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边游戏 边成长:科学管理,让电子游戏为孩子助力的读后感大全

边游戏 边成长:科学管理,让电子游戏为孩子助力的读后感大全

《边游戏 边成长:科学管理,让电子游戏为孩子助力》是一本由叶壮著作,无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游戏 边成长:科学管理,让电子游戏为孩子助力》读后感(一):做同伴,不做对手。

游戏与学习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买了第一台电脑,我也是从那时起接触到了游戏,算起来我先成为一名游戏玩家,然后才成为一名家长。身为一名老二次元,游戏和动漫是我和孩子之间交流沟通的润滑剂,有时候和孩子闹脾气,相互不理睬对方时,也会用游戏或是动漫来打破僵局。

我在眼里,身边那些视游戏为洪水猛兽的家长们,缺少对孩子的耐心,同时也缺乏去了解新事物的耐心,直接把自己不了解不认同的东西妖魔化,去毁掉它,的确,这样做很便捷,但给人感觉有些“暴政”,不够公平。

叶壮老师提到的游戏选择的问题,应该会给不了解游戏的家长们一些提示,其实一款有意思、有美感、有知识量的游戏是会促进孩子吸收知识的。(比如育碧的刺客信条系列)当孩子们的审美提高了之后,他们对游戏的选择和判断是会进步的。我的孩子在玩了《双人同行》《我的世界》《马里奥赛车》《塞尔达》等一系列游戏之后,手游对她的吸引力真的很低,她偶尔也会为了与同学社交去玩手游,但不会沉迷,她将社交属性的游戏和娱乐属性的游戏分开了。我想这大概就是因为她玩得多了,才学会了选择,如果我一味地禁止她玩游戏,结果必定是她“抱”着一款游戏不撒手。

关于孩子的游戏时间,我也按照书中所写作了调整。以前我也会把完成作业、考试考好等事情与玩游戏的时间做关联,现在我改变了这个做法,每周的游戏时长也是固定的,时间分配由孩子自己分配,让她拥有更多的掌控感,同时培养一下时间观念。目前收效还不错,还在慢慢进步中。

我坚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同伴,不是对手。正视游戏,也就是在正视亲子关系。

做了个简单的导图

《边游戏 边成长:科学管理,让电子游戏为孩子助力》读后感(二):面向不会真正玩游戏的家长

其实我看这本书有点早了,我还没孩子。但我是一个多年的游戏玩家,过手的游戏也有几百款,阅读本书其实是想找一点东西,既找到也没找到。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我看来重点在最后两章,对不同性格孩子游戏矛盾的处理和家庭时间管理,实际上这两章提到的儿童心理模式和解决方式适用于家庭教育的多种情况,游戏的问题实际在游戏之外。

电子游戏是现在和未来儿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元素,那么指导孩子如何正确的处理游戏是家长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管理的起点是认识,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介绍游戏是什么,家长应该对游戏采取什么态度,游戏有什么好处,以及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游戏,替孩子选择游戏,甚至亲子共游。

从我本身游戏经验来看这里有个矛盾点,作者在开头说游戏现在已经具有相当的社交属性,然而在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社交属性的游戏质量呈下降趋势,不论是游戏质量还是玩游戏人的素养,而想要孩子玩经过挑选的优质游戏必然会面对交流圈不大的问题,比如同学都在讨论一款手游,而自家孩子却在玩《我的世界》。作者在后面也提到不让孩子玩小屏幕游戏(手机或平板),只是玩主机或PC游戏(通常来说,主机或PC游戏更加优质),不知道作者孩子存不存在游戏社交问题。

关于游戏的好处,我觉得还是应该辩证的来看,下面谈一些个人体会,作者多次提到一款游戏《刺客信条奥德赛》,这是一款我非常喜欢的游戏,去年巴黎圣母院起火,该游戏的制作公司还提出可以提供圣母院内部的完整数据。是的,刺客信条系列主打就是融入一个时期的历史,制作者会充分考证游戏时代的真实情况,力争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这款奥德赛就是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精美还原,通过玩这款游戏,我先后读了《希罗多德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希腊史》、《古希腊艺术》、《古希腊罗马哲学演讲录》等等一系列关于古希腊的作品并对欧洲古典学期了很大兴趣,通过对古希腊的学习会发现对整个欧洲文明的学习和了解会更深入。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之所以会通过游戏再去看那么多作品,那是因为我本身就对阅读非常有兴趣,游戏在这里可能只是起了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而和其他很多游戏一样,这款游戏地图上有密密麻麻非常多的问号,这就是游戏的任务机制。玩家通过完成任务获得任务奖励,我在玩的时候,就欲罢不能的想要清任务、得奖励,每次任务结束获得更新更好的装备都会诱导我去进行下一个任务,显然这个过程中大脑感受到了多巴胺,个人觉得可能对玩家的延时奖励心理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我在本书中想找的就是这个部分,关于游戏本身的机制(比如任务奖励)对玩家心理的反馈,可惜作者没有涉及游戏本身机制的负面影响。

《边游戏 边成长:科学管理,让电子游戏为孩子助力》读后感(三):春节家庭游戏管理必备神器

春节长假,大人们在围着桌子嗑瓜子打麻将,孩子们终于可以不受任何拘束的打游戏,无论是组队开一盘《王者荣耀》还是抢来爸爸平时碰都不让碰的playstation手柄,过年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名正言顺的打游戏时间,也可能是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游戏的场合。而这种看似一片祥和的情景,正是《边游戏,边成长》作者提醒的游戏管理的第一条原则,“从一开始就要给予游戏管理足够的优先级”,一开始不管理,到后来想管也管不了。

《边游戏,边成长》是我看到市面上第一本关于儿童游戏管理和教育的专著,作者叶壮的职业是教育和心理学,同时也是游戏玩家,有着我们这一代人类似的典型游戏经历和轨迹。语言平实,理论引用充分,举的例子非常接地气,无论是市面上流行的游戏,还是他接到的家长抱怨和苦恼,都是身边非常普遍的现象。

和很多家庭教育的书籍一样,这本书虽说是关于如何管理孩子打游戏,但探讨的本质仍是教育模式,亲子关系,成长环境和家长自身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只是大人家长问题的一面镜子。

作者全书列举了非常多的关于孩子打游戏时家长提出的问题和困惑:

你有打游戏那些时间干点别的,早就会弹钢琴/踢足球/考上名牌大学了

网游里什么人都有,别让别人把你带坏了。

我们家孩子平实不愿意说话,一谈到游戏就眉飞色舞。

孩子天天迷到游戏里了,不打游戏时也在想着游戏,完全不跟我们交流。

要是有个什么东西,能让他不要打游戏了, 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乔布斯都不让孩子玩ipad,尽量不要让孩子碰游戏。

……

类似的家长困惑还有很多很多,但只要稍微冷静想一下,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都不是游戏本身,而在于亲子关系。当然,这是个复杂大话题,虽然书里也有所涉及,但不是本书的核心目的。本书最大的价值,还是将家庭教育理论,应用到了孩子打游戏这个场景。

那玩游戏到底有什么用?即使是我自己这样的老玩家,并且从事相关的行业,可能一时也难以回答。作者总结了四方面价值:

认知能力

我曾经和太太在玩一款类似马里奥的跑跳类动作游戏《小小大星球》时,因为她太手残老是拖着我死,而两个人用力吵了一架。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我在玩游戏的某些认知能力方面,比她多锻炼了二十多年而已。动作类游戏能帮助孩子学会有效分配注意力,比如《王者荣耀》的一对一solo,你的对手吸引了你的“集中式注意力”,小兵、野怪、防御塔、技能冷却时间等等其他因素,吸引了你的“分布式注意力”,要击败对手,必须非常高效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配合决策和应变才能取胜。这种能力不仅仅游戏中涉及,生活中的运动、开车、演讲都会需要。除此之外,玩游戏锻炼出来的认知能力还表现在视觉更加敏感,多任务处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绪

单人叙事类游戏因为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能激发出孩子丰富的情绪感受,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尽管社会目前对游戏的接受度更高普及率更高,但更多还是因为休闲或社交类的手游,我个人希望更多孩子能体验那些经典的单人游戏,因为我自己在那段想象力最丰富的年龄,在《银河飞将》中扮演过王牌飞行员翱翔太空,在《博德之门》里扮演过精灵魔法师探索幽暗地牢,在《阿猫阿狗》带领各种动物大战邪恶科学家,在《时空之钥》中穿越万年时空拯救世界……过去有这样的游戏作品给到我这一代的孩子,现在也有,我绝对相信未来还会有。

另一方面的情绪价值,就是应对压力。这也很好理解,好的游戏能在压力和成就感前找到平衡刺激心流。一个在游戏里“认真对抗压力”的孩子(但不是那种打王者10连跪的赌徒心态),他只是可能暂时没把这种“优质技能”用在学习或家长希望的方面上。比如,一个孩子如果热衷甚至擅长《黑魂》系列,那恭喜你,你的孩子很可能是一个坚忍不拔,抗压能力不错的的孩子,接下来的工作就更多在家长自身如何引导和培养这方面的意志品质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设法让孩子收获和游戏中同样的成就感了。

社交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网游兴起之前,游戏有很强的客厅娱乐属性,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寒暑假和小伙伴聚在一起打游戏抢手柄的快乐童年记忆;互联网发展后,游戏的社交属性被无限放大,《红警》《CS》《石器时代》《传奇》《劲舞团》《魔兽世界》《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光遇》每一部经典网游都有着那个时代烙印的社交性,而又和单机时代的“游戏社交”截然不同。不可否认,强社交属性的游戏培养了孩子的协同分工意识,组织能力,团队配合等能力,这些在电子竞技游戏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也正是因为社交性,我相信孩子们能收获到单机游戏无法比拟的满足感、真实友谊和难忘经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让孩子暴露在过度开放的社交性虚拟环境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这点书中也有阐述,这里暂且不表。

创造力

玩游戏就是一个专注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无论是本书还是我自己,也都不想夸大游戏在这方面的价值,因为“创新”本身就是由很多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但《我的世界》这款游戏,是全球公认的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游戏。不仅是孩子,无数艺术家也利用这块游戏做出了让人惊叹的游戏或非游戏作品。

可能很多家长,也不否认甚至认同游戏的价值。但落到如何管自己家孩子,就显得不如从哪里入手。本书的第四和第五章,帮助家长从0开始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孩子们经常念叨的游戏到底是什么。介于我的公众号读者大多离这个圈子不远,我就不加赘述。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如何帮孩子选一款好游戏”,还是值得单独引用出来,因为这部分,和我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很类似。

作者总结了三点黄金原则和几个禁区:

原则一:新知性。孩子是否能通过玩这个游戏获得知识储备或者思想意识上的提升。这类游戏有很多,例如《大航海时代4》、《刺客信条》最初几代作品、《文明》系列等。

原则二:审美性。不得不说美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弱项,看看今年春晚就知道了。而这里说的审美不仅仅局限在华丽的视觉特效,而是所有艺术作品最终都会涉及的“人文精神”。

原则三:趣味性。回归游戏的本源,抛开所有附加在游戏上面或轻或重的意义,玩游戏就是为了快乐,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天性。当然,每个人玩游戏的high点都不一样,游戏的快乐也是很私人的体验感受。但作为家长,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游戏时,选择任天堂的游戏大概率是不会错的。因为,“创造游戏最本源的快乐”是写在这家公司DNA里的。《马里奥》《塞尔达》《动物森友会》等等,如果你玩过这些游戏,你一定知道我说的“趣味性”是什么意思。

禁区:过于开放自由的社交环境中有太多负面信息,诱导付费和VR游戏。前两者,比较好理解,目前关于游戏的负面新闻也大多涉及这些因素。最后一点VR游戏,我也是看了这本书才了解到的,包括我自己都犯过这方面的错误。孩子的视觉和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全时,是完全不适合玩VR游戏的,特别是当前VR技术还发展不完善,绝大部分成人玩的时间稍微长点都会产生严重的生理不适。所以,未来看到商场中庭那种VR体验游戏,请立刻带孩子躲得远点。

全书对于我收获最大的是“亲子共游”理念,即“让肩并肩代替面对面”。过去我的想法,包括我开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只停留在“帮孩子选游戏”上面,多少还是有点家长代办制的思想。但更好的方式是,亲子同游一起基于平等的关系,面对共同的目标,共度一段游戏时光。作者说的很对,哪怕是玩游戏,家长也习惯性的会扮演老师、教练或猪队友的角色,把平日的战火引到游戏中;这种日常的“面对面”交流沟通方式,是无数家庭着急上火咆哮式教育的直接原因。但如果换成肩并肩的方式,无论打游戏、做家务、弹钢琴、甚至学习,亲子关系都可能好很多。

《边游戏 边成长》这本书,借着“孩子打游戏”这个话题,再次触及了中国家庭中各种普遍的亲子问题,家长自身可怜的电子设备管理能力,亲子间缺乏沟通的关系和方式,祖孙辈之间的精神世界鸿沟,来自父母过剩的物质供给和贫乏的精神养料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等等问题,体现在书中几乎每个家长关于游戏的求助和申诉,都显得和游戏无关。而这本书之外,亿万留守儿童成长中父母角色缺失造成的各种问题,不是简单找个吃鸡或抖音当垫背的就能解释和解决的。

根据官方CNNIC 2020年6月数据,中国游戏用户人口已达5.4亿,未成年人人口约2.5亿,粗略一比就很说明问题,游戏的问题,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问题,而一个全社会普遍的问题,就不仅仅是游戏的问题了。电子游戏,绝对会成为越来越主流的娱乐内容,一代代的家长们自己可能对游戏越来越熟悉,但不一定会对游戏管理越来越擅长。

如果不知道如何入手,不如买这本书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