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分歧者2:绝地反击》观后感100字

《分歧者2:绝地反击》观后感100字

《分歧者2:绝地反击》是一部由罗伯特·斯文克执导,谢琳·伍德蕾 / 提奥·詹姆斯 / 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一部动作 / 爱情 / 科幻 / 冒险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歧者2:绝地反击》观后感(一):分歧者,是救药,或至少也是解药

有趣的是,与旧约相反,墙外如旧约诸神(耶和华们)的倒影。与babel也恰相反,互为镜像。

且不论特效、故事、逻辑、青春偶像等,这个影片提出真正(哲学)问题是在一个社会或者文化系统:分歧者(如真正的思考者、艺术家或哲学家),虽然往往让旧世界(如片中珍宁)感到精神上六合八荒的威胁(比如尼采比如马克思),却不是危险分子,而是救药,至少也是解药。

从以上2点可以看到影片很当代很革命的东西,即反西方传统,不仅仅是文化,而是反形而上传统反意识形态。换成中国式表达就是不在五行中。更大的隐喻,甚至可以就是非西方的现代性。

对不起,有时候你认为的不深刻,只是你并不知道真正深刻的思想考虑的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过思考方法是用头走路,提问方法从是反面问问题。

你在,而它不在五行中。

《分歧者2:绝地反击》观后感(二):大无语

特效蛮好,剧情我真的整个无语。五种人格测试,和妈妈道歉说自己很害怕就算诚实了,意识到自己在幻境中不是分歧者的特异功能吗,这就算智慧了。整个剧从女主自我厌恶开始,以为要讲一讲通过了些什么事情慢慢一步一步接纳自己,结果毫无铺垫的就在最后友好派测试瞬间原谅。整个就是因为我是女主,所以我一定能通过测试,怎么通过的不重要。感觉就是自我悦纳、勇敢、智慧、无私是否是愚蠢啥都想讲又啥都没讲深刻。全程衷心男主无理由守候,披着科幻外皮的玛丽苏大女主算是见识到了。 到这里这个电影加上酷炫的特效和一开始设定的世界观新颖程度,还能打个及格分,结果结局传达的中心思想是大型人类社会实验,只有单一性格的社会中出现了综合性人格的分歧者社会实验才算成功,墙外的人才会相信人性。我整个大无语,人本来不就是复杂的吗?费半天事把各种性格分开,最后的成功标准是人得综合才算成功,绕一圈回到原点?这算哪门子社会实验成功?

唯一能够为这种中心思想找理由的就是这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歌颂人的复杂性,反思各司其职的单一人格社会中某种人格优于另一种所带来的危险(反思精英阶层对社会的领导是否是暴政?)但从电影立意看这完全没有突出这方面。和平,战争,勇敢,智慧,阶层,无私,友好啥啥都想讲结果啥都没讲。

可能在进击的巨人后我对这种墙内墙外的故事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个剧一开始的五种派系的设定也拉满了我对该剧世界观构造的期待值。但是两部电影,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讲了个逻辑无法自洽,核心价值观不明确,主要剧情是大女主玛丽苏的故事,我认为从科幻片的要求来讲,甚至达不到及格。甚至看得我有点生气不如去看漫威宇宙。

《分歧者2:绝地反击》观后感(三):用量子脑看《分歧者2》,“娱乐片”华丽变身“MFA”经典案例!

《分歧者》是李欣频老师量子跳跃班的课前影片之一,所以当群里朋友说《分歧者2》开始放映时,我就毫不犹豫地计划去看。也因为此,我对这部片子即将带给我的收获期望是大不一样的:

一是跟随欣频老师学习快1年了,收获多多自不在话下,但自食其力的实践还是很少,所以我希望可以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再次实践欣频老师教授的“量子脑”黑暗笔记法:边看电影、边思考、边记录;据说,这是入学挤破头的艺术硕士们(MFA)的必修课。

二来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和写作是一个大体系下的学科,而我也终于决定要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好作家,所以希望这个曾经的娱乐项目可以优雅地转身为学习机会,通过在结束后的整理、提炼和学习,最佳限度的发挥这部影片的价值,或许我的作品在将来也会拍成电影的。

一个人去看的,买了最后面最边上的位置,我认为这样有助于保持抽离感。后来也确实证明,这个角度很好,有助于学习。黑暗中写写画画,貌似也不是很难,很不错的体验。

第二天,将黑暗中的“鬼画符”整理到笔记本电脑上,然后看了豆瓣上所有《分歧者2》的影评,大概70篇不到,再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了如下的学习笔记。

注:这是学习笔记,并非影评,所以只要看到有用的内容都摘录在这里,但换成了我自己的语言和思路。所以,很多内容是豆瓣和各大网站摘录,我用*号做备注开头,就不一一说明出处了。

一)赫赫有名的5大派系:无畏派Dauntless,诚实派Candor,博学派,无私派,和友好派。另外还有,无派系(不具备任何5种品质的人),和分歧者divergent(全部具备5种品质的人)。

我当时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这5大派别?灵感来源可能是什么?这5派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简单思考后的答案是:这5个派别是人类的5大重要特质,所以讲人类的故事,就可以从剖析人类的重要品质开始,这5个特质不是完全独立的,都相互含有对方,只是某一类人某一种特质更加明显而已。你不能说友好派就是傻瓜什么都不懂,也不能说诚实派就没有胆量,等等。

我最后还是从网络评论中找到了原著的真正灵感来源是: 维罗尼卡·罗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正在学习心理学中的呈现治疗法。这种心理治疗法是通过反复呈现患者所害怕的场景来治疗焦躁和封闭症。患者最后会适应而不再害怕,这个疗法很管用。他就想也许可以把这种疗法科幻化。设定一个人物游荡在最黑暗的记忆场景和最恐怖的噩梦之中。所以整个故事的源头来自这个想法,慢慢变成了一个系列小说。

看了各个影评后的感悟是:不同的人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另外,完全不同的灵感来源可能会创造出类似的同一部影片,所以不要忽略和藐视自己任何一个有点意思的念头,记录下来,或许将来可以成为一部大片,谁知道呢?!

二)女主人公开始的时候,把一头秀发剪了。

我虽然可以意会一些,譬如说:当人们要开始新的生活,或者做了什么重大决定时,要“重头再来”。但说老实话,看完电影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必须的元素。所以,就特别留意了一下与此有关的影评。

然而,很讽刺的是,我终于还是看到了真相:谢琳·伍德蕾因为《星运里的错》中出演绝症患者而剪短了头发,但她回归本片时拒绝带假发。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的心得是,没有绝对的利好和利坏因素,只要运用得好,不会丢分,甚至可能加分。

三)青春片,面向全球90后观众的科幻动作大片。

我倒没有特别介意主角是年轻人,影视圈总归都是后浪推前浪,演员工作大抵也都是青春饭吧。但,很多影评都说,这是一部青春片,是关于青年如何反抗老人社会的。

我自己的感悟是:一个社会的成长过程,和个人的成长过程有些类似的。人先寻求安全和温饱,然后情感满足,譬如性和爱,再后来就是寻求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国家刚刚从温饱走过来,所以当下重点在寻求情感满足的路上,文学影视创作以此为中心不足为奇。发达国家渐渐地已经渡过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寻求价值和个人意义,所以很多这方面的作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在探索情感方面,用什么表述方式,这个可以另外探讨。

四)反乌托邦文学。

对这个主题,我也是很陌生,但很多影评一再提出。譬如,有影评如下:

五)《分歧者2,“绝地反击”》,反击的是谁?

我简单的想法是,反击的是博学派呀,因为它是当权的统治者。直到看到一段影评,才知道自己在解读上面和他人的差距,流汗流汗流汗呀:

我更倾向于认为,那堵墙,恰恰是由无私派的反面——自私;诚实派的反面——虚伪;无畏派的反面——恐惧;博学派的反面——愚昧,友好派的反面——暴力,这一切任性固有的缺陷本身所构筑的——最顽固,最浑厚——但如果你能选择“超越”,它会一点就破,不攻自破的,心之墙。

五)关于情节设计,这是我想学习的重点。

综合我最近的相关学习体会是:情节重复不重要,是否老生常谈不重要,关键是你表述故事的方法。世界本来简单,爱情,财富,健康,智慧,和内心的平静。说来说去,就这点事情,关键是你如何讲故事,表达同样一个真理和爱,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传递到不同的人那里去,让他们分别受益。虚构,非虚构;小说,纪实;诗歌,散文;等等。找到最好的载体更好地传达一个信号,这个是重中之重。

很多影评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表述得比我更有说服力,

如果一开始不擅表达复杂的人物个性,可以写童话故事,可以写如同《分歧者》这样的人物个性简单的作品。人物个性复杂表达的,就不同一些大作品了。

六)接上8根管线在意识中模拟各种情景的设计。

这让我想到了佛陀的冥想,据说在冥想中各种妖魔鬼怪来阻扰来诱惑,但佛陀都不为所动,终于成佛。影片的这个设计应该也是这个意思。真正应对敌人的,不是我们的身体和语言,而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念头一动,立刻遍法界虚空。那么什么才是真实,我们的人生是否真的是一场虚幻?

我联想到《盗梦空间》中,每一个人的梦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譬如主角的陀螺,让你识别出你是否在别人的梦中。而最近正在学习的佛教,则说:你的任何一丝一毫的烦恼,就是在提醒你,你忘记了空性的智慧,忘记了种子的道理,你生活在愚昧无知之中。所以,烦恼即菩提的意思是,如果你沉浸在烦恼中,你就不是在修行了,而当你一旦意识到你在烦恼,并且一下子想起来了这个烦恼来自哪里,那么你就与菩提相伴了。

七)最后,战争结束,却说其实这一切只是设计。

或者,我觉得它是一场考试,只有具备那些品质的人才能通过考试。这让我想到2013年头,在墨西哥禅修课上一位阿根廷老师带领的一次死亡冥想。最后,在冥想中我得到的答案和启示是:一生就是一场设计好了的考试,可能每个人的考试题不一样,而且考试不及格也没有关系,可以重考补考,知道通过。而通过考试需要具备的特质就是:不把考试当考试,而当作一种体验和享受。你害怕它,你就过不去,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情,不要那么执着,就可以通过考试。因为你要通过,所以一路上经历的获得的,都需要放下。它只是一场考试而已,没有什么大不来了的,轻松以对。其实在这部影片中,也有一样的体现,友好测试第一轮,女主角因为被注射了药,导致陷入情绪无法自控中,分不清是幻想(测试)还是真实的,以失败告终。根据后来的情节,其实Jennie还不是她最大的敌人,在第二次测试中,她清醒了,知道自己是在测试中,于是就轻易地过关斩将,通过了最后的考试。

最后友好派的测试结论说,真正的敌人是“别人眼中的自己”。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各种的丑陋和不完美。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1)他人对我们的解读,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过往经验,所以并非真正的自己。2)所谓完美,其实是包含了宽容的概念,和无条件接受自己。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八)片中的男主对女主的爱,一往而情深,完美地信任和支持,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由衷地为女主有这样的伴侣而开心,虽然是虚构。我也希望能创造出如此这般的完美伴侣关系。

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它一定处处闪耀着真理和爱,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部片子,是好片子。谁都不喜欢被说教,我们喜欢被感化,喜欢主动地脱胎换骨,喜欢看到自己的主动成长。一部好的虚构作品,就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

好,这是我的努力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