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精选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精选

《白狗秋千架》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一):题目

从《白狗秋千架》这一篇首次出现高密东北乡之后,莫言的故乡写作才上道,他说突然明白怎么写了,灵感来源川端康成《雪国》狗舔热水,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雪白的傻子,原来这也能堂而皇之地写到小说里。从此灵感的筏子打开了,只要是高密东北乡就很精彩,其他地点的就逊色了,哪怕同样讲故事,同样是莫言写,换了名字就找不到感觉了。所以莫言说故乡是血地。

这是试验的合集,不可能个个都好。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二):《白狗秋千架》阅毕掩卷

这是一部莫言早期的作品,由多篇短篇小说组成,不难发现,莫言的早期作品多涉及军旅生活,充满了正能量,如身负重伤依然不忘战友的丑兵王三社,敢作敢当的黑沙滩左场长,舍己救人的驻军副班长李丹,都弘扬着社会主旋律,这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军人身份十分有关。当然也有出色的乡土文学作品,《白狗秋千架》为其中之最。小说讲述曾与我青梅竹马的小姑暖,因为幼时和我在秋千上玩耍摔落,导致破相并落下残疾,成年后生活凄苦嫁给哑巴,不幸又生下三个哑巴孩子。而我回乡与暖再次相遇,触动着我曾经的回忆,拨弄着我的内疚和亏欠。而暖心生想要一个健康孩子的想法,并请求我的帮助。故事最后留下一串省略号来叙述我和暖的故事,这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又或是一个怎样的开始,令人充满想象,意犹未尽。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三):白狗秋千架

这部是莫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集合,内容大致围绕着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在莫言的笔下,你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作为人的农民形象,那些有着生命的张力,从污言秽语中产生的勃勃生命力,人性和兽性的搏斗,人性善与恶的搏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伦理的搏斗。莫言笔下的农民群像在不同的小说情节中有不同的形象,却都共同拥有着这种蓬勃的人性的生命力,带着原始的野性的生机。直接的性暗示和性描写不仅不会使小说增加污秽之感,反而让人物更富有质感。莫言写的是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也是依赖这土地的原始闭塞的农村的缩影。那些看似落后的一切,都是扎根于国人血脉中的原始的野性张力。

莫言的语言直白,在短篇小说创作中也没有叙事技巧的过分追求,莫言试图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他所知的高密,他所知的农村,他所知的农民群像。在故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一些农村中的问题,计划生育,重男轻女,男女不平等,残障群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才是农村的现状,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莫言笔下的高密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落后的不可复制,却以独特的方式代代传承着那些古旧的思维和旺盛的生命张力。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四):看一个作家的成长,是件很有趣的事

拜读莫言的第一本作品。选一本是由于一位美女同事的推荐。生活充斥对生存的焦虑,很少写书评,这次破例,倒不是因为读的是诺奖得主。

看一个作家的成长,是件很有趣的事。看《白狗秋千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莫言的写作变化之路。80年代初的几篇,从《春夜雨霏霏》到《售棉大路》“讴歌式”的短篇味同嚼蜡,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让人难以接受,堪比《读者》《知音》的水平。

可喜的是,自《三匹马》起,风格陡变,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无论从写作题材上,还是写作风格上都是明显的变化,题材从回农村,出现众所周知的“高密东北乡”,妖魔神怪现身了,《三匹马》大段的意识流描写也许宣告莫言的腾飞,此后更加恣意地使用时空交错的叙事视角,看得大呼过瘾(这点与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太相似,没注意查谁先谁后)。自《草鞋窨子》起,莫言真正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写书人了。

《白狗秋千架》是这本的精品,其实单看这篇就值回书价。后来查到,已被翻拍成电影《暖》,很有兴趣一看。阔别故乡多年的农村小孩成了高校教师,返乡,身份错位,一切已然不同。“白狗”和“秋千”都是美好的事物,都停留在我19岁,暖17岁那年,可悲。一直认为天下间令人惋惜的事是英雄气短,美人迟暮,其实还有更多。

嗯,到点上班了,不能再写更多了。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五):我们一直不知道残疾人有多惨

这篇作品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残疾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平时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残疾人”是什么样的呢?是公众号里某个身残志坚的学子考上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是电视上残奥会运动员挥洒汗水的样子,是尼克胡哲的演讲和短视频里各种励志故事,和抗战作品里冒着生命危险牺牲自己的英雄壮举。在这些碎片化的接触中,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残疾”这个词缺乏明确的认识。媒体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幸存者偏差”的极小部分励志的人身上,而忽略了绝大多数的残疾人过的都是比身体健全的人困难几倍的生活。

而《白狗秋千架》把残疾人的悲惨生活一层一层地剥开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首先是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惨淡的对比,暖以前长相比肩电影明星,是让路过的解放军暗生情愫,让全村的男青年都“想得美”的清纯少女;如今却是贫苦邋遢的农村劳动妇女,美丽的面庞上却有让人害怕的空洞,下垂的乳房也让十年后再见的“我”不再有想法,记忆中的暖有多美好,现在的暖的处境就有多惨烈,对读者的冲击也就越大。其次是生活的全面崩坏,因为瞎了一只眼,她只能嫁给同样残疾的哑巴,面对更残忍的人生:家境贫困,穿着满是洞眼的衣服唯一拿得出手的还是十年前的;丈夫粗暴,这从像上刑一样硬灌她吃糖就可以看出;孩子也都是哑巴,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被村里人看不起,连脏兮兮的老太婆也能蔑视她。最后是从暖本人的变化最能看出她受到的摧残,曾经明亮单纯的少女如今言语刻薄这不算什么,暖的残疾本就有“我”的原因;暖被虐待般强迫吃糖也能看出她对悲惨生活的麻木;而最后暖在高粱地里求“我”给她一个正常的孩子的时候,故事达到高潮给读者强烈的冲击也表现出她的可怜,她突破重重阻碍离经叛道的行为所渴求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本该拥有的。

一个女性,如果残疾了,以后多半是这样的生活,这足以让任何读到这篇文章的女性不寒而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