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乡》读后感100字

《故乡》读后感100字

《故乡》是一本由文/鲁迅 / 图/吴冠中著作,23.00元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读后感(一):人总会走散的

“我”和闰土的友情,始于“我”少年时候,因为“我”长在院子里,闰土长在乡野,他知道的事对“我”来说无比奇妙,所以“我”与闰土成为了好友,但少年的友谊终究跨不过时间空间。

长大后,“我”回到家乡,怀念小时候的美好,渴望与闰土再次重逢,而闰土却变了模样,文中写“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屏障”这层屏障是封建思想的束缚,是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我”深知这场屏障迈不过去,与闰土也回不到小时候。

“我”的儿子与闰土的儿子相约去玩,“我”和母亲惘然,我们都知道这个约定很大可能没法实现了,可少年从不这样想,他们总觉得还会见面,还有机会。

小时候总和朋友约定要永远在一起,长大后才知道太难实现了,人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玩伴越走越远。当双方面对那种差异时,会怀念,会感叹,但也深知再也回不去从前。就像文中所提及的“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时间不可逆,人总是会走散的。

《故乡》读后感(二):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感慨润土的思想可以说是已经完全的麻木和呆滞

转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518905653822.html

《故乡》通篇采用抚今追昔的对比手法,旨在塑造经典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读了鲁迅先生的《故乡》,回想起旧时代的荒凉,眼前便不由得浮现出这么一幅景象,若近若远,若即若离。 ……

朋友们都被时间隐去了,被仆人取代了,那儿时纯真的友谊,再难寻觅。

正如文中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们的感觉、信仰、精神走出来的。然而,走上这条路,就再也不能回头。看见昔日的故乡变得如此荒凉、昔日的亲人、朋友们已变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色早已被人忘却……不变的只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群星。

《故乡》读后感(三):少时难懂鲁迅,读懂已是闰土

《故乡》

鲁迅的笔下故乡,从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主要线索描述了,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以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来的变化还比拟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比如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海边沙地,一片碧绿的西瓜地,一位十一二岁、颈带银圈、奋力刺猹的少年

中年闰土: 物是人非、让人错愕:面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穿着单薄,提着纸包和长烟管,手又粗又笨又开裂,像是松树皮

如果说少年闰土是"小英雄",那么中年闰土就是活脱脱的"木偶人"。

20年前的杨二嫂。要知道20年前的杨二嫂是个活脱脱的美人胚子。面容姣好,又经营着一家"买卖非常好"的豆腐店,故被街坊邻里叫做"豆腐西施"。二十年后 絮絮叨叨、爱贪小便宜的 "圆规"

现实生活对人性之美的摧毁力,不仅让人褪尽光华,还让人毁灭人格、磨灭斗志。

重读故乡,少时难懂,读懂自己已是润土。20年前也是离乡,走异路,到都市追求现代文明,但都市并没有提供更好的精神家园,内卷,加班,堵车,刷手机,两点一线,都市并没有提供更好的精神乐园,终究还是逃脱不了为了生活辛苦辗转的失落和悲凉

《故乡》读后感(四):故乡

开篇是大家熟悉的少年闰土,闰土与我小时候是朋友是玩伴,长大后再见,我以为我们还是好朋友,可是岁月和生活的折磨,让我们早就成为了不同阶层的两类人,他被摧残的麻木苦的像个木头人,嘴里叫着老爷,长大后的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曾经的情是真的,但有些人有些感情过了那个拐点真的就散了,再也回不去了,悲哀且孤独,却无法避免。但是结尾又讲了两个孩子的友情,看到了希望又害怕愿望渺茫,但是,“希望是本 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在结尾用这句话也在鼓励读者,任何事情只要积极行动起来,就会有收获,作者对于未来,仍是有无限美好的憧憬的。

除了这篇,其余多是杂文,有些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背景的对时政及人物的看法进行表达,也有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解析,旨在传达某些观念,看懂他的杂文很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有些篇幅看完了也不明白讲了些啥,水平尚浅,看来是对鲁迅先生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了解的还不够透彻。

就提几篇印象深刻的吧

风筝:酷爱风筝的弟弟私藏了一只风筝,作为哥哥,作者踩烂了风筝,傲慢的走了,留下无助绝望的弟弟在原地,两个人都长大后我才意识到这是精神的虐杀,心里过意不去,问起这件事时,弟弟却表示不记得这件事发生过,作者以8个字总结了一一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其实弟弟没有忘,只是有些事发生了再也无法挽回,如今的风筝对于弟弟不再重要,我想做补偿也只是想让自己心里轻松些,对于弟弟却无法弥补。

论人言可畏:

在电影明星阮玲玉自杀后的遗书中,出现了人言可畏这句话,文中将这些人的死比做在无边的海里加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还是淡淡淡。流言对于强者是弱者,对于弱者才能耀武扬威。文中也解释了小市民爱丑闻的原因,是为了发现自身的优胜:虽然没有阮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抨击了小报记者的无良逼死人。

南人及北人的对比,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鼓励南北人互相学习对方优点,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

奴才是处于被压迫地位,不反抗不争取自己利益,只会诉苦不采取行动的人。

关于社交和人情世故,人们因为社交的要求聚在一起,又因为各有可厌的许多性质和难堪的缺陷,再使得他们分离。庶人被豪猪刺杀只能怪自己没有刺,不足以让豪猪守定适当的距离。鼓励我们在社交中要有能力保护自己,最好的是脸上不显示出心中的是非模样来。

整本下来能看得懂的觉得真实且犀利,很多话中带有讽刺意味,但是又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看事的准确度和深度。

《故乡》读后感(五):看了《觉醒年代》我才真正读懂《故乡》

看了《觉醒年代》我才真正读懂《故乡》

《觉醒年代》鲁迅剧照

小学语文读“少年闰土”的时候对闰土印象深刻,觉得他是天下第一潇洒人,手拿钢叉带项圈,现实中的哪吒。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故乡》这故事就是写闰土这个童年发小的。当时以为他长大之后把鲁迅叫“老爷”可能是大人世界的无奈吧。直到近期看了国产剧“觉醒年代”我又回去读了“故乡”才逐渐明白鲁迅先生的表达。

闰土:

在鲁迅想念、盼望的闰土本人出现之前,他亲眼见到的是另一个人—他自己想都想不起来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尖利的怪声、豆腐西施、还抱过你。。。”“我”愕然了。

一个“我”完全想不起来的人,对“我”没有一点内心关怀的人,用“我还抱过你”这一层普遍的联系表示既然我们有这层关系你的世界就是我的,我们一直厌恶的中国式亲戚逻辑。鲁迅以圆规的形象描述她,想必她是裹着脚的,千年封建亲情圈子逻辑的产物。形象似圆规的“她”在行为上也是用迂腐的自私观念圈定绑架着身边的人。这种绑架是麻木的、利己的,扼杀自我的。圆规的言论里没有对鲁迅的丝毫尊重,因为“抱过你”所以在道德上“我”比“你”高一等,所以一边耻笑作者“越有钱越不肯放松”一边偷东西。亲情,感情的一类,倘若没有任何感情却用这份关系来绑架别人掠夺别人,就是自私狠毒和无情。

在这样凉凉的气氛里闰土出现了。

闰土有六个孩子,家里吃不饱饭,“非常难”,可是他给作者带来了青豆干“冬天没有什么东西,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作者是这样描写心情的:“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小时候以为大人闰土是大人的代表,再读这个故事才明白闰土是所有有人情味的朴实大众之代表。

这种普通大众上有苛捐杂税压迫,周围有杨二嫂这样的人抢占资源,下有等着饭吃的六个孩子。身在那样的世界里,杨二嫂这样的人肯定是可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人,在生活的苦难中,很多人把杨二嫂当做了榜样,于是有了世俗、麻木、油腻。但是更多人是被生活束缚住了灵气、被社会用枷锁变得麻木愚钝的闰土。闰土就是善良的劳苦大众的代表,也是作者要拯救的人的代表。我们的世界千千万万个善良淳朴的人,生活在一个人人平等的、自由的、有尊严的世界里。这就是鲁迅在文章最后所说的“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宏儿不是正在想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有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生活过的”)

而那种生活是什么样子,鲁迅本人也不清楚,当时正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在学习各个国家的先进管理思路想要为国人找到一条科学道路。当时,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问题是千年封建思想控制封锁了人性、使人麻木愚钝隔阂。所谓“我四面看不见的高墙”,隔绝友情,干巴巴的礼貌和“身份“的不同,让“我”与童年的真实告别,冷酷麻木。

冬: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寒冬是四季的,也是思想的。“故乡本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当时的世界,保守派和当局一直在打压新思潮,社会的变革、人们思想的解放如春天嫩芽在隆冬之下格外艰难。

《觉醒时代》里有过这样的讨论,一次是鲁迅说的:在一个密闭的铁笼子里,你明明知道大家都要死去,这时候有一个人叫醒大家,告诉他们将要面对的命运,是残忍还是仁慈。

另一次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对话;在即将爆发的火山旁边,所有人都在熟睡,有一个人,他是闹钟,要唤醒大家才可以救他们,有的人是炸弹,牺牲自己唤醒更多人。。。

在隆冬里,新思潮如春天的生命之火,这稚嫩的生命随时面临寒冬的洗礼,如履薄冰,就是鲁迅当时的处境把,既要把火种传递出去,又恐随时可能自绝于革命。

在《觉醒时代》里我看到有骨气的先辈们为国人的美好未来做出的奋斗、牺牲。在《故乡》里看到当时的社会和今天或许依旧存在的东西。就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这个努力可能需要几十年、几百年、很多代人的努力。”在《觉醒时代》的主人公身上,报效家国、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鼓励、不麻木、不旁观、实事求是。。。思想的解放不是“别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担当。先辈是这样,我等后辈依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