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狐狸洞话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狐狸洞话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狐狸洞话语》是一本由李欧梵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狐狸洞话语》读后感(一):读李欧梵《狐狸洞话语》

〔135〕《狐狸洞话语》,李欧梵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本书包含书话、诗话、评论和游记四个部分,如同作者在序言里所说,这些文章写得很“随意”和“自我”,是为几个知心朋友而写。除读书外,李欧梵先生还有两大爱好,一为看电影。这个没啥稀奇,我爱看,我也能看。还有一个是喜欢西洋古典音乐。这个我却学不来,这个需要有家学渊源,就只有羡慕的份了。这两大爱好更多的是陪伴他度过了人生孤寂的时光。

《狐狸洞话语》读后感(二):比较自由散漫

旧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的。

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比较散,比较文,比较小资,比较欧化。

或者说比较美国化,中规中矩的一本散文书,消遣。

《狐狸洞话语》读后感(三):耍小聪明的狐狸

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同属于海外著名的学者,相比之下,李欧梵的品评略显随意,虎头蛇尾。虽然作者在开篇就在这方面自我贬损了一番,但是这一缺点仍然难以被忽视。李欧梵对待文字的态度显然不如夏志清和王德威严谨认真,在文中,他曾写道,学问本来比较严肃,如果以过于严肃的态度来写,那就变成僵硬的石头,谁会喜欢石头呢?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国内很多文学批评,读起来毫无人情味,实在乏味。但是轻松的态度可以是文风,可以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却不能让文章因此而敷衍。

值得一说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向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籍。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我还是喜欢刺猬型的学者。

《狐狸洞话语》读后感(四):轻逸与沉重 ——李欧梵《狐狸洞话语》读后

在北京的时候,就读过香港牛津大学版的《狐狸洞呓语》,这本书在大陆一直都没有出版。最近看到图书网上有,于是就购买了一册。就像他说的,自己的文字大多数是为了凑专栏,写的注水文章。因为报刊需要关注,所以不会又太难的文字,有些时候还会写些玩笑在其中。这些文章,其实并不难看,董桥的专栏也编辑成书。就不要说甘阳的《将错就错》,也同样是专栏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写的脍炙人口。

对于李欧梵,我有另外一种感情,这些年看到他与新太太合写的《恋恋浮城》,其实感觉到文章可以如此写,而且就应该如此写,如此有烟火气,有生命气息。虽然一个家庭主妇,李欧梵都能鼓励写成一本书,这样的一个学者从哪里找得到。很多文章其实就是这种家长里短中就完成了。李欧梵的文章可以看出如此的清逸,却又如此带有生命感。所以,他才能将现代学术评论写成武侠小说。这种笔法,在国内我只看到陈明与李泽厚两人聊天时干过,其它人并没有如此玩过。也可以说,李欧梵这个人很狐狸,很狡猾,所以不会去写那种高头讲章。

其实,我也很佩服他这种举重若轻的书评写法,能够将现代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写得如此好玩,除他之外我只认刘小枫,他能将其编的书前言写得吸引人看下去,结果发现全书就他的前言写的最好,其它的部分佶屈聱牙。说实话,这也是一种读书的境界,能够将复杂的书写的轻而易举,别人能够从他的文章中,得到一整本书的受益。这岂不是善莫大焉。

于是乎,我也开始学着写一些书评,当然不一定有他们写得好,但是总是能够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记录下来。没必要将其看得很重,但是却能将自己的努力记录下来。也许,这就是那只老狐狸一直都在做的功课。别人总以为,文章写的轻,人就一定会轻薄,但是却从不想有多少人能够将艰深的文字写得轻松自在?这本身就是一种修养和功夫啊!

《狐狸洞话语》读后感(五):狐狸般读书;刺猬般做学问

所以说华师大现当代强啊。你看,老先生有施蛰存,后来又有王晓明。师从李欧梵的有陈建华,许子东。

后来又有毛尖,毛尖翻译了李欧梵的《上海摩登》。

可惜,华师大留不住人哪。

李欧梵,八卦一把,做过聂华苓十年的女婿,他第一次婚姻,娶的是聂华苓从事现代舞教学的大女儿蓝蓝。

这本书里,有好几篇专篇写了PAUL ENGLE,聂华苓的德裔美国丈夫,诗人。那首诗歌里石头的意向, 让人印象深刻:拿起一块石头,里面传来声吼,别打扰我,我在此处躲一躲。

新竹中学毕业,台大外文系四年,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国际关系专业一年后转学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八年,毕业后教书于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65岁哈佛荣休,转到香港中文大学从教。

终生在名牌大学里,或读书或教书。

关于教书,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加大洛杉矶分校,学生平平,为本科生开的中国现代文学,上课前做了个调查,知道鲁迅的仅三四人,却都知道三毛。这些学生十五六人,多是台湾来美的小留学生或移民,中英文水平都谈不上高,甚至过不了关。

他的朋友台大同班同学白先勇告诉他,这样的孩子:很乖听话,就当台湾学生那样地教。

后入哈佛教书,才算是遇到好学生。

作者说自己,遇到好学生便是一流的教授,遇到差学生便是很差的教授,大意如此,原话不查了。

音乐世家出身,喜欢电影,向往做个小说家。但说自己: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授,三流的小说家。看他的作品还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自谦。

狐狸是指作者做学问广博的风格,做学问,还有人是专精一点的,那是为刺猬风格。

在大陆全民热看《渴望》的时候,他著文批驳,说《渴望》里的价值观大部分是虚伪的。昆德拉提出的政治的“媚俗”(kitsch),除了俗不可耐之外,还加上一层“献媚”的成份,要故意表现某种假象的天真,(如《人民画报》中苹果脸的孩子)或情感(往往是“酸馒头式”的煽情)。其目的当然不是写实,而是宣传--它表扬的也是一个集体假象。

我非常赞同最后一句,关于kitsch,从目的来区分,宣传还是表达自我情感。当然,kitsch里面有自我自发的可能性在,而且为数不少,那么这些叫集体无意识,或是没脑子。

很喜欢文章最后几篇写布拉格的。音乐的从斯美塔那到德沃夏克,文学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原来捷克曾经是欧洲的一个文化中心,难怪小时候看的《鼹鼠的故事〉那么地美!八十年代末天鹅绒革命后,剧作家哈维尔成为捷克总统,文人执政时间并不长。很快,国家面临分裂危险,在布拉格的作者的一位汉学家朋友,写信给他,难过分裂,说,还好有第二故乡,那便是中国文化。

看到这里,很感动,为这份遥远的他者的认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