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天》经典观后感有感

《明天》经典观后感有感

《明天》是一部由Cyril Dion / 梅拉尼·罗兰执导,Anthony Barnosky / Olivier De Schutter / Emmanuel 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天》精选点评:

●2019跨年看

●#中法环境月# 一不留神看了个纪录片里的“天使艾米丽”,主题沉重表现却小清新且正直善良,灵动的OST,选歌首首好听;创作者们绝非激进环保份子,只是为人父母试图归还孩子一个清洁、平等、尊重差异的明天,在舍本求末的发展模式中寻思解决之道,悲观主义者觉得答案有些过于建立在对人性信任之上

●欧洲农业类/生态类/地理类/政治类学生必看的电影。我在不同课上一共看了三遍……

●一部让人觉得电影票实在太便宜了的电影。

●片里主创的一些带着“浪费”性质的细节,让人略失望,虽然很小。“感慨”和“实践”之间的差别就跟这部片子里受访者和采访者之间的差距一样大。但2017,于我还是很有启发意义了。

●we can do

●跟着梅拉尼·罗兰环游世界,轻松的风格一点也不像纪录片,歌选得好

●看完唯一的冲动是想要立刻去种菜

●很多正能量。(但主要还是得靠北欧……

●昨天在海牙电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好电影。因为在电影节做义工的关系,看到了很多关于世界很多很悲观的现状,所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给自己的一场及时雨。很喜欢当中关于社区资源循环及城市农场的理念。

《明天》观后感(一):看看明天想想今天

纪录片《明天》

导演席里尔·迪翁

分镜很漂亮,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没啥希望的末日记录。反而给观众很多希望,回归自然,融入生态系统。其中对新能源的讲述、对城市农业的反思。也许是下一个城市生态的方向。

这些年电影《小森林》被不停的翻拍、衍生综艺、或者摄影。但我都没能看到现实的或者理想的中国农村生活,不知道传媒想表达什么?

也许加入深刻且不沉重的教育意义、启迪一种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路。要比一个IP……一些收益重要。

《明天》观后感(二):把世界变成想要的样子

一部还蛮有意思的片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维度去找寻答案。

近几年来很流行一个词“元宇宙”,就是在网络世界里构建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我仅有限的知识理解),然后需要解决很多目前难以克服的问题:网络、储存器、人物、货币、虚拟、场景等;

但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了一个想法:那为什么不将现实世界改造成我们想要的“元宇宙”?

影片中为我们描绘了碎片的美好,如果可以拼凑起来,是不是就是一个有着独特货币,自给自足,教育因材施教,人们最大程度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生存。

这不就是向往的生活。

而元宇宙会不会就是未来的生活,而通过第五维度的线索告诉我们,让我们在虚拟世界模拟之后,最后还是回归到现实。

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创造,不去想最后会变成什么样,而是一点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影片看起来很多不可思议,但又那么地希望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总会找到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方式。

《明天》观后感(三):明天

明天 这电影吐槽点太多,但是某些观点很有意思。 某些确实需要我们学习。 第一幕,发展城镇农场,这和我们开垦园地有什么区别吗?农民,谁能比得过我们,农业起家,这都是我们玩剩下的。 然后就是哥本哈根的出行方式,大部分人都是骑自行车,嗯,其实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过剩,虽然国内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但我觉得摩托车和电动车才能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只让卖不让上路某些城市,一大恶瘤) 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做成肥料这点很赞。 我会收集家里的矿泉水瓶和废纸壳回收。不过,中国垃圾分类貌似一开始在上海试点,可能国内太复杂并没有成功吧。 突然想到国外有专门的机器回收废旧塑料瓶,然后给的单子去超市买东西有折扣这点超级棒! 一小时零三分画面我觉得我被撩了,好棒的眼神,工厂的自我回收利用。挺有意思的,但是不确定是否真的会节约成本,因为是先付出在回报。 货币流通这个我就理解不了,这一段之后我完全在当成喜剧看,感觉一群好吃懒做享受社会福利习惯的人被当前经济全球化冲击之后想方设法挽回自己的舒适圈,什么发展本国企业,不进步就会淘汰不是必然的?冰岛的民主,所以,才会大有不戴口罩,不打疫苗的人在,该怎么说呢,社会体系的不同。 芬兰的教育,这个就是完全在打我们的教育体系,啪啪啪的打,我们的应试教育,无情的考试机器,恐怖,我个人超级反感,但是改革真的不是说改就改。 我们的团体意识是真的强,但是人人平等却做不到。可悲! 随便写写,个人吐槽,全是个人观点。

插曲真的超级好听!!

《明天》观后感(四):一些笔记(未完成)

人类有潜在灭亡的危机,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地表破坏,人口爆炸

人类没经历过这样的巨变

人们聚集抗议,政客们充耳不闻,电影人们聚集到一起决定做些什么

Part1. 斯坦福,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阐述了这些变化确实存在,并且可能对人类造成许多消极影响

一首很好听的bgmthe world to come

Part2. 我们要怎么让大众们知道现在面临“以及忍无可忍的环境巨变”的只是冰山一角?

——找到了“世界在我手”社群网络的创办人

人类为灭绝想出来许多奇思妙想,但是气候这方面的变化是切切实实的,也需要我们做出改变,这时候人们会开始逃避(因为这些话不好听),想着“反正20年后我已经不在了,这些与我何干”,但事实上,it could be fantastic!

于是他们开始到处寻求有创意解决之道的人们

chapter 1 农业-我们如何填饱肚子

美国底特律,由于汽车工业垮台,人口骤减(200万减少到70万),人们开始自给自足地种菜。提出了“食物主权城”概念,让城市食物自给自足。在城市周边种菜,缩短大都市食物供应距离。但其实很辛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浪漫美好。

英国Todmorden,“Incredible Edible 运动”,在各处串联了相关的社群,把菜园设置在热闹的、人群会驻足的地方(比如街道、诊所、火车站等)。一大叔认为,小农耕作的效能其实非常惊人,远超于大型工农,我们认为大型工农、机械化耕种更好,是被农机公司、化肥公司、银行等洗脑了。大部分专家也持相同意见,农机对于耕地和农夫都有巨大伤害,而且只有一小部分给一小部分人类食用了,大多数的产出都喂了牲畜或者作为燃料,我们的食物来源70-75%都是小农耕作的。

法国,永续农庄

chapter 2 能源-我们可以脱离化石能源吗

《明天》观后感(五):未来发展的方向

这是部放在当下看来,有些不那么适宜的纪录片。满嘴全球,但我只看到了西方联盟国家与亲西方国家的土地上正在发生的规模性环保试验。并未看到我国在沙漠中所从事的事业,这件事可以在地球外的尺度上看到。并未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许多真正可持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当真可以让西方国家的人民少吃牛肉吗?痴人说梦。

俄乌战争一开,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承诺的碳中和目标哪儿去了呢?不免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当然不可否认,我也并不能如此片面地看待本片中所展现的环保项目和事迹。一切可重复利用资源的技术与项目,我都大力支持。但打着环保旗号大肆敛财的这些公司,难道不也正出自于西方国家吗?名为环保的手袋,综合碳排放量远远大于传统手袋,叠加上环保材料的前缀后价值更是翻番,这样的环保形式当然使某些利益集团趋之若鹜。此处我特别想对“伟大”的苹果公司说一句,买手机不送充电器,确实是非常奇妙的环保创意,固守着自己的专用接口环保么?

依照西方的民主体制,无法长久维持一项政策的长久稳步推进,从美国就能有效看出。共和党退出全球碳减排目标计划,民主党又加了回来,过几年如果共和党又重新掌权,是否还会退出呢?美国的两党斗争竟尖锐到如此骇人听闻的地步,完全由背后所支持的利益集团掌控。这样的政府机构有何公信力?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不会承认任何选举结果。那么这样的一个国家怎么还能继续存在而没有分裂呢?内部矛盾如此突出,频繁爆发的枪击事件怎么还不算是内战呢?随着美国新一届中期选举地召开我严阵以待,就想看大洋彼岸的新闻。

本片从食物、能源、金融、教育、市政多种视角展开叙述。我们的未来还有望,并非一片黑暗,充满正能量。没错,这也正是人们所需要的美好预期。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是如此微不足道,但在可见的未来,星星之火便可燎原。人类的创造力无穷无尽,改变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多么出众。也印证了中国的一个成语:人定胜天。我们中华民族不信神,只相信人民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