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其“穿”上美丽外套的《刀尖》。不过,我读《刀尖》时,它还叫《刀尖上行走》,分两期刊登在《收获》杂志上。2011年第五期,刊登的是“刀的阳面”;2011年的第六期上,刊登的是“刀的阴面”。成为《刀尖》以后,小说的格局没有变,上半部名曰“阳面”,对应着,下半部叫“阴面”。

没有独过《刀尖》,一定会疑惑麦家何以要用阴面和阳面来给自己的小说断章。其实简单,一部《刀尖》,麦家选择了两个叙述人来让自己的故事密不透风。“阳面”的叙述者叫金深水,男性;“阴面”的叙述者,叫林婴婴,女性。用两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从各自的角度完成同一个时段里所发生的一切的表述,他们的表述是否能像麦家想要的拼合成了一个完整的鸡蛋或者贻贝,甚至能改变我们认知的那只从比萨斜塔上扔下来的铁球,读者众说纷纭。特别是小说被改编成人们更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后,关于麦家是否依然如《暗算》时期那么坚挺,一时间成了坊间热议。

从2011年到2018年,7年间我不知道有读过了多少本小说,其中不乏谍战题材,像约翰·勒·卡雷的《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但是,《刀尖》却从来没有退出过我的记忆,尤其是林婴婴担纲主角的《阴面》。

林婴婴本名冯点点,是上海滩航运大亨冯八金的千金。因为二哥冯二虎的荒唐和鲁莽,冯家招来日本人的满门抄斩。冯点点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离家出走得以免死,冯二虎则侥幸逃脱日本人的屠刀,“为什么逃脱的是冯二虎”?这个看似的破绽,直到小说进入到金深水老迈时期也未见作家出来打圆场,也就是说,麦家从来不把他小说的读者当做被动的受体。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邀请读者跟他一起完善他的小说,比如,作家为什么要让冯二龙活着?像冯二虎这样只愿意龟缩在温柔乡里的混蛋,真的能“立地成佛”吗?且蜕变得如此脱胎换骨!从疑惑开始,但跟随麦家的演绎,我相信冯二龙这个曾经跟日本人走得那么近的混蛋,是能够因为遭遇灭门之灾后奋起反击,继而成为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高级领导。

冯点点成为林婴婴,对我也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坚信的过程。一个富家千金,哪来的天赋可以轻而易举地混入保安局且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慕乃至能在敌人心脏里如入无人之境?如若林婴婴天生就是一个间谍,那么,在产床上会因为难产而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可是,麦家就是麦家,他用他扎实的功底,一点一点地消弭了我的疑惑,让我在小说末端相信了林婴婴,更相信了她能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能力策反资深军统特务金深水。

假如说,冯二虎和林婴婴是以他们的传奇故事留存在了我的记忆里,那么,以下画面则因为麦家忠实的再现,成了不能忘却的耻辱:冯家大院十几口人惨死后鲜血凝结在青石板上,那颜色、那气味……

除了一个死于藤村毒药的孩子外,还有那49个被用作活体试验的中国孤儿呢?死于静子的一把火还是去了彼岸?我以为《刀尖》后不久麦家会用一本新小说告诉我们答案,7年过去了,那还是一个问号。

《刀尖1》读后感(五):窠臼中的自我突破

接触谍战故事更多的是在荧幕上,特别是近几年的荧幕作品中,参演的主角无不衣着光鲜,走路带风,在情报最为关键的前沿通过和敌人谈谈情,攀交情去获得那些珍贵的资料,因为当时中国国内局势的险峻,主角们的身份更是越多重越好,汪伪政权,日系走狗,重庆特务,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主角的形象塑造也越发流于套路与模式之中,只要有多重身份就好,再配一个美女特务,适合的时候在有一个叛党的地下工作者,或者是极为敏锐专门和主角做对的反派就好,反正这是一段已经知晓了结果的历史,集中的故事要怎么叙说全看作者的意思,观众们或者说读者自然是知道过程很惨烈,牺牲不可少,结局会成功。

将逐渐变成模式化的故事讲得有新意很难,无意作者麦家就是这类故事的佼佼者,甚至可以说是树立起了此类型故事的成功典范, 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在小说创作上面也是成绩斐然, 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被译成30多种语言 ,《解密》被翻译成33种语言,是世界图书馆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 ,被《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 ,英文版被收进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后唯一入选该文库中国当代作家 。

作者麦家曾经从军17年,在部队期间更是担任过各种不同工种的职务,这对他在对于地下工作者们的工作细节描写上刻画得更为真实可信,绝大多数的读者是通过作者的描写才会开始对地下工作者们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有了更为细致得了解,原来需要破译密码,需要传递消息,需要能伪装自己,一个好的地下工作者仅仅依靠独立自身还不能够,在一个小小的信息传递中关联的是整个活动小组的生死,作者在文中也特别说明了,在静子焚烧了制毒工厂后依然留有笔墨对长时间以来辛勤奉献的地下工作者的工作给予的肯定,并且带领读者再次梳理了成功背后的努力,虽然成功会被归结在某个个人的高光时刻,但是作者依然紧紧将所有为此奉献的人们推至台前,共同享受读者的感恩之情。

本书被分为了阳面和阴面两部,阳面为前期潜伏在汪伪政府里的公民党军统特务后期成为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金深水的叙事视角,而“阴面”,则置换成了小说里的隐瞒着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身份林婴婴的叙事视角,在书封上大大表写的茅盾文学奖得主的名号让读者在阅读中深深怀疑,我读得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是茅盾文学奖的得主作品吗?为什么文字看起来这样没有厚度,叙事过程看起来散漫,剧情冲突安排的也没有那么紧张,特别在阳面中金深水的视角部分,一个谨慎的好像存在的意义只为和静子发展关系的特务,如此视角的切入让出场的人物也变得很单薄,每个人需要出场的时候就让金深水去找他或她就可以,没有任何人物背景的前期交待,读者被迫接受了作者塞入剧情里的甲乙丙丁,除了身份和代号,我们一无所知,不再是全知的上帝视角在纵览整个故事的脉络,做故事外的旁观人。作者真是通过这样如同主人翁一样的未知描写的方式获得读者更大的共鸣。

如何能在抗战时期的政权分离时刻做到好坏立分,敌我分明,无不是依靠着试探与琢磨慢步前行。好似一切都如同金深水一般,在自我厌弃与挣扎中徘徊,国之大事就维系在男女之情中,还会有对于整个认知的反思也为之后金深水加入共产党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个出场人物不需要翔实的背景交待,却巧妙的推动了主角思想的逐步成熟,从一个父亲到战友的信赖到整个团队的支柱,历史尘埃里甚至没有了主角的姓名,多年后的故事里金深水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归国老人,依然是重情重义的那个金深水,回国只为交托林婴婴的遗物。而有机会让这个婴孩健康成长到成家立业,正是当时的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摧毁了日本帝国对于南京地区孩子的智力发展阻碍黄字计划,祖国也因为有了健康的下一代才有了新的未来。

如果说阳面的交待匆忙且略显英雄气短,那阴面就更为儿女情长,在林婴婴心里爱人的影响更为深远,虽然作者在文字叙述方面较为平实,但视角的转化有带来的心理及用语的变化则相当精准,前期的林婴婴在还是上海滩大小姐冯点点时还拥有爱情,亲情,在遭遇不测后,甚至是爱人高宽离世后,整个人也开始变得更为女性,痛失爱侣会悔恨,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就好了,如果那天晚点出发就好了,诸如此类的文字不断出现,很女性,很犹豫,刻画得如同在双十一剁手的疯狂购物女性,如果当时没有按错密码就好了,如果当时不看就好了,是呀,女性就是爱事后自责,反复将自己拖入如果中,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还是富有人情味的男性地下工作者们掌握着事情的脉络,不断推动着林婴婴走出丧失爱侣之憾。

当然即使是通过阳面和阴面将整个故事不断丰满起来作者也依然留给了读者一个悬念,那个制造毒药的日本皇军跛脚神秘人到底是不是冯点点的小弟小马驹,一样的被挑断脚只能坐轮椅,一样的棋艺高超,在被日军清洗的全家中没有出现的小弟尸首,不让林婴婴摘下眼罩只是问话。蛛丝马迹可能猜测略有偏颇但总是觉得甚为蹊跷,特别是作者对于下棋这件事再三提及。

故事以人情味贯穿,给灰败的动荡年代一抹希望,如同信仰共产党终将赢得胜利的千千万万的奉献者一样,因为记挂着情 ,所以不忍心选择更为简单一点的做事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