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人》影评摘抄

《女人》影评摘抄

《女人》是一部由水田伸生执导,满岛光 / 田中裕子 / 小栗旬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人》影评(一):偶然点开光妹的剧

看了第一集,突然回忆起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哥哥独自生活的日子。我虽然一直以来都不介意家里贫穷这件事,但是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体会到母亲独自养育三个小孩的艰辛。 因为我的母亲并不能做到像剧中女主这样温柔和耐心,相反的非常暴躁和尖锐,同时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我长大之后的性格,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十分不认同母亲的为人之道以及教育方式。 我并不喜欢我的父亲,但是看到最后一幕望海大声叫爸爸的时候,我突然想起童年中母亲每次用衣架痛打我的时候,我唯一一次哭出声就是打电话给那个宛如失踪的爸爸,怪罪母亲的鞭打。 直到长大我依然会以母亲童年的种种过失为利剑,尖锐地攻击母亲。但是今天突然有点释怀了,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站在母亲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做不到感同身受,甚至谈不上体谅,竟然肤浅地去要求别人去释怀和原谅。 我真的很不懂事啊。

《女人》影评(二):真的恶心

看到第三集,看不下去了,十岁时就消失的妈二十年后再见到女主,居然表现得跟女主欠了她三百万一样,明明是反过来的。 能理解编剧想讨论女人做母亲、为家庭牺牲和做自己之间的关系和挣扎,但……这个剧情看得只想让这个妈承认自己客观上是个坏母亲,直面自己的不堪,老老实实道歉,因为她的表现用“无法面对自己搞砸了所以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彻底妖魔化女儿,并抓住一切机会伤害她来巩固这个认识”来解释要比“即使抛弃了她20年后还是无法放下被不到十岁的女儿无意中伤害的心结”要来得合理多了。 ……然后编剧说女主角的父亲是家暴男。好像这样妹妹就可以坐拥幸福的家庭站在道德高地维护妈妈,妈妈就可以不为20年后还在怨恨针对小春道歉,而小春知道了她爱的好爸爸是个家暴男。弃剧了。这个剧纯粹是为虐而虐的,为了讨论各种各样的处境大家都不能是坏人,大家都不是坏人就只有小春倒霉。小春太可怜了。为什么有人只是长大成人,只是存在着就要受这么多气吃这么多苦。气死我了。

《女人》影评(三):三观不正的小日本剧,将日本人的拧巴矫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母亲和妹妹共同酿成了女主的悲剧,母亲因为跟女主关系不好,所以加倍的疼爱妹妹,结果导致妹妹在母亲的夸赞中迷失了自我,自我意识过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妹妹才会在学校被孤立,被霸凌。妹妹又因为不想破坏在母亲心中的完美形象,于是不肯跟母亲倾诉,负面情绪无处宣泄之下,性格也逐渐扭曲,为了合群,学会了在电车上诬陷人。 当栗子来到家后,她又怕女主夺走母亲的爱,再加上嫉妒栗子这样幸福的人,便有了诬陷之举,间接害死了栗子。 失去了丈夫,女主陷入了窘境,只能不得不求助家里人,我只看完了第四集,猜测后面会跟母亲,妹妹和解,妹妹也因此得到了救赎,治好了心病,从此走向幸福人生。 我去看了下影评,也去看了最后一集,果然是这样的。 我有点恶心这个剧的三观。 以苦难为突破口,不得不和解,不得不救赎,使得本来在现实中不可能原谅的也原谅了,我实在接受不了(如果女主不得病,支撑得起家庭,育儿,还会跟母亲,妹妹强行联系在一起吗?)。 这部剧选角很好,演技很棒,但是内核是坏的,就像一个包装华丽的粪球,好看,一口吞下去可能也会觉得好吃,但是细细咀嚼就发现了其中的恶心之处,这部剧,也将小八嘎的拧巴之处展现的淋漓尽致。 真是浪费我看了四集的时间。

《女人》影评(四):光妹演技大胜利!

可以说是为了光妹追的剧,可以说是编剧作为帮凶,协助导演疯狂激发小光的演绎潜能。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小春迸发出面对喜怒哀乐的各种能量,小春是这个剧的绝对灵魂。 但是我认为这次,坂元裕二的魅力,并没有很好的融入严肃叙述中。相比《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woman 充盈着更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同样是一批优秀的演员,woman 中我感受到的却是大家用集富感染力的演技诉说着缺乏生活感的台词。是的,woman的中后段充斥着那种压抑氛围下一丝微光拨云穿雾的催泪“小剧场”,流露出一种精致的设计感(比如说教意味的金句频出 )。我觉得这股异质感也部分来自于望海和妹妹。小演员演的很出色,这无可争辩。但问题出在望海“懂事孩子”的角色模式让我感到疏远。“望海”有着单亲家庭中近乎最优解的性格,说着最贴心的话,犯着最惹人怜爱的错,从始至终。她是一束光,却渐渐暗淡了能使我共情的“弧光”。再说到妹妹,剧情主线中,小春对“妹妹”角色的接纳,是本剧的压台戏。这也间接导致作为后期爆点的,小葵出演的“妹妹”在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内,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出现的桥段,无不散发着与本剧格格不入的诡谲气息。她的言辞更像是来自于《文学少女》中心叶的绝望呐喊,她极不稳定的情绪营造出不可言说的悬疑氛围。这导致最后几集,我明显觉察到自己不像是在看小春的生活,而是在看小春一家子,团团围坐,苦思冥想,解决编剧设下的难题。

本该四星,因为是坂元裕二的作品,我觉得不应如此,所以给三星。本剧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至少最后妹妹的骨髓捐献匹配成功,那一段压抑情感的宣泄画面我是喜欢的。最后贴一段,我喜欢的《woman》中的台词吧。

《女人》影评(五):我们是如何逐渐成为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啊

和全文无关,却写在了最先,大概是这句话是剧里最击中我的,总是总是想起,我从未这样总结过却觉得母女关系确实如此,我们逐渐成为了不再是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不再无话不谈不再亲密无间,想到妈妈抱怨说“我们以前不是这样的呀”。虽然我知道这部剧叫《女人》。

我很高兴这部剧是从一个个的个体角度在讲女人,然后才是或许是母亲的角度。也很高兴只是平静地在讲述,而不是去批判去总结。你无法去总结说自己是幸福地长大或者是不幸地长大的,至少从一个还未被社会规训的孩子视角,成长中的所有事情都只是在经历和体验,只是在生活,你不会去下定义,不会与他人作比较然后觉得自己好幸福或好不幸,只会知道也许只是不一样,但我就是这样生活的。阿信对母亲说的话我真的有被触动到,这才是生活的本身吧,抛开那些社会说你应该如何的闲言碎语,只是自己去经历才是生活本身,虽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见到爸爸妈妈但是每个月收信的期待都是幸福的,没有他人对母亲的指责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所谓不幸。小时候住在外婆每天坐公交车上学,在公交上吃早饭,完全没有觉得有任何辛苦,其他乘客却说我很可怜,从他们的视角。

我觉得这部剧大概都是以这样的逻辑来叙事,不要管什么别人的闲言碎语啦,故事开篇你看到抛弃女儿老公的女人,辛苦带两个孩子的女人,不干家务离家出走的女人,把孩子丢在老家自己在大城市的女人,人际关系和学业都无以为继的女人,但是你真的随着故事的缓缓道来,揭开表象背后的一个个家庭,会看到的只是生活的无奈和她们做出的选择,说是女人,其实是人,然后被贴上了其他角色的刻板印象标签。

如果我要说“女人要做自己即使做了妈妈也还是要做自己”那就是在刻板印象的逻辑下刻意唱反调反而走不出这思维框架了。作为一个人会怎么选择呢,会一个人坚强起来肩负两个孩子家庭当个勇敢的单亲妈妈吗,还是投奔生母请求帮忙呢,会在家暴下逃离家庭重新开始然后心怀愧疚,还是默默忍受呢。这只是作为一个人的选择啊,选择没有绝对正确错误,没有“应该如何”,因为在困境里注定了怎样选择都不可能完美,都会有遗憾,如果你觉得这不符合一个“合格父母亲”的形象,还是先看看被给予了什么选项,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地用刻板规训去评价,就像申请低保的条条框框只是因为给过生日的母亲买了一束花就驳回了一样冷漠无情,那些闲言碎语也是这样塑成一个个“不合格”形象的推手。

我想说的有好多,不成体系的,碎片的,和记忆混杂的,所有我看的时候触发的所想我都想记录下来。或许从个体入手来一点点打开我的话匣。

我最最喜欢的角色一定是望海,我最讨厌小孩子了,但我好喜欢她,像一个小太阳,总是在笑,看得到妈妈的辛苦,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心思细腻地最早发现妈妈隐瞒病情的异样,还要装作不知情的样子最后忍不住哭了,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跑去医院找妈妈,在妈妈朋友的哄骗下转身去面对真相哪怕是死亡,都让我对这个小女孩心疼却敬佩。但望海也仍然是个小孩,会喜欢玩烟花,会在意识到这是和妈妈约定好要一起玩的之前短暂地快乐一下。啊,好喜欢她躺在外婆外公中间的场景啊,几乎要哭出来,小时候的我也是这样躺在大人们中间,好幸福好幸福,灯光暖黄,被窝也是温暖的,被爱的,一点也不孤独。

小春真的是很勇敢的人,即使生活很苦仍然在当一个让孩子快乐的妈妈,认真工作赚钱,真诚地面对现状,在很小就失去母爱的情况下仍然给予了孩子很多很多的爱,给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的感觉,给了消极的逃避的我很多的鼓励,但大概只是一种自大的对比带来的虚假安慰。

小春和妈妈正因为太过相似,知道对方所想,也知道如何伤害对方。想起朋友之前说起和妈妈的关系,正因为她太了解你,了解你所想,了解你的逃避,也才会最精准无情地揭开你的掩饰,让你暴跳如雷,她就像另一个你。小春和妈妈就是这样。虽然也许无法对二十年缺席带来的复杂情感感同身受,但却对母女逐渐疏远和成长中的矛盾共情。如果小春和望海是孩子还小的时候的母女关系缩影,照出了我和妈妈在她独身带我住在小房子时候我们彼此相依为命无话不说直抒爱意的过去生活,那长大后的小春和妈妈互相抱怨彼此不对付就是我曾经因为不理解妈妈作为女人的痛苦和抱怨而争吵的缩影,以及放弃沟通理解放弃曾经生命相连的那种真正的血缘关系成为疏远的礼貌的状态,和未来也许会有的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是害怕地让妈妈救救她的回归孩子般依赖的状态。母女关系大概就是如此,从亲密到疏远,成长中其他的爱填补或替代你们的亲密,但最后,到头来,你还是妈妈的孩子,渴望妈妈的爱和保护,从脐带相连,到彼此伤害,到握手言和,忠于本能的对安全感的渴求,没有道理可言。

关于离家出走的女医生的故事,我很喜欢这个结局,即使丈夫说出“爱不应该分父爱和母爱,不该要求母爱应该如何”这种“正确”的话来挽回,也许现实里最后他们还是会复合但是剧里不可以,因为如果就这样复合了那之前妈妈的单方忍耐就会像无事发生过而妈妈的离家出走也会像一场闹剧,会被逐渐忘记,孩子会记得爸爸一直就是这样为家庭付出的啊,仿佛之前的事情都不曾发生一样。对于医生来说离婚和复合都是她的选择,但是对观者来说记忆不能忘记,不存在一笔勾销这种事情。

关于阿信的妈妈,我们始终站在小春的视角,不知道这个女人是怎么一个人生下孩子,又是怎么把孩子一个人扔在老家让他一个人生活,在大城市她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有新的爱人和家庭,为什么后来不再给阿信打钱,又为什么最后一个人回到了老家在咖啡店打工,她的父母亲人呢,我们都无从得知了,只知道她会给阿信带奶糖,她过得不太如意,她在听到阿信说他是幸福的感恩的之后终于放声哭了,她大概很愧疚,在自责和老家人的责备中中生活了很久很久,她不知道在如此“不正确”的生活状态下该如何面对孩子,很防备,也自暴自弃。她不是小春那种即使苦自己也要带孩子在身边让她们幸福长大的妈妈,但你也无法真正讨厌她。

还有故事里最宿命感的,妈妈抛下了小春组建了新的家庭生下了妹妹,小春长大在车站遇见了阿信,阿信回家乡见了妈妈后想让小春也和妈妈和解然后去找了小春妈妈,小春妈妈知道小春爱吃梨让他带回了好多梨子,妹妹在电车污蔑阿信骚扰,阿信被众人推倒梨子滚落,阿信被醉汉推下站台死于电车,环环相扣,是谁要为阿信的死负责,在任意一环做了其他选择都无法导向最后的死亡。有良知的妈妈妹妹在愧疚里无法自拔,醉汉的矢口否认也反向承认了他对阿信做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行为的良心不安。但死亡是不可逆的,这个结局下每个环节里的重要人物会在愧疚不安里活下去,而故事外或者说穿起整个故事的也是电车事故受影响最深的小春将背负着变故活下去。而小春和妹妹在寺庙前模拟的对话也是短暂逃避到平行时空下另一种结局的自我救赎。

我好喜欢这部剧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