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依然如旧的月色》的读后感大全

《依然如旧的月色》的读后感大全

《依然如旧的月色》是一本由茅海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然如旧的月色》读后感(一):风范长久留在心间

有些人你时常见他,却留不下什么印象;有些人只见过几面,却终生难忘,并在你的困惑时刻浮上心头;有些人滔滔不绝,但你最终记不住他说的话,有些人惜墨如金,惜语如金,却让你仔细品味。茅公就是后者。话不要多,出口了就一定让人印象深刻。这很少的几句话,是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筛选才说出来的。

写何芳川一文,写何在五四讨论会上的发言,何说了些什么,以及茅公如何评价,皆极简略,未加展开,但留给读者广阔的联想空间。写自著某书的致谢里有何文,但笔锋一转,“而何教授,我几乎从未与他说过话”,令人叹绝。罗志田在某一次谈话中联想到这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猜想,罗公若要写这一句话,大概会加一个括号,写上“虽然我仅仅说过几句很简短的话”。

《依然如旧的月色》读后感(二):依然如旧的月色,终归冰冷、孤独

2016-03-05草就

这两天匆匆读罢茅海建的这本学术随笔集,还是有点想记录的。对于作者茅海建,史学大咖,无需多言。正如茅本人教育学生的方法一样,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我同样深信,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一些感情流淌在笔下,特别是以严谨著称的史学类文章。不同情怀的作者有着不一般的读后所感和不同的情怀流露。

同样的,对于本书,我也仅仅敢对这一点做出僭越的臆测,当然这是茅本人最为反对的,我还是希望能从其诉诸文字的情怀尽量客观的感同身受一样,没有茅那些年那些月光流淌,我想也未必能懂那种孤寂吧。

在这本文集中,正如书名所言,“月色”是很关键的词,当然这是无关宏旨的,但却饱含着茅本人太多的情感。他说“十年前(2003)在东京的那个夜晚,月光铺床的景色,引出了第二天的悲怆陈辞”。

茅是一个严谨的治史者,却在笔端常常流露出文人的一种孤寂吧,也许太少人真的懂他了。太多的人善意提醒他“考据不是目的”,而他总难以走在宏观叙事的阳光大道上来,只能不无孤寂地自我告慰“但愿那阳光能早一点照射到我的身上。”师生之间的学术争鸣也难以抚平其心灵深处的失落和寂寞,“我现在的学生不敢跟我对吵,他们似乎很尊重我,但这种尊重之后,又是我的失落”。幸好还有其导师陈旭麓的精神存在,“我时常怀念我的导师陈旭麓教授……我能经常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尤其是我遇到困惑、困境和困乏的时候。”

我大胆地臆测茅是个感情细腻、多情感怀的读书人,在学术论文上他能有那么客观的史料搜集和史实重建,这是一种学术事功关怀;生活中,从其纪念文章来看,他是一个饱含深情的知识分子,对陈旭麓的师生之情,对人生的感叹以及对现世的关怀。也许治思想史更符合多思多想、多愁善感,而孤寂与不同的学术旨趣也留下了依然如旧的月色。月色虽美,终归冰冷……

我更愿意阅读学者的前言、后记以及生活随笔,因为这没有冷冰冰的客观现实,总是带着人性的温度,读这些文字,我能感同身受到那份淡淡的月色温暖。

(以上所感,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希望不是对大学者的亵渎)

《依然如旧的月色》读后感(三):依然如旧的岂是月色

中国大陆当代史家,跻跻乎多矣,我最服膺者,唯茅海建先生一人而已。

近读茅先生新著——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和专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如登宝殿,如行空谷,如闻纶音,如临春风,内心常涌漾起圆满清明的愉悦和拜伏向化的感佩。生逢此世,得遇先生,真是何其幸也。

意外的是,随着先生新著的问世,针对先生及其治学门径的非议竟日见其多,而且这些非议又多出自先生的同行史学界。非议常以惋惜的面目。惋惜先生把精力耗费于浩繁史料的考辨,把自我沉溺于历史细节的考证之类,而惋惜的缘由或参照,又都是先生早期的成名作《天朝的崩溃》。

史贵求真。中国史学,于上世纪初叶经王国维、陈寅恪诸大家沟通中西,引入西方现代理论方法,得以脱离政治附庸和权利斗争工具的传统,开启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独立学科的发展道路。惜乎鼎革之后,为统御思想、巩固专政之需,重回老路。观念先行,以论代史,阉割、伪饰、曲解、遮蔽历史真实成为主流。流毒至今,浸淫既久,以致成为思维上不觉的习惯。虽欲脱离,欲反对,却无形先树起一个”反对”的观念来观照历史,观照史学,观照旁人。那些关于茅先生的非议,即是责难、惋惜其未能继续高张”天朝的崩溃”的观念,而无视、否定先生于历史真实苦心孤诣的发见与还原。

语言和观念暴力的习性,多么容易导于反对的反面,而沦为和自己所反对的同流合污的人,成为另面的帮凶。仿佛”皇帝的新装”,指出没穿衣服的事实远比背后的议论横生伟大得多。即如索尔仁尼琴的名言——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更重要。

《天朝的崩溃》当年在造就先生盛名的同时,也招致”有关方面”的诸多诘难。其实先生彼时本无意于在歌吹盛世的序曲中故作危言,他通过海量档案文献的批览搜寻,对鸦片战争这一近代史敏感区给予全景的、具体而微的写真,对诸如”三元里抗英”等渲染有加的历史事件给以符合实际的还原。发现历史的真实,是先生一以贯之的态度、取向和实绩;而研究领域由鸦片战争向戊戌变法这一于中国朝向近代国家演进具有启蒙意义的重大事件的推移,本身即透露了先生的别有怀抱和宏大志向。

依然如旧的月色,是先生对其当年确定学术路径的笃定与坚守,可敬可感甚而是可羡的。但对于辗转现实的读者来说,依然如旧的岂是月色,恰如先生在其文章《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中所说:

中国近代社会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