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梦圆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圆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圆》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圆》读后感(一):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在看到最后章节—后记的时候,忽然发现朱老师的梦很有趣啊,《红楼梦》中石头上的字,朱老师梦中在石头上写的字,《红楼梦圆》的文字,冥冥之中文字把精神串联起来,穿越了时空,朱老师既是朱老师也是空空道人,看完也不再纠结《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朱允文了。

后打油诗一首送给自己:

有情皆是泪,雨化作凡尘,从心起雾霭,不知何所归,拢袖荡舟去,欲返归故园。

另外大胆的问一句:朱老师前世是朱允文否?哈哈哈哈

《红楼梦圆》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红学 对《红楼梦》作者的新研讨

《红楼梦》,一部有趣的读物,一部遗失后半部的图书,引来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而这书,正是朱建民先生,对《红楼梦》潜心研究的成果。其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并不是传说中的曹雪芹,而是由明朝人所书写。此作第一稿更是将答案指向皇帝朱建文。这可是挺有趣的答案。

自己,只不过看过人民出版社周汝昌校汇的《红楼梦》,该作共有80回目,其中有周汝昌对于曹雪芹80回后《红楼梦》的探佚论文;当然,还有大众化的、流传很久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共有120回目,由高鹗续写了后40回目。

两者对比,明显感觉到,高鹗的续写,和前面的内容完全脱节。比如在人物出场时,细节备至的穿着以及环境植物的描写,而在高鹗部分中甚少出现。

当然,还陆续阅读过其他有关红学方面的评说,如周汝昌的《红楼艺术的魅力》,朱楼梦见的《朱批红楼》等等,阅读此类图书,让读者可以不断地充实有关红学的内容。

此书的分析,也十分有趣,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的结果,草稿来自于朱建文。其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后此作无疑中落入曹雪芹之手,经过曹雪芹的加工润色,使之成为伟大的作品。

大量的阅读,有关红学的内容陆续灌输入脑海中,这不,此书又让读者学习到、体会到新的知识。姑且不论是否是朱建文的写作,单就是许多学者提出众多的作者说,怀疑《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何人?就让读者收获不小。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使用了大量的证据,对《红楼梦》的作者进行了阐释分析,接着从心理学方面对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剖析,霍然有种开窍之感。大观园里的众多女人,为何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将性格的双面特性通过书中的人物表述出来,让读者体会到某件事物的双面性。比如,王熙凤,性格刚强,太烈,最终遭人恨;迎春,懦弱温柔,老好人,被人欺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新的红学学者加入研究,认真细致的研究,《红楼梦》分析的研究有新的观点不断呈现,会有新的续写著作出现。使得红学研究更为热闹。

有个小建议,前后有部分重复的地方,有凑字数之嫌,希望修订时能删去。

《红楼梦圆》读后感(三):严谨不足,自信太过。

本以为豆瓣的评分不错,读过之后,深感失望。

原因有四。

其一,寻求红楼梦的真实作者,线索和证据引用的十分混乱。作者希望表达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线索,最后推论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朱允炆。但是,我所看到的是,作者一开始就认定作者就是朱允炆,然后按图索骥地“大胆求证”。但是,求证的手段实在是不敢恭维。对于支持他论点的,就采纳;对于不支持的,就认为是后人修补上去的,这种双标,实在有悖科学研究的初衷。

其二,作者坦言,这本书是他的“游戏之作”,我读到最后,深以为然。游戏之作本身没有问题,可是把游戏之作当成学术成果出版则大大不妥。在阅读过程之中,以我不多的历史素养都能发现很多错漏,这里只指出一二。作者说,贾瑞的父亲是私塾先生,对他教导极严,可事实上,贾瑞的父亲早逝,做没做过私塾先生实在为未可知,对他教导极严的是他爷爷,绝非父亲。。。如果这里还算是笔误的话,那么后面的话就令我一个外行人叹气了。作者说,没有听说过除了明代皇帝之外的其他王朝的皇帝有做过和尚的,即便唐宣宗和宋恭帝不够出名,那么梁武帝萧衍总是大名鼎鼎吧?作者直言“没听说过”,我很佩服作者的坦诚的同时,也对这本书的考据和严谨度产生深深的忧虑。因为,皇帝的行踪始末,实在是太容易得到的资料,连这样的问题都模棱两可,作为游戏还可,若是作为书籍出版,作者案头工作实在太过懒惰。

其三。。。。有了第二点,我实不该再奢望作者去看“原始文献”,可是阅过图书,我发现作者的研究似乎是别人研究的衍生品,作者所用的论据材料居然大半都来自于“土默热”,且不论作者引文的习惯不符合科技文章的标准,仅仅引用博客网站的做法有待商榷,单就“土默热”的研究而言,就是学术界的巨大争论,以尚存争议的材料作为主要研究基础,本书结论的可信度又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

其四,朱允炆是作者的证据不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朱允炆是作者,那么除了黛玉宝钗湘云之外,其他人物的原型都是历史上的何人?皇家的人物查找起来比起寻常家庭要容易很多,各方面的记录也更多,可是作者单单说了自己的猜测,除了湘云的那个有些模糊的历史记录,其余的情况,例如黛玉自杀,宝钗死亡,王熙凤贾琏贾珍又是何人,王室中的公主究竟下场几何,为何北静王在书中温文尔雅历史上的朱棣却暴戾狠决??这些疑问无法解答,也全无佐证材料。。朱允炆是作者的结论,实在无法令人信服。

让我最为困惑的是,学术论文是开放的,即便是大家之作,都少有说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对的,可是作者却在文字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自信,这一点上,我深感疑惑。。。自信本应来自于对《红楼梦》一书的深刻了解与体悟,来自对明清历史的清晰梳理和洞察,如果对于基础的东西都错漏百出,作者的这种自信到底来自何处?厌倦沉思,久久不解。。。

《红楼梦圆》读后感(四):梦圆红楼

自八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了《红楼梦》,就彻底被这套书迷住了。只是当年年纪尚小,草草将书翻过一遍,光顾看书中的表面热闹,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暗设的隐喻。长大后再看《红楼梦》,加上 后来接触到的各位红学家的种种点评,方才知晓红楼原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需细品才能略解其味。

随着老版、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相继播映,关于该书的议论与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众多关于红学研究的书籍和视频也相继推出,大家各有各的观点,各有个的论调。

这些年来阅读的关于点评《红楼梦》的书也有不少,研究红学写关于红学研究成果的书的作者也有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也有几位,例如刘心武、潘之常、西岭雪等人。众多红学研究者研究方向和方向也各不相同,有从研究节日、风俗入手的,有借今日职场内幕来对大观园中人物关系进行比较的,女作家西岭雪更是提出了红楼一众女儿分为金、玉两派的观点。不由让人感叹,一部缺失 原作者所著后半部分的中国古典小说,经后世研究,竟生出如此之多的文学研究作品。

这本《红楼梦圆:一个心理学家的红学探秘》也是诸多红学研究书籍的一本。作者朱建军,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技术创始人。此书是其对《红楼梦》二十年研究的一份集成,与以往所看到的红学研究书籍不同的是,一上来作者就颠覆了我们以前对《红楼梦》的认知。

众所周知《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可是作者根据多年的考证却提出了作者另有其人的观点,并在此书的前半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将诸多“疑作者”进行分析说明,逐个排除,得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结论。

书的后半部分所写正好符合作者的心理学家的老本行。作者根据《红楼梦》的情节内容,对其中的一部分重要人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人物性格和小说的发展脉络。

张爱玲曾说,平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正是因为未完二字,才给后世之人诸多遐想与研究。未完终是不圆满,也正是因为不知道未完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所以众人才会一遍遍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秘,根据书中所示的蛛丝马迹进行推断总结,为的就是能找出结局,令其圆满。既让原作者之梦得以圆满,也为自己的研究之论得以圆满。

我想作者之所以将此书命名为《红楼梦圆》,为的也是圆自己的一个梦吧。

《红楼梦圆》读后感(五):不过梦一场,何人醉红楼

虽然很小就知道《红楼梦》,但真正读,是在高一的时候,不过只读了前八十回。在我二十多年的认知里,这部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是他并没有写完,如今所见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曹雪芹和高鹗两个人写的——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当然,这本《红楼梦圆》,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年少时并没有将整本红楼读完,一来是因为上学时课程比较紧,二来是觉得看了曹雪芹写的部分便可以了。不过,更重要的是,十几岁时的我,对于这样一本名著,并没有看得太明白,而且还有许多字不认识,边看还要边翻字典。此外,对于书中的诗词,其实我也品鉴不出好与坏,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因此,那时候的我,虽然能觉出《红楼梦》的好,却并没有被震撼。

再读红楼,大约是大学三年级。一样是假期,某次整理书柜里乱七八糟一堆书的时候又看到了,想起当年没有读完,便又重新读了起来。这一次,仍旧不敢说读懂了多少,却也实在比高中时要强很多,也才领悟到“四大名著”之一的魅力。

虽然,也感叹黛玉之痴,宝钗之冷,熙凤之辣,亦曾惋惜宝黛之情,金玉之缘,然再次品读时,反而更喜欢晴雯和平儿。“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曾说:“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比谁高贵些?”这样的话,从一个下人口中说出来,的确与众不同。也许,这正是作者想说的?再说平儿,人如其名,左右逢源。作为王熙凤的心腹,贾琏的侍妾,她协理着荣府上下大小事务。平儿的“戏份”并不少,但作者没有给她判词。原因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呢?以前一直以为是曹雪芹,但书中的许多考证和观点,却颠覆了以往认知——自从我知道《红楼梦》以来的认知。

看到贾宝玉的原型可能是清朝废太子胤礽时,我还没有太大的惊讶,这种说法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过。但读到后面,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故事可能并不是清朝的影射,而是明朝,当看到贾宝玉的原型可能是明英宗朱祁镇——就是《女医明妃传》里霍建华饰演的男主——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但是,作者显然不打算止步于此。一边论证,一边又推翻。直到明建文帝朱允炆:很可能《红楼梦》本来是建文帝以自己为原型写的,然后几经波折,形成了我们最终看到的样子。也就是说,曹雪芹并非“原作者”,只是“整理者”,或说“编辑者”。

看到此,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对于建文帝,我最早的认知是那部徐峥和张庭主演的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剧里赋予了朱允炆美好的结局——并没有死于大火,失踪是因为穿越到了现代社会。将他与《红楼梦》联系在一起,还是头一次见到。一开始觉得有些荒谬,不过,看到作者一步步的论证,确实感觉有一定道理,观点也颇为新奇。相比之下,本书第二部分对红楼人物心理的分析,反倒没有那么吸引人了。

以前看红学的书其实不多,周汝昌、刘心武的书看过一些,对于很多细节性的问题,我也不好判断有理无理。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红楼的理解,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太久,孰是孰非又如何论断呢?红楼梦,也不过是一场梦,分不清是醉是醒,是假是真。作者圆了自己的红楼梦,我们这些看客,各自给自己一个交代,也就可以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