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盛宴易散读后感1000字

盛宴易散读后感1000字

《盛宴易散》是一本由[美] 杜鲁门·卡波蒂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6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盛宴易散》读后感(一):更真实的一个卡波特

注:文中会有一些与卡波特电影的对比。

好吧,书信集看的我真的对于卡波特这部电影的恶意到了最高点。

而这一切的罪过我觉得我可能会完全怪到导演身上。

他选择的处理方法,说真的,他选择然让卡波特情感最分明的一部分委婉化了之后,无可避免的,让整个角色的情感波动都平淡了下来,同样的灾难性后果就是——

——我们会当其无以爱人。

本身电影里卡波特的另外的恐惧和痛苦就被藏在了他与对方相似的恐惧之下,而失去了这一部分,就让卡波特的行为变得越加冷酷残忍,让他对于迪克等人的态度就真的毫无情感了。

这就让卡波特真的完全的“冷血”了一样。

因为阅读的时候我的冷血并不在手头,但其实这个并不需要对比了,他的怒火已经表现的足够明显。而这本书完成期间他经历的苦痛也够多了。

让我们回到这本书信集来,也许因为是书信集,他的情感来的更加的直接和炙热,有些信甚至能让人看的会心一笑。

无论是他对他好友的关心,八卦的还好,嬉戏打闹一样的交流方法,这不仅仅是个才华横溢者,他的情感也是真挚而炽烈,因为是书信所以显得越发直白。

这样也更加真实。

但是有些东西在原本看电影的时候还在怀疑的东西我想我完全不用了,我都不用多方查证,甚至我都觉得用“情人”这个词去描述杰克在卡波特眼里的地位都是太轻浮的。

那大抵已是他此生挚爱。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导演对其处理的最不好导致结果根本就是覆灭的原因。

卡波特的情感是火焰一般的,而这火焰燃烧之久,熄灭的原因只有一个——

——他的死亡。

这部分让卡波特的形象越发的被拉下神坛一样的真实,他并未因为天才而缺乏某种情感,相反,他其实意外充沛。

以及…既然这是书信集,我觉得对其有文学上很高要求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只是像传记一样告诉我们,真正的卡波特可能是什么模样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真的好奇的话,在拜读了冷血之后是完全可以来看这本的,感受一个真实的作者。

ps:我觉得我对杰克的几本书感兴趣了…尝试一下看能找到不…

pps:但是我觉得电影杰克的选角真的毫无问题…感觉非常之像

《盛宴易散》读后感(二):给卡波特的一封信

亲爱的卡波特先生:

你说你写信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收到信,哈,对于这个,我就不指望了。

我是被电影《卡波特》引过来的,很难想象,如果你本人看这部电影会是怎样的感受。这片子把你刻画的太冷血,这是多年以后我重温第二遍的观感:《冷血》的作者真的这么冷血吗?这个疑问太巨大……疑问的大手一挥,就把我指向了你的书信集。

花了一个礼拜,刷完了你一生的“朋友圈”,伴随着“噼啪作响的八卦”,我试图在长长短短的书信中,找寻你写作《冷血》背后的故事。这就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或纪实文学,最让人讨厌的地方,总让人好奇: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我更好奇的是后者,那是创作之所以迷人的地方。

初读你的书信,忍不住想说:噢,杜鲁门.卡波特,你这个抹了蜜糖的小妖精。看你写给好友塞西尔的:“「塞西尔是个出色的男人」这是杰克的高度赞扬,但不及我对你评价的十分之一”。偶尔,你也会写信嗔问:“你为什么还没有给我回信?我写信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收到信”。还有那些很多很多的:“搂搂脖子啄啄脸”、“最爱你的是谁?是我”、“一万个吻”、“亲爱的甜心——爱想起你们,温暖舒服”……天知道,你怎么会有那么多信要写,那么多人可以爱,那么会表达爱,又那么不吝啬表达。

说实话,我被你书信中频繁出现的另一些语句惊到了,无论你居住在哪里,西班牙的海边、阿尔卑斯雪山村庄、巴黎……你都会写信告诉朋友:“是个工作的好地方”、“我希望这是个工作的好地方”。1960年7月,你在信中写道:“我不想在完成堪萨斯的书之前回家……我不在乎时间——书必须完美……这是个大作品,相信我,如果我失败了我仍将成功”。1962年11月,你在信中跟朋友说:“正在巴黎待上几天,但在周末要回到那囚禁群山中。还有我囚禁般的书里”。你选择流放于世界各个角落,却囚禁于《冷血》这本书的写作中。你把它比喻作登山,你说:“我们登山者早睡早起,生活艰辛”。我终于明白:看上去轻浮的你,为什么能写出《冷血》这么沉重的作品。

就写作而言,你对自己真的挺冷酷,但真的像电影人物那样冷血吗?也许读完《冷血》这部著作,明白事件的前前后后,才能找到答案吧,于是我开始读《冷血》。这段日子真是充实:从电影、到书信集、到小说,就像一个旅程,而你是一个很好的旅伴。

有趣的是,半路蹦出一个王尔德,这感觉就像我正坐在你的客厅听你讲故事,后来王尔德来了,我跟他走了。你们这些老灵魂,都那么有趣,让人难以抗拒,但就像他说过的:“第一:我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我错了,请参见第一条”,所以他的出现怎能是错的呢?对不起呀,我只能跟他走了。你猜我发现什么?王尔德竟然是一个21世纪的人,万万没想到:很多现在的流行言论竟然出自他的口!他的四部喜剧:《不可儿戏》《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温夫人的扇子》,台词写得实在妙,那么风趣、吊诡、又深刻。

阅读最奇妙的地方,我觉得跟social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一本书而遇见另一本书,因为一个作家而认识另一个作家,爱上阅读,就是沉溺于一场又一场“显于文字、属于灵魂”的party。谢谢你,因为你在书信集中提到王尔德的《深渊书简》,所以我那么幸运,读到了王尔德。

回到你的小说《冷血》,我终于看完了第四章,很艰难,你写得有多艰难,我读起来就有多难。因为法律总是枯燥无味的,也因为事件本身波澜不惊地拖沓了好几年,你在1961年8月的信中写道:“啊,上帝啊,要是我知道这该死的事件何时结束就好!”,难以想象,直到1965年4月,那“该死的事件”才有了一个“结束”。然而,真的结束了吗?

合上小说,我想:冷血的,绝不只是某个个体,否则就书本而言,第四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历史而言,就失去了《冷血》这本书的价值。你说写作就像是“精细的针线活”,书信集和小说《冷血》互为参照,能看到你精细的手工,成为一种艺术。

写到这里,关于前面的那个疑问,我发现已经不重要了,它只是一个“开始”。

现在,我要准备晚饭去了,以后有空再续。

祝你现在仍有很多爱与被爱!

一个读者 R

2017.5.26

《盛宴易散》读后感(三):《盛宴易散:卡波蒂书信》:真相来了

所有人认识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蒂,大约都是从《蒂凡尼的早餐》开始的吧?时不时被大家祭出来呼唤女神归来的奥黛丽•赫本,又是因为出演了由卡波蒂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而大放光彩的,当新经典重新出版杜鲁门•卡波蒂的这部旧作时,好友小岳推测我会喜欢,赶忙快递了一本给我。见我收书后迟迟不发声,又补寄了一本。我不好意思告诉小岳,两本《蒂凡尼的早餐》我都没能读完,这么不礼貌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冷血》出新版以后,小岳就不送我了。

我去静安区图书馆借书。杜鲁门•卡波蒂的《冷血》很厚,插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它的书脊那么招人。虽然因为《蒂凡尼的早餐》而不喜欢杜鲁门•卡波特,我还是把书抽了出来,天呐,这封面:窗户已被雨打湿,雨像珠玉一般滴落在玻璃上,透过雨珠看窗外雨中的情形,都变了形。这张照片被书的美术编辑做成了暗色,唯有杜鲁门•卡波蒂的英文名字,用的是温暖又明亮的橘色。我喜欢这封面。

克拉特是霍尔科姆最著名但非最富有的居民,他以家庭为重、对患病的妻子不离不弃,他的几个孩子都是社区的模范生,他与他的家庭是有产阶级的优秀典范,他和他的家庭生活的霍尔克姆,跟美国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祥和安宁;霍尔克姆的居民们也跟美国许多小乡镇的居民一样,他们大都各有实业、各有稳定的宗教信仰,邻居们互帮互助,只要勤奋就能致富——霍尔科姆就是美国梦的缩影。然而,两个外乡人在月黑风高夜闯入了霍尔克姆闯入了克拉特的家,为区区一点小钱,他们将克拉特全家灭门。

宁静的乡村和血腥的凶杀案,这种强烈对冲的写法,固然让《冷血》非常好看。但更显示杜鲁门•卡波蒂才华的,是在实地调查时看到,从来不设防的霍尔科姆的居民对他人哪怕是朝夕相处的邻居都起了戒心;无辜者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们最大程度的仇恨,无论如何不相信凶杀案是偶然发生的,每个居民都认为凶手罪不可赦,应该用以暴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让作者预测,这种仇恨将对人类文明带来巨大威胁。

从杜鲁门•卡波蒂在《冷血》中预言到当下,50多年间世界变化的确如作家所说的那样,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不信任,已经无法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一语不合,要么开战要么恐怖袭击——我不相信能在半个世纪前就能如此准确预言世界形势的作家,是其在沉迷于社交、毒品、性爱之余只凭天才就能完成的作品,这是我迫不及待想要读到《盛宴易散:卡波蒂书信》原因:寻找杜鲁门•卡波蒂之所以能写出《冷血》这部杰作的真相。

包括他的传记电影《卡波蒂》在内的所有关于这位美国作家文艺作品,都不是空穴来风。《盛宴易散:卡波蒂书信》的大部分篇章特别是书的前半部分,作者“好精舍,好美人(男性伴侣),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豪车),好华灯(社交),好鼓吹”的习性在他给好友、合作者、出版商的书信里表露得淋漓尽致,且沾沾自喜,以致我几乎要相信了,卡波蒂之所以能成为卡波蒂,是上帝特别眷顾他给了他超凡的才华。

书读到第三部分“1959——1966一家四口被杀和黑白化装舞会”,成为杰出的作者在才华以外必须付出什么的真相,开始在字里行间显露,这个时期,是杜鲁门•卡波蒂写作《冷血》的时期,也是这本书信集中显现的杜鲁门•卡波蒂的人生最焦灼和最艰难的时期。

让我们摘录几个片段吧:

“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南希(克拉特那死于非命的女儿)的日记写了过去四年的事情,我需要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星期六、一九五七年、一九五六年的内容,非常紧急!”(第357页)

“首先,消息:过去五周佩里一直在绝食,宣称‘迪克能等待绞绳,但我要击败它。’他滴水未进,瘦了四十磅,正在监狱医院通过静脉注射喂食。

现在,这就是我的问题,一个技术问题:书中没有任何部分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也就是说,‘我’不,技术上无法,出现,现在在书的结尾处,我想加上一长段你和佩里的场景,当中我会用些来自我自己与佩里交谈的资料——换句话来说,用你来代替我。”(第365页)

“我一直在努力工作,难得无法再难,也无法更慢,不过我至今完成的东西对我来说似乎相当不错。”(第377页)

“自从那俩小子被判刑后已经一年半了,现在,突然因为某种法律上的混乱,看起来好像有个新的审判。这意味着可能还要两年,着该死 事才能最终了解,我的书才能写完。一切令人沮丧,但我们拭目以待。”(第427页)

“我被《冷血》监禁——我怀疑我在写完之前我现在是否可以写任何其他的。”(第445页)

……

由于编者在整理杜鲁门•卡波蒂书信时秉承不修饰原信的原则,我们可以读到,最后一句表达几乎有些乱纷纷的,那是作家彼时的状态:被久久杀青不了的《冷血》逼得极为混乱,从精神到生活。除此而外的几段引言,则多少能反映杜鲁门•卡波蒂对《冷血》这本书用出的脑力、精力和时间,可谓殚精竭虑,所以,《冷血》完成以后,他几乎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另一个同样题材、体裁写作的邀约,“谁也不会知道《冷血》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它折磨我一直到了骨髓。”(第545页),此言应该不假,他甚至不愿意住回他完成《冷血》的居所,与自己一辈子的伴侣因此有了隔阂,“尽管常常显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做派,但实际上,卡波蒂是一位严格自律,绝不降格以求的作家”,此书编者的评价,非常中肯,这也是我们阅读《盛筵易散:卡波蒂书信》的意义:不要因为天赋其才就看不见作家为一本杰作付出的生命的代价,那是对作家的不尊重。要尊重杜鲁门•卡波蒂,被《蒂凡尼的早餐》引进他的文学世界后,一定要读《冷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