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格林童话II》读后感锦集

《格林童话II》读后感锦集

《格林童话II》是一本由[英]菲利普·普尔曼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13-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林童话II》读后感(一):不一样的格林童话

两册《格林童话》看了一周,本来想重温一下童年的美好回忆,结果却发现了很不一样的东西,是童话变了,还是我变了,只能说再也回不去了。

童话都很简单,几个人物,一些经历,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人物也都是国王(平庸没有主见),王后(邪恶嫉妒心重),王子(勇敢坚强),公主(美丽善良),女巫(有善有恶),强盗(凶残)。而在一家人之中,父母子女的形象基本和国王王后吻合。童话的特点注定人物的性格不会很丰满,但是情节推进很快,阅读快感很强烈,好人坏人分的很清晰,比较符合儿童的观点。

记得小时候读童话是一边看图一边读,现在基本只看文字,能更加注意到一些之前从来没发现的细节,似乎这不是给儿童的读物,而是给成年人写的短篇小说集。莴笋姑娘的衣服越来越紧是隐喻她怀孕了 ,纺锤刺破睡美人是象征少女成为女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也似乎是成人故事,在每则故事的后边,我们看到简述者记录的故事演变的历史,在初版的故事中,似乎更加血腥暴力这类故事当然不适合儿童阅读,所以后来的版本或者把它们删除,或者由讲述着用一种温和的方式重构,比如在很多个故事中杀人者的身份从生母的身分变成了继母,就是考虑到更能让人接受。

读完全书,有两点最让我觉得此书比其他版本的《格林童话》有魅力,一是作者的讲述,能把有些比较苍白的故事也讲的很精彩,这是一个精彩的范例,当我们给别人讲述童话故事时,也要像作者一样,理解每个故事的内涵,用与之相契合的语言风格来讲述,在某些时候也要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毕竟我们手中的故事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讲述者的不断发展完善而来的。另一方面是每个故事之后的点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发展历程以及作者对其完善的方式,还有讲述者自己对他的改编和看法,读完这个点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原版的故事是这样,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发展,甚至有一种自己续写冲动。

此外,本书的封面我也非常喜欢,洁净素雅,与书的内容很贴合,给我一种很想读的冲动,还有很多书在等着落灰,而这本则是一拿到手就开始翻阅。

《格林童话II》读后感(二):童话——一误两百年

我一直以为《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俩所写,直到看到这本菲利普•普尔曼所著的《格林童话》,在引言之中,我才知道,原来格林兄弟俩也并非“著者”,而是对民间流传的童话故事收集整理以后形诸于文字,进行发表。

其实,从法理上来讲,这种采风后再创作形成的作品,与作者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之间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完全相同的著作权,都是作者智力创作的成果。

但是,我所惊讶的是,既然是采集而来,那么这些故事是早就存在的,是人们在千百年的生活中口口相传的。

“童话”一词,顾名思义,是给儿童看的故事。

我童年时的确看过不少童话。再次拾起,却已是十多二十年后。

孕期,我买了本《格林童话》。原本的意图是每天读来以作胎教之用。只是,读了三个故事以后,我实在是忍无可忍。

Kao!那些缠缠绵绵、凄凄惨惨戚戚的纳兰词都比《格林童话》更适合用来做胎教。这么说,是因为我当时手头的书除了一堆怀孕育儿指南外还有一套安意如。

有人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

其实,我更想说,童话从来就是给成年人看的。童话的读者根本不适合少年儿童。

你见过不爱嫡亲儿子的父亲吗?只因为打算宠爱一个女儿就要把十二个儿子都杀死。

你可能觉得这是《东周列国志》里纷乱的春秋诸侯国,诸侯重视权势、漠视亲情。

可是,不!这是《格林童话》中的《十二个兄弟》。

其实,也许好些年前,我的内心之中便隐约觉得陪伴我度过童年的那些童话故事有些不妥。于是,2009年的时候我也恶搞了一把格林童话,写了一篇Sofia版的《灰姑娘的自白》(见2013年12月3日的日志)。在我的版本里,灰姑娘是一个心机深重的女孩。

看着自己笔下的格林童话,我也会恍惚:抑或,灰姑娘原本就是这样的?善良与恶毒,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包装而已。谁是谁非,压根儿不得而知,全在于作者的思绪驰骋之中。

只是,红透华夏大地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娱乐了孩子们的同时,也逐渐显现了它的负面后果。有的孩子因此爱上了暴力的平底锅,甚至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三个小男孩过家家,扮演灰太狼的那个孩子真的点燃了柴火用另外的两个小伙伴煮羊汤。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那是一张白纸,你涂上什么颜色,它就会变成什么颜色。

我在孕期拒绝拿《格林童话》做胎教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不想让孩子从小甚至从娘胎里就被动地接受这种恶与暴力的教育。

童话的读者,应该是成年人。有着独立思维、能够明辨是非的成年人,通过童话的阅读和思考,也许会发现一些曾经被掩盖的问题,也许会颠覆自己已有的世界观。呵,谁又知道呢?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寻常普通的我,也会写出自己的《灰姑娘的自白》。

当然,菲利普•普尔曼的这套《格林童话》也是他从《格林童话》里选取了五十篇后再创作的成果。

菲利普•普尔曼以优美的语言重构了格林童话,并在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添加了附注,解释了故事的渊源。

只是,白雪公主的后妈依然心肠狠毒,但是最终对她的惩罚仍然是“以暴制暴”的简单而原始的刑罚。

童话,它的本意是美好的,它想教会人们懂得“真善美”,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千百年来,无论是民间的口口相传,还是作者的笔下游龙,都用了另一种成人世界的模式——快意恩仇,这是武侠世界的投影。

将恶人撕成两半——若非在法制不够发达和文明的古代社会,那只能在武侠小说里见到了。

武侠无罪,童话亦无罪。

错的,只是找错了读者群。

对于童话,少年儿童不宜读,而成年人却又不屑于读。

其实,我真心觉得成年人应该来读一读童话。读童话,并非一种幼稚之举。童话是一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富,就看你如何发掘它。

《格林童话II》读后感(三):此时遇见这本书,将将好

我童年的时候,精神生活是很贫瘠的。

现在去看我的书柜,小人书就只有薄薄的几本,小时候父母和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书和故事的重要性,童年各方面的启蒙基本都来自于动画片,所以后来在看到张大春说他“还是一个4 岁的孩子时,父亲就把他放在膝盖上,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等一路对他说下来”时,我特别羡慕。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是没有童话这个概念的,更不要说什么睡前故事之类的,统统没有。

直到小学五年级(那会儿我已经11岁了)的时候,我有个同学家有一套精装套盒的四大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快乐王子》、《一千零一夜》,我当即借过来,如饥似渴的读起来。在7点就是铁打的睡觉时间的小学时,我每天在昏暗的床头灯下看到12点多,终于在对方规定的还期内把四本书都看完了。但也因为看得太快,又是四本一起看的,所以记得乱七八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为《白雪公主》是安徒生写的而《小红帽》是国产童话。

唯一还有印象的是当时的感受:安徒生的故事都很长很完整也很美好;而格林(我那会儿还不知道格林是两个人)的故事都很相似,还有后妈很可怕;天方夜谭风格化很明显,想象很瑰丽;快乐王子感觉好像有点忧伤。

关于《格林童话》也就是这样粗浅的印象了,后来看到网上流传甚广的格林童话其实很暗黑的帖子(内容大多引自桐生操那本言之凿凿的《令人惊栗的格林童话》)才惊觉自己原来还看过这么可怕的玩意儿?几番回想想不起来之后,我就确信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或者叫和谐版了。

此次再看这本菲利普·普尔曼版的《格林童话》,发现确实有很多曾被忽视的细节,但也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可怕。

一开始,我努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孩子,努力把已有的阅历已形成的观念和习惯性解读都放在一边,想只用小孩子的视角来看。

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故事确实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小孩子看故事最关心的是每个人物的最终结局,而格林童话的特点就是故事短小精悍,情节推进的非常快,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不必要的描写;再比如小孩子会很单纯的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而格林童话干脆将这样的划分夸张化——好人只有好的一面,她们又美丽又善良又聪明,所有的东西都愿意帮助她们,而坏人就是彻底的坏,他们往往又丑又蠢,人人得而诛之;比如所有勇敢的智慧的主角最终都战胜了邪恶,所有的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可是我很快发现,书中有很多东西以小孩子单纯的心思恐怕很难理解。比如《野莴苣》里用“我所有的衣服都不合身了,每一件都太窄了”来暗指野莴苣怀孕的事实;比如《渔夫和他的妻子》中海水颜色随着渔夫妻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变得越来越深的含义,还有渔夫每次向比目鱼提出请求时加在妻子的名字伊莎贝尔前的修饰词从可爱到亲切、温柔、讲究,再到体贴、谦逊的一系列变化所具有的反讽意味;比如《皱巴巴高跷垫皮》中,小矮人帮了磨坊主的女儿那么多,最后却因为被猜出了名字就把自己撕成两半自杀了,其原因何在?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显得残忍血腥的细节,比如《森林中的三个小矮人》中,邪恶的后母和她的女儿最后被扔进一个里面插满了锋利铁定的桶里,从山上推下去,一直滚到水利淹死了;比如《杜松树》中,小男孩被后母杀死并肢解做成汤,又被自己的父亲全部吃掉;比如《白雪公主》里的后母被要求穿上在火上烧热的铁鞋跳舞至死;比如《灰姑娘》里的两个姐姐仅仅因为嘲笑美貌的妹妹并让她做粗活,就被啄瞎了双眼……

我早已不是小孩,所以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去揣测小孩子看到这样的故事会受什么影响。但是我想,从心底里我是不认同小孩子去看这些原汁原味没有经过删改的故事的。我只是单纯地希望小孩子心中多一点美好,少一点残忍和黑暗。

看的过程中,还经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当年看《罗马假日》的时候一样,我是初中的时候才看的这部经典的黑白爱情电影,当时觉得不过如此嘛,所有的桥段我都见过,所有浪漫的细节我都听说过,故事发展的方向我都能预测到。后来才明白,不是它俗,而是它太过经典,所以那些当时惊艳世人的桥段一直被模仿到了滥俗的地步。而《格林童话》亦是如此,无论是故事中的经典意象还是讲故事的技巧都已经被借鉴引用过无数回,为我们所熟悉了。

这样的故事,这样一本书,现在看,将将好。早一步,怕是会误读;晚一步,恐怕又没有看的兴致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