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托尼·厄德曼》经典观后感1000字

《托尼·厄德曼》经典观后感1000字

《托尼·厄德曼》是一部由玛伦·阿德执导,彼得·西蒙尼舍克 / 桑德拉·惠勒 / 米夏埃尔·维滕博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尼·厄德曼》观后感(一):越来越

最近看了不少电影,这个不算分高。这个女儿不够漂亮不够温柔不够干练,这个父亲也没有中式的温情幽默和感动,可和其他的不同,我一直在琢磨这部电影,它是那么真实悠然淡定,我很想和他们交流。我喜欢他们的真挚不完美,我甚至喜欢女儿唱完歌怒气冲冲的跑出去。德国电影确实有独到的一面。不在乎所谓的艺术还是商业,把自己所想表现出来就够了

《托尼·厄德曼》观后感(二):你和爸爸之间,是什么样的父女关系呢?

工作狂女儿,与爱玩换装游戏又喜欢搞尴尬德式幽默的父亲。 怎么说,“虽然剧情又平又长,但让我三次泪下。”

比较接近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手持镜头很多。 影片主要探讨父女关系,其中几个点真的很戳:父亲第一次从女儿家中离开、父亲当众让女儿唱歌、女儿和带着罗马尼亚传统毛绒面具的父亲拥抱。可以看到,影片中的父女其实隔阂和教育层面的差异并不那么大,但相处中依旧是寥寥几语,没有话说,只有大段的沉默,然而离开彼此后,又想起自己种种亏欠,仿佛万千感情在心口难开。

当我看见女儿在电梯门口与父亲呆在一起却无话可说的那一段真的深有共鸣,不知这是否是大多数父女关系的样貌。

“遗憾的是,我们永远后知后觉,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察觉。”父亲最后说完这番话,女儿带上了他常用来变换身份的假牙,戴上滑稽的帽子,仿佛让自己也变做父亲幽默放松的姿态,但父亲离开去拿相机要给她拍照后,女儿拿掉假牙和帽子,恢复了她在职场中一脸严肃的模样,好像在发呆和思索。这样的结尾蕴意模糊,就和片名一样(只是父亲在假扮各种不同角色使用的一个非常随意的名字)。

《托尼·厄德曼》观后感(三):幽默感很个人化,并不是瞎扯瞎折腾

确实,人生不能丢失幽默感。

但幽默是很个人化的事,“过分的幽默”就是一些尴尬or骚扰or冒犯or取笑の小.聪明。“适度的幽默”是恰好 愉快 通感の真.聪明。

父亲“想要制造快乐”的幽默意图我能理解,日式漫才也有些过于尬的“试图幽默”的表达。但像影片开头他“捉弄”快递员,在剧中像跟踪狂一样骚扰女儿,信口胡说一些太过明显的谎话,这些做得都有些过了。这样的我不称之为幽默,反而有点儿智商情商都不够的表现。

父亲的角色肯定不如女儿丰满,因为他的“幽默”过于超现实,超越了正常的范围。明显地在剧中在德国这样的幽默也不能被大家"欣赏"(奶奶就有点烦这个儿子)。『从剧本来讲,也是不得不把父亲设置的有点不正常,来推进剧情』

女儿则是观众主要共情的角色,坚韧的职场女强人外表下的温情。最后的某种程度的合解让人暖心。 但是我在想,如果以后女主变得像父亲一样尴尬别人,他们两个都穿长毛怪的cosplay,会拉手一起娃娃熊和爸爸熊跳圆舞曲吗? 哈哈 像是精神不正常的父亲又会多高兴呢?

这也是这个剧不能得100分,不能取悦所有人的原因。我还是很喜欢他的真诚和温情,还拙劣的表达,我会给85分。^_^

《托尼·厄德曼》观后感(四):布加勒斯特犹如我们身处的日常地方,一个企业视角的职场女性与一个教授生活的教练,一对父女的执拗对话

你过得幸福吗? 幸福的内涵可太多了。 我只是想问问你有没有自己的生活? 你不是人。 你剽窃了我的点子。 狗狗老的都快走不动眼睛也看不见了,为什么不安乐死呢?那妈妈你这么高岁数为何也不呢? 告别奶奶遗体的队伍会排的很长,因为他们都想分她的钱。 一本正经地说脏话,却是一种自以为冷幽默的处理。 奶酪擦,第一次听说有这种东西 父母眼中只有儿女的健康与快乐,儿女工作的内容以及失约的代价都不如儿女本身对他们的重要性。 还记得我问你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吗?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人总是在忙忙碌碌间日子就过去了,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如何才能抓住那些瞬间呢?我现在有时候坐在那,回忆你当初怎么学骑车,还有那天我如何在车站找到你?可惜人们总是后知后觉,身处某个瞬间自己感受不到。 电影托尼厄德曼就是父亲的一个化名,他用自己纯熟的冷幽默,自以为的处理方式,给女儿的工作与生活,可以是有联系的人,也可以是一次聚会上打过照面的人,就比如自称德国大使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女性朋友,然后过了几天带着女儿(称秘书)去拜访了她家,尝试了复活节彩蛋的制作,当然也跟女儿作为礼貌拜访演奏了一首好曲子再离开。原本他女儿跟这位女性朋友只是一次聚会名单都有但彼此不会打上交道的,但就因为父亲的偶然因素的撮合就有了这么一些瞬间。或许荒谬,或许纯粹,或许在旁人看来是无理取闹,是闯入别人的生活,但一旦面对新的事情抱着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新的乐趣就会在新的碰撞中产生,一些意外之喜。这或许就是她父亲想告诉她生活的乐趣不应该只是自以为是的忙碌,也可以是自以为的冷幽默。忙碌忙的只是自己,幽默或许还能感化别人从而反馈自己不是吗?

《托尼·厄德曼》观后感(五):大音希声

欧洲电影优秀之处在于其故事的真实感,没有刻意营造的高潮,而是让人物情感在自然中宣泄,反而这能给观众带来很大触动。而中国影视作品最大的缺陷就是简单,虚伪,一眼就知道后面的剧情,让人感觉很无聊,其所谓正能量,励志,不过是假大空,完全不会给人带来反思。欧洲电影同时还不同于美国电影,它是完全抛弃形式的存在,老美的电影还是总有固有形式在里面的,我感觉和欧洲人整体的思想环境是相关的。托尼厄德曼这部电影主题很简单,生活意义,加父女感情,女儿和父亲的生活是割裂的,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两个人思想不在一个层面,我想这也是中国目前家庭面临的问题,女儿生活更先进,更现代,却是在一种困境之中,父亲却无法改变她的想法,甚至两人无法亲近交流感情。影片有一个非常冷幽默的设计,父亲为了对女儿生活产生影响,戴上假发,假牙,假扮成另外一个角色托尼厄德曼,活动在女儿的圈子里,试图能影响女儿。女儿从最初的无语,最后渐渐明白父亲的爱,我想父亲一定意义上成功了,虽然现实生活依旧,但女儿的思想从她既有的逻辑上有一些解脱,我想她应该不会活动那么累了。影片中还有很多典型欧洲电影的风格,人际感情的疏远,自由随意的两性关系,总之就是一种很冷的基调,当社会高度发展,生产力逐渐提高,思想不断革新,人们更关注事物背后真正的价值,如跨国投资企业为了发展裁掉当地的工人,站在经济发展角度,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想如果事物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留有一些传统和情感,会不会更好一些,这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最后,我很喜欢女主角大声唱歌那段,感觉那一刻,她真正做回了自己,释放了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